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燦庭

曾燦庭

曾燦庭,字:華瑛,號:三省堂主。1954年出生於溫州,現居住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燦庭
  • 別名:華瑛       三省堂主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溫州
  • 出生日期:1954
  • 職業:書畫家、作家、中醫學家
  • 主要成就:中共建黨九十周年詩書畫展二等獎
  • 代表作品:國畫:墨山岩林、春韻、紅梅、錦繡江南、書法: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壽
簡介,履歷,文化活動,作品,

簡介

曾先生早年照片曾先生早年照片
父親曾光裕17歲進入中著名醫學家行列,師從南宗景,既是素有神醫之稱,葉天士老先生的第二代門生,本人是第四代中醫傳人,自小酷愛書畫。12歲正式跟隨父親學習中醫,熟背各種經典醫學著作,並用各種筆體反覆抄寫《傷寒論》、《金匱》脈決及湯頭歌雜病論薦十餘本醫書。其間精研筆法,潑墨添畫,尤其對山水、草木、梅花、牡丹等情有獨鐘。因自幼善學苦練,認真專研,同時在家庭的嚴格教育和各種藝術的薰陶下,幾十年來本人研修多體,吸收各師名家之長,現已成自己的風格,並獨樹一幟。其書法風格特點是,古樸典雅、輕飛飄逸、形神兼備。至今,曾燦庭一直在學習中國的厚重文化,孜孜不倦地追求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韻味並深刻領略和體會藝術的精髓。

履歷

1995年至2003年本人到全國各地尋師訪友,虛心請教,取長補短,使自己的藝術造詣不斷提升。遊學期間,得到了中央美院教授濨溪著名書畫大師的悉心指導。曾燦庭在集百家之所長和自己不斷地努力創新下,書法的筆力更加韌勁,筆法更加流暢,字型更加圓潤清秀,獨到精妙的作品得到了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和廣大朋友的喜愛,讚賞並珍藏。曾燦庭的國畫,如牡丹、山水和獨創的壽梅、紅梅、書法,如心經、道德經、經商論道等作品不斷交流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英國、義大利、韓國、阿聯、越南、日本等國家和我國香港、台灣及各省區市藝術愛好者和收藏界認識的青睞。
曾燦庭
中國書法家協會原黨組書記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謝雲評價:“曾先生的水墨作品中有宋代書畫的風格,筆墨比較清雅,書法筆筆有交代。筆筆藏鋒,中國現在寫楷書的人不多,他的書法作品體現了很強的楷書風格。曾先生的展覽有另一個特定的價值,他是中醫專家,他把中醫和書法結合起來。他的書法中秀著傳統的古雅氣息,這個應該好好的推廣。過去中開藥方使用毛筆書寫,我們應該繼承下來。當然現在不用毛筆開藥方了,但是它有這個文化的源泉,有這個文化的傳統。中醫應該研究中國書畫。如果他們有這個修養就更好了。今天主辦方舉辦這個展覽會,展示這么一個特定的對象。這裡面體現了他特定的文化意義。”
在看中醫的時候,經脈通暢,這個詞是醫生常提到的,而傳統書畫創作中,也要修煉這種氣韻。曾燦庭先生將中醫的原理與繪畫創作中的法理相觸合,融類旁通,領悟出其獨列的傳統精神。
梅花香自苦寒來
中國山水花鳥畫作為一種純粹的風景畫,較西方早出現一千多年,它肇始於戰國,滋潤於東晉,確立於南北朝,興盛於隋唐。此後世代繁衍,枝繁葉茂,終於發展成中國畫陣營中最強大、最壯觀的一方軍陣。
清末到新中國成立,湧現出一大批山水花鳥畫精英,吳昌碩、齊白石成為這個時期肩負起民族文化藝術傳承的山水花鳥畫繪畫大師。陳師僧、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李可染、傅抱石、高劍父、徐悲鴻、林風眠等一時間群雄輩出,群星燦爛,令人目不暇接。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更是中國山水花鳥畫變革幅度最大的時期,陸儼少、劉海粟、張仃、朱屺瞻、吳冠中、周韶華等大膽借鑑融合西畫的各種新體,追尋傳統之根,在“造化”和“心源”之間苦苦求索,使山水花鳥畫創新和發展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把中國山水花鳥畫推向額有一個新的歷史高峰。
曾燦庭先生正是這一歷史變革大潮中脫穎而出的一顆閃亮新星。曾先生1954年出生於錦繡江南浙江溫州,父親曾光裕先生17歲便進入中國著名醫學家行列,師從南宗景,是素有神醫之稱的葉天士先生的第二代門生。曾先生是第四代中醫傳人,他從小酷愛書畫藝術,自幼勤學苦練,在家庭的嚴格教育和各種藝術氛圍的薰陶下,幾十年來焚膏繼晷、鍥而不捨,對山水花鳥研深覃精、窮神知化。尤其對本草、梅花、牡丹等更是情有獨鐘,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獨樹一幟。
為了使自己的畫技儘快得到提高,曾先生年紀輕輕即走出“暮春三月,草長鶯飛”的江南,去四海漫遊,以開闊眼界,擴展胸襟。實現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夙願。半生雲遊,令他包攬名山大川,搜盡奇峰為稿,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後來的山水畫層巒疊嶂、不拘成法、筆墨恣肆、章法新穎。不論遠山雲煙、近村風雨,還是叢嶺翠竹、峭壁長松,都有自己的筆路墨法。以不同的謀篇布局,表現雲霧變幻、飛瀑流泉,常畫常新,絕不雷同。
如果說曾先生的畫作深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益的話,那么“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訓應該說對他的創作影響更大。山水花鳥歷來強調傳神寫意,畫家的筆墨寫意是以筆墨表現他個人的思想感情個性趣味的。曾先生的書畫無論形式和內容都沒離開他的思想情趣。他筆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無不“緣物抒情”、“情景交融”,既視野開闊,境界高遠,又墨氣淋漓,瀟灑秀麗,極得江河靈氣,山川神韻。他巧妙地把個人性情。心中之美融匯在雲煙浩蕩,山重水複之中。抒發出一種別樣的山水情懷,達到了一個奇妙的境界。他的花卉,尤其是梅花和牡丹,更是精摩傳統,又大膽創新。不僅鏤金錯采,氣韻高華,而且風骨強勁,格調沉雄。不論大幅巨作,還是方寸小品,均古樸典雅,逸氣橫生,以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風神韻致,放射出芙蓉出水艷而不俗的奇異光彩。瀟灑飄逸、形神兼備、卓然獨立、自成一家。
曾先生認為“畫是會說話的,每一筆都能透露作者的思想。”他的書畫,一直在追求“筆之所至,魂之所歸”、“情隨筆轉,景發興新”。據云,先生作畫時從不做構圖也不畫小稿,只將蘸滿顏色的畫筆隨意揮灑,時而左皴右擦,時而橫塗豎抹,興之所至,筆走龍蛇。最後層層著色遍遍渲染,一幅明麗山水或婀娜花卉便躍然紙上。經常目睹先生作畫的先生乘龍快婿、著名外科專家趙建軍先生由衷感嘆:“先生作畫時每每如醉如痴,有時看似不假思索,十幾米長卷一氣呵成,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如果不是自己真心摯愛,達到“物我兩忘”的“痴迷”程度,又怎能實現“情景交融、形神合一”,達到“胸有成竹、一揮而就”呢?“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只有“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方能做到“文以達吾心,畫以達吾意”的隨心所欲之境。
曾燦庭
中國畫家每每以詩入畫、以印入畫,而以書法入畫最為重要。書畫同源,歷覽古今,大凡大畫家必是大書法家。曾先生的書法功底紮實,他刻苦臨摹過多家書體,達到“熔漢晉碑帖於一爐,行草隸篆兼工”的高度,並以他深厚的國學底蘊和超常的恆心毅力,刻意創新,尋求多元。對傳統的繼承,不是簡單的模仿某家某派,而是要從本源上繼承前人的精髓,在實踐中加以發展和創新。曾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日臻爐純。逐入華境,除了他廣采博納,轉益多師,得到多位當代名家悉心指點外,更重要的是他注重傳統學習,力取諸家之長,並能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達到結體寬博、氣勢恢宏、用筆老重、藏頭護尾,凝重而不失瀟灑、渾厚而不失風流。一些書作又突然書風一變,一改崢嶸,漸趨藏鋒雅拙、雅逸枯寂、清靜似水、恬淡自如的禪境。“墨融心悟、相由心生。”我想這恐是先生詩書醫畫兼通,儒墨釋道並融,潛心修煉另有高求的結果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曾先生的繪畫與書法,可謂“雙峰並峙,各領風騷”。如今,他那獨到精妙的書畫,早已繪入畫壇星河,不僅得到了業內人士的普遍讚賞和推崇,也正受到越來越多海內外愛好者公認與青睞。二十世紀80年代後他曾多次在海內外舉辦個人書畫展,作品在香港、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地展出均愛好收藏者的譽棒,並收錄入《中國書畫家選集》、《中國美術家選集》、《中國當代書畫家精品集》等幾十部典籍中。其作品《國色天香》被中南海珍藏,和山水人民大會堂,薄單位珍藏。還有許多精品先後被日本、新加坡、泰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知名人士收藏。他本人也被當代書畫界譽為“東南一枝筆”。
陳捷延
二O一二年八月六日於北京
明理知要 筆隨時新——畫家曾燦庭的藝術之路
“兔躍龍騰瑞盈玉宇天光麗,珠聯璧合春滿金甌畫圖新。這是一位作家對畫家曾燦庭藝術創作的一種描述
冬去春來,在過去的2011年,曾燦庭的國畫作品《鐵骨香韻》和書法作品《七律長征》,分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全國詩書畫展上獲獎;其山水國畫《金秋喜韻》及書法作品《勝者存》則被韓國政府和個人收藏,讓這位從浙江溫州偏遠鄉鎮走向京華的中醫畫家令人刮目相看。曾燦庭就開始籌備出版凝聚了幾十年創作心血的精品書畫集,規劃在金秋豐收時節回家鄉溫州舉辦個人書畫創作匯報展,給以市場經濟名聞遐邇的家鄉添上一筆文化色彩。
年近花甲的曾燦庭,細數著一個一個向前的腳印,構畫出一條不平凡的藝術之路。
幼承家學 精勤不倦
面對曾燦庭,他的言談樸實之中帶有睿智,性格沉靜卻不乏爽快,他對自己少年學畫的經歷,有著難以忘懷的情感。
1954年,曾燦庭出生在浙江溫州一個中醫之家,父親曾光裕是素有“神醫”之稱的名醫葉天士的第二代門生,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國學根底也很深厚,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曾燦庭幼承家學,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苦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典籍,並用毛筆抄寫這些醫學經典。醫學古文艱澀難懂,少年曾燦庭雖然只是不求甚解的抄寫、背誦,卻因此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和書法基礎。
在抄寫學習醫書的同時,曾燦庭逐漸對醫書中那品種繁多、姿態各異的中草藥圖譜產生了興趣,閒時就對著圖譜描畫,由此逐漸熟稔百草之態,愛上畫畫。有時父親忙於出診,他就在旁邊畫畫。曾燦庭老家門口是一片平整的金色海灘,他常常拿著樹枝,隨心所欲的在沙灘上畫武松打虎等圖畫,父親看他畫的有模有樣的,頗有繪畫天資,便在學醫之餘有意教導其國畫、書法。曾燦庭勤學不輟,逐漸的走上藝術創作之路。
1973年,曾燦庭從職業學校中醫班畢業,分配到父親所在的家鄉南坪醫院工作,也算是子承父業。在醫院,他遇到一名繪畫教授,教授見他年紀輕輕就有不淺的國學底蘊,又痴迷書畫藝術,便常常指導他習書作畫。有了良師指點,他更加勤奮。那幾年,曾燦庭每天早上四點半就起床練筆,博覽群書,研磨歷代經典碑帖書畫,藝術上也漸有小成,開始初窺堂奧。
轉益多師 潛心求藝
1989年,是曾燦庭人生道路上的轉折之年。
在醫院工作的十幾年裡,曾燦庭雖然精勤用功,可醫者有著懸壺濟世的責任,瑣事繁忙,讓他常有不得專精於藝事之憾。他明白自己在藝術道路上面臨著一個化繭成蝶的突破和選擇。為圓藝術之夢,1989年的夏天,曾燦庭毅然辦理了停薪留職手續,拋下當時世人羨慕的鐵飯碗,遵從內心的藝術理想,帶著鉛筆畫板去遊覽山川名勝,尋訪名師高士,以開闊視野,提升藝術造詣。
曾燦庭的遊學之路是幸運的,一次在福建昭明寺寫生,他遇到了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畫家孫濨溪和夫人。那是已70多歲的孫濨溪教授,深為曾燦庭的藝術之路和書畫情結所感動,對曾燦庭的創作給與熱情指點和無私幫助,讓曾燦庭書藝畫技有了很大的提升。兩人因為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常在一起談藝論道,可以說是亦師亦友。老教授曾寫了一首禪詩送給曾燦庭做紀念,詩云:“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後退原來是向前。”這首詩讓曾燦庭體味到很多人生哲理,時時以“低頭便見水中天”自省,在藝術追求上則以:“六根清淨方為道“自勵,在翰墨園中辛勤耕耘,只退為進,絕意浮華,潛心學畫。
2005年,河南洛陽平樂村作為全國唯一的牡丹畫生產基地聲名鵲起。素來對牡丹情有獨鐘的曾燦庭慕名前往,一待就是大半個月,在一間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裡擺上畫案,鋪開宣紙,一畫及時一整天。他每天徜徉於“牡丹氛圍”中,與當地畫家切磋交流畫藝,虛心討教,做了十幾本筆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曾燦庭
遊學期間,曾燦庭還得到了著名藝術家胡忠元、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等悉心指導,轉益多師,開始進入創作成熟期。他在繪畫實踐中常強調“筆墨隨心,境界超脫”,在創作方法上追求“明智知要,比隨時新”。他說:“習醫開方,不僅要熟知其然,而且要揣摩其所以然,還不能食古不化,要適當的以新觀點、新方法來改進。同樣,醫道亦通畫理。在繪畫上不僅要汲古今之長,更要在掌握中傳統規律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他的書畫作品伴隨著創作理念的與時俱進。
廣采博納 獨出機杼
新世紀之初,曾燦庭隨著女兒來到北京定居。北京積聚千年的文化底蘊和書畫界琳琅滿目的藝術思潮,給曾燦庭的書畫創作帶來了新的啟發和思考。
“沒有文化,就沒有書畫。”曾燦庭肯定的說。他認為畫者需要以學養氣。作為一名中醫出身的畫家,他的筆下,無論是梅花、牡丹的韻味,還是山川、流水的神氣,都有自己獨到的表達。曾燦庭畫梅,其在用筆上提按轉折,技法上點燃皴擦,都有傳統的筆墨功夫,但其意境和風格卻是獨有的,他放棄了古代文人畫特愛表現的“疏影橫斜,清淡高雅”的風格,追求自然形態,往往以粗壯嶙峋的梅樁造型發枝生乾,專注於表達出梅花那冷艷朴茂、絢爛之極,卻又卓然獨立的出世情懷。
曾燦庭常說:“畫是會說話的,每一筆都透露出你的思想。”他畫梅花如此,畫牡丹也如此,墨融心悟,相從心生,可以說他筆下的所繪的所有花卉,都融入了他的真情實感,成為他人生理想的寫照。
曾燦庭的山水畫幽遠沉靜,清雅雋秀,筆墨境界極其豐富;他的花鳥畫清新朴茂、艷而不俗,作品中每每能品味出新的意蘊與境界。他的畫作之所以風格獨特,獨成家數,究其原因,是其以淵博的國學根底為基礎醞化而出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於互通,曾燦庭獨特的藝術經歷,讓他悠遊於書畫與中醫之間,能將“文”、“醫”、“畫”之道互融互通,創造出一種渾然天成,氣脈相連的獨特藝術風格。
猶如蜜蜂廣采博納,釀造的蜂蜜特別甜蜜一樣,在北京這些年,曾燦庭廣泛地接納各家的書畫創作的精華,融為己有,形成自己的藝術表達語言。如今,他那獨到精妙的書畫,不僅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喜愛、讚賞並珍藏,影響力甚至到達國外。他的作品正走向越來越多的愛好者視野。
鐵硯詩心鑄畫魂
中國畫流派紛呈,南派氤氳婉約與細膩,北派以豪放雄壯而令人側目讚嘆。對於繪畫者而言,地域性自然環境與人文精神是創作的源泉和動力。曾燦庭就是一位有著地域特色且功力深厚的著名書畫家。從他的書畫裡,讀到了南方的溫潤細膩、蒼翠與悠遠,從他的一幅幅巨幅之作中,深深感受到南派畫家豐厚深沉的文化底蘊和筆墨之情。
曾燦庭
無畏於豪邁,執著于堅韌,塑造了曾燦庭先生如史詩般的畫作。於是,從他的《江南春曉》《悟》中,讀出了無語的感動,讀出了恆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追求的那份深邃與遼闊,靜溢與凝重。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生於蒼山下的曾燦庭先生經常登山看海,把自然中的山川風物移入胸中,久而久之,時間定格在此山此水此景中,定格在生於斯養於斯的一方山水中,定格在曾燦庭先生的筆墨中。於是,自身的感悟,個人的審美心態,生命的趣味,全部都流溢於筆墨之中。
除此之外,成就一個畫家的藝術高度,在於其本身的藝術修養,以及相關學科知識的相互清潤與融通。這也是檢驗一個畫家的標尺。曾燦庭先生始終循著這一脈絡,努力地把中國古典文化的修養鐫刻在每一滴筆墨之中。
曾燦庭先生自幼有良好的庭訓,既有儒家的沁懦,又有禪道的滌盪,兼有道家的空靈感悟。隨後,同歷史軌跡一道的多重磨難和歷練積澱了他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也為他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此,他以趙孟頫和二王為範本,常年臨習抄誦《般若般羅密多心經》、《金剛經》、《道德經》等經典名篇,從中領悟人生的真諦,領悟萬物的真諦。從而也就有了中國畫最重要的元素-----線性的錘鍊,也就有了他今天富有彈性的每一筆。
其次,他多次參加各類研修班,臨摹了大量的經典作品,更確切的說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給予他無盡的心靈暗示,龔賢的層層積染與眾向推進式畫風,都為他的作品帶來了刻苦銘心的審美自覺。於是,線條與塊面的組合,蒼蘊與清麗的結合,構成了曾燦庭先生作品的全部。
繪畫的每一件作品無不是對現實生活對象的提煉和再創造。也許,博大壯美的恣意表達太過於遼闊,或者還不能完全表達內心世界的真情實感。於是,巨作的勞頓之餘,曾燦庭先生便以花鳥畫做短暫的休閒,而花鳥畫他又情有獨鐘選定了梅花作為他傾訴對象,信手提筆,不論是含蕊綻放,還是傲雪報春,即體現了他優雅的情趣和性情,也體現了鐵線圈成個個花的非凡功力。
在曾燦庭先生的作品中,還讀到了所謂的氣韻、風情、骨法、墨趣、含蓄、清遠,品到了中國畫的那份真正的“味兒”來。。。。。。
筆做生涯硯作田 藝途漫漫闊無邊
畫魂劍氣瀝風雪 濃墨淡彩寫天然
夢囈艱辛卻含笑 心頭有苦也說甜
未憑丹青收紙上 又將過眼逐雲煙
就以曾燦庭先生的詩來詮釋他的作品和心靈感動,憑先生的執著與堅韌,他的藝術成就就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活動

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