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該片講述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和他創作《紅樓夢》的艱辛過程,且從文學、史學和社會學等方面剖析《紅樓夢》的內容,努力回答好“曹雪芹是什麼人”、“為什麼《紅樓夢》是中華傳統文化集大成的作品”、“怎樣欣賞《紅樓夢》”這三個主要問題。
分集劇情
第1集
康熙朝末年的1715年,曹雪芹出生在江寧織造署內,此時,曹家的那幅如織錦般絢爛的家族史已鋪展殆盡。十三歲那年,曹家被下旨抄家,這使少年曹雪芹經歷了從天堂到地獄的反轉。
第2集
晴雯是曹雪芹非常喜愛的一個人物,她出眾的容貌和鮮明的性格也為後世眾多讀者所喜愛。賈寶玉為晴雯撰寫了長詩《芙蓉女兒誄》,成為中國歷史上罕有的對一位女奴的頌歌。晴雯的故事對於曹雪芹和他的家族來說,一定會有切身之感,因為曹家在明末清初也出身於奴隸。
第3集
探春是賈寶玉同父異母的妹妹,也是賈府有抱負、有擔當的一位棟樑之才,卻無奈生於末世,難以挽回賈府頹勢。曹雪芹的爺爺鑄就了曹家的無上輝煌,他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有為的清官,卻改變不了一個朝代盛極而衰的大勢。
第4集
寶黛愛情是《紅樓夢》的關鍵故事,而凝結了“風露清愁”的林黛玉不僅是《紅樓夢》的第一女主角,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和藝術中的第一女主角。曹雪芹也曾遭遇第一位妻子的早逝,好在第二位妻子與他琴瑟和鳴。
第5集
王熙鳳是《紅樓夢》塑造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然而,她既有理家之才,卻也同時是賈府的一條大蛀蟲,而她害死尤二姐的手段堪稱陰險毒辣。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曾將《紅樓夢》呈給乾隆御覽,同《紅樓夢》頗有緣份,然而,和珅的性格和結局,都有些像王熙鳳。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2021年,恰逢建黨百年,新紅學誕生百年。在這“雙百”之際,《紅樓夢》作為文學經典,其對於創新性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確立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充實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內容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為此央視組建了專業團隊,多方協作,耗時兩年,打磨出一部名為《曹雪芹與紅樓夢》的紀錄片。
該片歷時三年半拍攝製作。採訪了近二十位海內外一線作家、歷史學家、紅學家、《紅樓夢》譯者,如王蒙、胡德平、白先勇、閔福德、葉朗、張慶善等等,請他們對《紅樓夢》和曹雪芹家族的經歷及歷史背景進行解讀。
主創團隊
總導演 | |
---|
策劃 | |
---|
主編 | |
---|
編審 | |
---|
責編 | |
---|
項目管理 | |
---|
製片 | |
---|
再現導演 | |
---|
製片主任 | |
---|
燈光知道 | |
---|
再現後期總監 | |
---|
後期技術總監 | |
---|
紀實攝影執導 | |
---|
航拍 | |
---|
剪輯執導 | |
---|
音樂執導 | |
---|
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紀錄片拍攝之初,曹雪芹學會幫著聯繫了一些紅學家,並提供了幾個拍攝場地。
紀錄片裡的一些解說觀點,是中國紅學會會長張慶善在2019年5月接受紀錄片攝製組採訪時錄製的。
第一集末尾,製作者忽略了曹家被抄家後,從南京到北京走的是運河水路,曹雪芹出現在欽犯的佇列中,被衙役押解著行走在樹林裡的鏡頭是錯的。
發行信息
獲獎記錄
播出信息
作品評價
紀錄片《曹雪芹與紅樓夢》以6集的篇幅,按照“一局輸贏料不真”“斜陽寒草帶重門”“生於末世運偏消”“眼前春色夢中人”“凡鳥偏從末世來”“清砧怨笛送黃昏”的主題,以板塊結構一一串聯起曹雪芹的家世與《紅樓夢》的寫作過程。其中,介紹曹雪芹家世部分時採用演員還原歷史現實的方式。講述小說《紅樓夢》部分時採用動畫製作的方式,條理分明且相互勾連,彰顯出獨特的敘事技巧。紀錄片分別選取香菱、晴雯與襲人、探春、林黛玉與薛寶釵、王熙鳳、賈寶玉等小說人物,以文史互證之法,探究自我與環境、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關係,彼此像一面鏡子,相互映照。這既可以由此了解曹雪芹的一生,又可以將《紅樓夢》豐富的精神價值予以較全面的展示。(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紅樓夢學刊》主編孫偉科評)
該片三種敘事樣態,也有不同的審美功能和賞析特徵。卡通片以演繹紅樓藝術形象和故事情節為主,人物性格鮮明,動作逼真,舒展大方、韻律感強,再配上明快奔放的音樂,特別適合於熟悉N次元文化的青少年觀看與欣賞。歷史再現搬演部分,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心理活動和行為動機,同時也在環境、服飾、民俗和文化形態等各個方面,真實地還原現場細節,有力地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而專家訪談和實拍部分,則在當下視點上,展示遺蹟舊址和歷史風貌,集中反映出最新的考察發現與學術研究的成果。動畫部分向虛,虛構的人物、虛擬的環境,虛幻的意境。歷史再現搬演部分虛實結合,對史書中的真人真事,各種視覺元素儘可能保真,然後由演員做情景再現和情緒再現。在實拍部分,全部是以真實為基礎,專家解讀有史可考,有據可查,不容置疑的權威性和學術性,保證了虛實結合的藝術殿堂,最終穩穩地矗立在真實性的基礎之上。(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