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潛龍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人物生平,家庭生活,關心母校,
人物生平
1946年,敏感的年代;18歲,懵懂的時光;從東海到南海,從青澀到純熟,源自心靈的呼喚,在廈門海邊,在廈門大學,曹潛龍度過了他人生中最珍貴,最美好,最感念的時光
1946年,18歲的曹潛龍憑藉優異的成績,獲得國民黨教育部免試入學的資格,來到廈門大學求學。經過近一周海上的顛簸,當曹潛龍來到廈門,聽見廈門海浪輕拍沙灘的時候,就明白,自己愛上了廈門海,愛上了廈大。連離家鄉鄰近的同濟大學,都拉不回他對廈大的熱愛。廈門大學,以她高深的學府身份,和博大的自然胸懷,就這樣承載了一個少年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美好願景。
在學業上,嚴謹的辦學學風和殘酷的淘汰制度,是曹先生感受最深,也是最為懷念的。“廈大真是厲害啊,有個王蒼林老師,到期末考試的時候,打出59.6分,59.4分來,就是要人補考,考不過那是要淘汰的啊,一個班上只有少數幾個才不用補考,最後到畢業,有一半人都被淘汰了”。為了不被淘汰,除了周六晚上打牌娛樂一下,其他時間都在緊張的學習中度過,也是這樣嚴謹的學風,形成了曹先生往後嚴謹的治學態度。
在生活上,曹先生回憶起來也是津津樂道,群賢樓前小鍋炒菜,鼓浪嶼上博花生湯,周六晚上相好的同學玩牌,看台灣來的日本學生柔道,儘管看似不太豐富,但對於最不甘於精神貧瘠的年輕來說,任何一個小玩意都能玩出大意思,那種和同齡人一起成長的快樂,被無限擴大化。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日後的曹潛龍回憶起在廈大時的光景,那是怎生一種眷戀!最初,永遠都是最美好的。只需電視裡的一片浪花,便激起對廈大不盡的相思情。即便是滿目西湖美景,也難敵“芙蓉”一瞥。從懵懂無知的少年,到學富五車的才子,再到頗有建樹的學者,一切都是從廈大開始--求知的態度、生活的習慣、心智的成熟,種種經歷一旦形成習慣,終生都受影響。廈大是根,學子是葉,葉子對根的感恩,最是曹潛龍的心聲。
家庭生活
有情的人,以情動世;有心的人,運心拓達;有信念的人,可以感應到什麼,又奉獻出什麼?
曹潛龍的一生,都和情緊密相連。“用情至深”,最適合形容他。熟識的人,會感動於他對妻子至死不渝的深情;年輕的人,會羨慕他沒有雜質的純情;不幸的人,會在他的情感里尋找到天堂的感覺;靠近他的人,則因為有幸得到他的真情而終生受益。
曹潛龍16歲那年,有個13歲的小姑娘,進入到他的視線里,將軍女兒的身份,大家閨秀的涵養,如花美眷的模樣,只是一瞬的眼神觸碰,他已經認定了自己一生的感情寄託。儘管在日後,因為求學、戰爭、工作,總有分別的時候,可他對妻子金兆芬的情感,一刻都沒有輕淡過,卻日漸深濃。如痴兒般,一旦認定,是再也不肯回頭的。
經歷戰爭,走過金婚,但再堅貞的情感也敵不過時間對身體的摧殘。曾想,假如那場癌症,不是降落在金兆芬的身上,曹潛龍會不會更擔心妻子要孤獨地度過餘生。所以,儘管妻子先他而去,曹潛龍雖然悲傷,雖然無奈,卻也有所慰藉——“寧肯世人痛,不該離人苦”。情感的升華,在於曹潛龍,就是奉獻的無量化。
雋永的情感,是天性,也是習慣。曹潛龍的情,對妻子,對母校,對朋友,對晚輩,對他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眾生,總是這樣,有求必應,不計回報。
純善的天性不因世事的更迭而改變,真摯的情感不因歲月的流失而淡化,情至深義至重,臻於完美、令人動容!
關心母校
在人生的單行道上,有的人走得跌跌撞撞,有的人走得小心翼翼,有的人卻可以走得坦坦蕩蕩。前面有一盞燈,與內心的亮光相呼應,才會指引出正確的方向,走著的時候順暢平和,走完了也不留下遺憾。
曹潛龍離休後,優秀的孩子們都在國外,一直是和妻子兩個人守在家中。當時光流逝,年歲漸老時,對生命的熱愛,倒愈發濃厚起來。對人生、對社會、對事業,並不因為時間的漸少而降低,反而因為認識的清晰而更加努力。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有愛妻相伴,節儉地生活,好善地會友,不忘時時關愛下一輩。關心母校的動向,關心社會的發展,關心學術的進步。這就是處於希望中的和諧吧!年輕的人,不是有志無力,就是經驗匱乏,能夠做到希望中的和諧,是多么令人嚮往啊!
即便是妻子已去,他仍是繼續著自己的生活,感傷不會迷喪心志,人生的大意才是永恆的堅持,平和已經是不言而喻的真諦。買來電腦,《分形圖形學》仍是他研究的方向,指導去看望他的後輩。閱讀和孤獨是好朋友,希望和失落結成好夥伴,陪著他,安詳地陪著他。
曹潛龍不因為傾其所有為母校建立基金而崇高,卻是他一生積累下的信念與追求讓他深刻而永恆。對人的真情,對世的感恩,對自己價值的肯定與實現,讓他的人生無怨無悔。妻子即將離開的那段時間,他頂著暴曬一天三次地看望,握著妻子的手,從有知覺到無知覺,念頌年輕時情詩,述說一生動情時的種種,告訴她一個人也會好好地活。妻子離世後,他捐獻出一生的積蓄為母校建立基金。而他自己,在最後的生命時光,依然堅持學術研究,身體力行“止於至善”。
他,總是在傾其所有、傾其所愛。這可就是禪的真諦?舉手投足間是平靜、是看清、是看淡世事,但不失希望。愛的無量化,精神的普愛化,指引著他在人生的單行道上坦然前行。他這種禪的信念,亦是點亮後輩路途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