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紅(蘭州大學教師)

曾向紅(蘭州大學教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曾向紅,男,1982年生於湖南安化,現工作於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在國內多家核心期刊發表文章若干。研究方向為國際關係理論、中亞中東問題,所授課程為《近現代史綱要》、《國際關係前沿問題研究》、《國際關係概論》(本科生)、《國際政治學概論》(本科生),以及《國際政治原著選讀》(研究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向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安化
  • 出生日期:1982年
  • 職業: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長沙理工大學,蘭州大學
  • 主要成就:在國內多家核心期刊發表文章若干
  • 代表作品:《反“疆獨”鬥爭的國際環境研究》、《遏制、整合與塑造:美國中亞政策二十年》等 
個人簡歷,獲獎情況,科研項目,研究成果,

個人簡歷

2000.09—2004.06 就讀於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
2004.09—2007.06 就讀於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獲法學碩士學位;
2007.09—2010.06 就讀於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
2010.07—至今 留校任教

獲獎情況

1、2006年11月獲寶鋼優秀學生獎;
2、2006年12月獲蘭州大學笹川良一研究生獎學金;
3、2008年3月獲蘭州大學笹川良一研究生獎學金;
4、2008年12月蘭州大學首屆研究生學術論壇優秀論文一等獎;
5、2009年3月獲蘭州大學笹川良一研究生獎學金;
6、2010年1月蘭州大學第二屆研究生學術論壇優秀論文二等獎。

科研項目

1、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反“疆獨”鬥爭的國際環境研究》;
2、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招標項目——《中國的中亞戰略與對策研究》。
3、主持蘭州大學中央專項資金項目——《歐盟中亞戰略的實施及其對中國中亞政策的影響研究》;
4、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社會運動理論視角下的西亞北非政治劇變及其啟示研究》。

研究成果

1、《日本對華“ODA畢業論”提出的國內原因簡析》(1/2),《太平洋學報》2005年第7期(CSSCI
2、《如何在階層分化中構建動態的和諧社會》(1/2),《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CSSCI);
3、《社會運動理論視角下的“顏色革命”》(1/2),《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第2期(CSSCI);
4、《中亞各國國家民族的構建:以塔吉克斯坦為例》(1/2),《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CSSCI);
5、《俄羅斯在伊朗核問題上的地緣利益》(2/2),《中國評論》(香港)2006年4月號第100期;
6、《文化視野下的法國騷亂及其啟示》(2/2),《世界民族》2006年第4期(CSSCI);
7、《美國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現狀研究》(2/2),《美國研究》2007年第3期(CSSCI);
8、《中亞各國制度變遷的政治文化動因》(2/2),《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7年第6期(CSSCI);
9、《歐盟在中亞面臨的挑戰解析:歐盟出台新中亞戰略的背景透視》(1/1),《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7年第6期(CSSCI);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0年第1期全文轉載;
10、《歐盟中亞援助政策的制度框架及其演變》(1/2),《俄羅斯研究》2007年第6期(CSSCI);
11、《試論歐盟中亞戰略的演變》(1/1),《國際觀察》2008年第1期(CSSCI);
12、《歐盟:中亞戰略、能源算盤》(2/2),《中國石油石化》2008年第1期;
13、《歐盟的中亞援助實踐研究——以向歐洲輸送石油和天然氣國家間( INOGATE)項目為例》(1/2),《東北亞論壇》2008年第3期(CSSCI);
14、《重塑中亞的地緣政治環境:2005年以來美國中亞政策的調整》(1/1),《外交評論》2008年第3期(CSSCI);
15、《“多國體系”中行為體的不同行為邏輯及其根源》(2/2),《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第3期(CSSCI);
16、《“世界觀問題”為什麼沒有成為問題——對西方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反思》(1/1),《歐洲研究》,2010年第5期(CSSCI);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11年第1期全文轉載;
17、《將世界觀帶回國際關係——評貝爾的<咫尺天涯的國際關係>》(1/1),《國際政治科學》2010年第3期;
18、《和諧世界觀的思想根源、可期性與合理性研究——基於與溫特世界國家觀的比較》(1/2),《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第10期(CSSCI);《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1期摘編;
19、《埃及社會運動中的機會結構、水平網路與架構共鳴》(2/2),《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6期(CSSCI);
20、《埃及“一·二五革命”中的信息瀑布與虛擬社交網路》(2/2),《外交評論》2012年第2期(CSSCI);
21、《中國學者不能忽視邊疆》(1/1),《環球時報》2009年8月17日第14版;
22、《對“鬱金香革命”的反思》(2/2),2005年中國國際政治高層論壇論文集:程偉等主編《國際環境與中國和平發展》,遼寧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23、《南北關係的倫理維度與國際新秩序的建立》(2/2),馬振崗主編《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際環境和對外關係的演變與展望》,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年5月,第407-420頁。
24、《埃及變局中的跨階層動員》(1/1),《現代國際關係》2012年第4期(CSSCI);
25、《世界國家的形成是否必然?——承認理論視角下的一種考察》(1/2),《國際政治研究》2012年第1期(CSSCI),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國際政治》2012年第8期全文轉載。
26、《為何爆發內戰:塔吉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之比較》(1/2),《國際政治科學》2012年第4期(CSSCI);
27、《烏茲別克斯坦與集安組織: 曲折的關係》(1/1),《國際問題研究》2012年第6期(CSSCI);該文的英文版發表於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Jaurary/February 2013)。
28、《中東變局的發展過程、動力與機制研究》(1/2),《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年第1期(CSSCI);
29、《試析上海合作組織對中俄在中亞地區互動的影響》(1/2),《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CSSCI);
30、《美國對埃及變局的應對及其效果——基於架構視角的考察》(1/1),《國際安全研究》2013年第3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