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經驗

在發展心理學上,關於替代性經驗的研究應該始於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在其的社會學習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中提出:替代性經驗指個體能夠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獲得關於自我可能性的認識。

替代性經驗能夠影響自我效能的形成,另外還有四種因素,包括行為的成敗經驗;言語勸說:情緒的喚起以及情境條件也能對自我效能造成影響。此外,替代性經驗與觀察學習以及替代性強化的關係也十分密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替代性經驗
  • 外文名:Alternative experience
  • 學科:發展心理學
  • 來源:社會學習理論
替代性經驗的形成與作用,相關概念,

替代性經驗的形成與作用

替代性經驗顧名思義是指那些不需要學習者本身去經歷而是通過觀察其他與自己相似的人在某活動中的行為來獲得自我行為可能性的認知。觀察學習是班杜拉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所謂觀察學習,是指個體不需要直接參與學習活動,只憑對他人行為及其行為後果的觀察,就可以學到類似的行為。而替代性經驗正是在觀察學習中獲得的。
替代性經驗由於不需要學習者本身去進行某種行為的學習,而是通過觀察他人行為獲得自我可能性的認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免於學習者進行某些行為,卻仍舊能夠對使其對該行為的實現可能性進行評估,從而提靈活的選擇學習行為,進而提高行為的效率。在自我評價方面,由於替代性經驗的存在,學習者能從與自己能力相近的人的身上得到自我能力的認識,從而進行自我調整,完善自我評價。
替代性經驗能能夠對自我效能造成影響,人們在替代性檢驗的基礎上,對自我效能進行清晰的認識,一定程度上提高自我效能。

相關概念

替代性強化:同樣來源於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他認為學習可以是替代強化的,即學習者如果觀察到他人成功和被讚揚的行為,就會增強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如果看到失敗或受罰的行為,就會削弱或抑制發生這種行為的傾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