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窪村

曾家窪村,位於彌河東岸臨朐縣城東城區,西距舊城區1.5公里。濰(坊)臨(朐)公路從村南橫貫,東(營)紅(江蘇紅花埠)公路(外環)自村東縱穿。姚莊河、營子河環繞村東、南、西三面,自村西注入彌河。東與夏家石廟村及濱河花園(東城住宅區)接壤,西與城關街道粟山、興隆、三元、太平等村隔彌河相望,南鄰竇家窪村,北界大張家莊、武家道口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家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濰坊市
  • 電話區號:0536
  • 地理位置臨朐縣城東城區
  • 面積:2600畝耕地
  • 人口數量:781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火車站:濰坊站
  • 車牌代碼:魯G、魯V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經濟發展,農田建設,工副業生產,教育狀況,歷史文化,歷任黨支書,

基本信息

轄曾家窪、曾家店、賈家店、許家窪4個自然村,原4村俱有間隔隙地,20世紀80年代連為一體。村落呈長方形,南北長4華里,東西寬1華里,東略高於西。村西為沙壤地,村東為黑褐土,土質肥沃,為農作物高產田。糧食作物種植小麥、玉米和少量地瓜,經濟作物以黃煙栽培為主,是過去主要收入來源。縣、社、鄉夏收秋播示範現場會經常在此舉行
曾家窪村
中文名稱: 曾家窪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臨朐縣

歷史沿革

1: 明清兩朝及民國前期屬臨朐縣忠善鄉榆林社
2:1935年屬第三區榆林鄉
3:1948年劃屬新建益臨縣營子區
4:1952年重歸臨朐縣屬十二區榆林鄉
5:1956年屬營子區榆林鄉
6:1958年2月屬營子鄉
7:1958年9月屬燈塔人民公社
8:1959年屬營子人民公社
9:1984年4月社改鄉後屬營子鄉
10:1993年6月鄉改鎮屬營子鎮
11:2003年7月屬東城經濟開發區
12:2004年1月至今屬東城街道。

經濟發展

農田建設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搞農業基本建設。對全村2600畝耕地,統一划方整平,大方40至80畝,小方根據地形幾畝、十幾畝不等。修建了排水溝、灌溉渠和農機耕作道路,水渠全部取青石砌成,每隔60米建一個放水閘門,道路鋪沙。1970年購進全公社第一台“東方紅-54”履帶拖拉機和兩台播種機,較早實現機耕機播。農業基礎加強,糧食連年豐收,成為臨朐縣“噸糧田”重要產區。19世紀70年代,交納公糧數百萬公斤, 1976年僅小麥一季,就交納28萬公斤。
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1975年,靠肩挑人抬,在村東姚莊河修建長80米、寬5米,由5個橋墩構成的石拱大橋。1992年,在村西修建彌河東壩石拱橋。1995年濰臨公路建設時,在村南修建連線該路的營子河大橋。進村道路及大街全部用水泥硬化,累計長6公里,面積達6萬平方米。1970年全村通電。1990年,主街安裝路燈46盞,這年全村用上自來水。自2000年起,村民全部安裝有線電視,95%的戶安裝電話。截止2008年,有各類私家轎車百餘輛,其中單價過百萬元的5輛。
因靠近縣城,清末及民國初年,有的村民進城開店設場,經營工商業。其中“興源”、“泰茂盛”、“公成”、“泰茂義”、“利源”幾家商號規模較大,主要經營蠶絲購銷、副食品加工、家俱製作、香火買賣等,20世紀30年代因日寇入侵先後停辦。

工副業生產

村集體注重發展工副業生產。1976年建起年產800萬塊磚的磚廠,用工120餘人。成立了副業隊、建築隊。建築隊參加過齊魯石油化工公司和沂山“三線” (長春汽車製造廠裝配車間)等國家重點工程施工,後被公社收編,組建營子公社建築隊,繼而更名為營子建築公司。
20世紀90年代,村民開始告別以農業為生的傳統經濟模式,大部轉向鋁型材生產和加工、建築業施工與安裝。進入21世紀納入縣城規劃範圍後,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民營經濟崛起。通過資本積累和招商引資,建起中豪鋁業、鴻明鋁業、偉盛鋁業、華通塑膠管材、潤富達化工、宏發化工、祥維斯化工、鑫豐板材、華銘複合板規模工業企業21家,富偉、華昌等商貿企業24家,從業人員1252人,年產值達30多億元。不僅解決了本村勞力就業問題,還吸引四川、雲南、貴州、江西、湖北、安徽等省大批人員前來務工。中豪廠的“天豪”牌和偉盛廠的“皇山”牌鋁型材,被評為山東省名牌產品,企業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是全縣鋁型材產業集群的骨幹企業之一。

教育狀況

村歷來重視教育。清代設有私塾四處,出了曾傳經、曾繼誥兩名貢生,曾繼訓、曾廣源兩名庠生。繼訓、繼誥為伯仲,繼訓、廣源系父子,時謂“一門三秀才”。
曾傳經,字蓬海。家貧力學,以歲貢生教授鄉里。《臨朐續志》記述他“講解能抉奧義,從學者多啟發得力成名。事親至孝,制行純謹。雖盛暑嚴寒,必端坐不失常態。嚴取與,寡言笑,品學重一時。工草行書,人多求之。蓋士林中一純篤君子也”。
1950年設立曾家窪國小,1956年設立完全國小,1964年建立農業中學,1970年設立聯辦中學(簡稱聯中),1975年聯中“帶帽”設立高中班,2002年聯中撤銷歸併營子初級中學。1995年實施校舍改造,投資70萬元,新建一座國小,建有1500平方米教學樓一幢,容納12個教學班,附設兩個幼兒班,設有規範化操場,共占地30餘畝。在校生多時達560人,有教職員工25名。
新中國建立後,全村考出本科以上畢業生和在校生127名,其中碩士以上研究生27人,名者有:吳克霞(研究員)、曾憲安(教授)、賈洪禮(正處)、曾憲安(高級建築師)、曾憲輝(研究員)。

歷史文化

據《曾氏族譜》載: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宗聖57代裔孫曾揀“以土地狹隘,生齒日繁,遂自黃山寨(今曾家寨)遷於曾家窪居焉”。揀生五子:宣、敖、玉懷、珂、宿,此父子六人乃曾家窪立村之始祖。後裔代有遷出者,流寓寄跡涉本縣十幾村及青州昌樂安丘諸城、膠南、莒南、沂水等地。
明萬曆年間,玉懷6世孫聞譽,率二子貞常、貞經,於曾家窪村北縣城通昌樂驛道邊開一小店並立村,名曰曾家店。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賈姓從本縣興隆村遷彌河東,在曾家店北設立店鋪並立村,名曰賈家店。
明朝中葉,許姓在曾家窪東南立村許家窪。吳姓於清同治年間自吳家廟村遷入,劉姓於清鹹豐元年(1851)自泥溝村遷入。後許姓子孫揮霍無度,沒落失嗣,村名沿稱。
自明代始,村設一橋社,存木質橋板百餘塊,有社地10餘畝,收入為建橋和維護資費。每年立冬至次年驚蜇,便在村西彌河渡口搭建一座通往西岸的木橋,橋面寬3尺,重載數百斤的小推車可通行,是村人及河東人們進縣城的主要通道之一。清光緒二十三年橋社題名碑現存村中。新中國建立後,橋社由村集體管理,直至19世紀60年代建成朐山彌河大橋方撤除。
村西原有土地廟三間,有較大院落,廟地10餘畝,院內古樹參天,殿內塑像高大逼真,壁畫鮮活生動。清光緒末年曾重修廟宇及山門。有劉姓道士住持。“文化大革命”期間,廟宇被毀,古樹遭伐,現僅存余址。
村有古槐一株,據載1507年植,已有500餘年樹齡。主桿雖有枯洞,旁枝仍虬茂旺盛。善男信女有遇挫遭難者,便在樹下披紅掛彩,上供燒香,祈福消災,盼逢好運。

歷任黨支書

建國後出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曾昭聖(1952-1953)、吳名亮(1954-1964、1968-1998)、曾憲利(1965-1967)、賈洪奎(1999.10至今)。臨時主持工作的有:曾憲榮(1999.1-1999.9)。任社長、大隊長、村主任的有:吳克升(1954-1958.10)、曾廣玉(1958. 10 -1964、1970-1998)、曾憲東(1965-1969)、曾憲琪(1999-2005)、曾昭林(2005-2008)、曾憲錄(2008至今)。其中吳名亮1990年被評為“濰坊市先進生產者”,賈洪奎2002年被中共濰坊市委授予“濰坊市踐行三個代表”先進個人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