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藝術的國家

最藝術的國家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為豫才,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1918年5月),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最藝術的國家
  • 外文名稱:The art
  • 創作年代:近代
  • 文學體裁:雜文
  • 作者:魯迅
原文,〔注釋,體裁(雜文),作者介紹,

原文

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是男人扮女人。這藝術的可貴,是在於兩面光,或謂之“中庸”——男人看見“扮女人”,女人看見“男人扮”。表面上是中性,骨子裡當然還是男的。然而如果不扮,還成藝術么?譬如說,中國的固有文化是科舉制度,外加捐班〔2〕之類。當初說這太不像民權,不合時代潮流,於是扮成了中華民國。然而這民國年久失修,連招牌都已經剝落殆盡,仿佛花旦臉上的脂粉。同時,老實的民眾真箇要起政權來了,竟想革掉科甲出身和捐班出身的參政權。這對於民族是不忠,對於祖宗是不孝,實屬反動之至。現在早已回到恢復固有文化的“時代潮流”,那能放任這種不忠不孝。因此,更不能不重新扮過一次〔3〕,草案〔4〕如下:第一,誰有代表國民的資格,須由考試決定。第二,考出了舉人之後,再來挑選一次,此之謂選(動詞)舉人;而被挑選的舉人,自然是被選舉人了。照文法而論,這樣的國民大會的選舉人,應稱為“選舉人者”,而被選舉人,應稱為“被選之舉人”。但是,如果不扮,還成藝術么?因此,他們得扮成憲政國家〔5〕的選舉的人和被選舉人,雖則實質上還是秀才和舉人。這草案的深意就在這裡:叫民眾看見是民權,而民族祖宗看見是忠孝——忠於固有科舉的民族,孝於制定科舉的祖宗。此外,像上海已經實現的民權,是納稅的方有權選舉和被選,使偌大上海只剩四千四百六十五個大市民。〔6〕這雖是捐班——有錢的為主,然而他們一定會考中舉人,甚至不補考也會賜同進士出身〔7〕的,因為洋大人膝下的榜樣,理應遵照,何況這也並不是一面違背固有文化,一面又扮得很像憲政民權呢?此其一。
其二,一面交涉,一面抵抗〔8〕:從這一方面看過去是抵抗,從那一面看過來其實是交涉。其三,一面做實業家,銀行家,一面自稱“小貧〔9〕而已”。其四,一面日貨銷路復旺,一面對人說是“國貨年”〔10〕……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而大都是扮演得十分巧妙,兩面光滑的。
呵,中國真是個最藝術的國家,最中庸的民族。
然而小百姓還要不滿意,嗚呼,君子之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11〕!
三月三十日

〔注釋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二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乾。
〔2〕捐班指不經科舉考試,而用錢財換得官職或做官的資格。 清代曾明定價格,實行直接用銀錢捐官的制度。
〔3〕重新扮過一次指一九三三年春蔣介石提出“制定憲法草案”和“召開國民大會”。一九三一年五月國民黨政府曾開過一次“國民會議”,公布過所謂“訓政時期約法”,所以這裡說“重新扮過一次”。
〔4〕草案指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國民黨政府憲法草案起草委員會擬定的關於“國民大會組織”的草案。其中第三條規定:“中華民國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有選舉代表權,年滿三十歲經考試及格者,有被選舉代表權。”
〔5〕憲政國家孫中山在所著《建國大綱》中,劃分“建國”程式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主張到憲政時期召開國民大會,頒布憲法,成立民選政府。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曾長期利用“軍政”、“訓政”的說法,作為實行反革命專政和剝奪人民自由的藉口;一九三三年,他們聲稱要“結束訓政”、準備實施憲政,但實際上只是企圖用以掩飾和維護國民黨的獨裁統治。
〔6〕上海只剩四千四百六十五個大市民這裡說的上海,指當時的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自一九二八年起,準許由“高等華人”組織的“納稅華人會”選舉華人董事三人(一九三○年起增至五人)、華人委員六人參加租界的行政機關工部局。“納稅華人會”章程規定有下列資格的可為會員並有選舉權:一、所執產業地價在五百兩(按指銀兩)以上者;二、每年納房捐或地捐十兩以上者;三、每年付房租在五百兩以上而付捐者(按上海公共租界規定出租房產的房捐,由租用者負擔)。有下列資格並住公共租界五年以上者,可以被選為“納稅華人會”代表大會代表及被推選為工部局的華人董事、華人委員:一、年付房地各捐在五十兩以上;二、年付房租一千二百兩以上而付捐者。本文所說的“四千四百六十五個大市民”,是指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七日“納稅華人會”市民組舉行第十二屆選舉時,按上述條件統計的會員數,其中有選舉權者二千一百七十五人,有被選舉權者二千二百九十人。
〔7〕賜同進士出身明、清科舉制度規定,舉人經會試考中後又經殿試考中的,分為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8〕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一二八戰事後,蔣介石、汪精衛曾以“一面交涉,一面抵抗”為飾詞,掩蓋他們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勾結、執行不抵抗政策的真相。如一九三二年二月,汪精衛在徐州演講中談中日外交問題時,便說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並解釋說“因為不能戰,所以抵抗;因為不能和,所以交涉,是以抵抗和交涉並行。”
〔9〕“小貧”這個詞見於孫中山所著《三民主義》一書中《民生主義》第二講:“中國人所謂貧富不均,不過在貧的階級之中,分出大貧與小貧。其實中國的頂大資本家,和外國資本家比較,不過是一個小貧。”孫中山的意思在於說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受著外國資本主義的排斥和打擊,因而難以發展;但後來中國一些資本家曾利用這句話來否認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區別。
〔10〕“國貨年”上海工商界曾把一九三三年定為“國貨年”,並於該年元旦舉行遊行大會,進行宣傳。
〔11〕“君子之中庸”二句,語出《禮記·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體裁(雜文)

雜體文章。狹義的雜文指現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一種文體。是隨感錄、短評、雜說、閒話、漫談、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中國現代雜文產生於五四文學革命中,最初以“隨感錄”的名稱出現在《新青年》雜誌上。20年代已有可觀的成就,進而在30、40年代風靡文壇。在這以後時起時落,80年代又興盛起來。雜文以廣泛的社會批評、文明批評為基本內容,帶有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啟蒙色彩。在藝術上普遍追求說理的形象化和抒情化,一般有較鮮明的諷刺、幽默的喜劇色彩和機智、論辯的哲理品格,有著警世、審醜、益智、移情的多重功能。魯迅是中國傑出的雜文作家,他把雜文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此外,周作人林語堂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徐懋庸唐弢聶紺弩夏衍巴金鄧拓林放等人,是中國各個時期較有代表性的雜文作家。
進入21世紀,伴隨著80後的成長,80後作家逐步成為文壇的中堅力量,以韓寒郭敬明鞏鞏幻想者、陸緘為代表的的雜文作家逐步規模化,開始促使新的文學風氣轉變。
雜文是短小的文藝性社會評論。它既是說理的,又具有文學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諷刺的文筆,鞭撻醜惡,針砭時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雜文,被譽為“匕首”或“投槍”。
閱讀雜文,要聯繫時代背景,領悟形象的闡述中所蘊涵的道理,品味言外之意,感受寓莊於諧的情趣,還要細心揣摩生動、詼諧、犀利的語言。
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是文學中重要的一個分支。

作者介紹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