會計利潤指標

會計利潤指標是傳統的用於計量公司業績和價值的指標。 會計利潤是按一定的程式和方法計算出來的,利用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等反映企業在一定經營時期內的經營成果,反映在會計報表上則是期末淨資產與期初淨資產的差額,是在各個領域中運用得較為廣泛的會計指標之一,直觀地反映了企業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差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計利潤指標
  • 外文名:Accounting profit targets
  • 性質:經濟學名詞
  • 適用:企業
基本信息,業績評價,

基本信息

會計利潤指標是傳統的用於計量公司業績和價值的指標。

業績評價

一、企業業績評價體系深化程度與日俱增
在改革開放前的計畫經濟制度下,企業沒有生產決策權、財務控制權、產品銷售權、價格制定權和收入權,企業財務會計制度和財務管理圍繞國民經濟核算進行。因此,這個時期考核的主要指標只能是非財務指標,以實物產量為顯著特點;改革開放後至90年代初,對國有企業經營考核逐步過度到以產值和上繳利稅為主要內容。但單純以實現利潤或上繳利稅為主的考核方法,使企業存在巨大的黑洞,導致了許多國企不同程度陷入經營困境,背負沉重負擔;90年代後,隨著國有企業的公司制改革步伐進一步加快,企業績效體系開始以財務指標為主要評價指標,但很多情況下,非財務指標上的改進與利潤之間相關性較難把握,難以用貨幣來衡量。
二、傳統會計利潤指標已不再適用當前業績評價
首先分析國有企業的利潤來源:一是資源壟斷,大多數國有企業占有全國大部分有力資源,利用這些資源來拉動其利潤。二是行業壟斷,政府對很多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行業樹立了較高的行業門檻,甚至禁止外資和民營資本進入,國有企業憑藉行業壟斷獲取高額利潤;三是政策扶持,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都對國有企業進行各種政策傾斜和扶持,包括稅收、信貸、出口、土地和項目審批等等。困擾國有企業發展的制度基礎,並沒有完善。
在資產負債表中,企業資產是以歷史成本為主,並結合現值進行計價。對於資產歷史成本低於市價的資產,表現為一種現行價值。對於資產歷史成本高於市價的資產,反映的則是一種歷史成本,這就為經營者操縱利潤提供了可能。此外,許多成功企業都是低利潤率的企業。在許多情況下,低利潤率並不意味著差的經營業績。這種變化對許多既有的財務管理技能與方法提出了質疑。利潤指標已不能較合理地體現經營者的當期業績。
三、對利潤的深入剖析
主營業務利潤是由主營業務收入減去主營業務成本和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後得出來的,相當於一般意義上的毛利。主營業務利潤率則是由主營業務利潤除以主營業務收入得來,相當於一般意義上的毛利率。企業擁有較高的主營業務利潤率可能是由於以下原因:企業所從事產品經營活動在行業中具有壟斷;企業所從事產品經營活動處於行業生命周期的發展期或成熟期;企業由於生產決策等原因導致產大於銷,存貨增加而引起毛利率上升;企業在會計處理不當,故意選擇調高毛利率的會計處理方法。企業擁有較低的主營業務利潤率可能是由於以下原因: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的生命周期已經達到衰退期;企業所生產產品的品牌、質量、成本和價格等在市場上競爭力下降;會計處理不當,故意選擇調低毛利率的會計處理方法。
因此,在評價一個企業時,不能僅以實現原則計算的利潤作為評價企業收益的財務指標,還應將全面收益作為補充。全面收益是會計利潤總額修正後的指標,即全面收益=本期利潤總額+固定資產增值+無形資產增值+長期投資增值+其他資產項目增值。採用全面收益進行評價能夠較全面地反映企業總體收益,消除了因歷史成本差異造成的各個企業隨意調整利潤總額的可能性。
四、結合平衡記分卡改進業績評價體系
新型業績評價體系是以平衡記分卡(BSC)為總體框架,以主營業務利潤為構成要素,以增值利潤(EVA)為核心理念構建而成的。平衡計分卡包括財務、客戶、內部經營過程、人員學習和成長等四個方面,根據與利潤中心協商的結果選擇其中可以直接計算或衡量的指標。隨著企業對戰略管理的關注,企業的利潤產生不再僅僅局限於企業內部的業務過程,而將之擴展於整個價值鏈,即還包括供應商以及客戶,所以業務過程指標應從內外部兩個方面來考慮。其內部指標包括產品合格率、機器停工時間、缺席數量、返工成本、質量保證、索賠數量、製造循環時間、準時交付比率等;外部指標包括供應商供貨時間、供貨質量、重要供應商的維持度等。平衡計分卡作為一個戰略管理框架,幫助組織搭建了一個戰略管理的基礎平台,幫助組織將工作重點放在那些對公司經營成功至關重要的領域,讓組織內的每一個業務單元、員工統一了對組織目標的認識,有效協調縱向、橫向目標的一致性,使其齊心協力,共同致力於組織戰略目標的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