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響的世界文學經典

最有影響的世界文學經典

《最有影響的世界文學經典(共7冊)》由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風靡世界、暢銷不衰的經典名著,美文與哲思的完美融合。 穿梭詩林書海,與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五位大師相遇,徜徉廣闊的世界文化之洋。 典藏不可多得的生活哲學,平淡中見真情,瑣碎里含智慧。

基本介紹

圖書目錄,內容節選,

圖書目錄

培根隨筆集
論真理
論死亡
論宗教信仰的致
論復仇
論厄運
論韜光養晦
論父母子女
論結婚與獨身
論嫉妒
論愛情
論權位
論勇氣
論善良
論貴族
論叛亂
論無神論
論迷信
論遊歷
論帝王
論進言
論機運
論狡詐
論自謀
論革新
論迅速
論聰明
論友誼
論消費
論邦國的真正偉大之處
論養生之道
論猜疑
論言談
論殖民地
論財富
論預言
論野心
論宮劇與盛會
論天性
論習慣與教育
論幸運
論放貸
論青年與老年
論美
論殘疾人
說建築
論園藝
論談判
論僕役
論求情者
論讀書
論黨派
論禮貌
論讚揚
論虛榮
論榮譽
論法律
論發怒
附錄 弗蘭西斯培根年譜
蒙田隨筆集
論傲慢、偏見與真知
自高自大是人的一種毛病
空殼的麥穗才會趾高氣揚
愛他時要想到有一天會恨他
古典作品的魅力
改變看法就是改變生活
恐懼是一種奇怪的情感
生命的好壞在於你自己
原則的讓步必須謹慎
習慣可不是小事
要知識,還是要本事
過於熱烈的擁抱會使德行變成惡行
品行為命運打上印記
人性總在游移不定
做個一成不變的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不在於爬得高,而在於行得正
坐上世界最高的寶座也只能靠自己的
屁股
哪一顆高尚的靈魂不帶點瘋狂
死的自由若要商量,生命無異是一種
奴役
父愛的方法
德行不是一蹴而就的
隱居山林的真正心態
欲望因困難而增大
論榮譽
讀書的樂趣
論體面與傲慢
合金才能更堅硬
萬物皆有時
論衝動與習慣
論發怒
生活由相互對立的東西架構而成
相信我,但別讓我知道秘密
我只和自己打交道
患難之交、男女之交以及與書的交往
論婚姻
不做不可告人的事情
論交談的藝術
論操持家務
論相貌
順乎自然是一件好事
論毅力與情感
我沒有說要擺脫生命
附求米歇爾德蒙年譜
愛默生隨筆集
01 生命中的財富
02 拒絕平庸
03 從容應對生活
04 熱愛生命
05 追求偉大
06 智慧拯救靈魂
07 積極思考的力量
08 成功並不神秘
09 性格即命運
10 獨立的風格
11 美德與才能
12 尋求經驗之路
13 正視自己的弱點
14 追尋生命的不朽
15 付出是回報的起點
16 崇高的友誼
17 讀書的必要
18 不能錯過的作家
19 在歷史中閱讀
20 心靈的交流
21 感悟世界
22 靈感的源泉
23 社會運行的目標
24 透視精神法則
25 崇拜與懷疑
26 隨想中的人生
27 財富的價值
28 雄辯的技巧
29 悲壯之美
30 自然之美
31 藝術之美
32 人與自然的和諧
33 真正的學者
34 柏拉圖:真正的哲學家
35 莎士比亞:文學巨匠
36 歌德:十九世紀的代言人
37 蒙田:懷疑主義者
38 米開朗基羅:美的發掘者
39 梭羅:特立獨行的人
40 彌爾頓:時代的開拓者
41 拿破崙:時勢的造物
附錄1:愛默生文學生涯
附錄2:愛默生經典名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我的一生
幼年時的光明
兒時記憶
燃起希望
莎立文老師的到來
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了解“愛”的意義
感受知識的美好
聖誕節驚喜
行走在波士頓
親吻大海
美麗的秋天
冰雪世界
學會說話
《冰雪王》事件
參觀世界博覽會
拉丁文學習
在紐約的學習與生活
劍橋女子中學
學習的困境
大學夢
感謝書籍
感受生活
刻在我生命中的人們
我的後半生
大學生活
與馬克吐溫相識
我最愛的貝爾博士
不輕言失敗
登上演講台
卡內基先生的支援
反戰運動
短暫的愛戀
電影人生
雜耍劇院的生涯
我仁慈厚愛的母親
為募捐奔走
我豐富的生活
回憶蘿拉
我的生命充滿光明
老師的故事
離開家鄉
美好的回憶
家庭變故
貧民救濟院
我要上學
新的生活
犯下大錯
快樂的青春
接受挑戰
小野獸
早餐大戰
隔離家人
飛速進步
體驗生活
帕金斯盲人學院
終生不息
沉思錄
卷一
在繼承中閃耀的美德
在我父親那裡體驗到的
每一件事都是最後一件事
此刻是容易被奪走的
完整的生活只有i幕戲
卷二
理性的靈魂基於理性的生物
自由從內心開始
保持對美好事物的愉悅體驗
切勿讓自己的行為毫無所指
世間萬物都會消失
卷三
天地規律是我們必須遵守的
對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趨之若鶩就是瘋狂
即使英雄也有被遺忘的一天
順從性情生活是你的權利
卷四
生前偉大,死後遺忘
你所掌握的就是你所能控制的
時時保持靈魂的歡快
有些事我們無需抗拒
卷五
與傻瓜對話我們即成傻瓜
依性情而為就能得享幸福
言行當遵從必要的秩序
即使強敵也無法抵禦你的支配力
卷六
為了人類進步我應多做有意義的事
對品德高尚之人要永遠懷念
以宇宙定律為引導的因果關係
依循萬物法則走出筆直的大道
即便是毫無希望也要時刻努力
瓦爾登湖
經濟篇
補充詩篇
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
閱讀
聲音
孤獨
訪客
豆田
村子
貝克農場
更高的規律
禽獸為鄰
室內取暖
從前的居民和冬天的訪客
冬天的動物
冬天的湖
春天
結束語
寬容
第一章 禍起無知
第二章 古希臘人
第三章 禁錮的開始
第四章 基督的曙光
第五章 牢籠
第六章 純潔的生活
第七章 宗教審判庭
第八章 漫漫求知路
第九章 向書本宣戰
第十章 這是一本怎樣的歷史書籍
第十一章 文藝復興
第十二章 宗教改革
第十三章 伊拉斯謨
第十四章 拉伯雷
第十五章 舊事物的新招牌
第十六章 再洗禮教徒
第十七章 索茲尼叔侄
第十八章 蒙田
第十九章 阿米尼斯
第二十章 布魯諾
第二十一章 斯賓諾莎
第二十二章 新天國
第二十三章 太陽王
第二十四章 腓特烈大帝
第二十五章 伏爾泰
第二十六章 百科全書
第二十七章 革命的不寬容
第二十八章 萊辛
第二十九章 湯姆·佩恩
第三十章 最後的百年
後記 但這並非一個幸福的世界

內容節選

出版商給我寫信說:“《寬容》一書出版於公元1925年。如今已經快成經典之作了,我們想搞一個普及本的永久性版本,重新定一個‘大眾化的價格’。”如果他們要對原作作出必要的安排,我還願意寫最後一章嗎?也許我能試著盡力解釋一下,寬容的理想在近10年內為什麼如此慘澹地破滅?我們這個時代為什麼還沒有超越仇恨、殘忍和偏執?這一切肯定有原因,如果的確有,而且我也知道的話,那我要不要講出來呢?
我回答說,解剖美麗的寬容女神的破碎屍體並非一件愉悅的事,卻是應該做的,我覺得這是我的責任。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我應該在書中哪一頁與15年前寫的這本書告別,開始寫後記呢?
出版商建議我刪去最後一章,因為這一部分是以崇高的希望和歡呼為基調的。關於這一點,他們無疑是對的。眼下的確沒什麼可高興的,用《英雄》中的葬禮進行曲伴隨我的結束語,比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充滿希望的大合唱更適宜。
不過三思之後,我覺得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我和我的出版商一樣,對前景都相當悲觀。但是這本書還要留在世上許多年,我想唯一公正的方法還是讓後人知道:公元1925年怎樣激起了我們對更幸福、對更高尚的前程的憧憬,而公元1940年又是怎樣徹底打破了這些輝煌的夢想,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以及我們犯了什麼錯誤造成了這場可怕的災難。
經過幾次通信後,我說服了我的出版商,使他相信我還是通情達理的。下面便是我給出版商所寫的信的內容,作為《寬容》的最新、也是最後一版的補充。
最近這7年,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醜巫婆的大鍋”,人類所有的邪惡弊端全部攪和在裡面成了大雜燴,它會毒害我們所有的人(除非我們發明一種又快又有效的解毒藥)。我仔細研究了投入這個醜陋的大容器中的各種成分,也不厭其煩地觀察了對這個嘔人的大雜燴負主要責任的那些人。那個大雜燴臭氣熏天,正在向我們整個星球擴散。我和其他住在剩下的為數不多的民主國家中的人一樣,看到低劣的廚房僕人居然被那么多人簇擁,對此百思不得其解。這些低劣的僕人不但因為這令人作嘔的大雜燴而興高采烈,而且還用全部時間把這個東西強行灌進對他們無害的旁觀者的喉嚨。這些旁觀者顯然更喜歡祖傳的善意和寬容的濃湯,可他們要是不對大雜燴表示出興奮的模樣,不吞咽下這堆翻腸倒胃的東西,馬上就會被殺死。
培根隨筆集
公爵閣下:
所羅門有言:美名猶若珍貴之香膏。尊敬的先生,正如此言所說,您的英名必將流芳百世,您的功績高貴卓越。適逢本人《培根隨筆集》出版之際,請允許我將閣下的大名冠於書首,以表區區感激之意。此書是我一生著作當中最受大眾歡迎的一部。全書討論的乃是有關人性以及人生諸問題。此書新版付印,我在內容和篇數上都有不小的增加,幾乎可以說得上是我的一部新著了。本書發行有拉丁語和英語兩種版本。拉丁語乃是世界上通行的語言。所以我也祝願閣下的大名伴隨這一新的版本而傳遍世界。此前我曾將我的作品《偉大的復興》奉獻給英王陛下,將《亨利七世》(我也將該作品復用拉丁文寫出)以及《自然史》奉獻於王子殿下,所以在這裡,請允許我將我的這一部作品奉獻給閣下。
尊敬的閣下。以上幾部書的完成,既有本人的辛勤勞作。亦當感謝上帝賜予我的紙筆與靈感。誠摯地祝願上帝保佑您!
您最忠實的僕人
弗蘭西斯·聖奧爾本子爵蒙田隨筆集
有人說,中世紀的城市空氣有益於自由。
的確如此。
躲在高高石牆後面的人,盡可以安全地對男爵和教士嗤之以鼻。
不久以後,歐洲大陸的條件大為好轉,國際商業又成為可能,於是產生了另一種歷史現象。
以三個雙字詞組表示便是:生意益於寬容。
你在一周內的任何一天,特別是在星期天,都可以改變這個論點。
溫斯堡和俄亥俄可以支持三K黨,紐約卻不行。紐約人如果掀起一場運動,驅逐所有猶太人、所有天主教徒和外籍人。華爾街就會亂作一團,勞工運動沖天而起,一切都化為廢墟,不可收拾。
中世紀後半期正是如此,莫斯科是一個貌似公爵的小小伯爵的所在地,可以激惱新教徒,但是在國際商業中心的諾夫格羅德卻需要小心從事,不然便會惹惱前來做生意的瑞典、挪威、日耳曼和佛蘭芒商人,把他們趕到維斯比去。
一個純農業國可以用一整套豐盛的份飯來泰然款待農民。但是,如果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布呂赫人在他的圍牆裡開始屠殺異教徒,那么代表外國公司的人便會馬上外流,隨之資金也會被抽回,使城市陷於破產。
不少國家並不能從根本上汲取教訓(如西班牙、教皇統治區和哈普斯堡的領地),依然被所謂的“對信仰的忠誠”所左右,無情地把信仰的敵人驅逐出去。結果,它們不是化為烏有,就是縮小到第七等國家。
然而,商業國家和城市的掌管人通常都很尊崇既定事實,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
所以在精神世界上嚴守中立,天主教、新教、猶太人和中國主顧都能照常經商,同時繼續忠誠於各自的宗教。
為了外表的體面,威尼斯通過了一項反對加爾文教派的法案,但是十人內閣卻小心地告訴憲兵,這條法令不必執行得太認真,讓那些教徒自行其是吧,願意信仰什麼都可以,除非他們真的動手把聖馬爾可抓到他們自己的會場去。
他們在阿姆斯特丹的好友也如此行事。每個星期天,新教牧師們都高聲斥責“淫蕩女人”的罪孽。但是在旁邊的街道里,可怕的天主教徒也在一個不顯眼的房子裡默默地做彌撒,外面還有新教警長警戒,提防日內瓦宗教牽扯的狂熱崇拜者闖入這個犯禁的會議,他們可能會把法國和義大利客人嚇跑。
這絲毫不是說,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的人們已經不再是自己的可敬教會的忠誠弟子。他們一如既往,仍然是好天主教徒或新教徒。不過他們記得,漢堡、呂貝克或里斯本的十個經商的異教徒的善良願望,要比日內瓦或羅馬的十個寒酸教士的允許更有價值,於是他們便宜行事了。
蒙田有開明白由的見解(並不總是一種),而他的父親和祖父卻經營鯡魚生意,母親又是兩班牙猶太人的後裔,把這兩者聯繫起來未免有些牽強附會。不過據我看,商人長輩對蒙田的觀點有很大影響。他作為戰士和政治家,整個一生的特點就是深惡盲信和偏執,這要起源於離波爾多主要碼頭不遠的一家小魚鋪。
我如果當著蒙田的面這樣說,他是不會感謝我的,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所有“生意”的痕跡都從華麗的家族紋章中小心地抹去了。
他的父親獲得了蒙田地方的產業,便無度地花錢,想讓兒子成為紳士。蒙田剛剛會走路,私人教師便在他的可憐小腦瓜里塞滿了拉丁文和希臘文。六歲的時候他被送往高級學校,不到二十歲便成為波爾多市議會羽毛豐滿的一員了。
接著他從了軍,還在法院工作過。三十八歲時父親死了,蒙田便退出了所有的外界活動,把餘下的二十一年(除去幾次違心地短期介人政治)都消磨在他的馬匹、狗和書的上面,並且都有所研究。
蒙田雖可稱為劃時代的人物,卻有幾個弱點。他從沒有徹底擺脫某些感情和禮儀,這個魚販的孫子相信這才是真正的紳士風度。直到他死去的時候,還一直說門已不是真正的作家,只是個鄉村紳士,到了冬天沒有事情做,才草草記下一點略有哲學內容的雜亂思想。這全是廢話。如果說有誰把他整個的心、靈魂、美德和罪惡以及一切都獻給自己的書,耶就是這位能和不朽的達爾塔昂匹敵的開朗的紳。
由於心、靈魂、美德和罪惡都屬於這個豁達大方、深有教養並性格宜人的人,他的全部作品要比其文學作品更勝一籌,它們已經發展成為明確的生活哲理,它們以常識和實際的日常體面為基礎。
蒙田生為天主教徒,死時依然故我,年輕的時候還加入過法國貴族為把加爾文主義逐出法國而成立的天主教貴族聯盟,
1572年8月,教皇格列高里八世歡慶殺死三千名法國新教徒,這是決定命運的一天,從這以後蒙田永遠離開了天主教會。他從來沒有加入另外一派,而是繼續參加某些重大禮儀,免得旁人饒舌。然而自從聖巴塞洛梅慘案之夜以後,他的作品便全都與馬爾庫斯、奧里利厄斯、愛比克泰德或其他十來個希臘羅馬哲學家的著作同歸一轍了。有一篇題為《論良知的自由》,很值得緬懷。他在文章里使用的語氣就好像是古時帕里克利的同代人,而不是法國皇后凱瑟琳·德,美第奇的仆臣,他還以背教者朱利安為例,闡明真正寬容的政治家應該取得的業績。
文章很短,充其量才五頁,你可以在第二冊的第十九章中找到。
蒙田已經看膩了眾多頑固不化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倡導的絕對自由,這種自由(在當時環境中)只會導致新的內戰。但是一經條件允許,那些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睡覺時不再把兩把匕首和手槍放在枕頭下面了,明智的政府就應該儘量避免干預別人的思想,應該允許所有臣民依照最能使自己心靈獲得幸福的方式熱愛上帝。
蒙田既不是唯一也不是第一個產生這種想法並且大膽公之於世的法國人。早在1560年,凱瑟琳,德,美第奇的前大臣麥可·德·豪皮塔爾和好幾個義大利大學的畢業生(由此被懷疑是受了再洗禮教的薰染)就曾經說過,對異端者只宜用文字論戰。他令人驚訝的觀點是,良知有自己的本來面目,不是靠武力可以改變的。兩年以後,他促成了《皇家寬容法》的產生,該法使胡格諾教派有權召開自己的集會,舉行宗教會議討論本宗教的事務,儼然像一個自由獨立的教派,而不是寄人籬下的小派別。
與巴黎律師讓·保丹的觀點一樣,蒙田否認國王有權運用武力強迫臣民進這個或那個教堂。
大臣們的演講和政治哲學家的論文極少受人歡迎,但蒙田的書卻在以智慧之士座談會的名義下聚在一起的文明人中被閱讀、翻譯和討論,並且持續達三百多年之久。
他的業餘身份和他只為樂趣而寫作的說法,使他深得大眾之心。不然,人們是絕不會買(或借閱)一本被官方列為“哲學”的圖書。愛默生隨筆集 19世紀的美國,人才輩出,群星燦爛。愛默生便是其中的一位優秀代表。 同歌德、牛頓、愛因斯坦一樣,愛默生是一個天才。這個天才不僅遠遠地走在了常人的前面,同時也超越了同時代大多數的思想家。別人只是偶爾發現了一兩個真理,並終身引以為榮,而愛默生卻說出了一連串的真理。 愛默生是美國文學和文化本土化的積極推動者之一。他的觀點有助於打破當時的神學思想和外國教條的束縛,建立民族文化,集中體現時代精神,為美國政治上的民主主義和經濟上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理論根據。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主張作者描寫身邊卑微而平凡的生活,不要被傳統壓倒,不要醉心於羅馬和巴黎的式樣。
愛默生的思想和作品推動了美國民族精神的確立和發展。而這本《愛默生隨筆集》就是他散文隨筆代表作的精選譯本。他的作品也讓我們了解到,在我們所熟知的物慾橫流、光怪陸離、追求金錢與時尚的美國,還有著自然、沉靜的一面。今天,世界各國文化都面臨著全球化的考驗和挑戰。愛默生的作品恰好可以給我們一些重要的啟示和答案。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重溫他的思想,意義就在於此。 由於譯者功力殊淺,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以意譯為主,直譯為輔,並根據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對部分內容進行了增刪,並且參閱了史士本、牛雅芳等諸位先生的譯著,還參考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的著作,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由於時間倉促,在翻譯的過程中難免有一些紕漏和不當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亞當斯·凱勒1880年6月27日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北部的圖斯康比亞鎮,一生寫有十幾本著作,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
在海倫·凱勒19個月大時,不幸被猩紅熱奪去了視力和聽力而成為聾盲人,然而幸運的是,命運把安妮·莎立文老師帶到了她身邊。於是在老師的幫助下,海倫·凱勒重獲人生。她摒棄過去的黑暗痛苦,開始了光明、熱切的新生活。她帶著對這個世界無盡的好奇心,像一塊海綿一樣不停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生命。
1890年,海倫·凱勒在薩拉·富勒小姐的指引下,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學會了說話,這讓世人震驚不小。1899年,她又成功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並於4年後順利取得學位。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最終使自己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大學畢業後,海倫·凱勒走遍了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同時,她還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也因為如此,她獲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讚揚,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美國十大英雄偶像,繼而又榮獲“總統自由勳章,’等嘉獎。她的事跡曾兩次被拍攝成電影,其中一部《救濟》是由她自己主演的。
我們似乎很難想像,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世界裡的人,卻帶給了人類無盡的光明,震撼了整個世界。因此,對於這樣一個奇女子,我們應該有深入詳盡的認識,本著這樣的想法,我們編譯了本書。海倫.凱勒一生著作甚多,本書選取了其中影響最廣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一生》、《我的後半生》、《老師的故事》4篇作品進行編譯,試圖將海倫.凱勒作品中最為精華的部分原汁原味地呈現給讀者。
值得一提的是,《老師的故事》是海倫。凱勒的最後一部作品,她曾為此蒐集了20年的筆記和信件,可誰也沒料到,這些寶貴的資料和將近3/4的文稿都在一場火災中燒毀了。這樣的災難足以讓一個人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然而堅強的海倫‘凱勒並沒有被打垮,她痛定思痛,更加堅定了完成書稿的決心。她不聲不響地坐到了打字機前,開始了又一次艱難的跋涉。歷時10年之久,海倫·凱勒終於完成了這部獻給安妮.莎立文老師的作品。
除此之外,本書還收錄了海倫·凱勒與安妮·莎立文的書信集,以及安妮·莎立文的教學報告、演講等內容,以求把海倫·凱勒生動而偉大的一生完整系統地展現出來。相信讀者通過這些文章可以深刻了解海倫的生命軌跡。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19世紀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就是海倫-凱勒。”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你會發現馬克·吐溫先生所言是多么正確。沉思錄
時代的變遷,歲月的流轉,以及自身的成長,都在促使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因何而生,因何而活。對普羅大眾來說,這是值得一生去探求答案的問題。因為這個世界並不完美。
哲人曾經有言:人類的歷史,就是槍炮加玫瑰。話雖然極具個人傾向,但也說明,我們所面臨的困境,還有很多很多——金融危機、阿富汗戰爭、獵殺珍擒、皮毛買賣,諸如此類,其實都是人心的墮落,道德的淪喪。
花花世界,本身搖曳多彩,是人類文明的結晶。然而,當下的人們,感受更多的卻是內心的壓抑,思想的混論,信仰的缺失。在這個被稱為森林公園的都會之中,人們沒有歡樂,只有疲憊;沒有激情,只有惰性。
我們是在這喧囂的塵世隨波逐流,還是在茫然的空曠與喧鬧中,努力尋求靈魂獨處時的寧靜,讓我們得以思索有關人,有關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係。這或許正是我們存在於世真正的課題。可以這樣說有思考力的人生才是真正光明的人生。我們學會反躬自問,學會與人為友,學會與世和諧,更學會與自己和諧。可以想見,這樣一個自己,一種生活,必將給我們帶來比之現在更為愜意的體驗。
這是“沉思”帶給我們的力量,使普通的我們變得偉大。偉大的還包括在早巳逝去的時光里留存下黃金般智慧光芒的人。他就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
奧勒留以自己的思考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流傳2000多年而歷久彌新。他為自己留下千古英名的同時,也留下了有關對責任、幸福、寬容、正義、自製等處世之德的內在審視,為身處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提供了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我們認識世界,觸摸自己。故此,我們選取了那些遙遠時代的智慧留下的不朽著作,整理成冊,為各位讀者找;隹社會坐標、提升思想境界、認清事物實質吹去一縷縷潤物化雨的春風。
《沉思錄》是馬可·奧勒留所著的不朽名篇。馬可,奧勒留是古羅馬黃金時代的五賢帝之一,被譽為“哲學家皇帝”。一個極具智慧的君主,同時也是一個造就非凡的思想家。
在這本著作中,馬可·奧勒留·安東尼以冷靜而達觀的姿態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摒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以正當之心觀察世間萬物。馬可·奧勒留的寫作並不針對某個民族、某個階級或是某種性別,而是直指內心,直指我們的精神和靈魂。正因如此,這本著作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探尋人類精神本源的首選。
本書融匯奧勒留的全部智慧精華,共分為六卷,比之同類書,內容更加翔實,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為透徹。關鍵的是,能讓讀者在本書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進發,給生活於嘈雜現世的人們帶來心靈的啟迪。瓦爾登湖
自從人類文明發跡以來,科技、文化、社會等方面文明的進步有目共睹,歷代社會產生的文明成果也累積遞進。然而,卻沒有人敢斷言現代人的思想及世界觀、宇宙觀也是一個循序漸進、後勝於前的過程;相反卻往往像是一條波浪線,波浪線的頂端,便是思想長河中最璀璨的星星。關於梭羅,我想,即使不在最頂點,也在去往頂點的路上。
一、生平
梭羅的生平簡單卻耐人尋味。1817年7月12日,梭羅生於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鎮。對於他的出生地,梭羅是深感自豪的,康科德是爆發美國獨立戰爭的首義之城,他對於“出生於全世界最可敬的地點”之一深感榮幸。小小的康科德鎮,一時之間有四位大作家:愛默生、霍桑、阿爾考特和他——梭羅。 霍桑曾將梭羅形容為一個“總是帶點粗俗的鄉野氣”的年輕人。實際上,梭羅是受過系統教育的,在學校期間一直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1837年,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1838年,他又回到了康科德開始教書。
梭羅一生孤獨,為人所熟知的唯一一段情感經歷發生於1839年,梭羅在康科德任教期間。他和哥哥約翰同時愛上了一個女孩——來自麻薩諸塞州斯基尤特的17歲少女艾倫?西華爾。三人經常一起散步,在河上划船,度過了一段不長久的幸福時間。1840年,艾倫先後拒絕了他們兄弟二人的求婚,嫁給了一個牧師。這段插曲給梭羅留下了心靈上的創傷。不久,又一件意外發生了。1842年元旦,約翰在磨剃鬚刀的時候,不小心劃傷了手指,兩三天后出現化膿,趕緊就醫,但為時已晚,他得了牙關緊閉症。十多天后,約翰就去世了。突如其來的變故給梭羅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他病倒了整整3個月。病情好轉以後,梭羅又回到了愛默生家中,當門徒,又當助手,並開始嘗試寫作。
1845年,28歲的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蔔、玉米和馬鈴薯,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起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他認為自己在瓦爾登湖畔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此之後,梭羅根據自己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觀察與思考,整理並發表了兩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里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爾登湖》。
1847年,梭羅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他又住在愛默生家裡。此後他患了肺病,於1862年病逝於康科德城,年僅45歲。
梭羅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寫成的。在他筆下,自然、人以及超驗主義理想交融匯合,渾然一體。他是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羅性格中,最吸引我們的可能就是那種與我們的性格最不同的東西,就是他整個人的獨特性。他也許比別人更多地逃脫了概括與歸類。梭羅生活得有時像個隱士,他可能時常覺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與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同時,他獨特的觀察力、睿智的頭腦讓他能一眼看透事情的本質,所以他性格中少了些溫柔,更多的時候是反對和嘲弄。這或許正是他孤獨的一個原因。他的一個朋友曾說:“我愛亨利,但無法喜歡他,我決不會想到挽著他的手臂,正如我決不會想去挽著一棵榆樹的枝子一樣。”當梭羅力圖成為在精神生活上更有影響力的人,而不是從事更實用的職業時,他親密的良師益友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表達的是失望。但是,沒有人能否認梭羅的真摯、品德和靈魂上的高貴。在梭羅去世後,愛默生評價說:“美國還不知道(或許知道一點點)她失去了一個多么偉大的兒子。”梭羅之偉大,或許正在於他精神上的影響力。
二、思想
一棵孤獨的樹,它與世界的聯繫和作用是通過隱秘而深扎於地下的根須。通過大地,它不僅和它的同類——其他的樹木聯繫著,也和青草、鮮花、陽光、雨露及整個大自然聯繫著。梭羅正是一顆孤獨的樹,但他並非完全脫離了社會。梭羅的思想是複雜的,一方面他似乎背棄大眾生活而去實驗“森林生活”,而另一方面,他又似乎具有顛覆社會秩序的革命衝動。
梭羅並不排斥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他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我們如此急切地要在大西洋底下開鑿隧道,使舊世界能縮短几個星期到達新世界,可是說不定傳入美國人的寬闊下垂的大耳朵里的第一個訊息,就是阿德萊德公主害了百日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著它去城裡消磨時光”。從這點上看,梭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說:“那些成功的人,一定是一個偉大的計算家。要簡化,簡化!”這仿佛成了梭羅的口頭禪。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同時要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餘的東西摒棄。
梭羅對印第安文化充滿了熱愛,印第安人原始的、質樸的、自足的生活以及點滴細節,在他看來都有其價值。但他並不拘泥於此,相反他更有創造力。他聰明絕頂,製造出在現代社會完全足以成名致富的鉛筆,並獲得發明註冊權利,但隨後他就放棄了。在他看來,他已經享受到過程的快樂,過程即是目的,而結果毫無意義。這很有意思,他和這個世界的聯繫,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過程。“發明罐頭肉難道僅僅是為了保藏肉類嗎?不,你要做一個哥倫布,尋找你自己內心的新大陸……並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為了思想的流通。”
梭羅是真摯和美德的化身。他質疑美國為何允許黑奴買賣制度的存在。在《瓦爾登湖》中,梭羅記錄一次因為反對黑奴制拒交“人頭稅”而被捕入獄。雖然他只在獄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替他代交了稅款保其出獄,但這一夜卻激發了他更多的思考:為什麼有許多人寧願坐牢也不願意交稅?隨後,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了著名的政論《抵制國民政府》(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後改名為Civil Disobedience,我國通常譯作《消極反抗》)。他所宣傳的這種依靠個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鬥爭形式對印度的甘地和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梭羅思想的矛盾,還在於他並非像一般所說的空想家,他是個行動派。即使因為梭羅的反戰態度使他看起來像個消極反抗者,但他同時也是好戰的。比如幫助逃亡的奴隸,以及幫約翰?布朗起義軍中的一個人逃往加拿大。1859年,約翰?布朗發起哈帕斯渡口起義,襲擊美國軍火庫,同年12月布朗被判處死刑時,梭羅曾發表了激烈的演講來為布朗呼籲。
梭羅的思想上的矛盾性,而且很難在其前輩中找到與之相近的例子。但或許可以從他的思想經歷上找到蛛絲馬跡。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曾概括梭羅的四位偉大而久遠的老師:蘇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穌,他說到的這幾位老師的“歷史性和唯一性”,正是梭羅在更小意義上與他們所共有的特性。
三、才華
梭羅的田園更接近於生活本質,他反覆強調“居住”這個詞,他顯然不是抱著遊覽和度假的心態在這裡暫時歇腳的。前面說,梭羅力求在精神生活上尋求存在的價值,但這並非說他在行動方面一無是處。
梭羅到瓦爾登湖邊隱居,像一個原始人那樣簡單地生活,他想試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夠簡單到什麼程度,想試試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麼。他用很短的時間就動手造好了一個頗能遮風避雨的小木屋,力求最節儉、最方便;他在瓦爾登湖邊自己耕種、收割,對農夫的那一套相當熟悉;他讀書、漫遊,生活輕鬆而充滿詩意。他有超過一般人的會生活得更好的能力。
梭羅曾經試製過一種新型鉛筆。他從百科全書上得到啟發,用巴伐利亞黏土混合石墨,生產出的石墨粉更精細;他甚至設計出了鑽機,無需切開木條就可以讓鉛芯直接插入鉛筆,但是這些並沒有為他換來財富。因為他不想做一件重複的事來營生。
正如梭羅自己所說,他是一個觀察家。在康科德,他的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河床上、河裡發生的每一件事,他都了如指掌;各種鳥類、魚類的巢穴和習性,湖岸上青蛙、潛水鳥、水獺、狐狸,森里的松鼠、小鳥,空氣的波動,雲層的移動,都在他的觀察範圍之內。他的敘述總是十分準確,永遠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他是康科德植物的代言人,他外出時胸前的口袋總是裝著一個日記簿,上面記錄著這一天開花的所有植物的名字。他認為他可以從植物分辨出幾月幾日,而誤差不會超過兩天。愛默生說:“他所掌握的有關土地、樹木、鳥類、印第安遺蹟之類的知識,使他能向農場主講述他們自己以前不知道的農場故事,以至於每個人都開始覺得梭羅先生好像比他們更有權利待在這塊土地上。”
梭羅敏銳的觀察力還體現在與人的交往上。他一眼就能看到與他交談的人的弱點和貧乏,一眼就能看到事物的內在本質。沒有什麼可以逃過他那雙眼睛。或許正因如此,他對年輕人總是顯得高傲,他的朋友都領教過他的沉默的譴責。
在30歲時,梭羅曾在一份哈佛班級10周年問卷調查上寫道:“我是個校長、家庭教師、測繪員、園丁、農夫、漆工、木匠、苦力、鉛筆製造商、玻璃紙製造商、作家,有時還是個劣等詩人。”這大概可以概括他一生從事的工作,也可以略窺到他所具有的興趣和才華。他雖然孤獨,卻並不寂寞。
四、瓦爾登湖
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並非是對立的。梭羅代表的獨立不羈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對人類並不是無足輕重,也不是可有可無的。梭羅這樣孤獨的智者是整個社會的觀察員,他們的冷峻、刻薄、批判,甚至理想主義,其實包含著對人生的自覺意識,對人類的總體思考,而這些是在物慾社會中隨波逐流的人所無暇或不能思索的。
《瓦爾登湖》翔實地記敘了1845年至1847年間梭羅在康科德鎮瓦爾登湖畔林間獨居、耕讀的經歷和對人生的思考。他與自然為伴,自耕自足,過著極其簡樸的物質生活和極其豐富的精神生活。他帶著恬淡愉悅的心情,詩意的棲居,並在他創作的這本散文集中留下了他對生命、自然、宇宙的見解。
在閱讀空間上,《瓦爾登湖》連線著心靈和現代,它被譽為美國現代文學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範之一。既有對湖光山色優美細緻的描述,又具有精闢、透徹的說理,通過閱讀此書,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本寫於19世紀的作品並不矯揉造作或者晦澀難懂,反而與海明威、亨利?詹姆斯等人的作品風格十分接近,只不過梭羅的風格更顯得豐富而已。
《瓦爾登湖》在1854年寂寞地問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甚至還夾雜著一些本應該親近它的人的非議,對其報以不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美國廢除農奴制的呼聲日益高漲,他的影響越來越大。再後來,美國的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精神危機感日益凸顯,《瓦爾登湖》再次散發出了濃郁的芬芳。在我們追尋物質文明的過程中,閱讀這本書,也可以讓我們從中得到精神的給養,讓我們沉靜下來,更加認清自身存在的價值。
梭羅一生熱愛真理。他的真理的豐富性,使得一些即使不用堆砌的字句,讀起來也像是一個神話格式的謎語。也許,這種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象徵意味,正是一些偉大作品的共同點。寬容
人類在寧靜的無知的山谷中幸福地生活著。
恆久的山脈向東西南北蜿蜒伸展著。
一股知識的溪水從深邃破敗的山谷中緩緩流過。
它發源於往日山脈,卻又消逝於未來之沼澤。
這條溪水雖不如大河那樣波瀾滾滾,但足以滿足村民們較低的需求。
傍晚時分,村民們餵過牲口,灌滿水桶,便心滿意足地坐下來享受生活之樂。
這時,守舊的長老們被攙扶出來,他們白天總是在陰涼的一隅,對著一本神秘的古書冥思苦想。 他們向兒孫們嘮叨著奇怪的字眼,而孩子們卻更喜歡玩弄從遠處撿回來的漂亮石子。
這些字眼的含意雖然常常模糊不清,卻是一個古老的部族在1000年前寫下的文字,所以一字一句都無比神聖。
因為在無知的山谷中,凡是古老的東西總會備受尊崇。誰膽敢否認祖先的智慧,就會遭到所有正人君子的冷眼。
就這樣,他們過著平靜的生活。
然而,他們也總有憂慮:要是得不到園中收穫的產品中應得的份額,那該如何是好?
入夜,小鎮狹窄的街巷中總有一些人在竊竊私語,講述一些似是而非的關於那些敢於提出問題的男男女女的故事。
他們中的一些人離開眾人走了,卻再也沒有人見其回來過。
還有一些人曾經試圖攀登那遮擋住太陽的石崖,懸崖下還能看見他們被風化了的白骨。
時光去而又返,年復一年。
人類在寧靜的、無知的山谷中幸福地生活著。
從幽暗之中爬出一個男人。
他雙手的指甲已經磨損了。
由於長途跋涉,纏裹雙腳的破布沾滿了斑斑血跡。
他跌跌撞撞地掙扎到一間茅屋門前,用盡力氣叩響了房門,隨後他就昏了過去。
在搖曳的燭光中,他被人抬上一張吊床。
天亮之後,全村人獲悉:“他回來了。”
鄰居們圍著他的床站成一圈,不停地搖著頭。他們早就知道結果會是這樣。
對於那些敢於闖出山外的人而言,等待他們的只有失敗和屈服。
在村莊的一隅,長老們搖著頭,嘟囔著一些難聽的話語。
他們並非殘忍成性,但規矩就是規矩。誰讓這個人違背長老們的意志,犯下了大罪呢。
他的傷一旦痊癒,就必須被送上法庭,接受審判。
長老們本想慈悲為懷,寬恕他。因為他們記得他母親那雙渴望的眼睛,他們也沒忘記30年前他父親的慘劇:失蹤於荒漠之中。
然而,規矩終究是規矩,規矩是必須要遵守的。長老們就是規矩的執行者。
那個開拓者被抬到了集市上,眾人肅立周圍,默不作聲。
由於饑渴交加,他仍然很虛弱。
長老們喝令他跪下,他拒絕了。他們命令他閉嘴,但是他偏要開口說話。
他背對著長老們,目光搜尋著不久前還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請聽我說,”他懇求道,“聽我說,高興起來吧!我到了山的那邊,我的雙腳踏上了一片新鮮的土地;我的雙手曾經感受到其他民族之人的觸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我還小的時候,父親的花園就是我的世界。
“從東到西,從北到南,連綿的山脈是自古留下來的邊界。
“每當我問起,山的那邊是什麼,總會招來一片噓聲和連連地搖頭,讓我趕緊閉嘴。如果我還要追問下去,他們就帶我到懸崖邊,讓我看那些膽敢冒犯神靈的人的累累白骨。
“於是,我哭喊著說:‘撒謊!天神是愛護那些勇敢的人的!’這時,長老們就會趕來,給我念他們的那些聖書。他們解釋說,天地萬物都是由上天的旨意決定的,這片山谷是我們擁有的,由我們掌管;花鳥魚蟲是我們的,聽憑我們的支配;但是,大山是屬於天神的。山外的東西直到時間終結,也照舊是未知的。
“他們就是這樣說的,也就是這么說謊的。他們欺騙我,就像欺騙你們一樣。
“山的那邊也有牧場,草地也一樣肥美。那裡的男男女女有著和我們一樣的血肉。他們的城市經過上千年的建設,也是一片燦爛輝煌的景象。
“跟我來吧,我已經找到了一條通往更美好家園的道路。在那裡,我能看到更幸福生活的曙光!讓我帶你們到那裡去吧,跟這裡一樣,那裡也有天神的微笑!”
他閉上了口,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驚恐的叫聲。
“褻瀆!這是褻瀆神靈!”長老們大聲叫喊道,“給他的罪行以應有的懲罰吧!他已經喪失了理智。膽敢嘲笑1000年前就寫下來的規矩,理應處死!”
人們隨即舉起了沉重的石頭,砸死了他。
他的屍體被拋到懸崖壁下,以警示那些質疑祖先智慧的人們。
不久之後,那裡爆發了一場大旱災。
小溪乾涸了。牲畜渴死了。田地里沒有一點兒收成,無知的山谷中一片饑饉。
不過,長老們並沒有垂頭喪氣。他們預言,一切都會恢復常態,因為他們的聖書上就是這樣說的。
況且,他們這么老,只需要有一點點食物就可以了。
冬天到了。
村莊空蕩蕩的,人煙稀少。
多半人已經在饑寒交迫中死去了。
倖存者只能把希望寄託于山外。
但是規矩說:“不行!”
因為規矩必須遵守。
一天夜裡,在無知的山谷中發生了一場暴亂。
絕望給了那些因畏懼而沉默的人們以勇氣。
長老們被推到了一旁。他們無力地抗爭著,一邊抱怨著自己命運不濟,一邊哭訴著子孫們忘恩負義。
可是,當最後一輛馬車駛出村莊的時候,他們攔住了車夫,強迫他將他們一併帶走。
通向未知天地的逃亡旅程開始了。
這時,距離之前的那個開拓者歸來已多年。要想找到他當年踏出的路徑並非易事。
當眾人發現第一個用石子堆起的路標時,已經有數千人由於饑渴而倒下,死去了。
不過,從那裡再往前走,旅程的艱難就少了許多。
因為細心的開拓者當年在莽莽的樹林和無邊的荒野里已經開闢出一條清晰可辨的小徑。
依靠著一個個明確的徑標,人們順利地來到一個新的天地,這裡有碧綠的草場。
人們相視無語。
“到底還是他對了。他是對的,那些長老們錯了……”
“他說的是真情實況,而那些長老們卻說了謊……”
“他已經化作懸崖下的白骨,可那些所謂的智慧長老們,卻坐在我們的馬車裡,依舊唱著古老的聖歌……”
“他想拯救我們,可我們卻殺死了他……”
“發生這樣的事真是讓人內疚。可是,要是當初我們知道實情,就不會……”
隨後,他們卸下了牛和馬的挽具,把牛羊群趕進草場上。
接著,他們動手建起了房屋,並開墾出了農田。
從此,他們過了很長時間的幸福生活。
若干年後,眾人想把那位勇敢的開拓者的遺骸移葬在專門為已逝長老們修建的一座漂亮的紀念館裡。於是,一支莊重而肅穆的隊伍返回那個已經荒無人煙的山谷。
但是,在開拓者遺骸理應存在的地方,並沒有找到一絲痕跡。
當年一隻飢餓的豺狗把他的遺體拖進了自己的巢穴。
於是,人們把一塊小石頭安置在那條小徑的起點(如今它已經變成了一條寬闊的大道了),石頭上刻著那位開拓者的姓名。正是他率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恐怖發起挑戰,才使得無知山谷中的一行人獲得了新的自由。石頭上還註明:此碑系由一群感恩戴德的後代敬立。
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人類歷史的初期,也還會發生在現在。但願有一天,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