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正中

曾正中,男,漢族,甘肅景泰人,中共黨員,現任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常務副主任。甘肅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第五屆甘肅省工程諮詢專家委員會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正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經歷,學習經歷,工作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8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水文地質學與工程地質學專業,並留校任教至今。

工作經歷

1996年前,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學和水環境化學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1996年以來主要從事環境科學與工程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

主講課程

主講《水文與水資源學》、《固體廢物處理工程》課程。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地質生態環境保護。

主要貢獻

先後與他人合作承擔、完成省基金項目一項和10餘項橫向研究項目,共發表論文28篇,出版《水資源評價》專著1部。
2004年以來參與甘肅省工程諮詢中心國債項目——“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工程”場址選擇、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評審工作。近三年負責承擔的研究項目主要有:
1、《固體廢物處理工程教學仿真系統建設》,蘭州大學重點課程建設項目,已完成,2003~2005年;
2、《甘南瑪曲金礦區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已完成,2002~2003年;
3、《舟曲縣城區生活垃圾處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已完成,2003~2004年;
4、《永靖縣城區生活垃圾處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已完成,2003~2004年。
5、《金沙江溪洛渡電站輔助道路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已完成,2004~2005年;
6、《甘南州“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已完成,2005年;
7、《蘭州北部荒山荒溝土地開發整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正在進行中;
8、《曝氣生物濾池兩種填料掛膜的對比試驗》,2008年;
9、《蘭州市生活垃圾填埋處理現狀及對策》,2010年;
10、《粉煤灰加氣混凝土顆粒曝氣生物濾池處理污水試驗研究》,2011年。
垃圾的出路: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曾正中副教授看來,蘭州的垃圾填埋依然處於十分落後的水平。曾正中說:“直接利用天然溝谷填埋的簡易填埋場,其產生的滲瀝液和填埋氣體會帶來十分嚴重的污染問題。”
滲瀝液是一種高濃度的有機廢水,通過滲入場底污染地下水,或者是沿溝底流出污染地表水。曾正中副教授在其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指出:滲瀝液污染問題在城關區相對突出,以伏龍坪蘆家大溝填埋場為代表,滲瀝液流出溝口注入黃河支流雷壇河,因具有污染物種類繁多、色度、COD濃度高、金屬離子和氨氮含量高等特點,儘管排放數量小,但對水體的污染猶如小造紙廠污染一條大河的結果。“持續努力地推動垃圾的分類,這才是垃圾問題的真正出路。”曾正中說,“這樣就可以使物質循環起來。”
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是當今世界生活垃圾管理和處理的潮流。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等許多國家根據本國生活垃圾成分、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生活和消費習慣等,制訂了相應的生活垃圾分類法規、計畫和實施辦法。如德國建立了“綠點”標記、雙元回收系統,澳大利亞實施的“零垃圾”計畫。
曾正中說:“紙類:未嚴重玷污的文字用紙、包裝用紙和其他紙製品等。如報紙、各種包裝紙、辦公用紙、廣告紙片、紙盒等;塑膠:廢容器塑膠、包裝塑膠等塑膠製品。比如各種塑膠袋、塑膠瓶、泡沫塑膠、一次性塑膠餐盒餐具、硬塑膠等;金屬:各種類別的廢金屬物品,如易拉罐、鐵皮罐頭盒、鉛皮牙膏皮、廢電池等;玻璃:有色和無色廢玻璃製品;織物:舊紡織衣物和紡織製品等屬於可回收,其他不屬於可回收垃圾。”
2006年,蘭州市有關部門在全市範圍內更換安裝7000個新型垃圾桶,一半以上屬於分類垃圾桶。一些主要街道和部分小區紛紛換上標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樣的分類垃圾桶,各大媒體也開始宣傳、普及垃圾分類投放、收集的環保知識。
但是在曾正中看來,垃圾分類何其難啊!
甘肅環保NGO組織的人士稱,市民環保與垃圾分類意識欠缺,加之大部分“可回收”垃圾又被拾荒者揀走,垃圾分類回收的利潤空間減少,政府和企業缺少投入,再生產業鏈無法形成,是影響垃圾分類進程,分類垃圾桶“形同虛設”的主要原因。“垃圾分類是一種慢工,需要多個環節絲絲相扣,只有全民環保素養提高,政府加強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尤其是大力發展終端再生企業的建設,再加上城市垃圾相關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完善與實施,才能真正實現它的效能。”曾正中說。

獲獎記錄

曾獲甘肅省教育廳教學成果獎和省高校教書育人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