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肇題刻(安鈍題刻套刻)

曾肇題刻(安鈍題刻套刻)

曾肇題刻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朐陽街道孔望山龍洞西側。刻石面南,篆書。此碑文為明代安鈍題刻所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肇題刻(安鈍題刻套刻)
  • 所屬年代:北宋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

文物歷史

刻文為:“元符二年十月丁卯,曾肇劉握王律滿損之游龍興山寺。”曾肇(1047-1107),字子開,宋南豐人,大文學家曾鞏弟。自幼聰慧好學,師承其兄曾鞏。重儒學,博覽經傳,為文溫潤有章法。容貌端莊,為人忠厚仁義。為官40年,歷英、神、哲、徽四朝,在朝任過禮、吏、戶、刑四部侍郎和中書舍人,對朝中事敢直抒胸臆;在14個州、府任地方官時,多有政績,為人稱頌。治平四年(1067)中進士,初為黃巖縣主簿、鄭州教授,後調崇文院校書、館閣校勘兼國子監直講、太常寺同知。調國史館編修,進吏部郎中,改右司。元佑初年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後以寶文閣待制任穎州知州,後調任鄧州、齊州、陳州知州及應天府知府。元佑七年,調為吏部侍郎,又因有關祭祀一事,改刑部,出任徐州知州、江寧知府。元佑八年(1093)十月,哲宗繼位,起用一些舊臣,召曾肇入朝。曾肇建議選用忠信端良之士,防止近臣參政,遭貴戚攻擊,出任瀛州知州。紹聖四年(1097),降調滁州。後復為集賢殿修撰,出任泰州、海州知州。元符三年(1100)正月,復為中書舍人,上疏建議廣開言路,昭雪元桔黨人,改任翰林學士兼侍讀,掌管起草詔令。建中靖國元年(1101),改任龍圖閣學士,出任陳州知州,再任太原、應天府、揚州、定州地方長官。崇寧元年(1102),被放逐到和州、岳州,再貶到濮州為團練副使,最後到汀州。四年,得以歸。大觀元年(1107)卒。安鈍題刻為套刻碑,碑文覆蓋於曾肇題刻之上。刻面寬60厘米、高70厘米、字徑10×8厘米。刻於明成化十年(1474)。刻文為:“大明成化十年春三月朔日,直隸淮安府同知安鈍撫民之暇,偕知州陶昺,因觀古聖賢遺像,來游此洞,三慨以書。落款:海州書吏錢鑄,老人劉宣。”安鈍,河南睢州人。明南直隸淮安府同知,剛正明決,以才能稱。陶昺,江西南城人,由舉人成化五年(1469)知海州事,有守有為,眾務具舉。秩滿,民立去思碑。刻文中的“古聖賢遺像”當指孔望山摩崖造像。

文物特徵

刻面寬70厘米、高89厘米、字徑7×10厘米。刻於北宋元符二年(109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