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邊事(李昌符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書邊事》是唐代詩人李昌符創作一首五言律詩。首聯寫北方戰爭四起,頷聯寫征途所感,頸聯寫軍旅之苦,尾聯寫造成戰士無法歸家的原因。詩看似情景分寫,實則景中含情,情語即是景語、景語復為情語,二者渾然一條,感情表達真摯,真實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普遍心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書邊事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李昌符
  • 作品別名:塞上行
  • 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書邊事
朔野煙塵起,天軍又舉戈。
陰風向晚急,殺氣入秋多。
樹盡禽棲草,冰堅路在河。
汾陽無繼者,羌虜肯先和。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書邊事:寫去邊塞所見到的事。標題又作“塞上行”。
2.天軍:尊稱皇帝的軍隊為天軍,此指唐軍。
3.汾陽:指郭子儀。郭被封為汾陽王。曾單騎入回紇(鶻)營,與其酋長言和,聯合擊敗吐蕃。
4.羌:指西羌。虜:對敵人的蔑稱。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北方邊塞上烽煙又起,唐軍又拿起了干戈。
陰涼的秋風天晚時颳得更急,戰爭的氣氛入秋後一天比一天多。
樹木砍光鳥兒只得在草上棲息,河冰凝固可以在冰上渡河。
像郭子儀那樣的良將今無其人,西羌入侵者哪肯先跟你言和。

創作背景

晚唐西北邊境一直不靖吐蕃、党項經常侵擾,朝廷雖發兵進擊卻連年無功,或者形勢反覆,為患不斷。直至唐末戰亂猶存。作者曾親至邊地,目睹戰時荒涼景象感慨國運衰微國力空虛,將帥無能寫下了這首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悲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作者就把讀者帶入戰火紛飛的邊地,但見朔方原野上狼煙滾滾,刀槍如林。大唐軍隊正準備投入廝殺。“又”字,說明了戰爭的頻繁。接著詩人極力渲染了戰地氣氛的殺:悽厲的北風至晚更加慘烈,到了主兵的秋天殺氣更是瀰漫天地。頸聯和頷聯則描繪出戰地一片荒蕪酷寒的景象。因為這裡經過多次戰亂所以樹木被大量砍伐鳥兒飛來只能棲息在雜草叢中。涼秋九月,塞外草衰,胡地懸冰,邊土慘裂,以至河中堅冰成路可以行軍。於此戰爭的艱苦可以想見,戰士的艱難不難體會。尾聯則寫這樣的絕境是將帥無能連年無功造成,所以不能早日結束戰事,使千萬健兒免受凍餒之苦和被殺戮的威脅。汾陽王郭子儀曾領朔方軍威鎮西北,多次擊敗異族侵擾。永泰初,回紇和吐蕃聯兵入寇,郭子儀說和回紇,大敗吐蕃,穩定了西北局勢。但是現在再也沒有像郭子儀那樣有勇有謀的將帥了讓異族乖乖來降實現邊境和平。
全詩沒有對兩軍作戰情況作正面描寫,但是戰爭的嚴酷卻令人感到膽戰心驚,這是因為作者運用了高明的烘托渲染手法,把戰爭的氣氛和後果有聲有色地刻畫了出來。而詩人的期望、感慨,詩的主題意義,也正由此揭示,尾聯不過是水到渠成時輕輕的一點而已。

名家點評

山西省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賀新輝《全唐詩鑑賞辭典》:“這首詩通過征途的所見所感,寫出唐末戰爭的頻繁、軍旅的寂寞、征人的厭戰。”

作者簡介

李昌符(?—887)唐朝詩人,舊謂其字岩夢或若夢,蓋與光啟時據鳳翔叛之李昌符相混。因屢試不第,作《婢僕》詩五十首,行卷於公卿之間,詩中皆涉婢僕之諱,一時盛傳於京師。約於鹹通四年(863)登進士第,歷任膳部員外郎、郎中,後被御史彈劾其為文輕薄,因而謫官。昌符工詩,與鄭谷、許棠等稱“鹹通十哲”。《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又二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