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老兵》是2009年中央電視台的一檔節目,主演是董千齊、白瑞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最後的老兵
- 主演: 董千齊 白瑞雪
- 導演::中央電視台
- 類型::中央電視台節目
基本內容,詳細資訊,
基本內容
中文片名:中國遠征軍:最後的老兵
主演: 董千齊 白瑞雪
導演:中央電視台
類型:中央電視台節目
地區:中央電視台節目/時事評論/新華視點
年份:2009-05-03
中國遠征軍老兵朱伯華:那是我第一次上戰場,但是不知道怎么辦,過後想一想,也沒什麼可躲藏嘛。看著子彈在頭上飛,
他們是我們漸漸遺忘的遠征軍老兵
陳炳璋女兒陳錦曙:他們都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只有我知道。所以我想想非常傷心。”
記住歷史,告慰英靈
詳細資訊
演播室主持人董千齊:
《新華視點》帶您走向新聞制高點。大家好,我是董千齊。
新華社評論員:大家好,我是白瑞雪。
人物介紹:本期評論員 白瑞雪:
演播室主持人董千齊:
不久前,關於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中國抗戰將士遺骨的訊息,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清明節後,一支先遣隊趕赴巴布亞紐幾內亞,祭奠英魂的同時希望能把這些將士們的英靈接回祖國。這個訊息以及前段時間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的熱播共同引發了一場人們對遠征軍歷史的追思。那么,遠征軍有什麼樣的故事,他們現在還有沒有人健在,他們又在乾什麼?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節目,揭開那段塵封的歷史……
字幕:《我的團長我的團》電視劇片段
【現場聲】怒江東岸,中國遠征軍將士齊聲高歌:“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同期】中國遠征軍老兵楊今: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畫面】楊今臥床唱軍歌,接受護士治療等
【解說】楊今,88歲,曾經是中國遠征軍第8軍的一員。記者找到他時,老人因為心臟病正在醫院治療。
當年風華正茂的中國遠征軍戰士,如今已經老了!六十多年過去了,很多往事都已經忘記,但是,楊今還記得當年的戰歌。
【畫面】老人刻滿皺紋的臉上轉場到資料畫面
【解說】六十多年前,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數十萬像楊今這樣的青年學生,投筆從戎,加入中國遠征軍,在滇緬戰場上,這群血性男兒用青春、熱血和生命,共同書寫了一部壯烈的歷史。
【同期】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金光耀: 當時抗戰,中國當時整個國際運輸線,就是從外獲得物資援助的通道被打斷了。因為整個沿海都被日本占領。緬甸被打斷,越南當時也在日本占領下,鐵路線也被打斷,所以當時是希望開通印度到緬甸然後到雲南的陸上交通線給中國提供物資援助。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通緬甸就對中國抗戰、遠東戰場作用非常重大。這個對整個遠東戰場意義非常重大,對日本在整個太平洋戰場上最後的失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解說】
每一個勝利都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中國遠征軍在異國戰場上以數倍甚至數十倍於日軍的傷亡,取得了一個個勝利,戰爭的殘酷與艱巨讓人動容,經過當年慘烈戰鬥的遠征軍將士,今天,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健在?
【同期】中國遠征軍老兵楊今: 跟我們當年一起打仗的,現在活著的可能沒有什麼人了。我這些同學前幾年還有聯繫,現在聯繫都聯繫不上了,恐怕都過世了。我算是活得比較長的。
【解說】200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60周年之際,上海黃埔軍校同學會曾經做過統計:在上海地區,有10位遠征軍戰士。
如今,7年過去了,當我們穿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中,苦苦尋找至今健在的遠征軍老兵時,我們只找到了3個,他們是88歲的楊今,89歲的呂力和90歲的朱伯華。
【字幕】鏡頭做靜幀 當成照片
楊今,參加1944年松山戰役; 呂力,參加中國駐印軍,駐蘭姆伽訓練; 朱伯華,參加1942年入緬作戰與1944年反攻。
【解說】其他的7個人,都在歲月流逝中,一個個走了。
【解說】老人們的回憶,把我們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當年23歲的朱伯華任66軍新29師86團中尉附員。1942年,他和部隊一起入緬作戰,在這條像長龍一樣的滇緬公路上,朱伯華乘坐軍車,花了兩天兩夜,終於到達緬甸。4月底的一天,朱伯華和戰友們在緬甸的臘戍河北岸布防,對於第一次上戰場的朱伯華來說,這場戰役讓他發現死亡離他那么近。
【同期】中國遠征軍老兵朱伯華:那是我第一次上戰場,但是不知道怎么辦,過後想一想,也沒什麼可躲藏嘛。看著子彈在頭上飛,我們把頭低下就是了。
【解說】這場遭遇戰最終以日軍坦克撤退而結束。和朱伯華同時進入緬甸的其它部隊,也進行著英勇的抗戰,捷報頻頻傳出:3月,200師死守孤城同古,一場以小對多的狙擊戰大獲成功;4月,新38師獲得仁安羌大捷,救出七倍於己的友軍。
【解說】但是,由於盟軍潰退與多頭指揮,中國遠征軍遭到日軍包抄,陷入困境,4月28日,臘戌失守,中國遠征軍回國之路被截斷。遠征軍一部退入印度,一部拚死突圍回國。朱伯華跟著66軍新29師86團團部穿越密林,朝中緬邊境撤退。 【同期】中國遠征軍老兵朱伯華 沿路都是屍首,有許多人,躺在地上的,嘴裡泛白沫子,有的屍體泡得浮腫了,槍還別在身上。很悽慘的。 【解說】在撤退回國的路上,朱伯華腳受傷了,追趕不上部隊。
【同期】中國遠征軍老兵朱伯華 我恐怕要死在這個地方了。就在我為難的時候啊,有汽車咔嚓剎車的聲音,我想,怎么搞的。看到一個吉普車拋錨了。修到傍晚,一看那個馬達響起來了。修好了修好了。好了好了,這回你有命了。就把車子一直開,開回來了。開了兩天兩夜。 【解說】朱伯華是幸運的,他的很多戰友沒能死裡逃生,他們都死在異鄉的戰場上。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檔案材料,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萬餘人,其中有近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非戰鬥死亡或者失蹤的。
【解說】
一些遠征軍高級將領也在戰場上殉國。中國當時第一支重裝機械化部隊--機械化200師師長戴安瀾就是在突圍回國途中不幸中彈,壯烈殉國的。戰士們一直沒有放下將軍的遺體,他們一步步抬著將軍走回了中國。
【同期】戴安瀾長子戴復東 工兵做了一個小的棺材,裝在棺材裡面。回國以後,有一個老人,他自己有一個很大的楠木棺材。他知道我的父親就睡在這么一個小的破木棺材裡面,他覺得不忍心,他就把自己的楠木棺材捐出來。
【解說】戴安瀾,安徽無為人,犧牲時年僅38歲。後來,他的兒子戴復東看到了父親留給母親王荷馨的遺書,上面有力地寫著:“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得知父親犧牲的訊息時,戴復東正在貴陽花溪的清華中學讀國中。
【同期】戴安瀾長子戴復東: 有個同學從那邊跑過來,他走到我面前跟我說,他說,你知不知道?我說什麼事情?他說,你父親死掉了。我一下子就大吃一驚,就從雙槓上掉下來。我說你怎么知道?他說報紙上登出來了。我知道這個訊息之後,心裡非常非常痛苦。
【解說】為了回到祖國,中國遠征軍遭遇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在山高林密的“野人山”,至今還遺留著無數無名戰士的忠骨。
【解說】詩人穆旦是當時中國遠征軍的一名隨軍翻譯,他親歷了當年震驚中外的野人山戰役。沼澤、暴雨、熱帶叢林、吸血螞蝗這一切就是被緬甸人稱為“魔鬼居住的地方的野人山”穆旦曾經飽醮一腔熱血與激情,寫道: 在陰暗的樹下,在急流的水邊,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無人的山間, 你們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返, 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
【解說】從1942年3月至8月初,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印度和中國雲南西部以傷亡6萬多人的代價,阻敵於怒江,使日軍從緬甸進攻我西南大後方的企圖徹底破滅。這是一次中國軍隊震撼人心、悲壯激烈的遠征。
演播室:
主持人董千齊:那我們剛才從這個片子中,看到當時中國的遠征軍在印緬戰場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大部分的戰役是以失敗告終的,而且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那為什麼當時的遠征軍會付出如此多的犧牲呢?
嘉賓白瑞雪是這樣的,當時第一次入緬作戰,從總體上來說應該是失利的。我想這裡面第一個重要的原因,應該在於當時中國遠征軍,入緬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晚了,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戰機。當時是由於英國方面的一再推遲和延誤,一直到仰光告急了,才同意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而這個時候呢,已經是失去了最佳戰機。而當時日軍呢,無論是在兵力、裝備、還是說作戰部署上都處於優勢地位。
那么我想第二個原因,也是實際上是整箇中國遠征軍作戰失利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遠征軍是整個抗戰期間一支特別,非常特殊的軍隊,人全是中國的,但是他的供應和裝備都是由英美來提供。所以他在作戰行動上,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聽英美的調遣,但是我們知道中英美三方各自的作戰目的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三方在共同指揮和作戰行動上,必然有很多分歧。那么正是這些分歧和混亂造成了遠征軍的很多失利。
但是我想另外一方面呢,咱們不能從某一次或者幾次戰鬥和戰役的勝利與否來看待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軍事行動,因為緬甸我們知道它是東方戰場的樞紐是日軍從東西兩個方向牽制中國和占領整個東南亞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交通地位非常重要。而當時我們可以看到,從1940年9月份入侵越南以來,日軍幾乎在東南亞的很多國家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只是到了緬甸才遇到了真正的抵抗,而這個抵抗呢,他不是來自把緬甸作為遠東殖民地的英國方面的軍隊而是來自中國的遠征軍。
【解說】中日軍隊隔著怒江對峙,在相對平靜的戰場上,中國軍隊開始醞釀著大反攻。從1943年起,不少青年學生分批從昆明乘機飛越駝峰航線,抵達印度蘭姆伽接受軍事訓練。當時23歲的呂力成為中國駐印軍一名坦克兵。
【同期】中國遠征軍老兵呂力:到昆明以後乘飛機到印度利多,從利多再乘火車到蘭姆伽,印度蘭姆伽有一個駐印戰車訓練班,我們就參加這個訓練班。
【解說】艱苦的訓練,再加上精良的裝備,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與美、英軍協同,正式開始反攻;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也開始對日軍的大反攻。這時的中國遠征軍,已經是一支戰鬥力驚人的軍隊。
【同期】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金光耀:一方面收到美式裝備,整個作戰素質提高非常快。另外一方面,中國遠征軍這些官兵做戰都非常勇敢,打到緬甸戰役後期,往往中國一個連就可以把日本的一個團殲滅完。
【解說】大反攻中,最慘烈的戰役發生在松山。兩年的對峙,給了日軍足夠的時間,他們將松山構築成了一個巨大而堅固的工事。中國軍隊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同期】中國遠征軍老兵朱伯華:一個師一下就垮完啦。
【解說】那場戰爭的慘烈,始終是老人最不願提起的記憶。當時的朱伯華已經被提升為少校參謀,負責炮兵彈藥供給。他說,假如他當時還在步兵,肯定犧牲在松山戰場了。
【解說】楊今也參加了1944年的攻克松山之戰,當時他是炮兵。
【同期】中國遠征軍老兵楊今: 我是炮兵,他們也有炮兵,炮兵打過來炮彈打到我身上,受傷了。(身邊)犧牲的人多著呢。頭頸這個地方還有身體這個地方都受過傷。
【解說】松山戰役歷時三個多月,久攻不下的中國遠征軍最終在日本堡壘下面挖掘山洞,用3噸炸藥製造了一場巨大的爆炸,將松山主峰整體削低了1米多!
【同期】中國遠征軍老兵楊今: 打得很激烈,日本人被我們消滅光啦。大概三千多日本人被我們消滅光了!
【解說】松山戰役後,日軍防守堅固的騰衝、龍陵相繼被中國遠征軍收復。中國駐印度軍隊也勢如破竹。1945年初,中國遠征軍、駐印軍及盟軍在緬甸勝利會師,打通中印公路。
【解說】每一個為國的犧牲都應該受到尊敬。自從去年12月一個叫“天竺道”的網友把當地華人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中國抗戰將領遺骸的訊息發到網上後,激起了出人意料的波浪,全國各地紛紛發出“讓抗日將領遺骸歸國”的聲音。這些聲音匯成巨大的迴響,熱心的網友和工作人員成立了“迎接抗日戰士遺骨歸國籌備組”大家都希望有一天,這些異鄉的忠魂,早日回到祖國。
【字幕】2008年4月4日,清明節,上海長安墓園。
【畫面】上海長安墓園人們為烈士鮮花鞠躬的畫面
【解說】中華民族,並不是健忘的民族。每到清明節,都會有很多人自發的來到烈士的墓前進行拜祭。他們把鮮花和崇敬獻給這些長眠於地下的烈士們。
【同期】陳炳璋女兒陳錦曙: (父親)說,有一次,他看(電影《鐵血》,關於)崑崙關大捷,那天父親出乎異常的,他哭了。他說:“我失態了,”我說:“為什麼?”他就告訴我,他想想那個崑崙關大捷那些將士啊,榜上還有名,但是遠征軍在緬甸犧牲的那些將士們,他們都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只有我知道。所以我想想非常傷心。”我父親說,只要肯定他是抗日的,這一生,就值了!
【解說】時光飛逝,昔日英姿勃發的戰士都已經老了。他們英勇抗戰的故事應該更鮮活的留下來。
【畫面】老人們動作的交叉剪輯,配上音樂,抒情段落……
演播室:
嘉賓白瑞雪:
我覺得非常慶幸,現在有很多的文藝作品和新聞報導能夠讓我們在半個多世紀以後得以更加清晰的回顧中國遠征軍的那段歷史。我們也知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留下姓名,但是他們作為一個整體,已經被歷史和後人所銘記。前段時間我從民政部門得到一個數字,在整個革命戰爭年代,中國犧牲的革命先烈有2000萬人,但是被各級政府收錄到烈士英名錄的呢只有176萬人。
就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央紅軍出發的贛南閩西蘇區,還有一些紅嫂在苦苦地等著他們的丈夫長征回來。所以我想今天我們在回顧歷史的時候
不論黨派、不論階層、不論有名無名。只要他們是為民族的利益犧牲的都是值得我們懷念和崇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