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金村

曼金村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曼金村隸屬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勐宋鄉,地處鄉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0.00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17公里。東鄰三邁村委會,南鄰勐海鎮曼尾村委會,西鄰曼方村委會,北鄰曼邁村委會。有曼金龍、曼金囡、那棒、曼囡老寨、曼囡新寨、曼囡中寨、曼囡中分寨、曼開、復興寨9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曼金村
  • 政府所在地:10.00公里
  • 鄉道路:為土路
  • 特點:分寨、曼開、復興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風俗習慣,服飾和頭飾,喪葬,婚俗,建築,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曼金村,國土面積45.67平方公里,海拔 1,300.00米,年平均氣溫17.00 ℃,年降水量 1,400.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茶葉、甘蔗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2畝(其中:水田184畝,旱地18畝),人均耕地1.26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62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2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3.88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0畝。

基礎設施

曼金村
截止2008年底,全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40戶通自來水。有40戶通電,有4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
該村到鎮道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公里。該村擁有拖拉機21輛,機車31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0畝,有效灌溉率為29.7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8 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1.0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69萬元,占總收入的71.65%;畜牧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9.7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0頭,肉牛0頭,肉羊0頭);漁業收入0萬元;林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3.92%;工資性收入6.48萬元,占總收入的12.69%。農民人均純收入1786元,農民收入以茶葉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4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8.20%),在省內務工10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40戶,鄉村人口160人,男性80人,女性80人。農業人口160人,勞動力122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0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2人。
該村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尚勇村委會衛生室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尚勇中心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尚勇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5公里,距離中學1.5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人,其中,小學生12人,中學生7人。

村務公開

全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04.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2008年末集體有固定資產4.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及召開會議的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農村財務收支情況,債權、債務,財務制度“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5人,少數民族黨員 22人,其中男黨員22人、女黨員3人。 村委會由(支書兼主任、副支書、副主任等)組成,下設9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3人。該村團總支2007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 2007年被評為先進集體等等。

人文地理

該行政村委會現在農戶472戶,人口2256人,有曼金龍、曼金囡、那棒、曼囡老寨、曼囡新寨、曼囡中寨、曼囡中分寨、曼開、復新寨9個村民小組,主要以哈尼族為主。

風俗習慣

由於哈尼族多以親情結寨而居,長期養成了尊老愛幼、扶弱濟貧、互助互幫的道德風尚,至今民間還流行著“敬老節”、“祭母節”等民族節日。在與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講究禮貌,熱情好客。特別有情趣的是他們與傣族之間結成的“牛親家”。早春時節,熱壩河谷地區青草茂盛,氣候溫和,是傣族耕種早稻的大忙季節,耕牛由傣族“牛親家”餵養使用。夏秋兩季,壩區氣候炎熱,山區則風和氣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種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時光,耕牛便由哈尼族餵養使用。入冬又把耕牛趕下壩區避寒。雙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濟,彼此親密地互稱“牛親家”。
哈尼族在人際交往中,也十分講究待客的禮節。他們認為客人到家來是“格朗”(幸福和吉祥)來臨的徵兆。哈尼族相互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一家有事大家幫,一戶有難眾人擔。“昂交交”是一種換工的互助形式,“巴交交”是輪流借錢用於辦喜事或喪事的一種有效辦法。“昂罷木”是一家蓋房,大家幫忙的傳統互助習俗。事事處處表現了哈尼族平和互濟的人際關係。

服飾和頭飾

哈尼族喜歡用自織自染的小土布做衣物。崇尚黑色,古樸莊嚴。6-7歲以前的兒童基本無性別之分,以護體為本。各地男子服飾髮式也基本統一。上穿青色或藍色有領對襟短衣或無領左衽短衣,袖長及腕而窄,用別致的布紐或發光的銀幣、銀珠作扣。下穿褲腿肥大的扭襠青色長褲。老年男子頭纏一條青色大“包頭”,或戴舊式瓜皮小帽。青年男子多改蓄短髮,身著漢裝。女子的服飾和髮式極為豐富多彩,地區、支系差別較大。一般以單或雙辮、垂辮或盤辮、系裙的高低和服飾、圍腰的色調等來區分年齡。大部分女子上穿左衽短衣,以銀珠或布條作紐扣。下身穿著各地不一,分長褲、短褲和摺裙幾種。
盛裝時外披坎肩一件。多系花圍腰,腿纏花青布綁腿。大部分地區的女子喜歡佩帶銀耳環、耳墜和項圈,以銀鏈和成串的銀幣作胸飾。手腕上佩戴銀方鐲、扭鐲和龍鐲。用於裝飾服裝的物品很多,有海貝、羽毛、虎牙、獸骨、項鍊等。刺繡於服飾的圖案大致包括山川、河流、樹木、日月星辰等。所有的圖案,實質是其區域地理環境的折射,是對祖先遷徙歷史的記述。

喪葬

哈尼族歷史上曾盛行火葬。直到清代中葉以後,火葬習俗才逐漸演變成木棺土葬。哈尼人一般在離寨不遠處選擇一塊向陽的山樑作為同宗的公共墳山。各地喪葬習俗有所不同。
哈尼族,老人死後一般要在家中停棺3-5天,多則7天。在此期間,全村人停止一切生產和娛樂,請“貝瑪”念咒送鬼,割殺喪牛。出殯之時,全村人排隊送行,並將死者生前的一些生產生活用品一同隨葬。

婚俗

一夫一妻的氏族(血緣)外婚是哈尼族基本婚姻制度,嚴禁同姓內婚,忌諱在異性血親和姻親面前流露有關愛情生活方面的議論。男女青年婚前社交、戀愛自由。兩人相愛不受父母或他人的干涉,但禁止同胞兄妹、姐弟或堂兄妹、姐弟同時參加一項社交活動。

建築

擁戈”是一種“乾欄”式樓房,它的模樣與傣族竹樓相似,但又沒有傣家竹樓那么別致漂亮。“擁戈”一般都建在挖成平台的宅基上,一樓一底,底室不築圍牆,四周設有竹木柵欄,多用於關豬雞牛馬,安放舂米的腳碓和堆放雜物。樓室則建架在四排木之間,房頂有蓋草、蓋竹片的,有蓋瓦的。四周或柵竹板或柵竹笆,把樓室圍得嚴嚴實實,風雨不透。
村莊全貌村莊全貌

新農村建設

曼金村委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本著美化村莊、綠化家園、發展田園經濟的指導思想,2010年結合本村實際,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曼金小建設了村內的衛生路,通過以點帶面,指導各村民小組積極開展農業產業化建設,利用荒山、荒地發展特色產業“雲麻”的種植,為民眾的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委會房子老化嚴重,牆體炸裂多;村委會門前50米的道路需要硬化,有條件的前提下想進行搬遷;村委會基礎設施差,需要儘快解決;村委會到鄉上的道路晴通雨阻。
該村今後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宣傳好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教育和推動村民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維護村民的合法權利和利益,促進村和村之間的團結、互助,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結合本村實際,管好現有的特色產業,指導和監督村民培育新型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