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90年建立了會澤縣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1994年晉升為省級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2006年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
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畫》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
地理環境
位置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大橋片區和長海子片區二個片區組成。大橋片區位於會澤縣大橋鄉的大橋海子流域,距縣城42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3°12'06"~103°22'02",北緯26°38'00"~26°44'24;長海子片區位於會澤縣者海鎮的長海子流域內距縣城52公里。地理坐標為
東經103°33'36"~103°39'00",北緯26°34'08"~26°39'36"。
地形地貌
保護區域位於揚子準地台滇東台褶帶會澤縣褶束,區域構造呈北東向展布,遍布整個區域,是區內的主幹構造。本區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不均勻上升運動為主,未見明顯的活動性斷裂構造。根據《
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地震烈度區劃為Ⅷ度。
大橋片區地處中山區,地形較為複雜,形成高山深谷、河谷狹窄、山勢陡峻。大橋海子(水庫)的西南面、西北面和東北面較高,最低點為東南面,海拔2470m。長海子片區是以長海子水庫為中心,四面環山,只有西部有狹小的谷口,為流域出口。
氣候
大橋片區乾濕季明顯,四季不分明,夏秋溫涼,冬春寒冷。多年平均氣溫9.6℃,年均降水量918.20mm,無霜期240天,年平均風速2.5m/s;長海子片區年平均氣溫11℃,年平均降水量841.9mm,年平均風速2.6m/s。
水文
大橋海子處於金沙江下段右岸的三級支流楊梅山小河(黃草河)上,流域面積135.5 km。長海子位於樂業河流域,本區流域面積3.13 km,樂業河匯入牛欄江。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個海子的水質優良,經會澤縣環境監測站分析,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類水質標準要求。
會澤黑頸鶴保護區內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噴出岩類(
玄武岩)裂隙水、碎屑岩類裂隙水和鬆散岩孔隙水。
大橋水庫和長海子水庫為分別為保護區兩個片區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區。
土壤
會澤黑頸鶴保護區的土壤類型主要為
紅壤。其中大橋片區土類多為暗紅壤,有很少的棕壤,土壤呈微酸反應,土層厚,質地偏砂,肥力偏低。長海子片區主要分布有紅壤和極少量的非地帶性的沼澤土、草甸土及水稻土、紅壤土層厚,有機質含量偏低,肥力偏低。
區域範圍
保護區總面積12910.64公頃,其中大橋片區面積9076.28公頃,長海子片區面積3834.36公頃。核心區面積3930.79公頃,占保護區面積的30.45%;緩衝區面積4313.20公頃,占33.40%;試驗區面4666.65公頃,占36.15%。
保護對象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黑頸鶴及其越冬棲息地的濕地的生態環境,此外還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鸛、
中華秋沙鴨及其他鳥類102種。
植物資源
①保護區共記錄有118科317屬482種野生維管束植物,其中,蕨類植物48 種、30屬、17科;種子植物436種、287屬、103科(含裸子植物12種、9屬、4科;被子植物422種、278屬、97科)。
②保護區植被類型可劃分為常綠闊葉林、
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
溫性針葉林、稀樹灌木草叢、灌叢、草甸、水生植被和旱地。
動物資源
會澤黑頸鶴保護區已調查記錄的陸棲脊椎動物共4綱23目58科186種。其中:哺乳綱6目15科28種;鳥綱14目36科131種;爬行綱2目3科13種;兩棲綱1目4科6種。
哺乳動物中,豹貓和黑白飛鼠兩種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汪松主編1998)列為易危動物和瀕危動物。鳥類中有
黑頸鶴、黑鸛、
中華秋沙鴨、
金雕4種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
白琵鷺、鴛鴦、黑翅鳶、雀鷹、松雀鷹、普通鵟、鵲鷂、
紅隼、白腹錦雞、灰鶴、
蓑羽鶴等7種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斑頭雁、
赤麻鴨、黑枕黃鸝3種為雲南省級重點保護鳥類。在這些保護鳥類中有黑頸鶴1種被瀕危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為附錄I,黑鸛、白琵鷺、蓑羽鶴和金雕3種被列入CITES的附錄II。兩棲類中有1種
雙團棘胸蛙,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易危動物。保護區的其它水禽約有5000餘只,包括屬於游禽的鸊鷉目的小鸊鷉、
鳳頭鸊鷉、紅嘴鷗等17種和屬於涉禽的鸛形目中的蒼鷺、
池鷺、小白鷺,鶴形目中的蘭胸秧雞、
紅胸田雞、鴴形目中的鳳頭麥雞、金斑鴴等21種。其中數量較大的有
綠翅鴨、斑嘴鴨等,分別都有近千隻。
黑頸鶴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會澤黑頸鶴保護區是中國黑頸鶴的主要越冬地之一,通常在此越冬的黑頸鶴多達500隻以上。
黑頸鶴越冬棲息地主要為沼澤濕地和草地,其中沼澤濕地占60%以上,草地占20~38%,農田和淺水濕地占10%以下。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據2002省林業廳組織的調查顯示,保護區的灰鶴為740餘只,其中大橋有690隻,長海子40餘只。據2009年2月綜合科學考察顯示,灰鶴的數量減少至400多隻。
(3)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
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偶然少見。2004年1月13日下午大橋水庫發現一對在淺水區與綠頭鴨等混群活動覓食。2009年2月4日和5日上午,先後在大橋水庫庫頭和庫尾發現兩隻在水面上與普通秋沙鴨等混群活動。
(4)黑鸛Ciconia nigra
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並被列入CITES附錄Ⅱ,為偶見冬候鳥。2003年冬季在大橋片區發現1隻,2008年12月13日在長海尾發現2隻。
(5)金雕Aguila chrgsaetos和其它猛禽
金雕Aguila chrgsaetos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稀有留鳥。偶見在濕地上空盤旋,數量甚少。
其它猛禽還有黑翅鳥雀鷹、松雀鷹、普通鵟、鷂和紅隼經常活動在濕地上空,待機捕食。據《科考報告》,當地還有少數鴞形目鳥類,但未落實其種類。
(6)白琵鷺Platalea Ieacoradia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偶見旅鳥或冬候鳥。2008年冬季在發現2隻。
(7)鴛鴦Aix galericulata
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區過去沒有記錄,2007年2月8日大橋鄉民楊華曾發現1隻已被猛禽啄死的雌鴛鴦。
雲南省級保護野生動物。2009年2月5日在大橋發現500多隻
斑頭雁聚集在海子頭的水邊夜宿。據《科考報告》,會澤黑頸鶴保護區是全省斑頭雁數量最多的越冬地,占斑頭雁總數的一半以上。
(9)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
雲南省級保護野生動物。據2002年全省的重要濕地調查,共約有6000隻,其中會澤大橋和長海兩地有2300多隻,約占總數的38%。2004年會澤業站調查為3880隻,2008年科考調查結果是2500隻左右,平均約為3000隻,占全省主要濕地赤麻鴨總數的50%。科考調查期間最大集群數為123隻。2009年2月3~8日考察期間調查發現數量明顯減少,總數僅有1000多隻。
偶見旅鳥成冬候鳥。雲南省過去沒有記錄,1999年12月在會澤縣金鐘鎮農民捕到過2隻,2009年2月4日在大橋的一個斑頭雁群中發現1隻。
保護措施
自晉升國家級保護區以來,保護區開展了以下資源管護工作:
以專業人員和當地社區民眾相結合的方式,聘請當地巡護人員,以季節性巡護為主,對保護區內的保護物種(以黑頸鶴和灰鶴為主,同時包括其他到此越冬的大型水禽)進行巡護看管。
在大雪封山冰凍期間或在食源緊缺的情況下,管護人員對黑頸鶴進行人工投食,為其在覓食困難期間提供了食源,保證了黑頸鶴的越冬安全。
沼澤地是黑頸鶴主要的生存環境,為給黑頸鶴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間和環境,2008年8月10日至2008年8月18日長海子片區位於水庫庫尾南方1000m處築一攔水壩,長100m,該攔水壩周圍增加有效沼澤濕地面積2000m,為黑頸鶴棲息和覓食提供良好場所。
黑頸鶴生存需要開闊的草地(甸)環境,為改善黑頸鶴的棲息環境,擴大其覓食地,按照規劃要求,於2008年8月1日起至2008年8月15日止,對長海子片區水域四周開展草地恢復工程。草種以黑麥草、三葉草、高山羊茅草等草種為主,兼顧了耐寒耐旱等特點,以穴播和條播方式進行混播播種,成功恢復草地面積達1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