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隨文化

曾隨文化是周文化在南方地區傑出的代表和領跑者,是周文化影響南方地區的支柱之一。曾隨文化是中國青銅禮樂文化的典型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隨文化
  • 外文名:Zeng Sui culture
  • 定義:周文化在南方地區傑出的代表和領跑者 
基本概念,相關歷史,相關報導,歷史意義,

基本概念

曾隨文化是周文化在南方地區傑出的代表,是周文化影響南方地區的支柱,其代表有曾侯乙編鐘等曾國文物。
曾隨文化承載著周文化的鮮明特質對南方地區有著深遠影響。有學者認為曾隨文化是楚文化的“老師”,早在東周時期楚文化發源之時,曾隨禮樂文化就已高度成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曾侯乙編鐘就是音樂、禮制、鑄造、科技的集大成者。

相關歷史

西周早期,漢東之地是周王朝經營南方的戰略要地。周王朝為加強對荊楚地區的控制,在漢水以東以北區域分封了包括隨(曾)、鄂、唐、蔡、應、息等眾多姬姓邦國,史稱“漢陽諸姬”。作為“漢陽諸姬”的領頭者,“漢東大國”隨(曾)國承擔著為周王朝鎮守南方的重要使命。
曾隨文化
曾侯乙編鐘
曾隨文化是周代禮樂制度的經典呈現。曾隨一開始作為西周王室為遏制南方蠻夷而“空降式”分封的諸侯國,其文化自然源於周文化
禮樂文化青銅文化是曾隨文化最突出的亮點。各個時期的曾國墓葬中都出土大量青銅器,都有豐富的音樂文物,尤其是編鐘,從西周早期至戰國時期一脈相承,到公元前5世紀曾侯乙時達到巔峰。
曾隨編鐘採用“周原音列”,是“華夏正聲”的代表。曾隨禮樂文物體現了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發展成就。西周初年,周公在革新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礎上,“制禮作樂”,制定了具有宗教、政治、倫理多重功能的禮樂制度,明確規定了王、諸侯卿大夫等階層的樂懸制度以及在不同場合應演奏的鐘樂曲目。
曾隨作為周王室鎮撫淮夷的諸侯國,倚靠“方城夏道”,居於“隨棗孔道”,掌控“金道錫行”,是中原銅礦資源供給線路的安全守衛者。

相關報導

央視曾多次來隨州尋訪曾隨文化,報導有關內容,拍攝了大量葉家山和文峰塔出土文物,採訪了有關專家和當事人,製作了三集紀錄片《曾隨之謎》。

歷史意義

西周時期,中原王朝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禮樂制度,通過分封諸侯實現對廣闊區域的比較穩固的統治或控制,推動了中華文明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曾(隨)國作為“文王四友”之一南宮适的封地,戰略意義重大。曾(隨)國是西周王朝控制長江流域、控制銅料來源的重要據點,是當時中國版圖中非常關鍵的區域。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曾隨文化對於認識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中原王朝對廣闊區域的控制,具有非常深遠非常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