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唐代中期,由於發生“
安史之亂”,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唐王朝為應付巨大的軍費開支,累變
錢法,導致嚴重的“錢荒”。加之寺廟遍布,眾多僧尼均依賴官府供給,財政負擔沉重。至
會昌年間,
唐武宗為減輕財政負擔,詔令廢滅天下佛教,拆廢各地寺院,燒毀佛像等用以鑄錢。淮南(今揚州)
節度使李紳率先鑄造進呈一種背面鑄有“昌”字的“
開元通寶”錢,以紀年號“
會昌”。於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鑄造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錢。這些背面有紀地文字的“
開元通寶”錢,因鑄造於唐代
會昌年間,故後世通稱之為“會昌開元”錢。
種類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下令各地所鑄均於錢背增添地名,統稱會昌開元。背文記有“昌、京(長安)、洛(洛陽)、益(成都)、荊(江陵)、襄(襄陽)、藍(藍田)、越(紹興).、宣(
宣城)、洪(南昌)、潭(
長沙)、兗(
兗州)、潤(鎮江)、鄂(武漢)、平(
昌黎)、興(
興平)、梁(
漢中)、廣(廣州)、梓(
三台)、福(福州)、桂(桂陽)、丹(
晉城)、永(零陵)等23種,“永”字鑄量最少,次為“丹福平桂”等。

會昌開元中還有一些特殊版別,也相當罕見,如“京”字反書,稱反京;“福”字在背穿右的稱右福;背穿右藍、穿上下各有雲文的稱藍三雲;背穿右藍、穿左大王、穿上下太平的稱藍大王;又有雙重背文的如“京”字稱雙京;兩個“藍”稱雙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