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順,土壤學家,我國土壤生態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土壤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研究,為東北地區國土資源的勘察和合理開發利用作出了貢獻。開創並主持了黑土和白漿土的定位研究,提出了獨到的黑土和白漿土發生和形成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昭順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曾昭順,土壤學家。湖北漢陽人。194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農藝系。曾任南京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技佐。建國後,任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參加了黃泛區及東北地區土壤調查、中蘇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黑龍江和遼寧省土壤普查。對我國東北地區土壤發生、分類、分布及其改良利用的研究取得成果。對白漿土和黑土形成過程的研究,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重視。白漿土和黑土被確認為獨立的土類,提出的命名亦被土壤界採用。澄清了這兩種土壤在發生、分類、命名上的混亂,為合理地改良利用該土壤指出了正確的途徑。
人物生平
曾昭順,1916年9月7日生於湖北省漢陽縣(今武漢市)的一個工人家庭。1933年國小畢業後,因家貧無力繼續求學而當過幾個月工人,後在親友支持下上了國中。1936年國中畢業,考入公費的師範學校。翌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西遷鄂西建始縣。學業結束後,先在建始中心國小代課,後去重慶白雲山兒童教養所教書,並一度在郵局謀生。出於強烈的求知慾望,1942年他棄職求學,考入重慶復旦大學農學院,專攻土壤學。由於深感求學之艱難,在校期間,他爭分奪秒地努力學習,為以後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1946年大學畢業後,曾昭順考入南京中央地質調查所任土壤研究室調查員,後晉升任技佐。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幾十年的土壤研究工作。
1947年,在馬溶之、宋達泉帶領下赴黃泛區考察花園口堵口、黃泛區復耕土壤情況,研究改良利用措施。1948-1949 年,參加福建閩江流域和閩南各縣土壤調查製圖工作。
在大學學習期間,曾昭順在進步同學的影響下參加過一些學生運動。南京解放前夕,在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護所運動。南京解放後,他協助了接管工作,並於1949年11月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京中央地質調查所改稱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953年,以地質所土壤室為基礎,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當時,曾昭順任助理研究員,參加了東北地區土壤調查工作。1953年,他參加籌建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東北分所的工作。次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1988年後改稱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曾昭順以此在該所工作至今,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課題組長、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
40多年來,曾昭順始終緊密結合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土壤科學的發展趨勢確定自己研究工作的方向和任務。他長期從事土壤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研究,為東北地區國土資源的勘察和合理開發利用作出了貢獻。他開創並主持了黑土和白漿土的定位研究,為其改良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並提出了黑土和白漿土的發生和形成理論的獨到見解。
70年代後期,他運用農業生態學觀點,提出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的建議。1987年,年逾古稀的曾昭順,以專家組副組長的身份,不顧余火未熄,生活、交通條件相當艱苦,深入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災區調查災情,考察火災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巨大影響,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國家制定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1988年又主持了中國科學院資源生態網路預研究,並編制了總體方案,作為中國科學院重要研究項目,付之實施。他的多項成果,獲得了國家有關部門的獎勵。
在科研活動中,曾昭順十分注意培養青年科技工作者。他曾多次為有關院校帶實習學生,到有關院校和科研單位作專題報告,為土壤普查培訓班講課。在實際工作中,他對青年科技工作者嚴格要求,熱心培養。通過言傳身教,許多在五六十年代同他一起工作過的青年,如今已經成為當地土壤界的頂樑柱。
曾昭順還善於同持有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合作共事。他在發表了有關的漿土形成的理論,並得到國內外土壤學家認可以後,仍能認真聽取有的同行提出的不同觀點,通過共同開展實地調查、研究和討論,進一步深入探討白漿土的形成機理。
曾昭順十分熱心社會工作,只要對發展我國土壤學和農業生態學有利,能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事,他都熱心去做。為此,他身兼許多社會工作:中國土壤學會理事、副秘書長、副理事長;遼寧省土壤學會理事長;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顧問;中國自然資源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委員會委員,農業研究委員會委員、副主任,科技進步獎評選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會農牧漁業組副組長等職。
曾昭順於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技術成就
我國東北地區的土壤科學研究基礎薄弱,資料匱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昭順長期在東北地區從事土壤資源調查工作。1950-1952年,在宋達泉、朱顯謨領導下,他參加了東北地區土壤考察,為東北地區荒地開發和恢復農業生產提供了依據,提出了建議。後來又參加了直接為國營農場建設服務的黑龍江省荒地調查。1956年,他參加了中蘇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擔任烏蘇里江分隊中方隊長,考察了黑龍江流域的自然條件和土壤分布。1959年,全國第一次土壤普查開始。曾昭順主持了黑龍江省的土壤普查工作,編寫了土壤普查報告,出版了《黑龍江土壤》,並主持編寫了遼寧省土壤普查報告,出版了《遼寧省土壤志》。並在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宋達泉領導下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加工、撰寫《中國東北土壤》一書。曾昭順為該書主編組成員,並負責編寫黑土、白漿土和沼澤土部分。從1963年開始,至1966年編成初稿。1973年,在曾昭順主持下,編寫組對初稿進行補充、修改,於1980年正式出版。此書是系統闡述東北地區土壤問題的第一部專著。全書共18章,81萬字,附1:300萬土壤圖一幅。本書套用土壤發生學觀點,總結了多年科研成果,系統闡述了東北土壤的地理分布、成土條件、土壤形成過程、分類、剖面形態及理化特徵,對一些低產,即障礙因子較多或明顯的土壤,如鹽鹼土、沙土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土壤的改良,做了專題論述。在綜合有關資料基礎上,作了土壤區劃,對整個土壤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出了在生產發展上具有方向性的意見。此書出版後,已成為東北地區土壤研究的權威性著作,對指導東北地區農、林、牧生產具有重要意義。1977年,本書獲遼寧省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4-1976年,曾昭順參加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主編的《中國土壤》的編寫工作,並主持了其中有關黑土、白漿土、沼澤土和黑鈣土有關章節共10多萬字的編寫工作。本書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199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六五”期間,曾昭順擔任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三江平原地區農業自然資源遙感複查的專家組組長,主持土壤資源遙感複查工作。他深入三江平原腹地進行野外考察,藉助遙感技術提高了調查和土壤製圖質量,整個工作接近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為進一步開發三江平原提供了可靠資料。這項工作於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我國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東部及其毗鄰的蘇聯遠東地區,廣泛分布著一種具有白色亞表層的白漿土。這種土壤的形成,中蘇兩國大多數土壤學家一直認為是灰化過程,稱之為灰化土或生草灰化土;也有人認為是脫鹼過程,稱之為灰色森林土或脫鹼土。1956年,在中蘇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中,兩國土壤學家對上述兩種觀點展開熱烈討論,但未取得一致意見。當時,曾昭順在宋達泉領導下,在烏蘇里江兩岸的土壤和地植物調查中,特別注意了白漿土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問題。經過認真研究,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這種土壤受粘重的成土母質和季風氣候影響較深,它的白色亞表層是表層瀦育淋溶的結果。1958年,他發表了《關於白漿土的形成問題》一文,建議以當地農民習用的白漿土來命名。這一觀點很快為國內外大多數土壤學家所接受,並給予高度評價。從此,白漿土作為一個獨立土類列入中國土壤分類系統之中。
1958年,曾昭順領導建立在饒河的白漿土定位研究站,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比較系統的土壤形成機理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1963年,發表了《論白漿土的形成和分類問題》一文,系統論述了白漿土的地理分布、成土條件和物理性狀,及其中矽鐵的移動和澱積、粘粒的移動和組成及其化學性質。認為在溫帶季風紅松闊葉林區地勢平坦和母質粘重的地方,土壤經常處於乾濕交替狀態,水分類型屬表層瀦水側滲型,是導致草甸化過程,瀦育過程和以機械淋溶為主的淋溶過程的主要條件。他將這些土壤形成過程總稱為表層草甸瀦育淋溶過程,即白漿化過程。文章還論述了白漿土與灰化土、脫鹼土的區別。這一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多次為重要的土壤學文獻、專著和教材所引用。之後,他又吸取各方面的意見,對白漿土的成因特性及改良利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將研究範圍擴大到全國的白土和白漿土分布區。
黑土是我國東北北部主要農業土壤,50年代初曾是黑龍江省的主要墾殖對象。當時,在我國土壤分類系統中,黑土未被單獨劃成土類,對其形成、分類和改良利用研究較少。1953年,曾昭順主持了東北北部黑土基本性質及提高黑土土肥力的研究,並於次年在“九三農場”建立了黑土定位研究站,研究了黑土的基本性質、水分狀況、肥料效應,進行了耕作試驗。經多年研究,認為黑土與黑鈣土有明顯差別,應將黑土從黑鈣土中獨立出來。這一觀點被土壤學界所接受,在1963年我國的土壤分類系統中,即把黑土列為單獨土類。
針對黑土開墾后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災害增多的情況,1963年,曾昭順又開展了黑土肥力演變、農業水文狀況及其調節利用的研究。通過長期研究黑土水分與季節變化、不同作物對土壤水分狀況的影響、凍層在黑土水分運行變化中的特殊作用,不同耕作輪作措施對調節土壤水分條件的效果,以及土壤水分循環規律與旱澇發生關係等一系列問題,揭示了黑土水分循環變化和小麥發生春旱的基本規律,從而擬定了一套預測預報黑土發生春旱的方法和抗旱保墒的農業技術,提出了改善農田水分狀況的途徑和方法。這套技術在當地推廣套用後,成功地預報了1965、1968兩年的嚴重春旱和1969 年的中等春旱,而各種抗旱保墒技術在幾個春旱年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1970年以後,由當地氣象部門採用這一方法做的每年春季土壤墒情預報和春旱預報,也取得滿意結果。這項成果獲1977年遼寧省重大科技成果獎。
1980年,曾昭順在《我國黑土農田生態系統的現狀與調控途徑》一文中,總結了多年在黑土地區的研究成果,用生態學觀點論述黑土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特點,農田生態系統的現狀以及在黑土地區建立一個穩定的農田生態系統的構想。文章從生物群落的演變、物質循環結構的變化,以及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3個方面闡述了黑土墾殖後農田生態系統惡化的問題。認為黑土開墾後,生物群落從多年生雜類草群落變為一年生的農田作物,形成了一個人工植物群落,種類單純,結構簡單,加速了有機物質的迅速分解。因而在開墾初期,黑土的潛在肥力迅速轉化為有效肥力,對作物生長有利。但隨著開墾時間的延續,土壤有機質進一步分解,含量下降。黑土開墾後,由原來自然生態系統的封閉或半封閉的物質循環結構變成一個開放或半開放的農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結構,土壤的主要營養元素和土壤水分,以及大部分產品和莖稈等物質流出了系統,導致土壤供肥供水不足,肥力下降,影響作物再生產能力,因而必須採取相應的有效措施加以調控。針對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小,表現在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糧食產量不高、波動較大,曾昭順提出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改善作物布局,修訂輪作、施肥,耕作制度,在黑土區組成一個複合農田生態系統的構想。這篇論文是我國發表較早的研究土壤生態的文章,也是有關黑土肥力演變諸多文章中較深入透徹的一篇。
簡歷
1916年9月7日 出生於湖北省漢陽縣(今武漢市)永安堡。
1946年 畢業於復旦大學農學院農學系土壤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1946-1949年 先後任南京中央地質調查所調查員、技佐。
1949-1952年 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1953-1954年 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4年以後 先後任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1988年後改稱中國科學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土壤研究室主任,農業生態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任到1984年)。
1979-1983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長。
1979-1987年 當選為中國土壤學會第四屆(1979-1983)、第五屆(1983-1987)理事會理事、副理事長。
1980年以後 兼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論著
1 席承藩,程伯容,曾昭順.黃泛區的土壤與復耕.土壤季刊,1947.6(2).
2 黃孝夔,曾昭順.安徽鳳台縣壽縣區的土壤.土壤季刊,1947,6(2).
3 朱顯謨,曾昭順.黑龍江省東部的土壤與農業.土壤專報,1951 (25).
4 曾昭順.東北的土壤.地理知識,1953(11).
5 宋達泉,曾昭順,熊葉奇等.黑龍江流域的土壤和農業利用.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學術報告集,第一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6 宋達泉,程伯容,曾昭順.東北及內蒙東部土壤區劃.土壤通報.1958(4).
7 曾昭順.關於白漿土的形成問題.土壤集刊,1958(1).
8 曾昭順.在荒地土壤中試用大平板儀測制中比例尺土壤圖的初步結果.土壤通報,1958(1).
9 宋達泉,曾昭順.黑龍江流域的土壤與農業資源.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隊自然條件組學術報告彙編第一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10 宋達泉,曾昭順,嚴長生等.黑龍江流域的土壤特性與東北地區農業發展遠景.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學術報告彙編第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11 宋達泉,程伯容,曾昭順.東北農業土壤的分類·土壤普查鑑定與土壤分類製圖問題.北京:農業出版社,1959.
12 曾昭順.我們是怎樣進行耕地土壤分類的·土壤普查鑑定與土壤分類製圖問題.北京:農業出版社,1959.
13 曾昭順,巴逢辰.東北北部黑土牧草引種試驗.土壤集刊,1959 (2).
14 曾昭順.黑龍江省耕地土壤的形成與分類問題.土壤,1959(8).
15 宋達泉,曾昭順.黑龍江流域及其毗鄰地區自然條件研究(第四章土壤).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學術報告第二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
16 方成達,曾昭順,蔣毓衡等主編.遼寧省土壤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61.
17 曾昭順主編.黑龍江土壤.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1962.
18 曾昭順,王汝槦.東北蘇打鹽土微域分布的特點及其與造林的關係.土壤通報,1962(5).
19 曾昭順,莊季屏,李美平.論白漿土的形成和分類問題.土壤學報,1963,11(2).
20 王方維,曾昭順.肥料的來源與套用.瀋陽:遼寧省新華書店出版,1970.
21 曾昭順等合著.中國土壤(主持其中有關黑土、黑鈣土、白漿土及沼澤土章節編寫工作).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22 曾昭順,沈善敏,喬樵.黑土農田生態的演替與改善措施.中國土壤學會1979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1979.
23 曾昭順等合著.中國東北土壤.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24 曾昭順,沈善敏、喬樵.我國黑土農業生態的現狀與調控途徑.土壤通報,1980(3).
25 曾昭順.海倫縣農業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基地縣建設的幾點構想.土壤通報,1981(1).
28 曾昭順,肖篤寧.三江平原的土壤條件與進一步開發利用的途徑.中國土壤學會198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1983.29 曾昭順等合著(主編組成員).大興安嶺特大火災區恢復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考察報告彙編.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7.
30 曾昭順.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的特點及其合理開發利用.生態學雜誌,198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