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生香(1898——1947),字蘭室,俗名順子,排行老三,人稱三東家。
民國二十年(1931)前後,三東家任村長。承前任完成了西社國民學校的工程建設。這是平順縣較早的鄉村正規國民國小。
民國二十四年(1935),三東家自己出資,全部採用青石在前街南側修建了“發源池”和配套工程池圪廊,這一重要水利設施既減緩了雨水對觀音堂和土街道沖涮,又可以蓄水抗旱和供人飲用。吃水難忘修池人。時至今日,村民還代代享用發源池裡的清澈之水,口口相傳三東家的功勞恩德。
基本介紹
- 本名:曹生香
- 別稱:三東家
- 字號:蘭室
- 所處時代:民國
- 民族族群:中國人
個人事跡,其他事跡,
個人事跡
在平順縣北社鄉西社村眾多商賈富戶中,有個積德行善、聲播一方的“三東家”。
三東家出生在一個“買賣攪地土”的大戶人家,兄弟三個(老大曹生雲,老二曹生芳),上輩在東北經營“恆常隆”商鋪、在潞城開辦“恆升泰”票號多年,積累了豐厚的家產。三東家從小是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三少爺,花錢大手大腳,做事慷慨大方,順順溜溜長大,無拘無束生活,被家人看做是不攢錢難成事的孩子。父親在三個兒子娶妻成人分配家產時,偏重於老大老二,只分給三東家極少部分,擔心他揮霍花光。當時,祖上在潞城的生意逐年蕭條,況且不敢交給三東家管理。三東家繼承的財產不多,但腦子活辦法多,不是把錢鎖在櫃裡、藏在家中,而是拿出錢來錢賺錢,除了投資做生意,更重要的是針對村民做事缺少資金的現狀,進行靈活低息的民間放貸,支持村民做事創業(開鋪子、學匠人),鼓勵大家走出去闖蕩(下關東、走綏遠),誰知天公扶持厚道人,連續幾年秋夏豐收,債主紛紛還貸,好多掙了錢的債主,十分感激三東家當年爽快借貸。因為有了啟動資金,才有掙錢資本,個個為報恩非要多於本息償還不可,三東家成了最大的贏家。在此基礎上,三東家擴大了自己的農業產業,家裡餵有兩條騾子,耕種田地七八十畝,其中,耐旱土肥的河灣地四五十畝。採取多種經營方式,常年開粉坊餵豬、秋後開油坊,冬天開糖房,經營菜園,還組建了一個“恆樂儀”梆子劇團,家產滾動式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
民國二十年(1931)前後,三東家任村長。承前任完成了西社國民學校的工程建設。這是平順縣較早的鄉村正規國民國小。
民國二十四年(1935),三東家自己出資,全部採用青石在前街南側修建了“發源池”和配套工程池圪廊,這一重要水利設施既減緩了雨水對觀音堂和土街道沖涮,又可以蓄水抗旱和供人飲用。吃水難忘修池人。時至今日,村民還代代享用發源池裡的清澈之水,口口相傳三東家的功勞恩德。
三東家更為人稱讚傳頌的是他寬厚仁慈、行善濟困情懷。村上老人們每每談及三東家都會既舉起拇指誇獎,又連連搖頭惋惜。那時候,誰家辦個大東小事或有個大病小災須“打饑荒”,只要找到三東家門上總不會落空,所以村上人形成了一種習慣性思維:日子實在有過不去的坎,就會想到三東家。紅白喜事急用錢,便硬著頭皮去找三東家,如果三東家外出,就等著他回來,向其說明困難,他會毫不猶豫解囊相助。有時三東家面對借錢借糧者問:“需要多少?”借債人斗膽說出個數目,又問:“夠不夠?”直到對方“夠了夠了”為止,而且從不講歸還期限,從不索要,有了就還,沒有就算。每年臘月,三東家殺幾頭豬攜忙工到北社集市上買,見忙工斤斤計較,乾脆親自操刀掌稱,差一抹二不細算,沒錢就先拿肉去過年。臨近年關,三東家身上鼓鼓囊囊準備著錢,碰到貧寒的人,這個資助三元,那個塞給五元。
有一年夏天東河灣發大水,沖淤了不少河灣地,三東家把自家被沖的六畝河灣莊稼地送給了自家的本村忙工曹過則,曹過則經過簡單整理,秋後便獲得豐收。
難能可貴的是三東家對不認識的陌生人也同樣救濟。有一回,三東家在出門路上見個漢子蹲在道邊哭泣,問他哭啥,漢子指著旁邊的擔子說,想販賣沙鍋掙點錢,趕路中不慎將鍋全打破了,三東家笑著勸說,這點小事不稱哭,我給你錢重去販上再賣,隨即塞給其足夠的銀元。事久見人心,十里八村聽說西社三東家的寬厚待人,遇到難事,也會壯著膽子找到門上試探打個饑荒,借不上米來布袋在,想不到三東家同樣會打發個滿意。很快三東家樂善助人的名聲越傳越遠,就連行乞者中午也會趕到三東家吃飯。一次,壺關縣西王莊村有位陌生人傍晚來到村里,在村南路上碰上三東家打問:“聽說你們西社有個行好的三東家?”“我就是,怎來?”,來人撲騰跪在三東家面前老淚橫流地敘述家裡妻兒常年有病、老母去世……“跟我來吧”,此人跟上三東家借到了20元大洋,感激涕零地走了,幾年以後,度過了難關的西王莊借債人特意到三東家還錢致謝,三東家反倒忘了此事。
三東家一生努力踐行自家門楣上的“務本”“樹德”。收秋打夏,普通人家會打發孩子去地里撿拾留省的零星谷穗、麥穗等,孩子們相跟著轉到了河灣地,碰見三東家,他笑著指向自家地里割到成鋪的麥子或穀子說:“去堆上拿些回吧”。孩子們反倒沒意思地走開了。為了讓孩子們相信自己的誠意,三東家告訴趕車拉麥子的忙工,在地里裝車時四個地角麥子(谷穗)留下,讓孩子們拾掇,忙工不解,留下就留下吧,為啥要留地四角,原來三東家是不願讓一群小孩在一處爭搶……如今,年過八旬的老人們談起當年拾麥子的情景還滿懷感激,笑不自禁,有滋有味地向別人講述。
三東家在河灣地里打出了一口活水井,開發出一畝見方的菜園子,平時由忙工打理經營,孩子們聽說三東家到菜園了,個個喜出望外,奔走相告,男女成群地趕到菜園,三東家知其來意,親手摘取西紅柿、黃瓜、水蘿蔔等可生吃的菜蔬分給這些小孩吃……
一九四二年,當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災,幾乎顆粒無收,普通村民吃糠咽菜、煮食樹葉艱難度饑荒,三東家除借錢借糧,還多次在自家院裡支起幾口大鍋,做好紅豆小米飯,叫上全村受飢餓的百姓去吃,幫助村民度過最難熬的歲月。老人們回憶起在三大家吃的那幾頓飯,是有生以來最香甜的美食。
1930年代,思想開放的三東家為修建住宅,親自到西方國家考察各類建築,並繪製了圖紙,吸收西方建築風格,建造起中西合璧、富麗堂皇的曹家大院。一進三院式的布局,窯洞碉樓廂房結構,坐北朝南,東西院北面皆為正房三孔窯洞,東西三間兩層碉樓,靠樓各建三間廂房,大門居中(西院靠西),南屋七間;中院窯洞一孔,配房兩間。院內窯樓房為傳統民居,磚雕石刻精美多樣,門楣匾額圖案豐富,窯面上方嵌有“自省堂”“慎修身”“務本”“樹德”石刻磚雕,門楣刻有“平為福”“福壽康”東西大門為西方建築風格,高大挺拔,壯觀威嚴,門洞下方上圓,門垛方中裹圓,門楣頂部呈菱形,刻有牡丹花、蘭花、富貴不斷頭和八卦圖案。三座院落大門南是一個相通的外院,建有磨坊、馬廄和旱水井。出外院大門30多米是一個建有敞篷的場院,用於收秋打夏。大院建築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既彰顯著儒家文化思想,又透射出西方的審美取向。這是中國北方乃至整箇中國鄉村罕見的具有西方建築風格的民宅,它記載詮釋了三東家開闊的眼界和開放的思維。
抗日時期,日寇在村里燒殺搶掠,百姓慘遭禍害,許多房屋被燒,東西被搶,三東家的東西院廂房和戲班道具戲箱被燒毀。抗日政府號召獻錢獻糧支援抗戰,三東家積極捐獻。農村實行減租減息,三東家帶頭回響。他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看出了誰是拯救國家的代表.認準了誰是解放民族的先鋒,家裡曾留住過八路軍的部隊(抗日決死隊、華北補訓團),管吃管住,不收費用.最令人敬佩的是三東家像曼德拉那樣以超人膽量和過人的智慧背叛富人立場,教育引導長子曹新來、次子曹福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冒著生命危險做艱苦的“地下”工作,跟隨八路軍上黨貿易局秘密採購物資,服務前線抗戰。支持女兒嫁給八路軍,隨丈夫焦萬里同志(1980年代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紀檢書記)轉戰南北,消滅日本侵略者。
一九四七年土改,鬥爭地主富戶,水濕麻繩抽打,燒紅烙鐵燙身,許多劃為地主成份的人被打殘打傷,有的跳池跳井。三東家也在鬥爭之列,然而,儘管工作隊多次開會,再三發動,沒有一個人去揭發去動手,不想鬥爭三東家,更不忍心看到三東家挨打,想著法子保護三東家,開鬥爭大會那天,工作隊喊口號、造聲勢,民眾心裡非常糾結,憨憨地來到會場,默默地注視著三東家,一言不發,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去揪拽一下,姓王的工作隊長,見此尷尬場面,自己打了三東家幾拳頭了事。心慈膽小、年僅四十九歲的三東家弄不清社會大形勢,想不到自己多行善舉還沒躲過這一劫,他被聲勢浩大的土改運動活活嚇死了。家產全部分給窮苦人家。
三東家有三子一女:長子曹新來,次子曹福來,三子曹三來,女兒曹福娥。建國後,曹新來被分配到邯鄲市華北合作總社工作,生前從邯鄲市電力公司財務處離休;曹福來被分配到太原市工作,生前從公路局領導崗位離休;曹三來從邯鄲市企業退休,現定居邯鄲市;曹福娥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離休,現定居北京市。他們的子孫後代如今分別工作生活在北京市、太原市和邯鄲市。
平順的潞商,既不賣鹽也不賣茶,沒有走西口,到京城給八旗子弟倒騰鼻煙壺。
其他事跡
曹生香清代在北京有鋪面,與兄弟合夥做鼻煙壺生意。發財後,返鄉回家建了處宅院。坐北朝南,東西26.4米,南北19.1米,占地面積504平方米。由兩個獨立平行的院落組成。東院二門石匾上題記創建於民國十九年(1930),現存建築為民國遺構。東院為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向北現存二門、正房,兩側遺有東、西廂房。正房為窯洞1座4孔,建於高0.2米的台基之上。整體由土坯券砌,前牆為磚砌築,均設對開板門,方格窗,正中窯洞上部嵌石匾題“自省堂”。東院二進院東、西廂房為二層棚樓式建築,均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式構架,單檐硬山頂,灰板面屋面。明間設對開板門,次間設方格窗。二層僅設格扇窗,前檐置三攢異形拱。二門為中西結合式建築,由磚石砌成,正中嵌石匾,題“平為福”及創建人和年號,兩側設磚雕八字牆,雕造精美。西院現存正房和大門。正房與東院連成一體。棚樓式建築是當地民居的一種營造做法,即一層功能為起居及日常活動,空間較高;二層功能為保溫、隔熱及儲物,空間較低。
兄弟曹生芳的民宅位在曹生香的住宅西面。坐北向南,東西17.8米,南北30米,占地面積534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南房、二門、正房,兩院兩側均建有東、西廂房。正房為窯洞一座三孔,建於高0.25米的石質台基之上,是在自然土壁上開挖窯洞後,用土坯券砌內部,磚、石壘砌前牆。均設對開板門,方格窗。中間窯前牆嵌磚雕匾額題“慎修身”,東西窯分別題“樹德”、“務本”。東、西廂房均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式構架,單檐硬山頂,灰板瓦層面。明間設對開板門,次間設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