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熙行書題跋
- 作者:曾熙
- 類別:中國書法
- 年代:現代
- 規格:縱37厘米
曾熙成就,作者簡介,
曾熙成就
於書法學習上,曾熙無疑是一位用功者,舉凡魏晉六朝碑版、漢代的摩崖石刻,無不心摹手追。他的書法特色正從這種廣泛的涉獵中得來。與他齊名的李瑞清稱其為“今之蔡中郎”,並進一步解釋說:“魏晉以來,能傳中郎之絕學者,惟髯公一人。”—代碑草大家沈曾植則稱其書“溝通南北,融合方圓”。而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其書曰:“由圓筆以下窮南碑,故其行楷各體皆逸,體峻者見骨氣,體逸者見性情,所謂陰陽剛柔各有其妙者見。“以上諸家的評述未免多有溢美之詞,然亦可窺其書藝水準之一斑。
作為一位以鬻書為生的書家,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下,想在藝術上有太多的獨特創舉,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的大眾難以接受。所以曾熙的創作多以套用為主,以期迎合當時民眾的需求。那種為養家餬口所累的生活,使其在書法創作中缺少了一種大氣磅礴、橫掃千軍的氣概。曾熙當時的鬻書之地上海,乃是一派歌舞昇平、燈紅酒綠的大都市,清代的一些遺老顯貴多聚居於此,他們大多不喜險怪之書,故而曾熙的創作只能固守平正規整一路。同樣作為清末“遺民”的曾熙,其書法受應試的“館閣體”影響至深,無論如何雅化,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程式化,從而使其書的內蘊、趣味稍有損殆,這在其楷書作品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此件行書題跋與其楷書相較,藝術水準當略勝一籌,一些字的草化處理,於整體的行氣上更顯通暢、連貫,一改其書用筆、結字、用’墨、章法的乾篇一律之弊,而是方圓結合、剛柔相濟、虛實相映、妙於變通,殊為難得!若嚴格說來,其詩文著述水平當較其書法要高。
作者簡介
曾熙(1861--1930)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俟園、瓶齋,晚號農髯,義署老髯、髯翁。室名戲海樓。湖南衡陽人。光緒二十九年進士,長期主講石鼓書院,與北京一些書畫家、詩人來往密切。辛亥革命後移居上海,賣字授徒為生,名震大江南北,與李瑞清情誼至篤,經常聚首商探藝事,被書壇稱為“曾李”。60歲後始作畫.擅長畫山水和松石,一生繪畫作品稀少。曾熙的書法初學《夏承陽》與《張黑女》,喜用禿筆枯毫,瘦勁老辣,但流暢圓活。繪畫自稱作畫師萬物,所繪山水、松石在程嘉燧、戴本孝之間,常常用篆隸筆意作畫,別有逸致。他的書畫作品多年來,一直走俏書畫市場,尤其在台灣市場上更是受到買家青睞。大概是他的門人張大幹,成為現代畫壇盟主後,為懷念曾熙老師集藏了不少書畫真跡,而引起市場的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