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學遠

曾學遠,男,1967年12月生,江西南豐人,1989年廈門大學中文系畢業,2005年獲新聞學碩士學位。現任江西電視台高級編輯。主創電視專題片上千部(集),其中《越冬》獲中國紀錄片學術獎和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長紀錄片獎,《走遍江西》由江西音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故事》獲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優秀欄目獎;2003年8月,參與創辦電視欄目《傳奇》(江西衛視《傳奇故事》前身),開創全國首個主持人故事類專欄,實現收視奇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學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南豐
  • 出生日期:1967年12月25日 
  • 職業:編輯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 代表作品:《越冬》《傳奇》《走遍江西》《是非之間》《在觀眾言行割裂的背後》
成就,關於收視率的十點思考,

成就

在《電視研究》、《中國記者》、《中國廣播影視》、《當代電視》、《爭鳴》、《聲屏世界》、《收視中國》等刊物發表論文40餘萬字,其中《是非之間》、《高文化層次觀眾的接受心理及電視節目應對策略》、《唯物辯證法與負面新聞題材的正面引導》、《收視率的可信度及在節目考核中的運用》、《收視率標準之辯》、《從客群需求看收視率與節目品質錯位的奧秘》等論文在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中國電視客群研究、江西新聞獎和江西廣播電視獎論文評選中獲獎,2004年被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授予全國“百優”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稱號。
2004年7月至今主持江西台都市頻道收視考核工作,引進索福瑞與尼爾森資料庫,探索和構建先進的節目考核管理模式,推動該頻道7年收視連續增長,跨入廣告創收億元頻道,並躋身全國地面頻道收視前三強。
2005年以來兼任江西省廣播電視局收聽收看專家組專家,對當地電視自辦節目進行導向和品質監督。

關於收視率的十點思考

1、收視和品質關係如何?各有什麼地位和作用?在我們為此感到困惑時,工商企業卻很好地解決了類似問題,品質的標準恰如產品的國家標準和企業標準,是必須達到的及格線,不符合即劣質產品,不能面向消費者;而及格線之上的廣闊天地,留給銷售量去做裁判。企業的業績由銷售情況決定,興衰取決於市場取捨,而不是看它是否達到國家或企業的質量標準,也不是看它得過多少金獎銀獎。
2、觀眾收看電視節目,有點像去超市購物,在服務規範、貨源新鮮充足的大超市,大多數消費者的基本購物需求總能獲得滿足,從而規避上其他商店消費的不確定風險。這樣取捨的結果是,即使這樣的大超市偶有貨品缺漏、質量粗次的問題,也不至於讓消費者太失望。而服務不規範、貨源不完備的商店即使偶爾出售了質量不錯的商品,也容易被忽略,產生不了好的反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平台效應,或者品牌效應。
3、收視率高的節目不一定優質,但收視率過低的節目一定不優質。
4、品質或質量之類概念不像收視率,它們不但較難量化,而且內涵和外延都不太明確,所以弄清它們的底細是需要專業手段或專業眼光的。一般的老百姓不懂這些,只曉得這東西合不合意、方不方便、好不好消受等。對老百姓來說,品質就是能讓他們感覺合意、方便、受用的特性,即能夠達成他們的願望、滿足他們需求的程度。如果品質按照後一個標準來定義, 那么可以說電視節目的品質和收視率存在強烈的正相關性。
消費者有什麼樣的願望或需要?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觀點,人類有五大普遍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消費品如果能在滿足人們這些需要方面,達到相當的程度,就具有了相當的品質。對於電視節目來說,優良的畫質和音質、精美的包裝、準確流暢的敘事、恰到好處的抒情、富於衝擊力的第一現場等等,都只有在滿足觀眾普遍需要的前提下,才有品質的意義。如果不能滿足觀眾普遍的需要,譬如一個遠離多數觀眾生活經驗或感知理解範圍的事情,像大都市青年白領追求時尚的故事、大西南古代少數民族生活等,無論其畫質和音質多么優良,包裝何等精美,敘事怎樣準確流暢等,它對於非都市、非當地少數民族的大多數觀眾來說,都稱不上有品質,為什麼?因為這些畫質音質、包裝、敘事等沒有能夠有效地滿足觀眾的普遍需要,反倒是它們越優良精美,越容易給人們造成疏離隔膜,這種情況下品質從何談起?
5、不要只為自己低收視率的好節目而抱怨,還要看一看同時段其他頻道是否也播了有足夠吸引力的節目。好節目同一時段火拚是常有的事,這的確導致了一些“不公平”,但它是我們參與市場競爭必須面對的風險,所以學一學房產商或電影公司推銷新品的技巧很重要,那裡面可講究呢。
6、在沒有收視率的年代,優秀的電視人是宣傳鼓吹家、自我表現者,常常懷抱強烈的個人理想或宣傳抱負;有了收視率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電視人接近於精打細算的商人或勤快的推銷員。不管成為宣傳鼓吹家、自我表現者,還是商人或推銷員,都不乏可取之處,任何時代都自會找到用武的空間。優秀的電視人從來都不是隨波逐流、無所用心、缺乏表達欲望和被動適應崗位的職員。
7、世界上其實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唯”的,除了世界本身。唯物主義主張“唯物”,是因為它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涵蓋一切,當然它就可以“唯”了。收視率可以“唯”嗎?笑話!
8、仔細研究,說“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人大抵有兩種,一是崔永元這種中過收視率箭傷的業內人士,他們的節目因為收視率不好,被趕出黃金時段或取消,這一來收視率當然就成了他們的冤家對頭;那些節目很火爆的電視人從來就不罵收視率,孟非、汪涵、吳宗憲、李詠、金飛……都不罵,當然以後會不會罵我不能保證,但我可以保證的是,如果有朝一日你聽到他們罵,他們的節目肯定像崔永元的《實話實說》,收視率出問題了。第二種罵收視率的人是脫離業界、呆在大學或研究所里的學者,他們當然要罵,因為他們呆在書房或講台,目的就是以自己的見識主張,評判電視節目,現在收視率當上了評判者,和他們競爭,豈能容忍?一場爭奪話語權、評判權的戰鬥就怎么打響了。官方的態度很曖昧,一方面不希望收視率影響自己的權威,一方面又很希望傳播自己主張的節目有收視率,所以對收視率打撫結合。
9、在輿論界,收視率老和低俗惡搞、暴力血腥之類字眼聯繫在一塊。電視台播了過度娛樂化的節目,那是追求收視率的結果;電視台節目低俗,充斥暴力血腥,是收視率搞的;電視台節目出了導向問題,收視率還是少不了挨板子。一種表達觀眾收視行為的數據,竟招惹這么多批評!這好比金錢,商家為追求它,也會不擇手段,生產偽劣產品,坑蒙拐騙。常識告訴我們,對此負有責任的,是黑心的商家和失察的監管者,而不是金錢,因為金錢只是一種貨幣,是數字,追求和利用它的方式取決於人心。收視率何嘗不是如此?責怪金錢敗壞人心,那是脫離世俗向往來生的宗教徒的口氣,或者仇富者失去理智的聲音。
10、收視率造假是近年來偶有曝光的醜聞,不過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假冒偽劣,連人民幣都有假呢。當然收視率這張錢幣造假,問題卻是出在調查公司,就像茅台酒廠自己生產了假茅台,很坑人。但退一步說,這種造假本身也是市場行情的反映,樣本戶受到宣傳蠱惑,扭曲了收視,和消費者受到商家利誘違心購買了商品是一個道理,你能說這種購買行為不作數?買通調查公司高層,直接進入資料庫偷改數據就不同,很惡劣,但直到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這方面出了問題,改數據風險巨大,一旦發現身敗名裂,相信做到調查公司高層的人員不會輕易嘗試,除非利益巨大且明確。
行業主管部門加強監管是很必要的,我們期待出台一部調查公司的監管法規,以便對包括收視率在內的商業調查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約束。至於我們電視媒體,埋頭做好自己的節目是正理,畢竟觀眾真正需要的還是自己喜歡的節目,即便受到宣傳蠱惑,一時間扭曲了自己的收視行為,從長期來看,他們還是會回歸自己的喜好,——有誰願意在沒有外人監督的純個人空間,長期違心地收看自己明明不喜歡的節目呢?除非變態。所以從科學發展觀來看,我們做好自己的節目,才能真正贏得市場,這和商家的經營還是一個道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