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幫萍

安徽省蕪湖縣黃梅劇團團長,蕪湖縣第七、八屆政協委員,黃梅戲演員、民眾文化的使者、鄉村社戲的經營者與守望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幫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涇縣
  • 出生日期:1970年
  • 職業黃梅劇團團長
  • 主要成就:蕪湖縣第七、八屆政協委員
概述,人物簡介:成功之路,婦唱夫隨:民眾文化的使者,希望田野上的民營劇團,無愧的榮譽,

概述

2010年6月30日至7月1日,以經典劇目《女駙馬》入選由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民營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在北京長安大戲院上演獲得成功。演出結束後,蕪湖縣黃梅劇團團長曹幫萍熱淚盈眶地說:“今天我們從安徽省1000家民營院團中脫穎而出,參加首屆全國民營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實現了在首都舞台演出的夢想。感謝文化部對我們的重視與支持。”

人物簡介:成功之路

曹幫萍,女,漢族。1970年出生於安徽涇縣的一個普通山村。9歲時,母親離她而去,父親辛辛苦苦地將她拉扯成人。她很小就對戲曲發生了濃厚興趣,四鄉八鄰只要哪兒演戲,她總是早早地趕到。有一年村里來了戲班子,唱黃梅戲《秦香蓮》,她更是看得如痴如迷,淚水滂沱。哥哥結婚時買了部收錄機,她便買來《女駙馬》、《天仙配》等黃梅戲曲磁帶一遍又一遍地聽,做家務、上廁所、上學放學的路上等總是哼著裡面的戲文,成天曲不離口;學校搞聯歡會,她的黃梅戲便成了班級乃至整個學校的保留節目。
1986年她16歲國中畢業,當她決定報考涇縣黃梅戲劇團學戲時,遭到了哥嫂、叔伯等家裡人的一致反對,但父親卻堅定地站在了女兒的一邊,為她支撐起一片沒有委屈的天空。曹幫萍被涇縣黃梅劇團錄取為契約制演員後。開始了她的學戲之路。她每天早晨5點鐘就要起來練功:壓腿、劈叉、翻跟頭,吊嗓子、摹唱腔、學動作,看劇本、背台詞,聽導演說戲、看同伴表演,有時也上台跑跑龍套等;劇團放假時,她就將老師請到家中教自己學習。半年後,曹幫萍轉到涇縣和平劇團,接受上海京劇院老師的輔導,進步很快。
第一次登台,串演一個皇帝的角色,出場3分鐘、只有4句台詞,躍躍欲試的曹幫萍儘管在台下已經將台詞背得滾瓜爛熟,可是上台後鑼鼓一響還是緊張地忘了詞。
曹幫萍第一次擔任主演純屬偶然。那是1988年正月里的一天,劇團在演出《寶扇奇緣》時,主演身體不舒服,要曹幫萍替她頂一場。她既高興又擔憂,好在對這些戲文她早已耳熟能詳,台下也已演練過許多次,又有過多次上台演出的實踐經驗。演出非常成功,單從觀眾的掌聲看,已超過了原主角的演出效果。她一下場,導演、劇團的姐妹們都向她祝賀。後來,導演就不斷地將主要角色往曹幫萍身上壓。
1989年4月,蕪湖縣組建實驗黃梅劇團,招收演員,曹幫萍在原劇團老師推薦下報考了。9月,她不但被錄取了,還當上了主角。團長率領劇團過了長江,到無為縣城鄉演出。不久,劇團又聯繫好樅陽的劇場,那兒是黃梅戲的故鄉,他們每天演出二場,能容納600多人的劇場場場爆滿。在這兒,曹幫萍又找到了成功的感覺。爾後,劇團從蘇北到蘇南,到浙江,業務越來越多,效益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大。1990年,江蘇省6家演出公司負責人來蕪湖縣看戲,選擇劇團,當場和蕪湖縣黃梅劇團簽約,邀請該團赴江蘇演出。為了保證演出質量,劇團決定聘請蕪湖市京劇團團長李桂林擔任顧問,指導管理劇團,培養年輕演員。當年,由於業務穩定,演員思想穩定,演技水平不斷提高,漸漸在江浙一帶有了名氣!幫萍也逐漸成為當地民眾心目中的明星。
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劇團決定走出劇場,唱外台戲。1992年,當塗縣湖陽鄉辦第四屆廟會,來請市某劇團唱戲,該團將他們介紹到蕪湖縣黃梅劇團。當時的團長了解到那兒以前都是請專業劇團去唱的,連韓再芬都去演過,便有些顧慮,曹幫萍卻果斷地勸團長應允下來。全團上下團結一心,3天唱了6本古裝戲,每場觀眾都有上萬人,戲場秩序井然。與此不遠的江蘇高淳縣民眾聞訊後,也趕過去邀請他們去廟會唱戲。
1996年1月,曹幫萍出任劇團團長。劇團實行股份制,團里的業務骨幹都有一定的股份。她還請來好幾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編排新劇目,請來幾名優秀演員支撐門面。曹幫萍對劇團的管理非常嚴格,成立了7人的團委會,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分工明確,各負其責;由於注意了年輕演員的培養,增加了設備投入,提高了演出質量,給當地民眾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因此贏得了許多回頭客,劇團由此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婦唱夫隨:民眾文化的使者

現任劇團副團長的張國旺也於1989年來到該團當劇務、搞後勤。他曾是蕪湖縣廬劇團職員,原趙橋鄉蟠龍村人,對曹幫萍十分照顧,倆人在工作中漸漸產生了感情。雖然當時黃梅劇團業務並不好,但環境寬鬆,人事關係和諧,大家過得都很開心。
貴在堅守。在新型傳媒高度發達、娛樂形式日益豐富的今天,就連昔日人群鼎沸的電影院裡觀眾也寥若晨星,那么,那些節奏緩慢、遠離生活的傳統戲劇的觀眾也流失得只剩下老老少少。再加上傳統觀念上對“戲子”的誤解甚至鄙視,也使許多人望而生畏,選擇了主動放棄。但曹幫萍卻始終堅守著自己的這份愛好,堅守著腳下這塊有些狹小、冷清的戲曲陣地,努力把自己降低、再降低,直至徹底融入民眾中去。於是,她成為民眾喜愛的“草根明星”,民間劇團也成了民眾喜愛的“草根明星劇團”,在幅員遼闊、生氣勃勃的新農村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受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市、縣及其以下的基層文藝團體一直面臨著生存的危機,處於關門或半關門的停滯狀態,就連省級以上的許多文藝團體的發展前途也不容樂觀。然而,蕪湖縣黃梅戲劇團(民間)卻在曹幫萍團長的帶領下,活躍在江、浙、皖一帶的廣大農村、集鎮,且聲譽鵲起,簽約不斷,每場演出,觀眾一般三、五千人,多則萬餘人,劇團也由她接手時的瀕臨倒閉,一躍成為年純收入40多萬元的民間文化實體,安排戲劇愛好者40餘人就業。
戲劇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在農村一直有著很大的市場,特別是江浙一帶民眾對此更是情有獨鐘,各種劇團紛紛在那兒搶灘。在江、浙、皖一帶常年活躍著百多個劇團,僅曹幫萍和她的蕪湖縣黃梅戲劇團每年就要演出300多場,可見市場需求量是很大的。面對地方專業劇團在人財物上表現出的特殊優勢,曹幫萍和她的劇團沒有半點畏懼,找準自己的位置頑強地生存著。鄉村社戲就上演在田間地頭、村外空場、露天舞台,常常是台上披紅掛綠,帷幔飄拂,燈光閃爍,鼓樂鏗鏘,濃妝、盛妝、艷妝的演員們早已等候在台後,台下的緩坡上是密密麻麻的觀眾,人挨人、人擠人、人抬人,摩肩接踵,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頭攢動。少則數千、多則數萬人翹首以待,場面非常壯闊。而更具鄉間特色的是:舞台兩邊吊著打彩用的整條香菸、整瓶白酒,還有百多斤的豬、牛、羊肉,每每唱到精彩處,觀眾齊聲喝彩,劇團工作人員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從台上拿下那些煙、酒、肉等,作為對劇團的獎勵。台下觀眾越喝彩,台上演員越激動,唱得越精彩,有時台上的獎品早拿完了,台下的人就吶喊著砸起彩來——就見成條的煙、成袋的食品等雪片似地往台上飛,把演出現場渲染得高潮迭起,精彩不斷!
曹幫萍認為,自己是民間劇團,要價稍低,能放得下架子,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自己有多年的農村演出經驗,知道老百姓喜歡看什麼。更重要的是她的劇團有嚴格的紀律,她的演出有誠信的品格,劇團從不演低級庸俗的戲曲,老百姓相信他們。一次,他們在當塗縣的湖陽鄉芮村演出結束後,要趕到高淳縣的一個村演晚場。不料下午這邊結束時下起雨來,道路泥濘汽車無法開,但為了不影響晚上的演出,他們將主要的道具用板車拖著,演員打著手電筒冒雨步行趕到了演出地點,準時參加了演出,讓當地的民眾欽佩之至。2003年,曹幫萍在高淳縣楊家頭露天演出《轅門斬子》,剛演到第四場,忽然下起雨來,但台下的觀眾都不願意離開,眼看雨越下越大,雖然演員在台上搭了篷子不受雨淋,但曹幫萍還是停下來想讓觀眾回家,保證明天再演。可觀眾們就是不同意,一致要求他們繼續演。看著雨中有如此真誠的萬餘名戲迷,曹幫萍的眼裡噙滿了淚水,她更加賣力地演著。
競爭激烈的演出市場,觀眾欣賞需求的多樣化,給服務農村、服務農民帶來了不少新的課題。選擇上演劇目首先必須了解民眾的審美需求,再好的戲,如果不能引起觀眾共鳴,在思想性與藝術性、觀賞性與民眾性方面找不到較好的結合點,演出就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基於這一點,劇團排演了68個100多本“適銷對路”的優秀劇目,如經常上演的傳統劇目《天仙配》、《女駙馬》等,移植劇目《雁門關》、《春江月》等,編創劇目《寶扇奇緣》、《漢陽登基》等,連台本劇目《三請樊梨花》、《狸貓換太子》等。其中,有特色的保留劇目20多部,每年演出400場左右。
曹幫萍既是一團之長,又在許多戲中擔任主要角色。她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發揮著表率作用。一次在浙江溫州演出,當地人不僅點戲,還要點演員。曹幫萍的戲最多,這顯然是無法推脫的。按照契約,每天演3場,連續演出3個月。在演出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其他演員都非常替團長擔憂,想把她換下來,而當地觀眾就是不同意。面對觀眾的需求,曹幫萍無怨無悔地說:“既然觀眾不同意換人,我就唱下去,千萬不能把好事辦壞了。”就是這樣,她下台進醫院打“吊針”,上台又盡情地演出,最後連嗓子都唱啞了。演出期滿後,她不得不去南京部隊醫院對聲帶進行手術治療。由於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1996年3、4月間,曹幫萍不得不第二次、第三次住進南京部隊醫院,對聲帶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手術。手術很成功,加上夏天來臨,是演出的淡季,劇團放假,曹幫萍得以在家好好休整了幾個月,聲帶很快恢復了正常功能。下半年,她又活躍在城鄉的民眾舞台上。
她也曾動搖過。曾經因為演出市場很不景氣,劇團停辦了一年多,曹幫萍還開起了服裝店。但是,戲迷喚起了她東山再起的決心。“觀眾的要求太強烈了,一位江蘇的熱心觀眾到我家來,邀請我們團再去演戲”。當別的劇團高薪聘請他們夫婦時,當他們感到漂泊的勞累和被人誤解時……她確實想過放棄,但只要想起那些虔誠的農民戲迷時和他們送來的百餘面錦旗,她還是勇敢地挺了過來。為了給民眾帶來更多的歡樂,曹幫萍和她的同事們在鄉鎮舞台上默默地耕耘著。2005年暑期,她們在市文化部門的組織下,給全縣171個村免費送了一場戲……
長期以來,曹幫萍每年都要帶領蕪湖縣黃梅戲劇團走鄉串村,足跡遍及華東地區的山山水水,每年演出400餘場,服務民眾百萬餘人次。曹幫萍並不滿足於現有成績,她說:“跟國有專業院團相比,我們是有差距的。”因而,她確立了提高劇目水準、留住人才的發展目標。劇團的演出實力增強了,服務能力提升了,影響擴大了,吸引了很多活動主辦者前來簽訂演出契約。

希望田野上的民營劇團

他們每年演出400場以上,其舞台是全國各地的山野鄉村。
他們不拿國家一分錢,卻創下了許多國營劇團難以企及的演出場次和經濟收益。  他們有名角、有名戲,深受百姓喜愛。  他們,就是遍及全國各地的民營劇團。
民營劇團在盡情展示他們的生機和風采之餘,也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戲劇市場不太景氣的今天,只有改革創新才有活力;只要走向基層、紮根民間,就能贏得市場和觀眾。
蕪湖縣黃梅戲劇團現有演職員60多人,行當較為齊全,隊伍較為穩定,年輕演員占90%以上,平均年齡30多歲。劇團實行優勝劣汰,根據行當和演出需要,每年都要招收一批青年演員。為了提高隊伍的整體專業水平,他們十分注重人才培養和藝術建設,高薪聘任專業劇團退下來的導演來團培訓新學員,指導劇目排練;從藝校招收學員,提升演出隊伍的整體水平。新演員進團後,由專職導演、骨幹演員進行訓練、輔導,讓他們邊學習邊實踐邊提高。不論是來自專業劇團的演員和藝校的畢業生,還是來自業餘劇團的演員,均有3個月的試用期,以確保演員質量。作為全省1500多家民營藝術院團的優秀代表,決心長期紮根農村,以滿腔熾熱的為廣大民眾服務之情,使黃梅戲藝術之花欣欣向榮地開放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民愛看戲、會看戲,農村市場更廣闊,民間劇團在那裡大有作為,這是劇團多年來經過演出實踐獲得的切身感受。
據了解,安徽省蕪湖市文化體制改革獲得了成功,全省的文化體制改革也已啟動,計畫用三年的時間逐漸完成對文藝團體的“斷奶”。同時,政府將不斷加大對民營表演團體的扶持力度,以實現他們的自強和壯大。相信曹幫萍和她的鄉村社戲將登上一個更廣闊的舞台。

無愧的榮譽

20年多個冬去春來,在團長曹幫萍的帶領下,蕪湖縣黃梅戲劇團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三貼近”,長年流動演出於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山東、安徽等地的基層農村,為傳播、繁榮黃梅戲,營造新農村良好文化環境,豐富廣大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創造了非常突出的業績,受到文化部門和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收到表揚信百餘封、錦旗500多面,當地報紙和電視台多次予以宣傳。
2006年,劇團被評為“全省先進民營文藝表演團體”;
2008 年,劇團參加了首屆安徽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優秀劇(節)目展演,由改編劇目《冷宮救主》(《漢陽登基》一折)被評為“十大炫彩節目”,主演曹幫萍榮獲“十佳演藝人才”稱號。
2009年,在蕪湖市首屆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優秀劇(節)目展演中,表演的折子戲《泗洲城》又榮獲一等獎。同年榮獲省“百佳劇團”稱號。
2010年6月30日至7月1日,蕪湖縣黃梅戲劇團代表全省1600餘家民營藝術院團在北京參加了“首屆全國民營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這是安徽民營藝術院團第一家、第一次應文化部邀請登上首都北京的大舞台演出。這次展演是建國以來文化部首次舉辦的全國性展演活動,規格之高、意義之大前所未有。7月13日,文化部隆重舉行表彰大會,對蕪湖縣黃梅戲劇團等民營藝術院團進行表彰,給予獎勵;12月21日,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在京召開第四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表彰會,表彰了全國260個基層文化服務先進集體,蕪湖縣黃梅戲劇團再次名列其中。2010年第4期《安徽文化工作》載文評述道:6月30日晚和7月1日晚,“是長安大戲院的安徽時間”,“這兩個晚上,將載入安徽文化史冊。”據安徽省文化廳網站2011年1月26日載:經過多輪評選,2010安徽十大文化新聞日前揭曉。“蕪湖縣黃梅戲劇團黃梅戲《女駙馬》代表我省民營藝術院團首次登上京城大舞台”被列為第9條“文化市場繁榮有序,民營院團加快發展”中的內容之一。
2011年1月12日晚,由中共蕪湖市委宣傳部、蕪湖廣播電視台主辦的2010年蕪湖新聞人物頒獎典禮在蕪湖廣播電視台演播大廳舉行,授予張磊等10人為2010年蕪湖新聞人物。蕪湖縣黃梅戲劇團團長曹幫萍成功當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