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沖

曾昭沖

曾昭沖, 1962年9月出生,現任復旦大學中山醫院放療科主任醫生、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1986年福建醫科大學畢業。1989年考取我國腫瘤學家湯釗猷院士的碩士研究生,在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從事肝癌的導向內放療臨床工作, 這項工作在1996年榮獲衛生部科技成果三等獎(第三完成者)。2003年獲首屆上海市醫學科技獎3等獎,2005年榮獲上海市第6屆臨床醫療成果2等獎,2006年獲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均為第一完成者。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外具有高影響因子的SCI醫學期刊發表論著13篇,這些論著在肝癌放療領域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引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昭沖
  • 出生日期: 1962年9月
  • 職業:醫生,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 畢業院校:福建醫科大學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曾昭沖, 1962年9月出生,現任復旦大學中山醫院放療科主任醫生、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成就

1994年-1996年、1999年兩度赴美國學習,總計3年,在美國放射治療最高研究機構RTOG(全美放射治療協作組)主席Curran醫生,和著名放射生物學家、國際放射研究學會主席Iliakis教授的共同指導下,學習放射生物學、內外放療實驗和臨床工作,所從事的DNA放射損傷與修復研究,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觀察細胞的凋亡、G2期延遲與修復基因和蛋白,為回國研究肝細胞肝癌的輻射凋亡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美國從事的研究工作,其論文均在高影響因子的SCI期刊發表,如《Cancer Research》、《Oncogene》、《WJG》等發表論著6篇,得到國際放射生物學界的關注。回國後,致力於肝癌的放射治療研究,論證肝癌屬於放射敏感腫瘤,其α/β比值為12 Gy;闡述放射性肝損傷的病理變化,從病理學角度糾正放射性肝炎的概念;並分析肝細胞癌放射損傷、凋亡的過程,其腫瘤標記物AFP在放療過程中變化的特殊性及意義。開創性地開展肝癌患者淋巴結轉移、門脈/下腔靜脈癌栓、腎上腺轉移的放射治療,由此推動人們對肝癌放射治療的重新認識,這些論文在國際著名的放射治療專業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Cancer Journal》、《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發表。2004年和2006年美國《Cancer Journal》的主編先後邀請肝膽外科專家和放射腫瘤學家對我肝癌放療的工作加以評述,肯定中山醫院放療的成績,並認為肝癌放療的時代到來了。2004年,時任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主席Lawrrence TS 慕名到中山醫院放療科參觀肝癌的放療。
2005年1月受韓國國立癌症研究院邀請,進行肝癌放療專題報告。2005年10月,主辦首屆全國肝癌放療研討會,推動我國肝癌放療的開展。2006年7月受日本肝癌學會邀請,在第42屆日本肝癌年會上做“不能手術切除肝癌的放療——中國經驗”的專題報告。現在被《Canc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European J Gastroenterol & Hepatol》等多家歐美著名的腫瘤雜誌邀請為審稿人,負責肝癌方面的評審。負責教育部繼續再教育《腫瘤放射治療進展》學習班,每年舉行一次。《實用腫瘤雜誌》、《臨床腫瘤學雜誌》編委。2001年被RTOG主席Curran醫生和放射生物學家Iliakis教授共同邀請為Thomas Jefferson大學醫院放射腫瘤科客座教授。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會員,上海市放射腫瘤學會委員。2001年7月開始主持中山醫院放射治療科工作至今。主編我國第一部《腹盆部腫瘤放射治療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