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曼齊刻爾特戰役

曼齊克特之戰一般指本詞條

曼齊刻爾特戰役,是於公元1071年8月26日發生的一場拜占庭-塞爾柱戰爭,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之一。其中拜占庭決定性戰敗和其皇帝羅曼努斯四世被俘,導致拜占庭帝國失去了安那托利亞亞美尼亞的統治權。此役為拜占庭帝國帶來了持久的災難,它成為了帝國由盛轉衰的標誌,並使拜占庭國內的衝突和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此戰之後,塞爾柱人控制了安納托利亞——拜占庭最主要的兵源地,這使拜占庭帝國的軍隊數量遭到限制,並嚴重削弱了帝國保衛邊疆的能力,於是帝國再不能全面收復戰敗失去的所有疆土。帝國的軍事力量從此一蹶不振,這間接促成了日後的十字軍東征

基本介紹

  • 名稱:曼齊刻爾特戰役
  • 發生時間:1071年
  • 地點:曼齊刻爾特,位於拜占庭控制的亞美尼亞地區(今土耳其馬拉茲吉爾特)
  • 參戰方:拜占庭帝國 塞爾柱突厥人
  • 結果:拜占庭敗,國王羅曼努斯四世被俘
  • 參戰方兵力:拜占庭帝國:40000-70000塞爾柱突厥人:20000-30000
  • 傷亡情況:拜占庭帝國:數萬
戰爭簡介,戰爭爆發背景,戰爭爆發歷程,戰爭爆發原因,兩個主要目標,交戰過程,失敗原因,戰後情況,各方觀點,重要原因,叛逃原因推測,

戰爭簡介

1071年8月26日,塞爾柱突厥人在偉大領袖阿爾普·阿爾斯蘭的率領下,展現了自己嫻熟的騎射技能。他們在曼茲克爾特擊敗了由羅曼努斯四世皇帝率領的拜占庭軍隊,為我們展現了Hit-and-Run戰術的精髓。
曼齊刻爾特戰役
曼奇克特之戰發生時的西亞
曼齊刻爾特之戰在軍事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頁。此戰最終導致了西方世界政治軸心的變化。儘管拜占庭帝國後來又收復了安納托利亞的部分領土,但曼齊刻爾特之戰卻敲響了拜占庭帝國的喪鐘,雖然此後發生的其他災難(主要是1176年的密列奧塞法隆戰役和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也是拜占庭帝國崩潰的原因。幾個世紀以來,拜占庭帝國一直是歐洲最強大、最文明的國家,因此,曼齊刻爾特之戰的確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會戰。

戰爭爆發背景

自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拜占庭舊址建都以來,拜占庭帝國歷經滄桑。它曾有過繁榮、發展和統一的年代,也曾有過內部動盪、外敵入侵、生存受到威脅的黑暗時代。在其長達幾個世紀的歷史中,拜占庭帝國幾乎沒有一天不在打仗。
曼齊刻爾特會戰爆發前的半個世紀是拜占庭帝國極其強大的一段時期,彼時的拜占庭帝國已有700餘年歷史,在與兩代西亞王者薩珊帝國阿拉伯帝國的交戰中頑強地生存下來,並在馬其頓王朝(867-1056年)時期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時代。在與周邊民族漫長的交戰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依託組織有序的步騎兵奉行穩紮穩打的防禦戰略。
曼齊刻爾特戰役
曼齊刻爾特戰役
曼齊刻爾特戰役
血戰曼齊刻爾特
巴西爾二世不僅是個強有力的統治者,而且是個富有才幹的統帥。他曾滅亡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因此得到一個貼切而不文雅的綽號:“保加利亞人的屠夫”。但當他於1025年去世後,拜占庭帝國開始走下坡路。不久,義大利南部的諾曼人便趁拜占庭軍隊士氣低落和戰鬥力下降的機會對其進行侵擾。但是,對拜占庭帝國來說,更為嚴重和直接的威脅還是來自東面的塞爾柱突厥人。這個民族勇猛剽悍,不僅傲慢而且還富有侵略性。

戰爭爆發歷程

關於突厥人的由來我們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但他們很可能於9世紀末來自鹹海北部的某個地區。他們的首領是古茲王公的一位王子(這位王子晚年皈依了伊斯蘭教),塞爾柱民族的名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曼齊刻爾特戰役
鼎盛時期的塞爾柱突厥帝國
在馬其頓王朝後期,塞爾柱人才開始以僱傭兵的身份在土耳其斯坦地區活躍。1040年,第一任首領圖格里勒·貝格率領塞爾柱人打倒了他們的原僱主伽色尼王國,征服了伊朗東部的呼羅珊地區,建立了塞爾柱蘇丹國。之後,圖格魯勒將目光轉向南方,開始向兩河流域進攻,並於1055年奪得了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
隨後,塞爾柱蘇丹便控制了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功控制了這個已有數百年歷史的阿拉伯帝國。在戰爭中,塞爾柱人喜歡輕巧靈活的進攻風格,利用靈活的走位和突擊技巧令對手疲於奔命、最終戰而勝之。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拜占庭軍隊的各類重裝步兵
早在11世紀初葉,塞爾柱人就曾多次襲擊拜占庭的領土,不過那時,他們的目標僅僅是搶劫而已。然而到了11世紀中葉,由於發現對手的抵抗很弱,而且每次襲擊都能掠獲很多東西,突厥人的入侵變得愈加頻繁和深入了。形勢最為嚴重的地區是亞美尼亞,這個國家原是個重要的緩衝國,經過長期不斷的軍事征討和艱難的談判,拜占庭帝國於1045年將它吞併。但是在1064年,塞爾柱人攻陷了亞美尼亞的首府和最後的要塞阿尼,終於完全占領了這個國家。亞美尼亞的陷落無疑是拜占庭帝國在曼齊刻爾特會戰中失敗的原因之一。
在君士坦丁九世統治時期,拜占庭首次與塞爾柱人接觸,當時塞爾柱人正嘗試併吞亞美尼亞城市阿尼。隨後,君士坦丁九世促成了拜占庭帝國與塞爾柱人的停戰。
但君士坦丁九世在簽訂和約後便愚蠢地解散了在亞美尼亞的駐軍以節約國家開支,此舉對後來帝國亞洲領土的喪失有深遠影響。
1059年繼位的君士坦丁十世則繼承了君士坦丁九世的裁軍戰略,第二任塞爾柱蘇丹阿爾斯蘭則繼承了前輩的擴張戰略、不斷進攻拜占庭帝國的領地。
此消彼長下,拜占庭由於缺乏軍隊無法抵禦塞爾柱軍隊入侵,先後丟失了開塞利(1064年)和亞美尼亞(1067年)。而在塞爾柱人攻占亞美尼亞首府阿尼(Ani)時,阿爾斯蘭還縱兵大肆屠殺。據同時代的一位阿拉伯歷史學家記載: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塞爾柱突厥人的騎兵
塞爾柱軍隊屠殺居民,燒殺擄掠,所有倖存者都淪為階下囚,這些不幸的俘虜至少有5萬之眾。據說城內已經屍橫遍野,街道為之堵塞,於是我決心進城親自證實這一傳言,然而據我所見,每一條街道都屍橫遍野,這一慘絕人寰的景象實在令人唏噓。
曼齊刻爾特會戰的勝利者艾勒卜·艾爾斯蘭(阿爾普·阿爾斯蘭,意思是勇猛的獅子)是塞爾柱王朝的締造者塞爾柱的重孫;他生於1029年,1063年成為蘇丹。在賢臣尼札姆·穆勒克(尼扎姆·穆勒克)的得力輔佐下,他統治著一個從河間地帶一直到美索不達米亞的龐大帝國。人們對他的性格所知甚少,但有關他的記載清楚地表明,他是一位偉大的勇士和優秀的統帥。顯然,他很強硬,很有手腕,因此很可能是個冷酷無情的人,但是,與他同時代的人也都一樣兇狠殘忍。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雖然他給了拜占庭帝國致命一擊,但是他的抱負(和他的祖先一樣)卻是要直取法蒂瑪王朝的所在地開羅,因為塞爾柱突厥人是遜尼派教徒,立志要擴張阿拔斯王朝的勢力。令人費解且十分重要的是,拜占庭似乎從未想到過要利用伊斯蘭教內部的嚴重不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發生曼齊刻爾特會戰的那個時代里,塞爾柱人在開闊地進行的直接對陣中並不是拜占庭軍隊的對手。儘管拜占庭王朝晚期的幾位皇帝昏庸無能,但只要管理得當,拜占庭軍隊仍能有所建樹。然而,突厥人都是優秀的騎手,個個擅長弓箭,他們遠比拜占庭軍隊機動靈活,而且還精通埋伏和誘騙之道。他們竭力避免在開闊地作戰,力求在崎嶇不平的山地進行機動戰。11世紀上半葉,塞爾柱軍隊主要由土庫曼人 [ 註:土庫曼人泛指9世紀末期河間地帶的遊牧部落。當時他們已成為穆斯林。] 組成。隨著帝國的不斷擴張,這支軍隊也日趨職業化,成了多民族的軍隊。由於突厥人不斷從被征服的領土上招兵買馬,他們的軍隊中奴隸成分的士兵(即古拉姆兵和後來的馬穆魯克兵)漸漸超過了土庫曼人。“奴隸”一詞在這裡容易使人產生誤解,因為雖然那些奴隸兵可以被買賣,但他們能夠得到報酬,分享戰利品,而且還可以靠卓著的戰功晉升為埃米爾。
巴西爾二世死後,拜占庭帝國便進入了歷史上最為災難深重而又變幻莫測的年代。幾代皇帝皇后都軟弱無能、荒淫無恥、殘暴貪婪,他們和他們的姦夫淫婦們單獨或聯合地統治著這個帝國。這些人不顧軍事需要,任憑國內的官僚恣意妄為。但是到了1068年,拜占庭出現了一位皇帝,他試圖彌補由這幫貪圖享樂的傢伙給拜占庭造成的極大損失。此人就是羅曼努斯·迪奧哲尼斯。
1067年,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執政7年後死去,他在位的7年是拜占庭帝國多災多難的7年。由於他的兒子麥可七世年幼,君士坦丁十世的妻子歐多西亞·瑪克勒姆玻利提薩皇后和他的弟弟約翰·杜卡斯暫時攝政。但到1068中1月,歐多西亞背棄了她在前夫彌留之際許下的不再改嫁的諾言,嫁給了羅曼努斯。羅曼努斯後來與麥可七世同朝為帝,因而被後人稱為羅曼努斯四世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羅曼努斯四世與阿斯蘭
羅曼努斯出生於卡帕多西亞的一個顯貴的軍事世家。雖然他秉性魯莽,但他仍不失為一位優秀的統帥。他深知恢復軍隊士氣和信心的必要性,然而,此舉對於他來說並非易事,因為有些部隊並不信服他,特別是僱傭軍和瓦朗吉禁衛軍對他偏愛本地部隊的行為極為不滿,同時,統治階層的某些成員特別是杜卡斯家族也對他深惡痛絕。羅曼努斯所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沒有除掉約翰·杜卡斯。他曾想這樣做,可後來又愚蠢地打消了這個念頭。
羅曼努斯很快就意識到了重占亞美尼亞地區的軍事意義,開始了一系列軍事改革恢復國力。早在1068年他就準備率軍出征亞美尼亞。但是,從敘利亞邊界傳來的壞訊息使他轉而開向了東南。
不可否認,羅曼努斯在這一年裡取得了一些戰果(據說兩次小挫阿爾斯蘭本人),但是這些戰果並不輝煌。在與突厥人的一些交戰中,他的將領和士兵都暴露了許多需要克服的弱點。
阿爾斯蘭看到了這位新領袖的實力,在1069年與羅曼努斯握手言和。然而1070年時拜占庭卻對塞爾柱發起偷襲,並遭受失敗。
在1071年那次決定命運的會戰之前,羅曼努斯還征伐了其他一些地方。兩年里他接連征討了安納托利亞,卡帕多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等地區。無論何時何地與突厥人交戰,他一般都能取得比較滿意的戰果。因此,他收復了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地。

戰爭爆發原因

曼齊刻爾特會戰爆發的原因是複雜的。這裡只簡單地加以說明。1070年深秋,拜占庭皇帝和艾勒卜·艾爾斯蘭簽訂了停戰協定,這使得艾勒卜·艾爾斯蘭確信他的東北翼是安全的,從而可以準備向哈里發法蒂瑪王朝發起大規模的進攻。但是,當蘇丹的姐夫(當時他正密謀反叛蘇丹)大縱深侵入安納托利亞境內之後,羅曼努斯便認為協定已被撕毀。在此後爆發的另一場戰鬥中,由曼努埃爾·康尼努斯指揮的拜占庭軍隊敗北,更多的領土被蘇丹的另一位埃米爾所侵占。對此,艾勒卜·艾爾斯蘭很可能了解得不多,他仍然認為或者至少希望雙方都在信守協定。此時,他正在圍攻南進途中遇到的敵軍要塞埃澤薩城,以懲治前一年拜占庭帝國的不宣而戰。出於保護後方的謹慎考慮,他攻占了亞美尼亞地區,其中包括曼齊刻爾特在內的某些要塞。這迫使羅曼努斯進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遠征。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曼茲科特戰役前的形勢
羅曼努斯四世派出使者向阿爾斯蘭請求再續和約。阿爾斯蘭倒是個爽快人,眼見拜占庭使者到達,他便立刻答應續約、並解除對埃德薩的包圍,恢復雙方的和平狀態。
殊不知,這正中羅曼努斯四世的調虎離山之計。羅曼努斯希望藉此分散阿爾斯蘭的注意力、以便拜占庭帝國發起對亞美尼亞的突襲,打塞爾柱人一個猝不及防,徹底收復亞美尼亞。
1071年3月,羅曼努斯離開了君士坦丁堡。他邊行軍邊徵集兵員,等到了塞巴斯提,他手下已有了一支相當可觀的部隊,其中包括步兵、弓弩手和主要作戰力量重騎兵。牛拖著石砲形成威武壯觀的炮隊,大隊的後面是蜿蜒不斷的輜重隊。關於這支軍隊的人數人們眾說紛紜。20萬至30萬人的說法(某些穆斯林作家作此估計)顯然誇張,4萬至7萬人可能比較符合實際。考慮到1060年代時拜占庭在小亞細亞的總兵力不過5萬餘人,這一數字已經相當驚人。
這支軍隊是由操著數種語言的僱傭兵和從各省(每個省都由一位總督管轄,該總督還負責指揮當地部隊,通常為一個軍團)徵調來的地方部隊組成的,其中包括法蘭克人、德意志人、亞美尼亞人、保加利亞人、西徐亞人和帕齊納克人(非伊斯蘭教的突厥人)。羅曼努斯的主要目的是收復亞美尼亞的各個要塞。收復失地和重建緩衝國是羅曼努斯的根本目標。當時拜占庭的政策是防禦性的,而不是進攻性的。
通往這一目標的道路並非坦途。曾擔任過皇家禁衛軍的德意志僱傭兵舉行了一起小規模的兵變。儘管這次兵變很快便被平息下去了,但是從麥可·阿塔雷埃特斯(他是那個時代惟一記錄此事的作家)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由於自己的妄自尊大和專橫跋扈,羅曼努斯失去了士兵的擁護。羅曼努斯的專橫跋扈在他的另一次過激行動中進一步反映出來。渡過桑加瑞斯河(位於君士坦丁堡以東大約200英里處)之後不久,羅曼努斯解僱了許多他不滿意的或是懷疑對他不忠的僱傭兵。在返回首都的那些人當中有位叫尼斯福魯斯·博塔厄埃特斯的人,他曾是羅曼努斯的情敵。他被轟走很可能是因為遭到了羅曼努斯的嫉恨。而安德羅尼卡·杜卡斯的忠誠本來比任何人都值得懷疑。然而他卻被留下擔任了高級將領。事實證明,這是個致命的錯誤。
羅曼努斯四世似乎忘記了兵貴神速的道理,進軍速度十分緩慢。1071年7月拜占庭軍隊抵達埃爾祖魯姆後,羅曼努斯召集了一次軍事會議,討論究竟是駐守在這個邊陲小鎮,向該城以東掃蕩,切斷塞爾柱人的糧草供應;還是繼續向前開進,深入敵境。羅曼努斯的一位高級將領的孫子尼斯福魯斯·布里恩尼烏斯(他與羅曼努斯的一位高級將領同名)在他的著作中(準確無誤地)談到了這次會議的討論情況。這次會議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當時羅曼努斯似乎絲毫不知艾勒卜·艾爾斯蘭的位置及其實力。由此可以斷定,這點恰是羅曼努斯在曼齊刻爾特會戰中失敗的眾多決定性因素之一。
其實,當羅曼努斯離開君士坦丁堡時,艾勒卜·艾爾斯蘭還在埃澤薩至阿勒頗間的某地,幻想著實現推翻哈里發法蒂瑪王朝的雄心壯志。直到5月間,他才得知羅曼努斯正向亞美尼亞地區開進。他立刻回師防守已被他征服的領土。他的行軍路線和集結軍隊的情況我們並不清楚,但情況似乎是,他在阿勒頗捨棄了從當地徵召的士兵,帶著大約4000名禁衛軍迅速渡過幼發拉底河(據說在渡河時他的一些人馬被淹死),然後經摩蘇爾直插霍伊(位於凡湖以東大約120英里處)。在霍伊,他如願以償地徵集了數千人馬,這些人馬主要來自庫德人。很可能在抵達霍伊之前的某個時候,他就派遣了大臣去大不里士,調集已由帝國快騎特使們召集起來的增援部隊。在以後大約6周時間裡,艾勒卜·艾爾斯蘭肯定走過了約700英里貧瘠而乾旱的地區。到7月底,他據說已在霍伊徵集了一支擁有4萬兵力的軍隊,但更可能的兵力是2萬左右。
與此同時,在埃爾祖魯姆,羅曼努斯明智地否決了那些勸他採取守勢的人的意見。因為他認為破壞這片他希望很快占為已有的地區沒有多大意義。儘管他並不知道艾勒卜·艾爾斯蘭軍隊的位置,他還是決定開進亞美尼亞地區,攻取被占領的重鎮曼茲克爾特,想著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羅曼努斯的自信並非沒有道理,對這類弓馬嫻熟的遊牧騎兵部隊,拜占庭帝國實在是見得太多了。塞爾柱人的騎兵主要是輕騎兵,他們依靠弓箭作戰,每人攜帶一個裝有約50枝箭的箭袋,乘馬機動。作戰時他們至少配備一匹備用馬。他們從不與敵人膠著,但始終與敵軍保持距離、在其四周盤旋並拉弓射擊。有時則在詐敗後退時反戈一擊,向後射擊追擊者。
為應對這種Hit-and-Run戰術,拜占庭帝國的備戰手冊中早有規定:
作戰時,騎兵附近應有步弓手掩護。
絕不在翼側或後方沒有掩護的情況作戰。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正在訓練對抗騎兵進攻的拜占庭軍隊
絕不允許分散部隊。
由於缺少情報,他指派法蘭克雇擁軍將領魯塞爾帶領一支偵察部隊到凡湖西岸偵察基拉特一帶的情況,羅曼努斯本人則率部準備進攻曼齊刻爾特。在此之前,他已使部隊做好了穿越荒涼地區,向東南進軍的準備。

兩個主要目標

羅曼努斯的兩個主要目標是曼齊刻爾特和基拉特。或許是憑直覺,或許是因為他對當地情報的蒐集方法有所改進,他相信儘管基拉特可能會有重兵把守,但曼齊刻爾特很可能是薄弱環節。雖然羅曼努斯不知道敵軍的確切位置,但是他估計敵人正在烏爾米耶湖東面某地集結軍隊。因此,他採取了一個歷來都被認為是冒險的分兵行動:派喬治亞將領約瑟夫·塔查尼奧茨率領一支龐大的、幾乎包括所有步兵在內的軍隊和魯塞爾部一起去攻占基拉特。約瑟夫·塔查尼奧茨曾竭力主張在埃爾祖魯姆駐守,同時他也反對分兵的做法。
羅曼努斯當時對曼齊刻爾特的估計是正確的。儘管該地戰略意義重大,但它的防守力量卻很薄弱。結果羅曼努斯未經戰鬥就輕取了該城。羅曼努斯皇帝在城中留下部分守軍後,便返回他的大本營去慶賀他在此次會戰中的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勝利。他確信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兩支部隊相距80英里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交戰過程

當時已是8月中旬,艾勒卜·艾爾斯蘭的軍隊正從霍伊沿凡湖南岸匆忙趕來。行進在主力前面的是由富有作戰經驗的將領松達克指揮的一支1萬人左右的部隊。8月16日或者8月16日前後(這應該是羅曼努斯進入曼齊刻爾特的日子),這支塞爾柱先頭部隊在基拉特一帶與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的聯軍遭遇。
我們並不了解交戰雙方的確切兵力,但是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艾勒卜·艾爾斯蘭一方的人數相對少些。松達克先頭部隊的兵力肯定要比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聯軍少得多,然而後者卻被打得潰不成軍、落荒而逃,而且他們並沒有向羅曼努斯的方向靠攏,而是朝著西面的梅利泰內方向退去。更有甚者,這些戰敗的將領們竟無一人把這次戰鬥的情況報告給羅曼努斯皇帝。的確也很難說他們當時是否被擊敗了,有關的記載不盡相同,但是即便當時拜占庭人進行了抵抗,這種抵抗也不過是最低限度的。
據我們所知,曼齊刻爾特會戰是在某個星期五進行的。人們普遍的看法是8月19日的那個星期五,而不是8月26日的那個星期五。由此推斷,皇帝是在17日(占據曼齊刻爾特後的第二天)獲悉他的前哨部隊遭到了敵人的攻擊的。羅曼努斯當時估計,這股敵人不過是敵方的小部隊,因此他派布里恩尼烏斯帶領一支人數很少的部隊前去驅趕那些“騷擾者”。然而,布里恩尼烏斯的人馬卻遭到從遠處射來的密集而準確的弓箭的攻擊。接著,雙方展開了肉搏戰。布里思尼烏斯很快意識到,他所遇到的情況遠比受到幾個戰鬥巡邏兵的襲擊嚴峻得多。實際上,這些突厥人(此時可能又得到了加強)正是追擊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聯軍的敵軍。然而,羅曼努斯卻不相信這一事實。最初,他對於布里恩尼烏斯要求支援的報告置之不理。後來,可能是因為接到了戰鬥更為激烈的報告,他才派亞美尼亞將領巴西利阿庫斯,一個衝動而又愚蠢的傢伙,率領一個騎兵團前去支援布里恩尼烏斯這個“無能而懦弱的蠢才”,以挽回損失。
曼齊刻爾特會戰的確切地點觀已無人知曉,但是通過對現存資料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曼齊刻爾特會戰顯然是在平原地帶進行的。這塊平原一直延伸到山區。艾勒卜·艾爾斯蘭從基拉特到曼齊刻爾特須翻過一座山,下了山才是位於曼齊刻爾特東南大約8英里的廣闊平原。這塊遼闊平原的背後和兩側都是起伏不定的山地。這裡很可能就是曼齊刻爾特會戰的主戰場。在該平原的邊緣地帶,巴西利阿庫斯落入了突厥人設定的圈套。由於違背了拜占庭最嚴格的軍事原則,他被敵人的詐敗誘入了伏擊圈。他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生俘。
羅曼努斯從逃回的傷兵那裡得知了這一壞訊息。在並不清楚戰敗的程度並仍未掌握準確情報的情況下,他就命令布里恩尼烏斯率一支加強的部隊去接應和掩護巴西利阿庫斯撤退。當布里恩尼烏斯驅馬來到山腳下時,他才了解到戰場上的嚴峻形勢。很顯然,布里恩尼烏斯遇到的是蘇丹的部分主力部隊。布里恩尼烏斯且戰且退,撤出了他的大部分部隊,但他自己卻在掩護部隊撤退時三處負傷。
那天晚上,拜占庭軍隊的大營遭到大批突厥人的襲擊。他們企圖一舉全殲拜軍。阿塔雷埃特斯對當時的情景作了生動的描述:受傷的士兵和戰馬在厲聲嘶叫,僱傭兵因辨不清敵友而胡喊亂叫,大營外當地小販們也在揮動手中的器皿起鬨,戰場內外一片混亂。拜占庭軍終於守住了大營。第二天,羅曼努斯派出殘存的步兵將敵人趕離軍營和附近的穆拉特河兩岸。
羅曼努斯仍在猶豫不決。此時,他對敵情和戰況仍一無所知。大戰之前,他曾派人試圖召回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信使的遭遇我們不得而知,估計他們很可能是被敵人殺死了,因為戰鬥發生時,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正由梅利泰內附近向西行進。相反,在己方領土行軍作戰的艾勒卜·艾爾斯蘭自始至終對其對手的每步行動都了如指掌。看來,很可能是他讓巴格達哈里發的代表於8月18日(星期四)突然來到拜軍大營,試圖與羅曼努斯議和。但是,羅曼努斯斷然回絕。看來,一場惡戰在所難免。羅曼努斯也許是對的,因為他必須以征服者的身份回到君士坦丁堡,否則他將失去一切。
這時候,羅曼努斯的兵力已經不占優勢。然而,此刻他仍然堅信自己能在曼茲克爾特一勞永逸地擊敗塞爾柱人,徹底消除他們的威脅。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戰前還在羞辱塞爾柱使者的羅曼努斯
次日,拜占庭皇帝糾集殘存的部隊準備戰鬥。拜占庭軍右翼由卡帕多西亞行省總督阿利亞特指揮,羅曼努斯率衛隊居中,布里恩尼烏斯統領左翼。僱傭騎兵組成的強大預備隊(其中包括已不再擔任禁衛軍的德意志人)統歸安德羅尼卡·杜卡斯指揮。安·杜卡斯無疑是位將才,但他陰險狡詐,不可信任。
奧曼在他的書中推測,開戰那天塞爾柱軍隊的兵力遠遠超過拜占庭軍的兵力,可是,人們卻普遍認為,羅曼努斯開戰時的兵力要比艾勒卜·艾爾斯蘭所能徵集到的兵力多得多。其實,由於拜占庭的大部分部隊已經被擊潰,許多人被殺,雙方在曼齊刻爾特戰場上的兵力相差並不懸殊,基本相當。
當然,由於阿爾斯蘭是臨時召集的軍隊,精銳部隊在與法蒂瑪王朝交戰,拜占庭在部隊質量上有優勢。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拜占庭軍隊的精華 重甲騎兵
據說在當時,艾勒卜·艾爾斯蘭將調度軍隊的權力交給了他的宦官將軍塔勞格,而他自己則親臨最前線指揮。塔勞格採用了慣用的突厥陣法,這種陣法使塞爾柱軍隊在必要時可掩護中軍撤退到崎嶇的山地,而山地作戰正是突厥人的拿手好戲。為防意外,蘇丹採取了預防措施:首先,他讓埃米爾們起誓,如果他戰死,他們將效忠他的兒子馬立克沙;其次,他穿上白色的戰袍,並以劍和權杖代替弓箭。他的這些做法均表示他將血戰到底。但是,這些做法有時也會被人認為是缺乏信心的表現。也許確實如此!然而,蘇丹並不希望因此而降低士氣。大概中古時期的君主們戰前都要採取類似的預防措施吧。

失敗原因

8月26日,劃分小亞細亞格局的曼茲克爾特戰役正式打響。拜占庭軍隊排成前中後三線,總計五個分隊:
前鋒由來自帝國邊境的喬治亞、庫曼、突厥騎兵為主,並有保加利亞人和亞美尼亞人的步兵進行掩護。
中軍包括了帝國軍隊的精華重甲騎兵、北歐與英格蘭人組成的瓦蘭吉衛隊,並有君士坦丁堡的中央軍步兵負責掩護。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著名的瓦蘭吉衛隊
中軍的兩翼則是佩切涅格與欽察突厥的遊牧騎兵掩護。
後衛部隊則由拜占庭地方部隊組成中央部分,諾曼與法蘭克僱傭軍分布兩翼。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由各類遊牧騎兵和西歐騎士組成的拜占庭輔助部隊
在這天的戰鬥中,羅曼努斯違背了“智者”利奧在《戰術學》中規定的與突厥人作戰的原則,因而注定要失敗。不過,之所以敗得如此之慘,羅曼努斯本人都被俘虜,與阿爾斯蘭出眾的軍事才能,以及羅曼努斯部分軍隊的抗命逃跑有很大關係。
誠然,羅曼努斯盡力按第一個原則,即要儘快從正面與敵交戰的原則去做了,然而,未等羅曼努斯趕到,塞爾柱人早已乘快騎撤退到幾英里以外。阿爾斯蘭則採取守勢、擺出新月陣形,在中央部隊不斷後撤、吸引拜占庭軍進入包圍圈。
與此同時,靈活的塞爾柱射手們集中攻擊拜占庭人的翼側,以如雨之箭射擊拜占庭騎兵。由於羅曼努斯的大部分步兵已被塔查尼奧茨帶走,因此他的兩翼失去了保護。苦苦拚殺的騎兵被冰雹似的箭矢激怒了,他們紛紛追趕敵軍,結果大部分陷入了敵軍的伏擊圈。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拜占庭中軍的重甲騎兵與精銳步兵
拜占庭軍的大部分人馬逐步越過蘇丹遺棄的軍營,朝著崎嶇的山地逼近。毫無疑問,在那裡等待著他們的是和兩翼部隊同樣的命運。
雖然拜占庭軍隊占領了塞爾柱方的中央陣地,但騎射手們成功地將機動性不足的拜占庭軍釘在陣地上,利用機動性避免與敵軍展開近身搏鬥。在傷亡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拜占庭軍中的庫曼傭兵又倒向塞爾柱一方,拜占庭軍瞬間陷入混亂。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羅曼努斯的各種失誤釀成了戰鬥的慘敗
羅曼努斯直到天黑才意識到,如果不趕快撤回,他那堆滿糧草但卻無重兵把守的軍營將被洗劫一空。他別無選擇,只好下令撤退。就整體而言,拜軍的進攻組織得井然有序,然而撤退卻是另一回事了!撤退從來就是很難組織的行動,如果指揮控制不當,撤退的目的很容易被曲解。由於與側翼部隊缺乏配合,拜占庭軍陣營開始出現裂痕。這正是突厥人所期待的時機!他們的輕騎兵飛快地沖入拜占庭軍,使其亂成一團。羅曼努斯急令部隊轉身迎敵。這一招本來可能挽回局勢,但是,後衛部隊指揮官安德羅尼卡·杜卡斯卻拒不服從命令,反而帶著整個後衛部隊與西歐傭兵向營地退去,從而使拜占庭軍的殿後部隊遭到敵騎兵的瘋狂砍殺。
當夜幕降臨時,失去希望和凝聚力的拜占庭軍兩翼部隊開始崩潰瓦解。最後,第一線的庫曼人也在重壓下臨陣倒戈。
中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至次日拂曉,包括羅曼努斯本人和瓦良格衛隊在內的中央軍被塞爾柱人徹底包圍。留下來幫助他戰鬥的還有部分突厥騎兵與大量的亞美尼亞步兵。羅曼努斯被他們感動得許下重賞的承諾,卻無法扭轉自己所面對的不利局面。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被突厥人包圍的拜占庭中軍
羅曼努斯竭盡全力勇敢地拚殺,直到胯下的戰馬倒下,他本人受傷被俘。這是突厥人在歷史上第一次俘獲拜占庭皇帝!這場屠殺一直持續到深夜,皇帝的軍營被洗劫一空。次日,整個拜占庭大軍已潰不成軍了。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得勝的突厥騎兵高舉繳獲的拜占庭軍旗
羅曼努斯被帶到蘇丹面前,蘇丹對他非常寬宏大度。讓這位威信喪失殆盡的皇帝保住皇冠,完全符合蘇丹的利益。於是,拜突雙方簽訂了和約,內容有:拜占庭交付巨額贖金,雙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將拜占庭占領的某些重要地區歸還突厥人。此後,蘇丹釋放了羅曼努斯。為了表示尊重,蘇丹還派一支小部隊護送他回去。
據說,當時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對話,對話如下。
阿爾斯蘭:如果我是你的階下囚,你會做什麼?
羅曼努斯:我也許會殺了你,或者讓你在君士坦丁堡遊街示眾。
阿爾斯蘭:看來我的懲罰遠遠重於你的,我不僅要原諒你,更賜予你自由。
但是,拜占庭帝國決不會允許一位蒙受了象曼齊刻爾特慘敗這樣恥辱的皇帝繼續留在帝位上。趁羅曼努斯外出之際,杜卡斯一夥兒把歐多西亞皇后貶到修道院,並宣布懦弱無能的麥可七世為惟一的合法皇帝。羅曼努斯設法重新糾集了一支軍隊。1071年秋,他踏上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試圖奪回王位,結果卻在多西亞被君士坦丁·杜卡斯擊敗。羅曼努斯從戰場上悄悄溜出,向東面的西利西亞逃去。隨後,他再次糾集起一支軍隊出征,結果又遭失敗。這次他是被叛將安德羅尼卡·杜卡斯打敗的,並不幸被俘。不久,他遭到當時常見的一種酷刑,被人用拇指挖去雙眼,悲慘地死去。

戰後情況

曼茲克爾特的慘敗,致使拜占庭帝國的安條克、埃德薩、希拉波利斯和曼茲克爾特四處重鎮被迫歸附塞爾柱。羅曼努斯為重獲自由交納的大筆贖金也令拜占庭元氣大傷。不久後,在阿爾斯蘭的繼承者的率領下,塞爾柱人控制了拜占庭主要兵源地安納托利亞地區。這使拜占庭帝國實力大大受損、再也無法恢復此前的榮光了。
塞爾柱人逐漸主宰了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大部分地區,他們的帳篷和羊群取代了拜占庭帝國的農舍。雖然那裡的許多城鎮以後仍存在了一段時間,但是那些曾向拜占庭提供過最佳兵源的省份已不復存在,拜占庭軍隊從此再也不能暢通無阻地穿過安納托利亞了。雖然後來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收復了部分失地,但是曼齊刻爾特會戰的結局卻預示了基督教在小亞細亞統治的終結。隨著十字軍的長年征戰,拜占庭帝國終於迅速地沒落了。儘管曼齊刻爾特會戰進行了不過幾個小時,但它對歐洲的影響卻持續了許多年。
在曼齊刻爾特會戰中,曾經不可一世的拜占庭軍隊遭到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慘敗。有四個重大因素對這場災難產生了直接影響:羅曼努斯即位時拜占庭軍隊的狀況,11世紀後半葉亞美尼亞地區的喪失,會戰中對敵情的一無所知以及將軍們的叛變。
曼齊刻爾特戰役(曼齊克特之戰)
安納托利亞的喪失敲響了拜占庭的帝國喪鐘

各方觀點

有人認為,其實在離開君士坦丁堡之前,拜占庭軍隊就已輸掉了這場戰爭。然而,這種說法未免有點言過其實。與此相反,奧曼說:“儘管自從巴西爾二世死後(1024年之後),拜占庭帝國的內政管理就已逐漸地腐敗了,但是還不能說拜占庭軍隊在曼齊刻爾特會戰前就已衰敗了。”毫無疑問,這種說法也不妥當,它太偏向另一邊了。也許富勒的評論最為中肯:“可以肯定,1071年時,這個軍事組織(戰鬥序列和進攻方法)幾乎和巴西爾二世統治時期一樣完善。但是由於朝廷40年來管理失當,加之剋扣軍餉,軍隊的士氣已受到了嚴重的削弱。雖然拜占庭軍隊仍很強大,但是已經衰落了。它並非缺乏勇敢的精神、完整的組織和戰術技能,而是缺乏紀律性、士氣和信心。”除了富勒列舉的上述三點外,高級將領缺乏忠誠也是一個問題。
拜占庭軍隊的基礎是6世紀末期至7世紀中期各省總督建立的軍隊。當時,帝國的各個行省都駐有一定數量的職業兵,他們都能得到足夠的土地,以此來維持富裕的生活。一旦接到總督的命令,他們便可自備乾糧和武器參加戰鬥。這些自由的小土地所有者構成了拜占庭帝國軍隊的主體(雖然拜占庭帝國的軍隊中總還有些僱傭兵和皇帝衛隊),他們可以免交所有稅款及土地稅。這支軍隊的軍官大多出身於名門望族。
儘管士兵們從土地方面獲得利益是與他們的軍事義務相聯繫的,但是嚴格地講,這支軍隊並不完全是支封建軍隊,因為無論在戰時還是平時,軍事戰略的制定都要考慮如何保持經濟的繁榮、內部的穩定以及農民士兵階層與貴族階層之間的關係。因此,拜占庭的兵役制度是募兵制,而不是徵兵制。軍隊的編制和軍事訓練是根據兩部著名的軍事條令制訂的。第一部條令稱作《戰略學》,它是由莫里斯皇帝於579年編輯而成的,當時莫里斯還只是個將軍。300年以後,“智者”利奧六世編寫了另一部條令《戰術學》。這兩部條令全面地論述了各項軍事原則,並都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它們和嚴格挑選士兵、高標準訓練以及嚴明紀律等措施共同保證了軍隊的專業化和科學化。
不幸的是,在曼齊刻爾特會戰前的50年裡,先後執政的幾個皇帝都忽視了軍隊建設對帝國利益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同時,由於大地主的貪婪,“自由士兵-農民”階層這一軍隊的骨幹力量被逐漸削弱,並被最終取締了。儘管有些明智的皇帝試圖阻止這種趨勢,但是從9世紀起,這種情形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它不僅對軍隊組織是個致命打擊,而且還危及到土地和財政政策。
隨著1057年君士坦丁五世杜卡斯的即位,軍隊的衰落達到了極點。這個一味尋歡作樂、放蕩不羈的昏君以前曾是前任皇帝的財政大臣,他與教會和官僚狼狽為奸,疏遠軍界,因此,國家很快便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之中。為了充斥國庫,他賣官鬻爵,橫徵暴斂,結果導致那些擁有少量土地的農民士兵紛紛破產,國家的主要兵源日益枯竭。這意味著來自本土的軍隊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國家不得不依賴於輔助士兵 [ 註:系指在其首領的帶領下服役於拜占庭帝國的野蠻人部落。] 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形形色色的僱傭兵,而這些士兵中的許多人素質很差。到1067年君士坦丁皇帝駕崩時,這支軍隊已日暮途窮。對於那些名門貴族來說,從軍已不再是什麼富有吸引力的職業了。由於國內文官當政,將軍們備受冷遇,加之軍費減少,國家安全賴以依靠的整個軍事機器正在逐步地崩潰。

重要原因

1068中1月羅曼努斯登基時,他所繼承的就是這樣一支軍隊。他竭盡全力想使這支備受冷落的軍隊重新振作起來,但是,阻力太大,而且時間也太短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說,軍隊多年形成的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是導致曼齊刻爾特會戰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與軍隊衰敗密切相關,並導致曼齊刻爾特會戰失敗的另一重要原因是11世紀後半時亞美尼亞落入突厥人之手。大約從席哈克略(他本人也是亞美尼亞人)時代(610-641)起,亞美尼亞人就在拜占庭帝國軍隊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帝國最精銳的騎兵是亞美尼亞人,許多將領和皇帝都是亞美尼亞血統,帝國東部邊境的安危也掌握在亞美尼亞人手中,後來大量吞併小農土地的軍事貴族大多數也是亞美尼亞人。
誰都不會對亞美尼亞置若罔聞,拜占庭人當然也不例外。亞美尼亞問題歷來困擾著人們。這個基督教國家海拔5000英尺,四周幾乎都是高山,其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它是往來東西南北的商業要道的交匯點,又是禦敵的理想屏障和進攻的有力跳板:拜占庭人要想進入亞美尼亞,必須經過一條海拔約3000英尺的峽谷;而對於塞爾柱人來說,通往安納托利亞的路卻一直是下坡路。亞美尼亞的部分地區土地非常肥沃,早在曼齊刻爾特會戰前的兩個世紀,拜占庭對亞美尼亞就已垂涎三尺。它不滿足於自己只享有宗主權,而要一點一點地將亞美尼亞完全吞併。
該政策出籠的時候,甚至到11世紀中葉該政策終結時,拜占庭還沒有受到來自東面的直接威脅。內部動盪使亞美尼亞作為一個緩衝國的作用減小了,但是如果不是拜占庭幾代皇帝在亞美尼亞問題上犯下種種愚蠢而荒謬的錯誤,拜占庭所宣稱的亞美尼亞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儘管拜占庭吞併亞美尼亞更可能是出於擴張領土的野心)還是可以發揮出來的。
很久以前,能吃苦耐勞的亞美尼亞居民就已開始大量移民,他們有的是出於自願,有的是被動員去的。名門貴族們在拜占庭的其他地方定居還可得到大塊土地。這種做法有助於削弱亞美尼亞的世俗和教會(那裡的教會存在著明顯的教派之爭)勢力。為了進一步向該目標努力,拜占庭還廢除了當地長期存在的政府機關和政治制度。這一過程在君士坦丁十世時又進一步擴大到軍事領域。這位皇帝取締了對該地的防衛發揮著關鍵作用的5萬當地軍隊,並代之以不堪一擊的駐防軍,這使得亞美尼亞根本無法抵禦日益猛烈的塞爾柱人的襲擊。
毫無疑問,亞美尼亞人憎恨這樣對待他們。拜占庭的上述做法使他們陷入了衰落的深淵,因此他們越來越忿恨不平,根本沒有抗擊侵略者的願望。如果亞美尼亞能恰如其分地發揮其緩衝國的作用,曼齊刻爾特會戰完全有可能避免,羅曼努斯四世也會有充裕的時間重整軍備。把屈辱強加於亞美尼亞人頭上以及完全剝奪該國的防禦能力,導致了1064年亞美尼亞的淪陷,而這對1071年曼齊刻爾特會戰的失敗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曼齊刻爾特會戰的失敗導致了亞美尼亞的永久喪失;並最終對拜占庭帝國的未來命運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多少年來,歷史學家們對羅曼努斯在1071年的失敗作出了種種解釋,但是很少有人——如果說有的話——著重分析他根本不掌握情報這個因素,而這一點(除去將領背叛的因素外)恰恰是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
與艾勒卜·艾爾斯蘭不同,羅曼努斯的絕大多數作戰行動是在敵方領土上進行的,因此人們通常認為,他不了解情況是很自然的。但是,這種認識是完全錯誤的。其實,事實很簡單,即使羅曼努斯果真有情報部門的話,那么該部門的工作也是極其糟糕的。不錯,出征地區廣闊無垠,但羅曼努斯有的是騎兵,在多民族地區,經過認真挑選的偵察人員可以滲入任何地方,建立起有效的間諜網和情報系統。但是,羅曼努斯卻絲毫沒有想到要這樣做,這使他在戰前和會戰中猶豫不決,並且連連作出錯誤的決定。
在埃爾祖魯姆,羅曼努斯優柔寡斷就是因為缺少情報。因此,羅曼努斯派魯塞爾前去偵察。然而,由於某種原因,魯塞爾從來沒有送回過情報。也許羅曼努斯命令魯塞爾回來時再匯報情況,但是這無疑太晚了。這使得羅曼努斯沒有聽從一位高級將領的勸告,作出了分兵的決定。羅曼努斯之所以作此決定乃是因為,他認為艾勒卜·艾爾斯蘭當時正在烏爾米耶湖一帶活動。如果情況果真如此,那么他的這種冒險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事實證明,該決斷是錯誤的。即使塔查尼奧茨不臨陣脫逃,這也仍舊是個錯誤的決定。會戰之初,羅曼努斯除從逃回的傷兵那裡得到過點滴訊息外,似乎從未從前線得到過情報。一位統帥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很難制定出制勝的決策的。毫無疑問,在會戰的整個過程中,由於完全不掌握準確的情報,羅曼努斯始終未能使其軍隊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會戰的過程中,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無疑是約瑟夫·塔查尼奧茨和安德羅尼卡·杜卡斯這兩位高級將領以及僱傭兵首領魯塞爾的行動。塔查尼奧茨指揮著相當一部分軍隊(具體兵力尚不清楚),但他似乎一箭未發就率部逃離了戰場。如果他進行過戰鬥而被打敗(如某些穆斯林作家所述)的話,他定會向主力部隊求援,或者至少會派信使捎個口信。
雖然魯塞爾是個僱傭兵,把流血拚殺視為職業,但是一旦塔查尼奧茨逃離戰場,魯塞爾很可能想到他也不妨溜之大吉,另投新主。然而,塔查尼奧茨的行動就令人費解了。一般的看法是,塔查尼奧茨叛逃了,而且事實也的確證實了這一點。

叛逃原因推測

有三種推測可以解釋他叛逃的原因,其中一種推測排除了他的行為是故意叛變,但此三種推測均無充分的證據。塔查尼奧茨曾兩次與羅曼努斯當面發生衝突,一次是在是否應該離開埃爾祖魯姆的問題上,另一次是在是否分兵的問題上。決定這兩個問題時,羅曼努斯均未採納他的意見。他會不會因為憎恨上級這種傲慢態度而叛逃呢?因情感受到傷害就將軍隊置於危險的境地,這種想法似乎過於離奇了。莫非他是反羅曼努斯的杜卡斯集團中的一名成員,早就與杜卡斯策劃好,在時機成熟時一同造反?我們對塔查尼奧茨的政治傾向毫無所知,但是據布里恩尼烏斯說:他是“一個非凡的人物”,從其竭力反對分兵的情況來看,他不象是要陰謀反叛。然而,有這樣一個事實值得注意,即拜占庭軍士氣非常低落,時常有違抗命令的現象發生,鑒於當時形勢嚴峻,而且又有逃跑的機會,有沒有可能拜占庭軍發生兵變並脅迫塔查尼奧茨逃走呢?這種可能性完全存在,因為在那種情況下,即使部下允許,他也不太想回到皇帝的身邊。由於現存的資料太少,這個謎還無法解開。但是,他的行為對羅曼努斯的失敗的確產生了重大影響。
就我們所知,羅曼努斯沒有任何理由懷疑塔查尼奧茨不忠——即使他真的不忠。但是,安德羅尼卡卻是另外一回事。雖然約翰·杜卡斯已被流放到安納托利亞,但他是羅曼努斯的死敵,是留下來的危險人物。杜卡斯家族的效忠宣誓是毫無意義的。如前所述,羅曼努斯早應除掉此人。讓杜卡斯的兒子安德羅尼卡參戰更是個致命的錯誤,事實已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也許羅曼努斯是想將安德羅尼卡作為人質來約束他父親的行為,使其循規蹈矩。安德羅尼卡被認為是帝國最優秀的將軍之一,但羅曼努斯卻委任他指揮後衛部隊,這或許說明羅曼努斯希望他自始至終地遠離戰場。
用阿塔雷埃特斯的話說,“安德羅尼卡早已圖謀不軌,陰謀推翻皇帝”。當拜占庭軍開始撤退,羅曼努斯下令後衛部隊迎戰並擊退突厥人的進攻時,安德羅尼卡認為實現其陰謀的時機已到。當時拜占庭軍陣中已經出現了空隙,突厥人已開始滲透進來。軍旗反向通常是撤退的信號,但是在混亂中可能會被誤解,而當時的情況正是這樣。安德羅尼卡不但沒去攻擊滲入的敵人,反而火上澆油,到處散布羅曼努斯已被打敗的訊息,並帶領後衛部隊撤向軍營,使拜占庭軍失去了後衛保護。這是精心策劃的早有預謀的叛逆行為,它必然導致拜占庭軍的迅速潰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