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出生於福建省長汀縣。199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4年畢業於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構造物理學碩士學位,師從許志琴院士。1997年赴美國留學,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地質與行星科學系學習,先後獲得大陸石油公司獎學金(Continental Oil Company Fellowship), 由於出色的野外填圖和地質研究,獲Ian Campell 羅盤獎(Ian Campell Branton Award)和Koons研究獎學金(Koons Research Fellowship)。師從著名構造地質學家Jason Saleeby教授及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奠基人之一的Hugh Taylor教授,與2003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地質學博士學位。2004年1月回國,回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2005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百人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令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省長汀縣
- 出生日期:1970年
簡介,研究簡介,代表性論著,獲獎,
簡介
曾令森博士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化學微測試中心利用NanoSims進行原位氧同位素測試
曾令森研究員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構造地質學、構造地球化學、構造地貌學及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的發展及套用。研究興趣包括(1)青藏高原岩石圈地球化學及大地構造動力學;(2)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的構造演化;(3)前寒武紀地質及地球化學演化及其早期地球歷史;(4)高壓-超高壓變質岩帶及其大地構造意義;(5)大地構造和氣候變化在地貌景觀的形成和演化中的相互關係及相互作用;及(6)放射性同位素(Rb-Sr, Sm-Nd, U-Th-Pb 及Lu-Hf)在定齡及示蹤方面的套用及新技術的發展(TIMS和MC-ICPMS)。
研究簡介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曾令森主要系統研究了(1)美國加州內華達岩基中變泥質岩的部分熔融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構造動力學過程;(2)美國西部莫哈維沙漠和內華達岩基中中生代幔源包體的礦物岩石及地球化學特徵,來探討大型伸展構造省(盆嶺省)在伸展變形中淺部地質過程與深部岩石圈過程之間的耦合關係。通過野外大比例尺填圖、細緻的構造解析、高精度的放射性同位素測試等,揭示了變泥質岩部分熔融所產生熔體的系統特徵,發現大幅度的Nd同位素不平衡及較弱的Sr同位素不平衡,通過理論分析,較優雅地解釋了變泥質岩部分熔融中熔體的地球化學性質,提出部分熔融岩石的成分及礦物組成和熔融反應時的物理和化學條件是調製熔體最終地球化學特徵的主控因素,為識別高級變質岩區的部分熔融作用的性質和構造動力學機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曾令森研究員於2004年1月回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回國後,綜合野外構造地質、岩石學、地球化學和地質年代學等學科的技術手段,主要聚焦於研究:(1)蘇魯超高壓變質帶在深俯衝和快速折返過程中的部分熔融和流體動力學過程;(2)藏南喜馬拉雅造山帶的高級變質作用、地殼深熔作用及構造變形之間的互動關係。通過這些研究來闡明匯聚大陸邊緣的構造動力學過程及其成礦效應。通過近四年的研究,已在碰撞造山帶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如:(1)在蘇魯超高壓變質岩中,在榴輝岩的綠輝石和石榴石中都發現了含鉀長石或含鈉長石的多晶包裹體,這些長英質包裹體表明在深俯衝或折返早期,大陸地殼在超高壓條件下發生過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矽酸鹽部分熔融體或超臨界流體;(2)證明了蘇魯超高壓岩石的折返速率大於5毫米/每年;(3)發現藏南高級變質岩石在早於35百萬年就已開始部分熔融,形成富鈉過鋁質花崗質熔體。並提出這些部分熔融事件可能是促使藏南拆離系開始活動的主要因素。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將開展研究華北克拉通破壞的深層機理和淺表效應、大型造山帶的存礦機理研究。
代表性論著
Lingsen Zeng, Jason B. Saleeby and Paul Asimow, 2005, Nd isotope disequilibrium during crustal anatexis: A record from the Goat Ranch migmatite complex, southern Sierra Nevada batholith, California, Geology, v.33, p. 53-56.
Lingsen Zeng, Paul Asimow and Jason B. Saleeby, 2005, Coupling of Anatectic Reactions and Dissolution of Accessory Phases and the Sr and Nd Isotope Systematics of Anatectic Melts from a Metasedimentary Source,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v. 69. p. 3671-3682.
Lingsen Zeng, Jason B. Saleeby and Mihai Ducea, 2005,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anatexi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migmatite at the Southern Sierra Nevada, California,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v. 150(4), 386-402.
Zeng LS, Liu-Zeng J, Gao L-E, Xie KJ, Wen L, 2008, Early Oligocene crustal anatexis in the Yardoi gneiss dome, southern Tibet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in press)
Zeng, LS., Liu, FL., Liang FH., and Chen, FY.,2007, Barite in omphacite-hosted K-feldspar + quartz polycrystalline aggregates from the Sulu eclogites and its implic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21): 2995-3001
曾令森, 劉靜, 高利娥, 謝克家, 文力, 2008,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早漸新世地殼深熔作用及其地質意義. 科學通報(出版中)
曾令森,劉福來,梁鳳華,陳方遠,2007,蘇魯榴輝岩鉀長石+石英聚合體中重晶石族礦物及其意義. 科學通報, 52(19): 2312-2318
曾令森, 陳晶, 陳振宇, 劉靜, 梁鳳華, 高利娥,2007, 山東石島花崗岩複合岩體的侵位深度與蘇魯超高壓變質岩的快速折返機制及動力學效應. 岩石學報, 23(12): 3171-3179.
曾令森,劉靜,Jason Saleeby,2006,大型花崗岩岩基形成和演化的深部動力學過程:滴水構造、鉀質火山作用與地表地質過程.地質通報, 25(11):1257-1273.
曾令森,張澤明,劉福來,梁鳳華,陳晶,許志琴,2006.V/Sc在CCSD主孔榴輝岩中的系統關係:一種可透視變質作用並指示基性岩漿作用的地球化學工具 .岩石學報,22(7):2051-2059.
獲獎
2015年3月曾令森研究員榮獲中國地質學會第七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