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璧光

曾璧光

曾璧光,字樞垣,又稱樞元,乾隆六十年(1795年),出生於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經曾璧光後人曾憲婉女士講述,應為宮保府,即現在的縣財政局)。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鹹豐九年(1859年)授貴州鎮遠府知府。同治六年(1867年)賞二品頂戴,命署貴州巡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璧光
  • 別名:字樞垣,又稱樞元
  • 職業:清朝官員
  • 主要成就: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進士,
人物簡介,史籍記載,

人物簡介

當時,貴州各種勢力蜂擁,惡霸土匪嘯聚山林,燒殺搶掠,禍害百姓。整個貴州除安順、遵義等少數郡邑尚未失守外,其他地區盡被形形色色的山大王占領,把貴州禍害得商旅路斷,百業凋敝,民不聊生。
曾璧光曾璧光
曾璧光在貴州的十六年,實際是一部頻年用兵、恢復貴州社會安定的歷史。他利用與軍機處掌權的恭親王、醇郡王有師生之誼的關係,爭取到川、滇、湘、鄂諸省經濟、軍事援助,充分利用貴州百姓久亂思安的民心,採取“恩威齊施,剿撫並用”的策略,運籌帷幄,有效地平息了各地叛亂,使貴州得以安寧。
光緒元年(1875年)八月,曾璧光卒於任所,九月十三日,光緒下旨追贈太子太保銜,照總督例一品官賜恤。光緒二年(1876)三月二十九日,光緒皇帝批准曾璧光諡號“文誠”。勤學好問曰“文”,敦篤無欺曰“誠”。四川總督丁寶楨奏請在貴州、四川建曾文誠專祠獲得批准,於是在洪雅修建了“曾文誠公祠”。曾璧光靈柩由貴州運回洪雅,安葬在城北瓢兒壩。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列傳二百七·曾璧光傳
曾璧光,字樞垣,四川洪雅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記名御史。入直上書房,授恭親王奕?(xīn)、醇郡王奕譞(xuān)讀。鹹豐九年(1859),出為貴州鎮遠(貴州省東部鎮遠縣)知府。同治元年(1862),署貴東道(貴州貴東道,鎮苗疆,駐古州,即今貴州榕江縣)。二年,剿平銅仁踞賊蕭文魁,賜花翎。雲貴總督勞崇光薦其才,迭署糧道、按察使、布政使。
六年,予二品頂戴,署貴州巡撫。七年,實授。貴州地瘠亂久,北境接四川,東境接湖南,軍事悉倚鄰援,本省餉既艱窘(艱難窮困),將多驕蹇(傲慢,不順從)。總兵林自清劾罷後,戕興義縣(今興義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令,率所部萬人擾川境。八年,璧光密遣提督陳希祥擒斬之,令吳宗蘭剿青山餘匪,克普安(貴州省黔西南州北部普安縣)、安南(今黔西南州東北晴隆縣)。時席寶田軍已由東路進規(進軍並有所圖謀)台拱(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台江縣台拱鎮),省城附近諸匪糅雜,出沒無常。九年,周達武調任貴州提督,率川軍至貴陽,漸次勘(疑應為戡)定。自軍興鄉試久停,至是年始補行,人心益定。與達武議增兵扼要駐守,令道員蹇誾(yín)破遵義賊,擒其酋吳三;令提督劉士奇克都勻(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殪(yì,殺死)其酋吳章。
十年(1871),令提督锺有思等進剿上游,克永寧(永寧縣即今四川敘永、古藺一帶)、威寧,下游諸軍擒悍賊潘得洪,收復八寨(丹寨縣)等城。又收復上江(原都江縣,現三都縣都江鎮)、下江(從江縣下江鎮)、三腳(今三都水族自治縣縣城)各城,平上游鎮寧(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歸化(大方縣雙山鎮歸化村)賊巢,殪永(疑為“水”)城踞賊侯大五,斬郎岱(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郎岱鎮)金家硐踞賊金大七,盤江(貴州黔西南境內有兩條江,它們就是南盤江和北盤江,人們都稱之為南、北盤江)北岸肅清。又破畢節、威寧諸匪,清八寨、三角(可能屬於今貴州興仁縣)餘賊,毀其巢。令總兵何世華擊斬安南賊酋潘麼,進克貞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西路悉平。十一年,周達武率所部會楚軍定苗疆(雷山縣一帶),詔嘉調度有方,予優敘(從優敘功,晉升官職)。
十二年,會滇軍克新城(今貴州興仁縣)老巢,全省肅清,加太子少保、頭品頂戴(總督是一品,所以用頭品頂戴),予雲騎尉世職。尋新城防軍索餉譁變,匪首何玉亭攻新城,遣其黨黎正關攻興義(興義市),分軍馳剿,捕誅其渠(盜賊的首領),事旋定。光緒元年(1875),卒於官,追贈太子太保,依總督例賜恤,諡文誠。四川、貴州請建專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