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正傳

書法正傳

《書法正傳》是專門論述楷書之法的彙編。前七卷采輯前人之作。書前“自序”是以答繆子之間的形式而展開的,主要介紹作者的書學宗旨。敘述書體的發展過程,稱“古文而為篆籀,篆籀變而為分、小篆,小篆變而為隸兼篆,隸變而為今正書,正書變而為行書、章草,章草變而為草書,諸體之中惟正書最為切要焉”。繼以“凡例”分條而具體說明編纂之旨,如選錄書論之意在“書家之書,所引用者最苦於不肯全載。其編著之旨為“非緊要者一語不載,所關切者寧屢見焉”。本編雖為輯錄,但時參己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書法正傳
  • 定義:專門論述楷書之法的彙編
  • 作者:馮武
  • 作者簡介:字竇伯,號緣
作者簡介,書籍簡介,版本,

作者簡介

馮武(1627—?),。江蘇常熟人。馮班從子。班以書法名當世,武受其學,亦能書、詩。以八十一高齡延館蘇州繆曰芑家樹滋堂。在繆支持下,將所聚的數十種書學著作,披沙簡金,輯成此書。
書法正傳

書籍簡介

《書法正傳》是專門論述楷書之法的彙編。前七卷采輯前人之作。書前“自序”是以答繆子之間的形式而展開的,主要介紹作者的書學宗旨。敘述書體的發展過程,稱“古文而為篆籀,篆籀變而為分、小篆,小篆變而為隸兼篆,隸變而為今正書,正書變而為行書、章草,章草變而為草書,諸體之中惟正書最為切要焉”。繼以“凡例”分條而具體說明編纂之旨,如選錄書論之意在“書家之書,所引用者最苦於不肯全載。余讀虞永興《筆髓》、孫過庭《書譜》……諸書,皆字字珠玉,資助後學不淺,故全錄不遺”。選錄名家依據在“古今書家不知凡幾,不能全載,特取尤當熟悉者”。選錄書跡依據在“晉唐名跡所無幾,後代翻刻,不可勝計。擬核其真贗,溯其存亡……以便稽考也”。其編著之旨為“非緊要者一語不載,所關切者寧屢見焉”。本編雖為輯錄,但時參己見。
卷一所載《翰林要訣》,元陳繹曾撰。陳繹曾(生卒年不詳),字伯敏,處州(今浙江麗水)人。共分十二日:一、“執法”,介紹指法、腕法、手法等;二、“血法”,介紹“蹲、駐、提、捺、過、搶、衄”等;三、“骨法”,介紹“提、縱”等;四、“筋法”,介紹“字法”中的“藏、度”等;五、“肉法”,介紹“滿捺”與“飛 ,提”,並附“筆、紙、墨、硯”等;六、“平法”,分述“偃、仰、平、勒”等;七、“直法”,分述“垂露、懸針、向、背、努、僵”等;八、“圓法”,分述“點、撇、捺、策、趣、勾、方”等;九、“方法”,分述“八面、九宮、結構、均方”等;十、“分布”,分述“布方、映帶、變換、體樣、字間、行白、篇段”等;十一、“變法”,分述書法的“情、氣、形、勢”等;十二、“法書”,介紹“真書”五十四種,“行書”十二種,“草書”三種,並列“法帖”二十四部等。
卷二所載《書法三昧》,元周伯琦撰。周伯琦(1298—1369年),字伯溫,號玉雪坡真逸,饒州(今江西波陽)人。作品首錄“書法題辭”,即《書法三昧歌》,以四言古韻闡述“執筆”、“運筆”之法。繼為“下筆”、“布置”和“運用”等三則,分別介紹書學“三昧”之法。再列書法“結構”,如“雲空、九見、門月、來東……”等五十四類,一一分條列目而敘之。末附《衍極》“至朴”篇的“書法流傳”部分,上始蔡邕、下至柳宗元,“直捷精至,覽之使人洞然無疑”。
卷三所載《永字八法》,元李溥光撰。李溥光(生卒年不詳),字玄暉,號雪庵,大同(今屬山西)人。作品共有十一目:八法 歷解,把筆八法,運筆八法,永字八法,八病,永字散形,三十二勢,八病勢,八法分論,顏魯公《八法頌》,柳宗元《八法頌》。作者從“把筆、運筆、形勢、結構、得失”等多種角度論述了“永字八法”之原理,並附錄顏魯公與柳宗元兩家的《八法頌》。
卷四所載《大字結體八十四法》,明李淳撰。李淳(生卒年不詳),號憩庵,茶陵(今屬湖南)人。作品取陳繹曾、徐慶祥兩家之作,對用筆之法、結構之道詳加辨析,以求其蘊奧。原有“天覆、地載、分疆”等,總而輯之,共一百十三目。去其紊亂,選五十八目。續添“二段、三停、捺”等二十六目,合前共八十四目。每條取四字為例,各作一論,以開字法之奧。此法較歐陽《三十六法》更為具體,實為研習大字之楷模。
卷五、六、七分別載《纂言》上、中、下三卷,共收錄自秦代李斯《用筆法》、漢代蕭何《筆法》和蔡邕的《書說》,至明代豐道生《書訣》等著名的書學論著六十八篇,篇末各加補註。
卷八《書家小傳》介紹秦、漢至元、明等十三代共七十二名書家之簡歷,並附“書家品藻”,內錄朱長文《論品藻》、庾肩吾《書品》等名著十篇,及《雜識》一篇。
卷九《名跡源流》則收列锺繇《賀捷表》、《宣示表》等晉唐名帖共三十五部,每帖之後均附作者的短評,核其真贗,溯其存亡,各樹見地。
卷十所載《鈍吟書要》,清馮班撰。馮班《1602—1671》,字定遠,號鈍吟老人,江蘇常熟人。作品以個人臨池心得雜論學書之法,重在闡述“執筆”與“結字”,指出“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評論歷代名家之長短,推崇晉唐之锺、王和顏、柳,以及宋元之蔡、趙。認為“不習二王,下筆便錯”,“虞世南《廟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師”。顏書“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宋人蔡君謨書最佳,今人不重,只緣不學古爾”。深入揭示了晉理、唐法、宋意的書法規律,均各具創見,迥不猶人,可與宋曹的《書法約言》合稱“雙壁”,對學書與鑑賞都頗有啟迪,故殿為《正傳》之末。

版本

傳世有康熙世豸堂本、乾隆楊岱刊本、道光文淵堂本、同治嘉興大魁堂刊、日本松山堂本、掃葉山房石印本、《國學基本叢書》本、世界書局本、北京中國書店與《繪圖寶鑑》合刊本、台灣商務印書館《人人文庫》本和上海書畫出版社的《中國書學叢書》點校重排本等。
清蔣和(生卒年不詳,字仲叔,號醉峰,又號小拙,江蘇金壇人);亦撰有同名的《書法正傳》(又名,《書法正宗》)一書,共四冊。其一為“筆法精解”,分述執筆指法各等;其二為“點畫全圖”,介紹起手訣、平畫法、直畫法等十一項;其三為“分部配合法”,包括偏旁一百八十九部,重文三十四個;其四為“全字結構舉例”,例字三百十六,重文三十五,包括重定九宮格和分筆先後。後附“學書札記”二十一則。目錄今傳授筆法、元康里子山九生-法—氛-金書今傳授筆法、元康里子山九生法等。全書表說明,淺明易懂鼻故對視攀書濟者艇有表說明,淺明易懂,故對初學書法者頗有幫助。
傳世有乾隆四十四年寫刻本、光緒三年大經堂刻本和光緒十一年京師善成堂刻本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