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曹和平,漢族,1957年2月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和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省富平縣
  • 出生日期:1957年2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社會職務,研究方向,主要貢獻,課題研究,學術專著,學術論文,經濟時評,

人物經歷

1976-1983年在蘭州軍區20師服役,歷任戰士、副班長、文書、營部書記、政治部幹事。
1978年9月至1986年6月在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學習並獲得哲學學士和哲學碩士學位。
1986至1991年間先後在中共中央書記處農研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農業部工作,曾獲聘為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及研究室副主任。
1991年至2001年在美國工作和學習,其間擔任美國中西部華人科技協會經濟發展部部長。
2001年6月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獲經濟學碩士、農業經濟學碩士和發展金融專業博士學位。
2002年2月至2005年2月,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兼北京大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系主任。
2004年12月至2008年3月,任雲南大學副校長。
2008.04—2013.06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3.07—2017.06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7.06—至今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2002年起,受聘擔任北京市、浙江省、雲南省、廣州市等全國多個省市的經濟顧問和金融顧問以及知名企業的首席經濟學家。

社會職務

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2011.3—)。
北京大學中國產權與PE市場研究課題組首席經濟學家(2008.7—)。
北京大學中國老齡產業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2013.10—)。
北京大學供應鏈研究中心顧問(2005.3—)。
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2004.12—)。
北京大學中國都市經濟研究基地首席專家(2004.9—)。
北京大學供應鏈研究中心主任(2003.5—2005.2)。
青島市國際投資促進諮詢顧問(2014.7—)。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綠色金融分會第一屆委員會主任(2014.12—)。
亞洲品牌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2014.3—)。
全國產權行業從業資格論證與職業資格考試評定專家委員會專家,專家組組長(2013.10—)。
四川省物流專家(2013.10—)。
廣安市高級決策諮詢暨投資促進專家(2013.6—)。
哈爾濱市專家諮詢顧問委員會專家委員(2013.1—)。
西安市政府專家決策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2013.1—)。
中國企業品牌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2011.6—)。
林海衛星集團首席經濟學家(2011—)。
浙江省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特聘專家(2010.6—)。
雲南省人民政府金融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2008.11—)。
廣州市金融決策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2006.8—)。
廣州產權交易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2006—)。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警種學院客座教授(2014.1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特聘教授(2011.12—)。
陝西師範大學國際商學院兼職教授(2003.6—)。
北京市律師協會憲法委會經濟顧問(2002.9—)。
美國亞洲經濟研究委員會會刊《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中國區)編輯(2001-2004)。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和發展金融理論,所提出的許多理論都開中國經濟研究之先。

主要貢獻

2006年率先提出“定價經濟”理論,所撰寫的《金融創新與定價經濟形成》為定價經濟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2010年提出的長鏈金融理論對定價經濟學進行了進一步論證。定價經濟理論及長鏈金融理論成為中國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熱點。
2007年起主要從事中國金融發展——中國產權與私募股權市場研究,參與指導和規劃創建了多個產權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所和特種商品交易所,是中國產權交易理論體系的主要創建者和產權交易機構的重要構建人。所主編的中國資本市場的研究專著《產權市場藍皮書: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及《私募股權市場藍皮書: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報告》自2009年起連年出版,在業界起到了政策解讀、案例分析和發展研究的引領作用。
先後主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等數十項國內外科研課題。近年來先後主持完成中國要素市場發展建設、產業集群城市化及第三方市場構建、園區產業規劃及投融資平台構建等項目。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出版中英文專著多部。
十餘年來,他先後提出“建置經濟”及“中國崛起”概念,創新信息經濟學理論,發展定價經濟理論,構建中國產權交易理論體系,創立長鏈金融理論,創建市場三商理論,這些理論都一時成為中國經濟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熱點,他是個不斷創新的經濟學家。他不僅創造性地提出經濟學理論,還將這些理論運到實踐中,近年來先後主持完成中國要素市場發展建設、產業集群城市化及第三方市場構建、園區產業規劃及投融資平台構建等項目數十項,受聘擔任全國許多省、市的經濟顧問和金融顧問以及知名企業的首席經濟學家,是理論與實踐聯繫最為緊密的經濟學家。其主要理論成就有:
提出“建置經濟”概念(2004):
曹和平教授2002年回國之後,開始潛心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通過研究他發現,“封建經濟”是個含混的說法,西方歷史上“分封經濟”和中國古代的“建置經濟”有著模型基本前提的差別。他認為,中國的“建置經濟”形式有自己的內在生命力,並在 2004年第5期《經濟研究》上發表《中國建置經濟制度的歷史傳承與當代競爭》,通過嚴格的數學邏輯提出了中國崛起的學術概念,成為提出“建置經濟”及“中國崛起”概念的第一人。該論文入選2012年5月出版的《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優秀學術論文選編(2000-2011)》。
創新信息經濟學理論(2005):
21世紀第一個十年末期,信息經濟學開始在中國受到追捧,但尚未形成一個學科體系。曹和平教授敏銳地看到了信息經濟學在發展過程中的缺陷,提出了“信息租是對信息不對稱狀態的量綱化”,就像效用概念是對理性人概念的量綱化一樣。這是一個創新性的觀點。他在《信息租問題探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85-93頁)和《“二次成長階段”跨國企業集群的行為特徵與規制途徑》(《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77-85頁)兩篇論文中對這一觀點進行了闡述和論證。
信息租在中國的提出給了很多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曹和平教授率先用它來解釋跨國企業集團行為特徵。作為一個整體, 跨國企業集團在已經越過中國經濟的“入門”規範, 經過技術及供應鏈管理的本土性適應, 進入了市場拓展後的高速成長期, 即跨國企業集團在中國的“二次成長階段”。與初期階段相比, 跨國企業集團的“二次成長階段”有其自身的行為特徵, 也是發達經濟與發展中經濟對接的世界性實驗場所。鑒於此,曹和平教授指出,跨國企業集團用網資源來追求利潤的行為特徵背後有著重要的市場行為機理:可以獲取與普通利潤不同的另一種報酬——信息租。核心技術禁止、專利費用制度、品牌行銷戰略等都深含著以其為工具尋租的內容。跨國企業集團在“二次成長階段”運用綜合網來支持品牌行銷的目的, 也就在於通過尋找信息不對稱而獲得租金。在契約意義上, 跨國企業集團通過市場建網獲取高收益有其一定的正當性。跨國企業集團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來尋求市場建網付出了一定的成本,通過“銷售—購買”契約來尋求發明和創新成本補償並獲得適當高利潤應作為激勵來理解。但是市場建網完成後, 網資源的自然壟斷性使其替代成本奇高,萊納加價過程可能使上述契約執行轉向效益損失;利用綜合行銷網和品牌優勢獲取信息租可能走向過度。
曹和平教授用信息租的觀點揭露了跨國公司的獲利內幕。跨國企業集團的信息尋租是通過非壟斷的市場競爭途徑來實現的。它先是通過知識邊界的突破來獲得優勢信息地位, 然後通過禁止信息、壟斷資源來獲取租金。前者在收取合適的智慧財產權報酬的同時, 為社會提供的正的外部性(所謂外部性,是指一個人在自己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中產生了一種對他人的影響,如果是好的影響,就叫正的外部性,或者叫外部經濟性,如果是不好的影響,就叫負的外部性,或者叫外部不經濟性),大於社會付出的支付成本;後者則造成了維護網資源的成本消耗。
發展定價經濟理論(2006):
在中國,曹和平教授率先提出“定價經濟”概念。在2006年10月29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和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主辦的“國際高級金融與經濟論壇”上,作了題為“泛金融產業與定價經濟形成”的主題演講,第一次提出“定價經濟”概念。隨後,在同年12月9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經濟成長與經濟安全戰略論壇”上,作了題為“金融創新與定價經濟形成”的主題演講。曹和平教授認為,存在壓低消費者需求價格彈性能力(萊納加價原則)的經濟成分往往具備定價能力,由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泛金融產業群和由物流採購、供應鏈管理、整合信息技術等後車間經濟產業群相結合的經濟,往往具備全方位的定價能力,這就是定價經濟。
在經濟全球化分工的今天,爭奪商品定價權的戰略選擇在於中國經濟的未來定位是以傳統製造業群為主——走向“藍領”經濟,還是以數字型檔為基礎的信息處理先進產業主導傳統產業群——走向數字和信息處理經濟。選擇前者的戰略後果是將中國的產業群納入到世界產業鏈條的“生產車間”低端;選擇後者的戰略可能將中國產業的發展和過去15年來世界產業的新一輪結構變遷契合,走向人均收入與產業發展並進的指數與信息經濟時代。完成這一偉大的歷史轉變,要求中國的戰略選擇進行重大調整,大力發展現代“銀行—證券—期貨—保險—指數類金融衍品”產業群,亦即“長鏈金融”,使中國由世界的“生產車間”向“定價中心”發展,使中國的經濟未來定位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相一致,走向世界經濟的前列。
構建中國產權交易理論體系(2006):
2006年起主要從事中國金融發展——中國產權與私募股權市場研究。2006年以後,與美國伯克利大學布朗·懷特(Brian Wright)教授共同參加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將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主持的“中國行動小組”研究,主持“中國經濟成長新制度設計模型”部分,後演化成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研究。多年來,走遍大江南北,調研了全國大部分省級產權交易機構,參與指導和規劃創建了多個產權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所和特種商品交易所,是中國產權交易理論體系的主要創建者。所主編的中國資本市場的研究專著《產權市場藍皮書: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及《私募股權市場藍皮書: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報告》自2009年起連年出版,在業界起到了政策解讀、案例分析和發展研究的引領作用。
創立長鏈金融理論(2010):
21世紀頭十年,曹和平教授長期從事供應鏈管理及供應鏈金融研究,後來他把這一研究衍生為“長鏈金融”研究。自2010年年底起,在多次演講及著述中談及“長鏈金融”概念,提出長鏈金融理論。
曹和平教授認為,我國的產業長鏈已經達到了世界規模,保守估計,2012年中國生產了全世界35%左右的物質產品。但是,我國的市場長鏈十分短缺,這導致我國物資產品份額巨大,卻不能得到相應的收益。通俗點說,我國生產了世界35%的產品,卻只得到了10%的報酬。
市場長鏈的短缺,並不意味著我國市場規模小。我國大宗類和特宗類市場達到1萬家,除開上證所、深交所等交易所外,還有300家大宗類商品交易所、500家產權類交易所。不過,雖然數量眾多,卻多為宋朝式的商鋪集聚。 這正映射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現狀——資金在實體業不活躍,但在銀行業體系內部倒是流動非常好——這並非一個好現象。要解決我國市場長鏈的缺失問題,必須要從金融業的發展階段著手,否則,市場長鏈將永遠停留在宋朝式商鋪集聚、場外貿易階段。
金融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工商企業信貸金融。商業銀行及其關聯的金融機構、國有銀行、證券期貨、保險都做工商企業信貸金融,在這個金融階段,信貸效用是相對受限的。第二階段是產業鏈金融。以產業園區發展為例,一家商業銀行牽頭,和另外幾家商業銀行一起對產業園區中的多家企業進行授信,即在某一個產業鏈上的金融機構對商業實體授信。我國的產業鏈金融還處於起步階段。第三階段是中介類金融。即把信貸、評估、授信、增級、擔保、託管、置換等納入廣義現代金融業鏈條中。目前國內中介類的金融機構,特別是非銀行類的現代金融機構中介數量太少,且發展過程中受限太多。未來15年間,如果有一家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動員信用能力超過傳統銀行,其實一點都不意外。馬雲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進步,雖然支付寶和阿里金融動員信用的方式尚處於低級階段,但它已然對傳統銀行業造成衝擊。第四個階段是雙邊市場向第三方市場過渡的時期,可以稱之為交易所金融。第五階段,則是定價和流程資料庫形成的金融。
曹和平教授認為,在這五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中,金融業的逐漸發展和完善將彌補市場長鏈的缺失,形成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同時,市場長鏈的形成,將促進我國產業長鏈的優勢發揮效用。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能夠將資金流更加高效、準確地引導至國民經濟發展中,並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內生動力。
創建市場三商理論(2011):
2011年起,開始提出並創建“市場三商理論”,並用市場三商理論指導中國產權市場、私募股權市場及地方資本市場建設。曹和平教授指出,市場三商是指做市商、成市商和價格收斂商。其功能可以這樣來描述,給定物理邊界、信息披露機制、交易規則以及準入退出法變數的前提下,做市商是讓場內(第三方市場內)的交頭活躍的中介;成市商是將場外業務導入場內的中介;價格收斂商是將交易成本(比如結算成本)降低從而使價格走向收斂的中介。三商合在一起,一個超越雙邊交易實點(物流批發市場是典型),超越宋朝式的商鋪集聚(廣州中大布料市場是範例),超越實點OTC市場(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第三方市場——交易所經濟出現了。如果做市商的數量級是1,則成市商的數量級是10,而價格收斂商的數量級則是1000。三商合在一起,地方資本市場才能超越雙邊業務走向繁榮。

課題研究

2014年
中國產權交易行業頂層設計(國資委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北京產權交易所委託)。
全國產權交易行業培訓教材(理論部分)《中國產權交易原理》編撰(國資委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委託)。
“希捷在中國”研究 [錫捷科技服務(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委託]。
武漢新洲區“十三五”規劃(武漢市新洲區人民政府委託)。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研究(2014)。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研究(2014)。
2013年
哈爾濱第二金融系統建設及配套試驗區啟動方案(哈爾濱市專家諮詢顧問委員會委託)。
西安市第二金融系統建設(西安市政府專家決策諮詢委員會委託)。
北京金融副中心區(FCDI)長陽產業金融集聚區建設方案(北京市房山區政府委託)。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可交易金融資產整合運營實施方案(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委託)。
北京寶石交易所建設和運營實施方案(北京歌華集團委託)。
水資源在北京生態文明鏈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大項目)。
橫琴珠海市橫琴新區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園區組建、掛牌和起步運營方案(珠海市政府委託)。
黑龍江農墾局建三江分局產業發展規劃(建三江分局委託)。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研究(2013)(廣州市政府委託)。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研究(2013)(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委託)。
2012年
北部灣銀行戰略發展規劃(廣西北部灣銀行委託)。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研究(2012)(中國基金行業協會<籌>委託)。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研究(2012)(廣州市政府委託)。
西鹹新區投融資模式創新與第一批建設資本金來源解決方案(陝西西鹹新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委託)。
2011年
北京市金融十二五規劃(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委託)。
黑龍江農墾局建三江分局糧食產業鏈規劃(黑龍江農墾建三江分局委託)。
中國私人銀行與理財市場發展研究(中國銀行業協會委託)。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研究(2011)(中國基金行業協會<籌>委託)。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研究(2011)(廣州市政府委託)。
2010年
北京市權益類要素市場發展建設重大項目規劃儲備研究 (北京市發改委委託)。
北京市大宗商品市場發展研究 (北京市發改委委託)。
中國產權市場制度研究(國家工信部委託)。
中國要素市場研究 (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委託)。
四川廣安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發展綱要(廣安市政府委託)。
四川廣安新材料園區發展規劃 (廣安市政府委託)。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研究(2010) (中國基金行業協會<籌>委託)。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研究(2010) (廣州市政府委託)。
北部灣產權交易所戰略發展與業務拓展研究(北部灣產權交易所委託)。
北部灣銀行類跨境業務先期研究 (廣西北部灣銀行委託)。
2009年
東協自貿區人民幣結算對策研究 (廣西北部灣銀行委託)。
東協產業基金髮展規劃設計(廣西金融控股集團委託)。
南方林權交易所組建及發展規劃(江西林業廳委託)。
河北承德旅遊休閒園產業發展規劃 (河北承德市政府委託)。
湖北黃石新能源產業園發展規劃 (湖北黃石政府委託)。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研究(2009) (廣州市政府委託)。
2008—2003年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研究(2008,廣州市政府委託)。
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失衡、預警機制與社會穩定研究(2006,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北京地區水資源短缺及對策研究(2005,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基金項目 )。
雲南省十一五規劃發展面臨的挑戰(2005,雲南省政府委託)。
非正規保險與市場深化程度(2005,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項目)。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研究(2003,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
加工貿易中的反傾銷問題研究(2003,商務部委託)。
中國期貨十年發展規劃(2002,國家證監會期貨部委託)。
區域經濟合作——經濟全球化中國在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主導地位(200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學術專著

2014—2009年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報告(2013~2014)》/主編、主要撰稿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12-2013)》/ 主編、主要撰稿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年12月。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報告(2011)》/ 主編、主要撰稿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4月。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10-2011)》/ 主編、主要撰稿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月。
《北部灣銀行類跨境業務先期研究報告——基於產業鏈跨境成長結算和零售金融設點對策視角》/ 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報告2010》/ 主編、主要撰稿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1月。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09-2010)》/ 主編、主要撰稿人,2010年10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08-2009)》/ 主編、主要撰稿人,2009年8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2002年《經濟學家之經濟學家》/ 校對、主要譯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中國供應鏈現狀:理論與實踐》/ 主編、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中國都市經濟研究報告2005》/ 副主編,同心出版社,2005年2月。
《環境經濟學教程》/ 校對、主要譯者,中國稅務出版社,2005年4月。
《國際金融與巨觀經濟》校對、主要譯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Asian Economic Corperation: China's Presence》/ editor,The World Scientific Press, 2004。
《新時代亞洲經濟合作:中國地位與影響》/ 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信用》/ 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中國農戶儲蓄行為》/ 著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學術論文

(除註明外,均為獨立完成或第一作者)。
2014年
私募股權市場大波動背後的成長邏輯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報告(2013~201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17-33頁。
反壟斷要趁早 /《北大商業評論》,2014年第5期,101-103頁。
中國虛擬水貿易結構變遷及空間分布研究(第三作者)/《思想戰線》,2014年第3期,150-153頁。
國家中心城市的全球比照 /《支點》,2014年第1期。
2013年中國產權市場新一輪規範、創新與發展趨勢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12~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1-29頁。
中國需要拉長“市場長鏈”/《支點》,2013年第8期,42頁。
中國產權市場童話三理 /《產權導刊》,2013年第5期,13-15頁。
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創生路徑和演化特點淺析 /《經濟問題探索》,2013年第4期,1-6頁。
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要素市場業態形式演進的一般規律 /《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3年第1期,5-11頁。
流動農民工社會資本的測量及其分布特徵(第三作者)/《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141-151頁。
跨境污染的經濟學分析(第三作者)/《思想戰線》,2013年第2期,124-128頁。
身份平等與機會平等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3年第7期,86頁。
霧霾背後的制度缺陷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3年第5期,95頁。
2012—2010年2011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報告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報告(201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4月,1-19頁。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10~2011)年度總報告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10~201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1月,1-29頁。
明年是我國進出口導向的拐點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2年第24期,32-34頁。
專利申請提前公開制度、專利質量與技術知識傳播(第四作者)/《世界經濟》,2012 年第8期,115-133頁。
國產化率保護研究述評(第三作者)/《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34-40頁。
歐美經濟周期大調整帶來的中國機遇和挑戰 /《當代財經》,2012年第1期,13-14頁。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報告(2010)年度總報告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報告(201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1月,1-35頁。
“雙核”整合如何形成核心競爭力 /《四川日報》,2011年11月16日,第6版。
中美匯率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學習時報》,2010年12月6日,第2版。
中美匯率問題的中國國家觀 /《學習時報》,2010年11月22日,第2版。
中美匯率問題的美國國家觀及其狹隘性 /《學習時報》,2010年11月8日,第2版。
中美匯率問題小史 /《學習時報》,2010年11月1日,第2版。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09~2010)年度總報告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09~201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0月,1-28頁。
中國珠三角地區專業化大宗商品市場交易所化趨勢分析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09~201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0月,105-115頁。本文與李正希、孟祥軼、毛振宇合作。
人民幣試點範圍擴大的背後 /《西部論叢》,2010年第7期,28-29頁。
碳金融推動下的技術對經濟的影響 /《中國科技獎勵》,2010年第7期,37頁。
後危機監管:全球和諧機制背景下中國模式關注 /《經濟科學》,2010年7月,5-9頁。
2009—2006年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理論、實績與政策十年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08~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8月,1-43頁。
明清資本市場生成小考:歷史視角 (第二作者)/《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08~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8月,360-369頁。
中國產權市場:資本品交易“範式”的華夏演進 /《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2008~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8月,470-476頁。
未來一段時間是總需求管理 /《中國新時代》,2009年第12期,44-45頁。
以樣本產權市場為基礎建立OTC /《中國證券報》,2009年8月10日,T01版。
保守型期權投資有訣竅 /《中國證券報》,2009年4月22日,A11版。
外國直接投資的新演進與國內外研究評述 /《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前沿(2006~200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2月。
我國通貨膨脹的兩重性、結構成因及對策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內刊),2007年第9期。
The "Phase-II-Growth" Behavior of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Regula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XXVII No.2 Summer 2007,32-45。
FDI與中國:外國直接投資研究述評 /《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5-11頁。
資本市場產業鏈的成長 /《產權導刊》,2007年第4期,36-37頁。
增長模式對水資源投入的依賴及對策分析 /《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3期,76-81頁。
2007中國巨觀經濟走勢與長三角模式未來 /《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1-6頁。
東北區域經濟發動機形成的巨觀需求與國際效應(第二作者) /《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1期,131-136頁。
金融創新與定價經濟形成 /《當代金融家》,2006年10期。
“二次成長階段”跨國企業集群的行為特徵與規制途徑 /《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77-85頁。
Can Growth Compensate Inequality and Risk /presentation at the 2006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AEA) Annual Meeting in Long Beach, July 23-26。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成長五階段預測與分析 /《雲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42-46頁。
2005—2002年瑞士模式:地區經濟發展的第三種選擇 /《決策》,2005年第8期,10-11頁。
產業鏈閉合、商業積聚與區域經濟發動機 /《經濟學動態》,2005年第7期,20-24頁。
城市化道路:中國城市化及其戰略選擇 /《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3期,179-183頁。
信息租問題探析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85-93頁。
產業鏈閉合與區域經濟發動機 /《中國都市經濟研究報告2005》(第八章),同心出版社,2005年2月。
薪酬性股票期權激勵的有限有效性及改進權衡/《經濟學動態》,2005年第1期,44-49頁。
中國經濟制度的歷史傳承 /《北大商業評論》,2005年第1期。
對紡織服裝企業進行競爭力測評的現實意義 /《中國製衣》,2005年第9期,29頁。
中國建置經濟制度的歷史傳承與當代競爭 /《經濟研究》,2004年第5期,117-125頁。
企業與市場關係新釋:產業鏈與市場構造 /《經濟學動態》,2004年第10期,13-18頁。
信用制度缺失與高校助學貸款制度建立 /《中國高等教育》,2004年第9期,38-39頁。
三大經濟制度的歷史傳承與當代競爭(第二作者)/《經濟學動態》,2003年第9期,17-25頁。
21世紀世界貨幣體系與亞元制度建立 /《北京內參》,2003年8月。
二十世紀世界貨幣體系的三大缺陷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31-41頁。
SARS、中國經濟成長及其他 /《經濟導刊》,2003年第7期,88-89頁。
韓國金融市場的三次開放 /《經濟導刊》,2002年第6期,26-30頁。
分井的故事 /《經濟導刊》2003年第4期,92-94頁。
制度缺失與儲蓄替代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9-16頁。
蒙代爾:亞洲貨幣政策與匯率合作(譯文)/《經濟科學》2002年第4期,5-7頁。
美十一次降息與通貨膨脹輸出——兼論美國通貨膨脹輸出對東亞美元高儲備區經濟損害 /《經濟科學》,2002年1月,116-125頁。
1991—1986年市場風險、締約需求和制度效益 /農村問題論壇》,1991年8月。
黑龍江省糧食剩餘和出路 /《農村問題論壇》,1991年4月。
黑龍江省扶貧農場 /《農村問題論壇》 ,1991年3月。
悄悄地移動經濟的基礎構造 /《經濟科學》,1989年8月。
中國農村金融市場(9篇系列)/《中國村鎮北業信息報》,1989年4-6月。
結構變革的高速時期 /《農村經濟與社會》,1989年6月。
農村金融市場的變遷 /《農民、市場和制度創新》(第九章) ,上海三聯出版社 ,1988。
農村發展:尋求超越家庭生產的組織形式 /《農村經濟與社會》,1987年4月。
農村鄉村戶三級關係的思考 /《農村問題論壇》,1986年12月。

經濟時評

中國經濟處於增長的青春期 /《環球時報》,2014-12-12。
中國經濟轉型出現系列新亮點 /《環球時報》,2014-10-31。
北京水資源危機亟須解決 /《中國經濟時報》,2014-08-08。
樓市不會崩盤,中國經濟更不會垮 /《環球時報》,2014-08-07。
解決水問題應從調動市場機制入手 /《中國經濟時報》,2014-07-11。
去行政化不是去政府化 /《環球時報》,2014-05-16。
國企改革不能依賴天上掉餡餅/《環球時報》,2014年-04-23。
治霧霾,主導力量或失語或缺位/《環球時報》,2014年-03-12。
對稅制改革,多些信心和耐心/《環球時報》,2014年-02-17。
2014年房價大跌?沒戲!/《環球時報》,2014年-01-20。
中國不妨設差異化GDP目標 /《環球時報》,2014-01-09。
借殼新規有利於扭轉畸形殼交易 /《企業觀察報》,2013-12-27。
中小企業也應走產融結合之路 /《企業觀察報》,2013-12-18。
太強調國企公益責任是舍本求末 /《環球時報》,2013-12-18。
企業債審批權應該雙下放 /《企業觀察報》,2013-12-11。
願“誤讀”推動土地增值稅創新 /《環球時報》,2013-11-27。
對沖人民幣內貶外升風險勢在必行 /《企業觀察報》,2013-11-12。
進軍資本市場 不是阿里最優選擇研究 /《企業觀察報》,2013-10-22。
房市調控不能忽略農村因素 /《環球時報》,2013-10-09。
“證券法”修改要以完善資本市場為取向 /《企業觀察報》,2013-09-16。
企業債供給回暖 管控風險是關鍵 /《企業觀察報》,2013-09-09。
警惕發展成績催生高位傲慢 /《環球時報》,2013-09-04。
保障房空置現象嚴重 管理之糙令人吃驚 /《環球時報》,2013-08-15。
PE發債需有配套擔保機制 /《企業觀察報》,2013-08-12。
借道私募股權可增強國企市場靈活性 /《企業觀察報》,2013-07-29。
房地產崩盤的斷言者該三思 /《環球時報》,2013-07-20。
警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誤區 /《企業觀察報》,2013-07-15。
中國企業併購潮湧 三大行業蘊藏機遇 /《企業觀察報》,2013-06-10。
公開“三公經費”需做制度準備 /《環球時報》/2013-05-28。
打造第三方市場平台 重塑券商風管體系 /《企業觀察報》,2013-05-27。
打造長鏈金融 開啟全球產業鏈道途 /《企業觀察報》,2013-05-13。
資產過百億元企業應產能化與資本化雙軌並行 /《企業觀察報》,2013-04-29。
兩部委規範意見相左 PE混業經營遭遇挑戰 /《企業觀察報》,2013-04-15。
治霧霾不能只靠環保部門(與章政合作)/《環球時報》,2013-01-28。
美國“重返亞太”背後的戰略博弈 /《中國國防報》,2012-09-18。
逼美國增加亞太政策成本 /《環球時報》,2012-08-21。
珠三角大宗商品交易盼交易所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7-06。
入世5周年盤點什麼 /《雲南經濟日報》,2006-12-14。
前三季經濟成長背後的結構成因分析 /《雲南經濟日報》,2006-11-23。
總部經濟帶來更大的產業配套需求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6-11-13。
中國金融政策防衛性特徵浮出水面 /《中國證券報》,2005-03-02。
現代金融期貨產業與21世紀中國產業戰略布局 /《期貨日報》,2005-01-17。
升值衝擊波 /《招商周刊》,2003-09-08。
貨幣比值外的問題 /《今日東方》,2003-08-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