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土壤,自然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行政區劃,人口,經濟概況,綜合概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社會事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市政,歷史文化,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清雍正四年(1726年),上海縣的長人鄉析出大部分地區建立南匯縣,其時書院地區還是一片灘涂澤國。
清
嘉慶十五年(1810年),南匯縣領2鄉、5保、159圖和7團、74甲,書院地區有了石皮泐和書院廠兩個地名,石皮泐隸屬於當時的一團南下六甲,書院廠隸屬於一團北下六甲。
清
光緒十年(1884年),王公塘修築,王公塘以西的書院地區已成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李公塘修築,書院地區全部成陸。
清
宣統元年(1909年),南匯縣除城廂鎮外,設有2個鎮、17個鄉,書院地區的大部分屬三墩鄉管轄,小部分屬大團鄉管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南匯縣設、8個區、22個鎮、89個鄉。其時,從三墩鄉和大團鄉劃出部分地區建書院鄉(洋溢港以北地區)和惠東鄉(洋溢港以南地區),書院鄉隸屬於
南匯縣第一區管轄,惠東鄉隸屬於南匯縣第八區管轄。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南匯縣裁區並鄉,撤銷原有的區級行政建置,全縣58個鄉鎮並為30個鄉鎮,書院地區的書院鄉和惠東鄉(1946年惠東鄉改名為雲卿鄉,1947年,雲卿鄉與泥城鄉合併)隸屬南匯縣管轄,直至解放。
1949年5月14日,書院地區解放,南匯縣劃為1個市(周浦市)、1個區(城區)、6個鄉鎮聯合辦事處。今書院地區有書院鄉和泥城鄉的一部分組成,洋溢港以北為書院鄉,屬南匯縣城區管轄;洋溢港以南的泥城鄉屬南匯縣第六鄉鎮聯合辦事處管轄。
1950年初,廢除了鄉鎮辦事處建置,全縣劃為1個市、7個區、5個鎮、103個鄉。當時的書院地區分為書院、新北、北窯、塘石4個小鄉。書院、新北2個鄉隸屬老港區管轄;北窯、塘石2個鄉隸屬於大團區管轄。
1951年11月,南匯縣對行政區劃再次作調整,並完成村一級的行政建置。其時書院、新北、北窯、塘石4個小鄉都歸泥城區管轄。
1956年2月,書院地區的書院和塘石2個小鄉合併成書院中鄉;北窯和新北2個小鄉合併成北窯中鄉。兩鄉仍屬泥城區管轄。
1957年9月,南匯縣撤區並鄉,撤銷區一級建置,全縣有49個鄉並為16個鄉,計29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原書院和北窯兩個中鄉合併成書院大鄉,轄14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至此,書院開始獨立建置。
1958年9月,南匯縣建立書院等10個人民公社。書院人民公社所轄範圍包括今書院鎮的大部分(書院鎮的團結、友誼、良久村屬泥城人民公社管轄)、
萬祥鎮的全部、新港鎮的部分地區(四灶、黃華、豐產、果園村),實行營、連編制,下設9個營。
1959年6月,南匯縣的10個人民公社調整為21個人民公社,書院人民公社所轄地區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原劃出去的團結、友誼、良久大隊重新併入,1958年建立書院人民公社時併入的萬祥、新港地區全部析出。
“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8月,書院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1980年12月,書院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撤銷,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撤社建鄉,書院人民公社改為書院鄉,大隊改稱村。隨著城鎮化的發展,1995年9月,撤鄉建鎮,書院鄉改為書院鎮,下轄14個行政村、145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含15個居民小組)。2003年5月,原書院鎮、新港鎮建制撤銷,建立新的書院鎮,隸屬南匯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書院鎮位於浦東國際機場和洋山深水港之間,東臨大海,南接泥城鎮,西至萬祥鎮,北與老港鎮隔大治河相望。中心位置地理坐標:北緯30º57´,東經121º51´。
地形
書院鎮屬於長江三角洲,屬江海潮汐相互作用而成的沖積平原。境內地勢平坦,河港縱橫,地面高程在吳淞零點4米~4.5米之間。地勢稍有東低西高之態,部分地區出現低中有高,高中有低的凹地形變化。
氣候
書院鎮地屬
亞熱帶氣候,是東亞季風盛行地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嚴寒和酷暑時間較短,有利於土壤母質的物理、化學、生物風化,對土壤熟化、農作物的多熟、優質高產起了重大作用。因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冬夏長,春秋短。春季溫涼多雨,以偏南風為主;夏季炎熱濕潤,多吹東南風;秋季乾濕相間,東北風頻繁;冬季寒冷乾躁,常刮西北風。
土壤
書院鎮土壤屬滲育型水稻土。其剖面自表及里依次分為4層,耕作層,犁底層,斑紋層,母質層。土壤按性狀分為僵黃泥,粘心黃夾沙,黃夾沙,砂心黃夾沙,沙底黃夾沙5個土種。土壤水氣比較協調,呈中性偏鹼。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淡水養殖類青魚、白鰱、鯿魚、花鰱、鯉魚、鯽魚、盧非魚、白對蝦、沼蝦等。
野生類黑魚、川條魚、鰟皮魚、鱸魚、支魚、黃鱔、泥鰍、鰻鱺、塘里魚等。
貝類和甲殼類蚌、螺螄、田螺、蝦、蟹、龜、鱉鰲、黃甲、蟛蜞、蜆、海螄等。
近海水產黃魚、刀魚、梅頭魚、帶魚、鯧魚、鳳尾魚、白蝦、梭子蟹、海鰻、海龍、鰳魚、墨魚、鰣魚、掄頭魚、比目魚、鱭魚、赤魚、馬鮫魚、河豚、彈河等。
家畜黃牛、水牛、奶牛、山羊、胡羊、豬、肉兔、長毛兔、貓、狗等。
家禽雞、鴨、鵝、鴿。
養殖昆蟲蠶、蜜蜂、地鱉蟲等。
野生獸、禽野兔、翠鳥、斑九、雁、布穀鳥、喜鵲、烏鴉、麻雀、告天、黃百郎、貓頭鷹、麥環鳥、畫眉、黃鸝、啄木鳥、燕子、白頭翁、伯勞等。
植物資源
糧棉類粳稻、糯稻、小麥、大麥、元麥、蕎麥、棉花、油菜、芝麻、黃豆、花生、赤豆、綠豆、玉米、高梁、蠶豆、豌豆、山芋等。
蔬菜類青菜、捲心菜、茭菜、花菜、大頭菜、榨菜、菠菜、雪菜、蓬蒿菜、薺菜、芥菜、塌菜、芹菜等。
瓜果類西瓜、菜瓜、甜瓜、黃金瓜、草莓、無花果、桃、李、杏、梨、白果、橘、橙、葡萄、蘋果、棗、枇杷、金橘、柿子、甘蔗、菱。
水生及雜植類水葫蘆、水浮蓮、水花生、野茭白、浮萍、蘆葦、蘆粟、茳草、秧草、落帚、稈稞、南京芝麻、杞柳、向日葵。
竹木類護居林、蔑竹、紫竹、桑、槐、梧桐、柳、楊、柏、松、銀杏、皂角、洋槐、苦楝、水杉、冬青、香樟。
花卉類牡丹、芍藥、大麗花、水仙花、百合花、繡球花、木香花、六月雪、迎春花、茶花、廣玉蘭等。
野生藥材類金絲荷葉、杜瓜、牽牛子、薄荷、車前草、紫蘇、艾、夏枯草、澤蘭、蓼、仙鶴草、石蒜等。
食用菌類蘑菇、平菇、鳳尾菇、銀耳、靈芝、猴頭菇、金針菇、草菇、滑菇、白木耳等。
行政區劃
2014年,書院鎮下轄(
塘北村、石南村、中南村、
中久村、
洋溢村、書院村、里灶村、外灶村、路南村、石北村、新東村、
李雪村、新欣一村)13個村、(新舒苑、麗澤荷亭苑、中南苑、麗澤·梅傲苑、革元小區)5個社區;政府駐地浦東新區書院鎮新府東路81號。
人口
1950年土地改革時,書院地區總戶數已有2 732戶,總人口為11 768人。2002年,全鎮總戶數為8956戶,總人口有2.38萬人,其中男1.17萬人,女1.21萬人。2012年戶籍人口為2.21萬人。戶籍人口5.2萬,來滬人員2.3萬人。
經濟概況
綜合概述
2012年,書院鎮完成工業總產值45.5億元,比上年增長1.1%。稅收5.6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固定資產投資14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7億元。招商引資勢頭強勁,新引進註冊企業343戶,註冊資金6.3億元。註冊企業上繳稅收4.8億元,比上年增長20%。引進契約外資300萬美元。實現農業總產值4.99億元,比上年增長7.3%。
2014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7億元,同比增長14.2%;各類稅收入庫7.1億元,同比增長15.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3億元;引進契約外資2033萬美元;工業產值萬元能耗同比下降10%。
第一產業
解放前,書院地區的農作物產量很低,好的年成水稻畝產250公斤,棉花畝產35公斤(籽棉),玉米畝產100公斤,黃豆畝產50公斤,花生畝產100公斤,麥子畝產100公斤左右。2002年,書院鎮種植業總產值5 234萬元,比1987年增長5倍,占農業總產值56.82%。2012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99億元,比上年增長7.3%。農民人均純收入1.58萬元,比上年增長15.2%。新建9個現代農業項目。餘姚村、李雪村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第二產業
解放前,書院地區有手工業作坊20餘家,這些加工作坊,規模很小,設備陳舊,工藝落後,全靠手工操作。
書院鎮的鎮村工業起始於1957年,發展於80年代中期。1978年,書院人民公社有社辦工業企業8家,實現工業總產值633.66萬元;有隊辦工業企業13家,實現產值281.97萬元。
2002年,書院鎮工業企業有68家。其中,鎮級企業13家,職工1 102人,固定資產3 395萬元,實現產值8 939萬元,創利潤368.55萬元;有村級企業6家,職工206人,固定資產503.28萬元,實現產值1 634萬元,創利潤284.48萬元;有民營企業47家、“三資”企業2家。職工總數6 587人,固定資產1.06億元;工業企業實現產值4.47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2.92%。
至2012年書院鎮域內有工業企業300多家,以
機械製造、冶金金屬、紡織服裝、重型裝備等為主。完成工業總產值45.5億元,比上年增長1.1%。稅收5.6億元,比上年增長14.8%。4家企業完成節能技術改造,3家企業分別獲得“
中國馳名商標”、“上海市名牌產品”、“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第三產業
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商業和服務業在書院地區出現,主要分布在外三灶鎮、里三灶鎮、石皮泐鎮、洋溢港鎮、北窯鎮,有商店37家。
1952年,里三灶鎮設立書院供銷站,1958年9月,南遷到書院集鎮、改名為書院供銷部,下設生產資料商店、棉花收購站。
2002年,書院鎮上有較大規模的酒家、
飯店16家,有點心店8家、旅館2家、理髮店(包括髮廊店)34家、照相館2家、
浴室3家,有五金、食品、腳踏車、機車修理等店數十家。全鎮有商業網點368個,註冊登記399人,從業人員約500人,商品零售額3 336萬元。
交通
書院鎮位於
浦東國際機場和洋山深水港之間,至2001年,書院鎮境內有縣級河道5條,全長25.3公里;鎮級河7條,全長36.4公里;村級河40餘條,全長49.5公里。至2002年,書院鎮修築鎮級公路2條,總長5.5公里;修築村級水泥路27條,全長44.19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
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書院地區有
私塾13處。1985年,書院鄉有國小11所,(其中中心國小1所,完全國小6所,初級國小4所,)有教職工138人,設68個班級,學生2 236人。2002年,書院鎮中心國小有教職工93人,設22個班級,學生980人;有公辦中心幼稚園1所,村辦、家辦幼稚園3所,有教職工31人,入園兒童355人;書院鎮初級中學有教職工65人,設17個班級,學生868人;書院鎮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有教職工12人,(其中聘用教師8人),有中專廣告班4個年級、8個班,學生283人。
衛生
解放前,書院地區沒有正規醫療機構,境內先後有中醫10多人、土醫生2人,或坐堂、或走巷串戶為病家服務。
解放後,人民政府組織民間醫生建立聯合診所。至1954年春,書院地區建聯合診所2家。1958年7月,書院人民醫院成立(書院鎮衛生院前身)。
2001年,
書院鎮衛生院有職工48人,其中42名衛生技術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有14人,中專以上25人,占職工總數88%;有高級職稱副主任醫師1人,中級技術職稱醫師4人,主管護師1人,初級職稱42人,其中管理人員6人。
社會保障
2012年,書院鎮完成新增就業崗位1510個,職業技能培訓470人,發放就業補貼199人,集體契約和工資集體協定覆蓋率達到90%。全鎮新農保繳費人數達6766人。2.3萬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全年共報銷各類醫療費用3561萬元。累計發放各類救助幫困金1300多萬元。
餘姚村被命名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服務工作實現村居全覆蓋。成立鎮應急分隊,結合“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受理工作,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
市政
2012年,書院鎮基本完成臨港綜合區先行區55.13公頃土地的征地和動遷任務,安置動遷戶826戶。完成東場社區集約化供水和小區樓道改水工程。完成東場社區4條主幹道和5條街坊道路路燈安裝工程。改建橋樑23座,大中修農村道路4條(段)8公里,改擴建3公里村級道路。嶽麓道、麗正路延伸段竣工。全年拆除違法建築2.26萬平方米。3個村納入村莊改造計畫,惠及3700戶農戶。整治28家不規範畜禽場。
歷史文化
解放前,民間文娛活動很少,主要有“清音班”、“浦東說書”,及難得幾次的迎神
廟會。解放初,書院地區有“秧歌隊”、“腰鼓隊”活動,歡慶人民翻身解放。
1983年,文藝工廠排演滬劇小戲《趕不走的媳婦》,曾先後獲“南匯縣文藝工廠匯演”一等獎、“上海市文藝工廠匯演”一等獎、“上海市業餘文藝匯演”一等獎。同年,上海電視台將此劇拍攝成外景電視劇。
民俗
春節:春節在書院地區習慣叫“過年”,時間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九(逢小月二十八)到次年正月初三。“過年”包含辭舊與迎新兩個方面,因此在眾多民間節日中,“過年”是最隆重的。家家戶戶在春節前大搞衛生(書院地區稱“撣檐塵”),購置年貨,做好甜酒釀。
元宵節:元宵節也稱“正月半”,家家戶戶有做高梁圓子、糯米圓子的習慣。解放前,書院地區還有掛紅燈、碳茅盪(燒田邊茅草,舉著用毛竹稻草紮成的火把,繞著自家田頭邊跑邊喊,意思是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好收成),“大沙人”叫“摜連財”。還有“扛三姑娘”習慣,“三姑娘”是傳說中的“廁神”,能預示人的凶吉以及年成的好壞。“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這些習俗已絕跡。80年代後,“碳茅盪”、“扛三姑娘”又出現,但多為娛樂而已。
清明節:為農時季節,一般在4月5日左右,春耕春種開始。舊時,書院地區在人死後的第一個
清明節,喪家稱謂“新清明”。晚輩以及親屬應攜帶祭品來到喪家,飯後由喪家帶領同至墓前或棺前祭掃,並對墳周樹木予以修剪,清除雜草,對草包棺材更新稻草,臨走焚化草囤等祭品。非新清明人家,預先需邀約近親,以清明日為準,前七天、後八天,任選一天,相互往來,一則懷念故人,二則相互問好。解放後,此種習俗已不多見。20世紀80年代開始,死者後代同去骨灰堂或去墓地掃墓的較多。機關、工廠職工和學校師生每逢清明祭掃烈士陵墓,敬獻花圈,以緬懷先烈,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為
端午節,書院地區稱“當五”。是日,家家戶戶裹粽子,粽子形狀大多為三角形,用蘆葉包制。餡心有鹹肉、鮮肉、棗子、赤豆等。煮粽子時加鹹蛋或鮮蛋(稱白荷蛋),傳說食後可消災滅病。有的人家門口掛粽子、艾蓬,有的還飲雄黃酒,灑雄黃水,據說可驅邪降福,五毒勿進。解放後,過端午節習俗一直保存著,成為民間傳統節日。
七月半:農曆七月十五,稱之“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又叫“鬼節”。屆時,農家農活比較清閒,於是購置些菜餚果品,祭奠祖宗,順便約集親友,特別是嫁出的女兒攜帶子女回娘家,敘敘家常,小休幾天。解放後,七月半這個節慶被人們慢慢淡忘。
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