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頂簡介
曹頂(1514-1557)
通州余西場(今江蘇南通
通州余西鎮)人。曹公名頂,原是明代
嘉靖年間余西場
鹽民,他生性豪爽,膂力過人。其時我國沿海地區
倭寇為患,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曹頂應募御倭。翌年,有三千倭寇進犯通州城,曹頂率領五百水兵與倭激戰二十餘日,衝鋒陷陣斬倭首幾百餘級,身被數十創(《清光緒
通州志·人物誌·忠節傳》)。朝廷論功行賞,他辭官不受,解甲回鄉以做刀切面為生。他退伍不退志,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倭寇再犯通州,曹頂偕守軍與倭寇在城北五十里作戰,乘勝追擊至單家店(今
平潮鎮),因天雨泥淖,馬蹶壕塹遇難於齎志橋畔,時年44歲。
今在江蘇省南通市南郊城山路旁有
曹頂墓,曹頂墓原為土冢,1921年砌以石,並塑曹頂提刀跨馬像於墓上,曹頂亦被列為中華抗倭
民族英雄,因其在殉難後倭寇恨之入骨,遭到碎屍,屍骨蕩然無存,現為衣冠冢。後人為紀念,另建祠瞻仰供奉,後在戰火中被毀,現僅留雕塑。但地名‘曹公祠’永久保存下來,以紀念不朽的英雄——曹頂。
江蘇曹公祠
曹頂殉國後,
通州人便在去
狼山的路上建了祠和墓,舊志名為“曹義勇祠”和“曹義勇墓”,祠內原杞彩塑的曹頂坐像,後因交通不便,60年代中拆除,唯留下祠前的兩棵
銀杏。曹頂殉難地單家店(今
平潮鎮)建有曹公亭;曹頂故里——
余西古鎮武惠堂曹氏宗祠供奉有曹頂公祖先牌位。祠前為墓,民國初新增曹頂塑像:高座上,曹頂跨馬橫刀,一手拈鬚,兩目深沉,凝視著南方,仿佛等待著金鼓擊點,越馬出征…… 1956年,余西地方幹部為建大會堂,拆除曹氏祠堂,僅存一埭朝西邊屋,曹朝忠一家數口居住,現已圮廢一對祠門石獅,由
季姓後人代管,後轉入余西國小。
距
曹頂墓不遠處有一高土墩,為明代抗倭報警的烽火屯遺址。墩上嵌有“倭子墳”三個大字,民間相傳其中埋有曹頂所殺的倭寇屍骸,在人們的感情里,惟有這樣高聳的記功碑,才能寄託自己對這位為國捐軀的平民英雄的敬意。
台灣曹公祠
曹公祠位於
台灣省高雄縣鳳山市緊臨鳳山市公所的主要道路曹公路,全長約600公尺,路名的由來是為紀念
清朝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一位愛民如子的
知縣——
曹謹,後代子孫為感念他對地方百姓的付出,特別建『曹公祠』祭祀,民國81年間改祀曹公像並正式改稱為『曹公祠』,曹公國小也是因紀念曹謹而命名的。
曹謹的豐功偉業
曹謹在
西元1837年被派往台灣擔任
鳳山縣的知縣,到任之初就遇到鳳山縣乾旱,之後曹謹就導引
高屏溪,讓溪水從上游高處往下流,灌溉後變成一年兩熟的肥沃農田,吸引許多移民在現在的大寮,大樹、鳥松、鳳山、林園、小港、前鎮、
左營、楠梓、三民等地開墾,因而使鳳山縣成為清朝時期台灣的
魚米之鄉,讓鳳山縣內農田得以種植作物;幾年之後曹公圳水源已不夠灌溉,曹謹又集資開築一圳,叫做『曹公新圳』,而先前開墾的就稱為『曹公舊圳』,從日據時代及光復以後,曹公圳仍然是高雄農田水利會的主要灌渠,造就今日高雄縣市繁榮的基礎。
曹公祠的建築裝飾
曹公祠的正殿中掛著清朝
鹹豐10年由全縣市民所立的『正德厚生』古匾,庭院左側有碑林,曹公祠門前有一排石碑,石碑上保有曹謹的親筆字跡,十分具有歷史意義;進入曹公祠門後為天井,天井加上透明的屋篷使得廟內即使不開燈光線仍然很充足,在天井下還有一道門牆,有畫風不俗的裝飾畫,造型顯得十分特別但古樸,曹公廟的紅側門則配上紅磚砌的台階,古色古香的風味。
高雄鳳山旅遊
位於曹公祠後方的
平成炮台,也是歷游
鳳山必訪之地,平成炮台與訓風炮台、澄瀾炮台等三座炮台,一同見證了台灣防敵的英勇事跡,歷史風味可謂濃厚。另外,鳳山城隍廟、鳳儀書院也是欣賞鳳山歷史薰香的景點,對歷史研究有興趣的民眾,也可到上述幾個景點參觀。逛累了,鳳山市的名產——赤山粿,可是在當地的米食市場占了大部分,可說是最能代表鳳山的小吃,還有歷經15年歲月的
鱔魚面,都可以前往嚐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