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海洋

書的海洋出自於《辭源》,是一篇學習文,讓我們在其中獲得知識、技術、學習的態度與價值的文學。本書主要從各個方面講述學習,讓我們了解學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書的海洋
  • 外文名:the ocean of books
  • 過程: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
  • 屬性:學習
  • 出自:《辭源》
學無止境
學習是透過教授或體驗而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的過程,從而導致可量度的穩定的行為變化,更準確一點來說是建立新的精神結構或審視過去的精神結構。
學習是一種既古老而又永恆的現象。由於不同的歷史條件,不同的研究角度,也形成各種不同的學習觀,縱觀古今中外學者關於學習概念的論述,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下列十種:一是說文解字說。我國古代,學與習總是分開講的。《辭源》指出,“學”乃“仿效”也,通過觀察、模仿、複製、內化來獲得知識;“習”乃“複習”、“練習”也,即是複習鞏固來提升個體的能力,以便能夠適應現實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最早把學與習聯繫起來的是孔子,《論語》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後來,《禮記》又曰:“鷹仍學習”。這就是學習一詞的由來。二是行為變化說。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行為變化的過程”。三是經驗獲得一行為變化說。《教師百科辭典》認為:“學習是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行為經驗的過程。”四是信息加工說。資訊理論學者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吸取信息並輸出信息,通過反饋與評價得知正確與否的整體過程。” 五是學習功能說。《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學習解釋為 “從閱讀、聽講、研究中獲得知識或技能”。六是學習認識說。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潘菽認為,“人的學習是個體掌握人類社會經驗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是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七是學習活動說。軍隊學者朱兆民認為,“學習是在師授、書授(自然條件)等外部因素影響下,個體自我修養、自我教育的一種社會活動。”八是學習“求知”說。謝德民在《論學習》中指出:“學習的定義最一般、最簡單、最本質的表述是求知。”九是學習“效應”說。學習學研究者寇清雲認為,“學習過程是產生效應的過程”。十是學習“內化”說。中央教科所潘自由認為學習“是客觀世界在主體中內化並使主體發展的過程”。上述十種學習觀各有其合理的方面,為我們充分認識學習的本質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