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曼呂村隸屬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地處勐宋鄉西南邊,距勐宋鄉政府所在地40.00公里,到鄉道路為砂石路,交通方,距縣64公里。東鄰蚌岡村委會,南鄰蚌龍村委會,西鄰勐阿鎮,北鄰糯有村委會。截至2008年底,轄傣一村、傣二村、傣三村、傣四村、那卡村、勐龍章村等15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曼呂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
- 人口:2938人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曼呂村,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宋鄉曼呂村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60.45平方公里,海拔1,460.00米,年平均氣溫18.00 ℃,年降水量1,450.00毫米,適宜種植雲麻、茶葉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301.00畝(其中:田3,146.00 畝,地3,155.00畝),人均耕地2.16畝,主要種植糧食、茶葉、雲麻等作物;擁有林地61,370.50畝,茶葉3785畝;荒山荒地22,510.50畝,其他面積478.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630戶通自來水。有63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4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54.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4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2戶(分別占總數的22.36%和20.79%)。
該村到鄉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0.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0.00公里。截止2008年底,全村擁有汽車1輛,擁有農用運輸車5輛,擁有拖拉機194輛,機車27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590.00畝,有效灌溉率為41.1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58.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0畝。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7戶。全村有1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其它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9戶
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6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6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5萬元,占總收入的42.66%;畜牧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14.97%(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 1203頭,肉牛100頭,雞、鴨、鵝7499隻);林業收入38萬元,占總收入的5.69%;第二、三產業收入67萬元,占總收入的10.03%;工資性收入12.4萬元,占總收入的1.86%。農民人均純收入1769元,農民收入以糧、茶、麻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人(占勞動力的0.59%),在省內務工11人,省外務工1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630戶,鄉村人口2938人,其中男性1593人,女性1345人。其中農業人口2932人,勞動力1521人。該村以拉祜、布朗族為主(是拉祜、布朗族混居地),其中布朗族999人,拉祜族1672人,漢族267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708人,參合率92.36% ,享受低保334人五保戶11戶。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4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496戶,占農戶總數的78.73%。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1194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距離中學4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1人,其中小學生142人,中學生49人,中小學生入學率95%。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2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7,814.5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33200元(人均200元),一事一議籌勞350個(勞均10個)。2008年末集體總收入3萬元,有固定資產51.7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張榜公布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政策法規、村規民約、村民一事一議、惠農資金補貼、村財務收支情況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8 人,少數民族黨員30人,其中男黨員35人、女黨員3人,村民小組幹部30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15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 29人。
人文地理
該村現有農戶668戶,共鄉村人口3016人,其中男性1697人,女性1319。其中農業人口3016人,勞動力1535人。該村以拉祜、布朗族為主(是拉祜、布朗族混居地),其中布朗族1048人,拉祜族1749人,漢族219人。
在拉祜族社會裡,由於長期的遊獵生活,使他們不畏艱險,不畏強暴,同時又形成了團結互助、尊敬老人的道德風尚。他們對待真誠相處的人是那樣熱情,對那些奸詐、不守信義的人非常痛恨。這些風尚,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獨特的禮儀。
姓氏
拉祜族人名主要有三種類型,即傳統型、過渡型和同化型。早期拉祜族有名無姓,人名的構成為:性別詞(男的多用扎,女的多用娜)加名(主要是動物名稱,以十二屬相居多,也有其他事物的名稱)。這種傳統類型的命名迄今仍盛行於瀾滄江西岸瀾滄等縣拉祜族聚居地區,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過渡型人名是拉祜族人名從有名無姓向有名有姓階段過渡的一個重要標誌。這種人名的結構一般為姓加傳統型人名。
服飾
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特點。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以黑為主色。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用彩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節日
拉祜族的主要傳統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中秋節,其中春節最隆重。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曆法,一輪十二天,一月三十天,一年十二月,後來按照漢族的曆法三年潤一個月,但他們還是潤月不潤節,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潤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地方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建築
拉祜族住所,多依山而建蓋在幽竹叢林深處,樹林繁茂的山頭或山腰上。建築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落地式的茅屋,一類是樁上竹樓。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間,中間一間為客房,進門右方牆角就是神龕。勐海縣等地拉祜族的住房是竹樓式的,房子隔成兩間,裡間是家長的寢室,也是供家神的地方。
新農村建設
曼呂村委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加強新農村建設,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種植業,在抓好茶葉生產的同時,發展培育新型雲麻產業,雲麻收入超過100多萬元,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修建了從鄉政府到曼呂村委會的沙石路面,為山區農民的增收,實現富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完小校舍建設差,村衛生室需要建蓋,村道路需硬化。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加強對茶葉的管理,促進雲麻產業的全面發展,同時加快農、牧業的協調、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