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 曾郁水操隊
- 批准時間:2007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 項目序號:37
歷史淵源,運動特色,基本內容,主要特徵,操演形式,相關器具,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曾郁位於安溪官橋鎮區,水操隊是一種富有生活氣息的民間武術活動。曾郁水操隊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當時,曾郁村民陳惠德等人在廈門做工,拜鄭成功左營中軍武教練李志強、右營中軍李文吉為師,學習水師的操作武藝。回鄉後鼓動鄉民集資購置器械,在曾郁組織習武,掌握抵禦外侵本領,同時達到健身的目的。這樣代代相傳,直至1950年曾郁水操隊在第七代傳人陳萬順、陳澤民、王足木等人的倡導下,重建曾郁水操隊,添置器械,組織操練。1950年12月,存放器械的福安樓被大火燒毀,水操隊的器械所剩無幾。1992年11月,在上級有關部門和海內外鄉親的支持下,官橋重建曾郁水操隊,隊員達70餘人,從此久盛不衰,多次參加市、縣、鎮、村的節慶活動表演。
運動特色
基本內容
曾郁水操隊的基本內容包括:大鼓壓陣、隊旗擺平、單槍手虎頭牌、關刀擺平、鋼耙擺平、單邊珠擺平、管仔刀、齊眉擺平、雙蓮珠擺平、鋤頭擺平、柳公拐擺平、雙齊眉對陣、月刀擺平、鉤刀擺平、雙官刀擺平、鋼叉平雙刀、鋼叉擺平、雙鉤刀擺平、牛仔架平齊眉、雙鋼鐧刀擺平、鋼鞭擺平、鋼戰擺平等22項,附加單行大關刀36步、鋼鞭單行、齊眉單行、空拳、水操亮擺陣、十八人倒殺衙。
主要特徵
曾郁水操隊的水操隊員均為35歲以下的男性青年,表演時有個人武術表演、雙人對打和集體武術表演。表演時,各執不同武器,變化技藝多,具有其獨特的風格,套路紛繁。
曾郁水操隊即吸收了鄭成功水師操練的武術,又融進了自家的特色,口傳身教,“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隨著時代的發展,性質已由護村隊,轉化成增進身心健康、體現民族氣概的傳統體育活動。在長期演練摸索中,形成了一套單打、群打表演。
操演形式
曾郁水操武術的操演形式,依然遵循古戰場“擊鼓出戰,鳴鑼收兵”的傳統,操演程式由鑼、鼓、旗指揮。全隊隊員多則上千人,少則幾十人,組成各種陣式,或長或窄,或方或圓,再現古代水師練兵的壯觀場面。陣式操練完畢,單人武術表演上場,其中有長拳、南拳以及刀、槍、矛、鞭等十八般武藝表演。單人表演之後是兩人一組、單人對兩人、單人對四人,以及單人對八人的攻防對練。操練完畢,鳴鑼收兵,各歸其列,有序退場。
相關器具
曾郁水操隊的相關器具有:大鼓、銅鑼、隊旗、單鉤刀、鋼鞭、小號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曾郁水操隊承傳於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部將之口傳身教,靈巧運用了中國古代水師的實戰陣式,使用的古代兵器達40餘種,被稱為“中國古代水師操演練兵的活化石”,是中國古代兵法的一份寶貴遺產。
曾郁水操武術作為一種綜合的大型武術操練,始終推崇“尚武強身,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了中華武術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曾郁水操武術是農民民眾農耕漁樵之暇、收穫酬神之日、神誕廟會之時富有生活氣息的自我娛樂的民間文體活動,深受人們喜愛,世代相傳。
傳承人物
曾郁水操隊的傳承譜錄已達八世,代表性傳承人物有:陳萬順、王足才、陳澤民。
社會影響
文化交流
2013年,海峽都市報《少林武術 閩有五祖》中含有曾郁水操隊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