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曾平,1967年10月生,現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87年7月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90年7月畢業於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7年10月
  • 畢業院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 職業:科技工作者
  • 代表作品:《江西詩法與宋金元文論》與《語言變革與近現代中國知識人的認同危機與重建研究》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專著及論文,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

人物生平

自2000年9月,長期擔任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基礎課程《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教學工作。2002年10月,被聘為副研究員。2010年6月,畢業於四川大學文新學院文藝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主研方向為“文化與文論研究”。已在全國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獨著,分別為《江西詩法與宋金元文論》與《語言變革與近現代中國知識人的認同危機與重建研究》),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擔任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研究項目的主研工作。參與撰寫的《中西比較詩學史》獲四川省第十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所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語言變革與近現代中國知識人的認同危機及重建研究”的結項研究報告(獨著)獲四川省第十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主要成就

專著及論文

1、《晚清語言變革運動芻議》,《中華文化論壇》2018年第3期。
2、《現代情感的東方式演繹》,發表於《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
3、《詩歌的境界與批評的境界》,發表於《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3月,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8期全文轉載;
4、《唐宋詞論與文人的複雜心態》,發表於《國際炎黃文化》2004年第6期;
5、《傳統與經典的力量》,發表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6、《從〈宋詞紀事〉看宋人對曲子詞的角色定位》,發表於《國際炎黃文化》2005年第3期;
7、《川味兒都市民歌里的市井人生與日常生活》,發表於2006年第1期《成都大學學報》;
8、《亂花漸欲迷人眼——評蔣韻的長篇小說新作〈隱秘盛開〉》,發表於2006年第3期《當代文壇》,7千字,後收入文學論文集《智者的獨白》,由巴蜀書社2008年3月出版;
9、《將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再論毛澤東的大眾文學觀》,發表於《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年第3期;
10、《融通古今中外,挑戰學術極限——再評錢鐘書的學術個性》,發表於《國際炎黃文化》2006年第3期;
11、《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雙重虛幻——評張欣的長篇新作〈夜涼如水〉》,發表於《當代文壇》2007年第2期;
12、《論郭沫若新編歷史劇的精英立場與民間想像》,發表於2007年第2期《郭沫若學刊》;
13、《“整理國故”與“再造文明”的不同路徑》,發表於2007年第3期《中華文化論壇》;
14、《烏托邦的終結》,發表於2007年第6期《當代文壇》;
15、撰寫《中西比較詩學史》一書中的兩個章節(約3萬字),該書由巴蜀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獲四川省第十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16、參與《風光:在奧斯卡的另一邊》一書的撰稿工作,總計撰寫10萬字,該書由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17、《文學革命與“平民文學”的意義重建》,發表於《中華文化論壇》2009年第2期;
18、《傳統文化在建構現代鄉村文明中的一種藝術想像》,發表於《當代文壇》2009年第3期;
19、《士大夫傳統的現代遺存與嬗變》,發表於《郭沫若學刊》2009年第2期;
20、《全國首屆“災後重建與災難學學術研討會”綜述》,發表於《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4期;
21、《毛澤東新詩觀的民族民間立場》,收入《毛澤東論詩歌發展道路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出版;
22、撰寫《四川文藝年鑑2008》第七章《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文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3、《文化慣性與中國知識人的新舊嬗變》,發表於《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2期;
24、《士大夫傳統的衰微與“時代意識”之困》,發表於《郭沫若學刊》2010年第3期;此篇論文摘要收入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編撰的《郭沫若研究年鑑》(2010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25、撰寫《四川文藝年鑑2009》第六章《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文藝》,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26、《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立場與核心理念》,發表於《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第3期;此文全文收入由求是《小康》雜誌社編撰的《2011中國全面小康發展報告》藍皮書,藍皮書於“2011中國全面小康論壇”首發,2011年12月由紅旗出版社出版。
27、《地震小說的異軍崛起與災難書寫的多重可能性》,發表於《立場》雜誌2011年第3輯;
28、《兩種“言不盡意”論背後的思想分野》,發表於《中華文化論壇》(核心刊物)2012年第3期;
29、撰寫《四川文藝年鑑2010》第七章《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文藝》(與施霞合作撰寫),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30、《“時代意識”與郭沫若的<讀隨園詩話札記>》,發表於《郭沫若學刊》2013年第3期;後全文收入《郭沫若研究年鑑201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
31、《論先秦儒家的語言觀及其演變》,發表於《中華文化論壇》2013年第6期;
32、《清末民初新學與舊學的嬗變及整合》,發表於《國學》第一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33、《以川東鄉民的方式營造鄉村史詩的多重意義空間》,發表於《中華讀書報》2014年12月17日第8版;
34、《文化功利主義與近代語言變革運動》,發表於《中華文化論壇》2015年第1期;
35、《堅守農民身份與本土傳統的鄉村微觀史寫作》,發表於《當代文壇》2015年第2期;
36、在2015年首屆四川藝術節中,所撰寫的評論《舞劇<家>:創造震撼靈魂的審美新視域》,獲“四川文藝新銳批評”獎;
37、《王充的不朽之夢與〈論衡〉的獨創意識》,發表於楊光宗主編的《武陵學術》(第一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38、完成21萬字的博士畢業論文《語言變革與知識分子的文化抉擇》(尚未出版),2010年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39、《晚清知識人以“中學”收編“西學”的嘗試——以黃遵憲為例》,《中華文化論壇》2016年第10期。
40、《新詩誕生之初的榮耀與迷途》,《星星》(中旬刊——詩歌理論)2017年第7期。
41、《純粹的底層寫作何以可能》,《中華文化論壇》2017年第8期。
42、《“讀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分層化、多元化教育》,《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年第9期;
43、《跨越時空的對話、拯救與冒犯》,《郭沫若學刊》2017年第3期;
44、《飛地:鄉土情結與現代觀念的和解之地》,《四川農村日報》(《四川日報》農村版)2017年10月20日,獲2017年度四川省報紙副刊作品獎二等獎。

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

1、2007-2008年,參加教育部重大課題“中西比較詩學史”的研究工作,獨立撰寫其中兩個章節,共3萬餘字,《中西比較詩學史》一書由巴蜀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獲四川省第十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參與了由四川省委宣傳部委託的2008年度至2011年度的“四川文藝年鑑”重大課題研究。
3、2011年,參與國務院參事室委託課題“中國官德研究”子課題“中國古代官德研究”部分的研究工作,撰寫文稿四萬餘字。
4、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語言變革與近現代中國知識人的認同危機及重建研究”,該項目於2013年6月10日獲準立項,批准號13BZW0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