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果勇侯入覲》是龔自珍所著作品,出自於《龔自珍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書果勇侯入覲
- 作者:龔自珍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龔自珍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收錄,作者簡介,目錄,
作品原文
本朝既百八十有六載,漢人籍而身膺世爵者,公則有黃芳度、岳鐘琪;侯則有張勇、施琅;伯則有文臣張廷玉,武臣孫思克、王進寶、趙良棟:皆有功德,皆以爵終於其位。而今太子太傅固原提督楊君芳,封為二等果勇侯,位在二十六等之第六等,赫然與靖逆、靖海齊名,增漢人重。
凡宿衛之臣,滿洲輒除乾清門侍衛。其有異材,重以貴戚,乃擢御前侍衛。漢籍,輒除大門上侍衛,日直不過閾,領侍衛內大臣轄之,如外弁之見將帥,其有材勇,擢為乾清門,而班之崇極矣!今楊侯特授國什哈轄,漢國什哈轄,內臣驚為未聞。【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出處收錄
本書以力求全面反映龔自珍在政治、經濟與學術、文化等領域的思想、觀點及其心路歷程為主旨,系年選錄其論辨、奏議、序跋、雜記、碑誌、書札、箴銘等文及詩詞;對其中原載於通行的王佩諍校本《龔自珍全集》中的作品,均以較早、較好的版本為底本,並參據自刻本等多種版本,重新作了校勘,訂正了其文字的訛、脫、衍、倒,還輯入了數十篇龔氏佚作。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又名鞏祚,字人,一字爾玉,號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傑出的思想家、學問家、文學家與詩人。清代嘉道時期經世致用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魏源並稱“龔魏”。嘉慶二十三年(1818)舉人,道光九年(1829)進士。歷官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禮部主事。道光十九年辭官南歸,後主丹陽雲陽書院、杭州紫陽書院講席。其思想對晚清影響頗大。著述甚富,散佚很多,後人輯有《龔定盦全集》、《龔自珍全集》等。編者簡介樊克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祖籍山西沁水,1942年生於鄭州,旋隨父母移居西安。1963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獨著有《龔自珍生平與詩文新探》、《龔自珍年譜考略》、《中國書院史》、《學校史話》、《書院史話》。合著有《中國近代哲學史》、《中國思想史綱》、《宋明理學史》,並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思想史卷》,任編委。
龔自珍(1792—1841),又名鞏祚,字人,一字爾玉,號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傑出的思想家、學問家、文學家與詩人。清代嘉道時期經世致用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魏源並稱“龔魏”。嘉慶二十三年(1818)舉人,道光九年(1829)進士。歷官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禮部主事。道光十九年辭官南歸,後主丹陽雲陽書院、杭州紫陽書院講席。其思想對晚清影響頗大。著述甚富,散佚很多,後人輯有《龔定盦全集》、《龔自珍全集》等。編者簡介樊克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祖籍山西沁水,1942年生於鄭州,旋隨父母移居西安。1963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獨著有《龔自珍生平與詩文新探》、《龔自珍年譜考略》、《中國書院史》、《學校史話》、《書院史話》。合著有《中國近代哲學史》、《中國思想史綱》、《宋明理學史》,並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思想史卷》,任編委。
目錄
篇名 | 頁碼 |
辯知覺(1804年) | 55 |
水仙華賦甲子(1804年) | 55 |
說月晷(1812年—1815年) | 56 |
與人箋(1812年—1815年) | 57 |
尊隱(1812年—1816年) | 58 |
明良論一(1813年—1814年) | 61 |
明良論二(1813年—1814年) | 62 |
明良論三(1813年—1814年) | 64 |
明良論四(1813年—1814年) | 65 |
擬上今方言表(1813年—1816年) | 67 |
與徽州府志局纂修諸子書(1814年11、12月間) | 67 |
保甲正名(1814年冬) | 69 |
平均篇(1814年—1817年) | 70 |
寫神思銘(1814年—1823年) | 72 |
釋風(1814年—1823年) | 72 |
哀忍之華(1814年—1823年) | 73 |
皇朝碩輔頌二十一首存序(1814年—1823年) | 73 |
定盦七銘(1814年—1823年) | 74 |
黃山銘有序(1815年春、夏間) | 75 |
別辛丈人文(1815年夏) | 75 |
明按察司僉事金君石闕銘(1815年) | 76 |
乙丙之際箸議第一(1815年—1816年) | 77 |
乙丙之際塾議三(1815年—1816年) | 78 |
乙丙之際箸議第六(1815年—1816年) | 80 |
乙丙之際箸議第七(1815年—1816年) | 81 |
乙丙之際箸議第九(1815年—1816年) | 82 |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六(1815年—1816年) | 83 |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1815年—1816年) | 84 |
乙丙之際箸議第十八(1815年—1816年) | 85 |
乙丙之際箸議第十九(1815年—1816年) | 85 |
乙丙之際塾議第二十(1815年—1816年) | 86 |
乙丙之際塾議第二十五(1815年—1816年) | 87 |
涼燠(1815年—1816年) | 87 |
宋先生述(1816年春) | 88 |
冷石軒記(1816年) | 89 |
致陳奐書(1816年—1818年) | 90 |
敘嘉定七生(1816年—1818年) | 90 |
送歙吳君序(1816年—1819年) | 91 |
與番舶求日本佚書書(1816年—1819年) | 92 |
致江鳳彝書(1816年—1820年) | 93 |
徐尚書代言集序(1816年—1820年) | 93 |
松江兩京官(1816年—1820年) | 95 |
書葉機(1816年—1821年) | 95 |
段氏說文解字注題記(1816年—1821年) | 96 |
送夏進士序(1817年春) | 97 |
太倉王中堂奏疏書後(1817年夏) | 98 |
王仲瞿墓表銘(1817年秋) | 99 |
與江子屏箋(1817年12月22日) | 100 |
江子屏所著書序(1817年) | 101 |
錢吏部遺集序(1817年) | 102 |
江南安慶府知府何公墓表銘(1817年) | 103 |
識某大令集尾(1817年) | 103 |
金孺人畫山水敘(1817年後) | 105 |
釋魂魄(1817年—1818年) | 105 |
宥情(1817年—1820年) | 106 |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浙江鄉試卷(1818年9月) | 107 |
闡告子(1818年) | 108 |
跋十三行白玉本(1818年) | 109 |
上鎮守吐魯番領隊大臣寶公書(1819年春、夏間) | 109 |
宋拓孤本漢婁壽碑跋尾[一](1819年11月18日—12月16日) | 111 |
書金伶(1819年冬) | 112 |
批宋翔鳳漢學今文古文考(1819年後) | 114 |
致宋翔鳳書(1819年後) | 114 |
最錄易緯是類謀遺文(1819年後) | 115 |
最錄尚書考靈耀遺文(1819年後) | 116 |
最錄春秋元命苞遺文(1819年後) | 116 |
尊命(1819年後) | 116 |
尊命二(1819年後) | 117 |
西域置行省議(1819年—1820年) | 118 |
北路安插議(1819年—1820年) | 123 |
評澄懷堂詩瀟湘夜雨篇(1819年—1820年) | 123 |
最錄神不滅論(1819年—1820年) | 123 |
蒙古像教志序(1819年—1822年) | 124 |
蒙古水地誌序(1819年—1822年) | 126 |
蒙古台卡志序(1819年—1822年) | 126 |
蒙古寄爵表序(1819年—1822年) | 128 |
蒙古字類表序(1819年—1822年) | 128 |
蒙古氏族表及在京氏族表總序(1819年—1822年) | 129 |
蒙古冊降表序(1819年—1822年) | 129 |
青海志序(1819年—1822年) | 130 |
烏梁海表序(1819年—1822年) | 131 |
與人箋(1819年—1823年) | 131 |
與人箋(1819年—1823年) | 132 |
與人箋(1819年—1823年) | 132 |
與人箋(1819年—1823年) | 133 |
知歸子贊(1819年—1823年) | 133 |
發大心文(1819年—1823年) | 134 |
跋夫椒山館詩稿(1820年6月下旬—7月初) | 137 |
慈雲樓藏書志序(1820年7月10日) | 138 |
跋北齊蘭陵王碑(1820年11月6日—12月5日) | 140 |
徽州府志氏族表序(1820年) | 140 |
農宗(1820年—1823年) | 141 |
農宗答問第一(1820年—1823年) | 145 |
農宗答問第二(1820年—1823年) | 145 |
農宗答問第三(1820年—1823年) | 145 |
農宗答問第四(1820年—1823年) | 146 |
農宗答問第五(1820年—1823年) | 146 |
跋白石神君碑舊拓本(1821年2月初—3月初) | 146 |
珠鏡吉祥龕心課(選錄1821年10月12日—11月5日) | 147 |
擬進上蒙古圖志表文(1821年11月25日) | 148 |
致秦恩復書(1821年後) | 150 |
陳碩甫所著書序(1821年—1822年) | 151 |
上國史館總裁提調總纂書(1821年—1823年8月初) | 152 |
上海張青琱文集序(1822年1月23日—2月21日) | 157 |
最錄西藏志(1822年春) | 157 |
擬釐正五事書(1822年4月22日) | 158 |
最錄邦畿水利集說(1822年4月22日—5月20日) | 159 |
題白石山館詩(1822年9月29日) | 160 |
白石山館詩手批(1822年9月29日) | 160 |
劉禮部庚辰大禮記注長編序(1822年秋) | 164 |
致鄧傳密書(1822年11月中旬—12月中旬) | 165 |
海門先嗇陳君祠堂碑文(1822年12月中旬前) | 165 |
與人箋(1822年12月20日) | 167 |
致鄧傳密書(1822年12月22日) | 168 |
致魏源書(1822年冬) | 169 |
壬癸之際胎觀第一(1822年—1823年) | 169 |
壬癸之際胎觀第二(1822年—1823年) | 170 |
壬癸之際胎觀第三(1822年—1823年) | 171 |
壬癸之際胎觀第四(1822年—1823年) | 172 |
壬癸之際胎觀第五(1822年—1823年) | 173 |
壬癸之際胎觀第六(1822年—1823年) | 173 |
壬癸之際胎觀第七(1822年—1823年) | 174 |
壬癸之際胎觀第八(1822年—1823年) | 175 |
壬癸之際胎觀第九(1822年—1823年) | 175 |
臣里(1823年前) | 176 |
答人求墓銘書(1823年前) | 177 |
最錄平定羅剎方略(1823年前) | 177 |
致鄧傳密書(1823年1月下旬) | 178 |
資政大夫禮部侍郎武進莊公神道碑銘(1823年2月8日) | 179 |
阮尚書年譜第一序(1823年2月11日—3月12日) | 181 |
五經大義終始論(1823年春、夏間) | 185 |
五經大義終始答問一(1823年春、夏間) | 188 |
五經大義終始答問二(1823年春、夏間) | 189 |
五經大義終始答問三(1823年春、夏間) | 189 |
五經大義終始答問四(1823年春、夏間) | 189 |
五經大義終始答問五(1823年春、夏間) | 190 |
五經大義終始答問六(1823年春、夏間) | 190 |
五經大義終始答問七(1823年春、夏間) | 190 |
五經大義終始答問八(1823年春、夏間) | 191 |
五經大義終始答問九(1823年春、夏間) | 191 |
跋少作(1823年6月9日) | 191 |
記佚媵(1823年6、7月間) | 192 |
與江居士箋(1823年7月9日) | 192 |
跋無著詞選(1823年7月) | 193 |
跋懷人館詞選(1823年7月) | 193 |
跋影事詞選(1823年7月) | 193 |
跋小奢摩詞選(1823年7月) | 194 |
跋圓覺經略疏(1824年前) | 194 |
致江鳳彝書(1824年1月28日) | 194 |
跋宋拓蘭亭定武本(1824年2月) | 196 |
金壇方言小記(1824年7月26日後) | 196 |
跋簳山草堂詩集(1824年8月24日—9月22日) | 197 |
重刊圓覺經略疏後序(1824年9月23日) | 197 |
助刊圓覺經略疏願文(1824年) | 198 |
捕蜮第一(1824年) | 198 |
捕熊羆鴟鴞豺狼第二(1824年) | 199 |
捕狗蠅螞蟻蚤蜰蚊虻第三(1824年) | 199 |
祀典雜議五首(1824年後) | 199 |
廬之推(1824年—1825年) | 202 |
宋拓孤本漢婁壽碑跋尾[二](1825年1月19日—2月17日) | 203 |
武顯將軍福建海壇鎮總兵官丁公神道碑銘(1825年) | 203 |
古史鉤沉論一(1825年—1833年) | 205 |
古史鉤沉論二(1825年—1833年) | 206 |
古史鉤沉論三(1825年—1833年) | 209 |
古史鉤沉論四(1825年—1833年) | 210 |
四先生功令文序(1826年前) | 212 |
記王隱君(1826年前) | 213 |
績溪胡戶部文集序(1826年—1831年) | 213 |
定盦八箴(1827年秋) | 214 |
跋破戒草(1827年12月15日) | 216 |
說衛公虎大敦(1827年) | 217 |
闕里孫孺人墓志銘(1827年) | 217 |
大誓答問第一論伏生原本二十九篇,非二十八篇(1828年3月) | 218 |
大誓答問第二論夏侯氏無增篇(1828年3月) | 218 |
大誓答問第三論歐陽氏無增篇(1828年3月) | 219 |
大誓答問第四論今文篇數具在(1828年3月) | 219 |
大誓答問第五論近儒異序同篇之說非是(1828年3月) | 219 |
大誓答問第六答客難(1828年3月) | 220 |
大誓答問第七論近儒《書序》當一篇之說(1828年3月) | 220 |
大誓答問第八論班氏不以《書序》當一篇(1828年3月) | 221 |
大誓答問第九論《書序》古今文並有(1828年3月) | 221 |
大誓答問第十論後得者非《大誓》(1828年3月) | 221 |
大誓答問第十一論《大誓》晚立與伏生家法無涉(1828年3月) | 222 |
大誓答問第十二論《尚書大傳》引此文之故(1828年3月) | 222 |
大誓答問第十三論孔壁中無《大誓》(1828年3月) | 223 |
大誓答問第十四論五十八篇之名(1828年3月) | 224 |
大誓答問第十五論劉向襲稱五十八、班固襲稱五十七之誤(1828年3月) | 224 |
大誓答問第十六論班史稱四十六卷之故(1828年3月) | 224 |
大誓答問第十七論隋史稱二十五篇之謬(1828年3月) | 225 |
大誓答問第十八論唐人稱三十四篇(1828年3月) | 225 |
大誓答問第十九論偽孔《序》稱二十五篇之謬(1828年3月) | 225 |
大誓答問第二十論近儒遁詞(1828年3月) | 226 |
大誓答問第二十一論充學之《大誓》是一篇、是三篇,處處不合(1828年3月) | 226 |
大誓答問第二十二論漢世何以不互校(1828年3月) | 227 |
大誓答問第二十三論太史公古文之學(1828年3月) | 227 |
大誓答問第二十四總論漢代今文古文名實(1828年3月) | 228 |
大誓答問第二十五論《大誓》逸文有二種(1828年3月) | 229 |
大誓答問第二十六論東晉偽古文乘虛而入(1828年3月) | 230 |
最錄李白集(1828年夏) | 230 |
最錄尚書古文序寫定本戊子臘月上斜街寄齋作(1829年1月5日—2月3日) | 231 |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會試卷(1829年4月) | 232 |
書果勇侯入覲(1829年5月4日) | 233 |
對策(1829年5月23日) | 234 |
御試安邊綏遠疏(1829年5月30日) | 237 |
重摹宋刻洛神賦九行跋尾(1829年) | 238 |
上大學士書(1829年12月26日) | 239 |
最錄段先生定本許氏說文庚寅冬日上斜街寄齋作(1830年冬) | 245 |
縱難送曹生(1831年前) | 247 |
張南山國朝詩征序(1831年10月20日前) | 248 |
致張維屏書(1831年10月20日) | 248 |
書文衡山小真書諸葛亮出師表後(1831年) | 249 |
誦得生淨土陀羅尼記數簿書後(1831年) | 250 |
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撫陽湖吳公文(1831年—1832年) | 251 |
尊任(1831年—1834年) | 251 |
長短言自序(1831年—1835年) | 252 |
跋某帖後(1832年9月9日) | 253 |
最錄司馬法(1832年10月24日—11月21日) | 253 |
題依隱齋詩(1832年) | 254 |
最錄三千有門頌(1832年) | 254 |
抱小(1832年後) | 255 |
杭大宗逸事狀(1832年後) | 256 |
懷寧王氏族譜序(1832年後) | 256 |
六經正名(1833年) | 257 |
六經正名答問一(1833年) | 259 |
六經正名答問二(1833年) | 259 |
六經正名答問三(1833年) | 260 |
六經正名答問四(1833年) | 260 |
六經正名答問五(1833年) | 260 |
乾祿新書自序(1834年) | 261 |
工部尚書高郵王文簡公墓表銘(1835年冬) | 262 |
最錄覺意三昧(1835年) | 264 |
雙非雙亦門頌(1835年) | 264 |
釋二門三點同異(1835年後) | 265 |
說昌平州(1836年春) | 266 |
說天壽山(1836年春) | 267 |
說居庸關(1836年春) | 268 |
送廣西巡撫梁公序一(1836年7月) | 269 |
送廣西巡撫梁公序二(1836年7月) | 269 |
送廣西巡撫梁公序三(1836年7月) | 270 |
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兩廣總督謚敏肅涿州盧公神道碑銘代阮中堂(1836年夏) | 271 |
致吳葆晉書(1836年8月7日後) | 272 |
陸彥若所著書序(1836年10月18日) | 273 |
說張家口(1836年) | 274 |
答人問關內侯(1837年前) | 275 |
正譯第一正《法華經》秦譯(1837年2月) | 276 |
正譯第二正《大品彌陀經》魏譯(1837年2月) | 277 |
正譯第三正《大本彌陀經》(1837年2月) | 277 |
正譯第四正《彌陀經》(1837年2月) | 278 |
正譯第五正《大般若經》(1837年2月) | 279 |
正譯第六正密部、正偈頌(1837年2月) | 280 |
正譯第七總正歷代所譯一切經(1837年2月) | 281 |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1837年2月5日—3月6日) | 281 |
書蘇軾題臨皋亭子帖後(1837年4月5日—5月4日) | 288 |
致吳葆晉書(1837年春) | 288 |
主客司述略(1837年7月) | 289 |
致吳式芬書(1837年8月22日) | 290 |
最錄禪波羅蜜門(1837年9月30日—10月28日) | 290 |
通明觀科判(1837年9月30日—10月28日) | 291 |
國朝春曹題名記序(1837年10月16日) | 293 |
論京北可居狀(1837年10月29日—11月27日) | 294 |
致吳葆晉書(1837年) | 295 |
致吳式芬書(1837年6月—1838年6月) | 296 |
致吳式芬書(1837年8月—1838年1月) | 296 |
致吳式芬書(1837年8月—1838年6月) | 297 |
致吳式芬書(1837年8月—1838年7月) | 297 |
致吳式芬書(1837年8月—1838年10月) | 298 |
致吳式芬書(1837年9月—1838年1月) | 299 |
說宗彝(1837年後) | 299 |
說爵(1837年—1838年) | 301 |
跋商內言卣(1837年—1838年) | 302 |
跋周伯箕父簠(1837年—1838年) | 302 |
跋周兵史鼎(1837年—1838年) | 302 |
跋周應公鼎(1837年—1838年) | 303 |
書湯海秋詩集後(1837年—1838年) | 303 |
論私(1838年前) | 304 |
非五行傳(1838年前) | 305 |
尊史(1838年前) | 307 |
太史公書副在京師說(1838年前) | 308 |
京師樂籍說(1838年前) | 310 |
撰四等十儀(1838年前) | 311 |
跋王北堂所藏明嘉靖雙柏堂刻本越絕書(1838年前) | 312 |
說京師翠微山(1838年前) | 312 |
在禮曹日與堂上官論事書(1838年2月) | 313 |
致吳葆晉書(1838年4月30日) | 316 |
為何紹基書未刊文稿冊跋(1838年5月15日前) | 317 |
致吳式芬書(1838年5月—7月) | 317 |
致吳式芬書(1838年5月—7月) | 318 |
京師悅生堂刻石代宋經歷(1838年6月22日—7月20日) | 318 |
致吳式芬書(1838年7月7日) | 319 |
致吳式芬書(1838年7月14日) | 319 |
致吳式芬書(1838年7月24日—8月2日) | 320 |
致吳式芬書(1838年8月3日) | 320 |
致吳式芬書(1838年夏) | 321 |
致吳式芬書(1838年10月3日) | 321 |
重輯六妙門序(1838年12月17日) | 322 |
春秋決事比自序(1838年前後) | 323 |
春秋決事比答問第一《不定律篇》答問十事(1838年前後) | 325 |
春秋決事比答問第二《不屑教律篇》答問三事(1838年前後) | 327 |
春秋決事比答問第三《律目篇》答問十事(1838年前後) | 328 |
春秋決事比答問第四《律細目篇》答問九事(1838年前後) | 330 |
春秋決事比答問第五《人倫之變篇》答問八事(1838年前後) | 331 |
商周彝器文錄序(1838年後) | 333 |
學隸圖跋(1838年—1839年) | 333 |
國清百錄序(1839年前) | 334 |
為龍泉寺募造藏經樓啟(1839年前) | 334 |
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1839年1月5日前後) | 335 |
致何紹基書(1839年2月13日前) | 337 |
鄧太恭人八旬壽序(1839年春) | 338 |
問經堂記(1839年5月22日前) | 339 |
致何紹基、何紹業書(1839年5月22日) | 340 |
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1839年7月) | 341 |
邵子顯校刊婁東雜著序(1839年7月) | 342 |
跋錢南園臨《枯樹賦》(1839年10月7日—20日) | 342 |
徐泰母碣(1839年) | 343 |
病梅館記(1839年—1840年) | 343 |
上清真人碑書後(1839年—1841年) | 344 |
致吳葆晉書(1840年春) | 344 |
懷古田舍詩鈔序(1840年春) | 346 |
秦泰山刻石殘字跋尾(1840年7月29日—8月26日) | 348 |
致孔憲彝書(1840年9月9日) | 348 |
跋敦煌太守裴岑立海祠刻石(1840年9月10日) | 349 |
書張子絜大令薦粢所藏玲瓏山館本華山碑跋後(1840年秋) | 349 |
鳳山知縣常州湯公父子畫像記(1840年秋) | 349 |
為周詒朴書舊作詩卷跋(1840年10月) | 350 |
與人箋(1840年12月2日) | 351 |
書致何紹基寱詞二首跋(1840年—1841年) | 351 |
跋浯溪題名殘刻(1841年1月21日) | 352 |
致吳葆晉書(1841年1月24日) | 352 |
鴻雪因緣圖記序(1841年8月19日) | 353 |
跋傅征君書冊(1841年) | 354 |
跋王百穀詩文稿(1841年) | 355 |
述思古子議 | 355 |
葛伯仇餉解 | 356 |
說中古文 | 357 |
最錄穆天子傳 | 358 |
秦漢石刻文錄序 | 359 |
自晉迄隋石刻文錄序 | 360 |
秋夜聽俞秋圃彈琵琶賦詩,書諸老輩贈詩冊子尾(1818年前) | 363 |
吳山人文徵、沈書記錫東餞之虎丘(1819年2月) | 364 |
題吳南薌東方三大圖。圖為登州蓬萊閣,為泰州山,為曲阜聖陵(1819年2月) | 364 |
驛鼓三首(1819年春) | 365 |
飲少宰王定九丈鼎宅,少宰命賦詩(1819年春、夏間) | 365 |
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1819年春、夏間) | 366 |
題紅蕙花詩冊尾並序(1819年冬) | 367 |
行路易(1819年) | 368 |
夢得“東海潮來月怒明”之句,醒,足成一詩(1819年) | 369 |
又成一詩(1819年) | 369 |
鄰兒半夜哭(1819年) | 369 |
舟到(1820年春) | 370 |
風意(1820年春) | 370 |
發洞庭,舟中懷鈕非石樹玉、葉青原昶(1820年春) | 370 |
此游(1820年春) | 371 |
過揚州(1820年春) | 371 |
庚辰春日重過門樓胡同故宅(1820年春) | 371 |
因憶兩首(1820年春) | 372 |
紫雲回三疊有序(1820年春) | 372 |
客春,住京師之丞相胡同,有《丞相胡同春夢詩》二十絕句。春又深矣,因燒此作,而奠以一絕句(1820年春) | 373 |
春晚送客(1820年春) | 373 |
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1820年夏) | 373 |
贈伯恬(1820年夏) | 374 |
廣陵舟中為伯恬書扇(1820年夏) | 374 |
趙晉齋魏、顧千里廣圻、鈕非石樹玉、吳南薌文徵、江鐵君沅,同集虎丘秋宴作(1820年秋) | 374 |
戒詩五章(1820年秋) | 375 |
寒夜讀歸夫人佩珊贈詩,有“刪除藎篋閒詩料,湔洗春衫舊淚痕”之語,憮然和之(1820年) | 375 |
觀心(1820年) | 376 |
又懺心一首(1820年) | 376 |
偶感(1820年) | 376 |
詠史(1820年) | 377 |
讀公孫弘傳(1820年) | 377 |
馬(1820年) | 377 |
吳市得題名錄一冊,乃明崇禎戊辰科物也,題其尾一律(1820年) | 378 |
才盡(1820年) | 378 |
鐵君惠書,有“玉想瓊思”之語,衍成一詩答之(1820年) | 378 |
暮雨謠三疊(1821年春) | 379 |
周信之明經中孚手拓吳興收藏家吳、晉、宋、梁四朝磚文八十七種見貽,賦小詩報之(1821年春) | 379 |
吳市得舊本制舉之文,忽然有感,書其端(1821年4月前) | 380 |
蕭縣顧椒坪工詩,隱於逆旅,恆自銼芻秣,伺過客,乞留詩,欲陰以物色天下士。亦留一截句(1821年5月) | 380 |
城北廢園將起屋,雜花當楣,施斧斤焉。與馮舍人啟蓁過而哀之,主人諾,馮得桃,余得海棠。作救花偈示舍人(1821年5月) | 381 |
夜直(1821年秋) | 381 |
柬陳碩甫奐,並約其偕訪歸安姚先生(1821年冬) | 381 |
冬日小病寄家書作(1821年冬) | 382 |
能令公少年行有序(1821年) | 382 |
明日重尋去(1821年) | 383 |
夜讀番禺集,書其尾(1821年) | 383 |
奴史問答(1821年) | 384 |
小遊仙詞十五首(1821年) | 384 |
野雲山人惠高句驪香,其氣和澹,詩酬之(1821年底) | 386 |
辛巳除夕,與彭同年蘊章同宿道觀中,彭出平生詩,讀之竟夜,遂書其卷尾(1822年1月22日) | 386 |
桐君仙人招隱歌有序(1822年春) | 386 |
柬秦敦夫編修二章有序(1822年9月—11月) | 387 |
十月廿夜大風,不寐,起而抒懷(1822年12月4日) | 388 |
漢朝儒生行(1822年) | 388 |
投宋於庭翔鳳(1822年) | 390 |
投包慎伯世臣(1822年) | 390 |
餺飥謠(1822年) | 390 |
送劉三(1822年) | 391 |
黃犢謠,一名佛前謠,一名夢為兒謠(1822年) | 391 |
歌哭(1822年) | 392 |
送南歸者(1822年) | 392 |
薦主周編修貽徽屬題尊甫小像,獻一詩(1822年) | 392 |
城南席上謠,一名嘲十客謠,一名聒聒謠(1822年) | 393 |
女士有客海上者,繡大士像,而自繡己像禮之,又繡平生詩數十篇綴於尾(1823年1月26日—2月10日) | 393 |
李復軒秀才學璜惠序吾文,鬱郁千餘言,詩以報之(1823年1月26日—2月10日) | 394 |
夜坐(1823年春) | 394 |
暮春以事詣圓明園,趨公既罷,因覽西郊形勝,最後過澄懷園,和內直友人春晚退直詩六首(1823年4月中旬—5月上旬) | 394 |
寄古北口提督楊將軍芳(1823年8月5日前) | 395 |
辨仙行(1823年8月5日前) | 395 |
送端木鶴田出都(1823年8月5日前) | 396 |
柬王征君萱鈴,並約其偕訪歸安姚先生(1823年8月5日前) | 396 |
飄零行,戲呈二客(1823年8月5日前) | 397 |
午夢初覺,悵然詩成(1823年8月5日前) | 397 |
漫感(1823年8月5日前) | 398 |
人草藁(1823年8月5日前) | 398 |
三別好詩有序(1823年8月6日後) | 398 |
補題李秀才增厚《夢遊天姥圖》卷尾有序(1825年12月10日—1826年1月7日) | 399 |
詠史(1825年冬) | 399 |
乙酉臘,見紅梅一枝,思親而作,時小客崑山(1826年1月8日—2月6日) | 400 |
乙酉除夕,夢返故廬,見先母及潘氏姑母(1826年2月6日) | 400 |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漢鳳紐白玉印一枚,文曰“349401伃妾趙”,既為之說載文集中矣,喜極賦詩,為寰中倡。時丙戌上春也(1826年2月7日—3月8日) | 401 |
紀游(1826年春) | 402 |
後游(1826年春) | 402 |
夏進士詩(1826年春) | 403 |
京師春,盡夕大雨書懷,曉起柬比鄰李太守威、吳舍人嵩梁(1826年春) | 403 |
美人(1826年春) | 404 |
以奇異金石文字拓本十九種,寄秦編修恩復揚州,而媵以詩(1826年5月) | 404 |
二哀詩有序(1826年夏) | 404 |
祭程大理同文於城西古寺而哭之(1826年夏、秋間) | 405 |
同年生胡戶部培翬集同人祀漢鄭司農於寓齋,禮既成,繪為卷子。同人為歌詩,龔自珍作祀議一篇質戶部,戶部屬354406括其指,為韻語以諧之(1826年8月8日後) | 406 |
丙戌秋日,獨游法源寺,尋丁卯、戊辰間舊遊,遂經過寺南故宅,惘然賦(1826年秋) | 407 |
秋心三首(1826年秋) | 407 |
有所思(1826年) | 408 |
反祈招有序(1826年) | 408 |
燼餘破簏中,獲書數十冊,皆慈澤也,書其尾(1826年) | 409 |
投李觀察宗傳(1826年) | 409 |
賦憂患(1826年) | 409 |
墮一齒戲作(1826年) | 410 |
夢中述願作(1826年) | 410 |
釋言四首之一(1826年) | 410 |
同年生徐編修寶善齋中夜集,觀其六世祖健庵尚書邃園修禊卷子,康熙三十年制也。卷中凡二十有二人。邃園在崑山城北,廢趾余嘗至焉。編修屬書卷尾(1826年末—1827年初) | 411 |
寒月吟有序(1826年末—1827年1月) | 411 |
元日書懷(1827年1月27日) | 412 |
退朝遇雪,車中忽然有懷,吟寄江左(1827年春) | 413 |
春日有懷山中桃花,因有寄(1827年春) | 413 |
棗花寺海棠下感春而作(1827年春) | 413 |
述懷呈姚侍講元之 有序(1827年春) | 414 |
西郊落花歌(1827年4月22日) | 414 |
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1827年春、秋間) | 415 |
四月初一日投牒更名易簡(1827年4月26日) | 417 |
哭鄭八丈師愈,秀水人(1827年夏) | 417 |
秋夜花游(1827年秋) | 418 |
東陵紀役三首(1827年11月4日—18日) | 418 |
九月二十七夜夢中作(1827年11月15日) | 419 |
夢中作四截句十月十三夜也(1827年12月1日) | 419 |
撰羽琌山館金石墨本記成,弁端二十字(1827年) | 420 |
自寫寒月吟捲成,續書其尾(1827年) | 420 |
婆羅門謠(1827年) | 420 |
同年生吳侍御傑疏請唐陸宣公從祀瞽宗,得俞旨行,侍御屬同朝為詩,以張其事,內閣中書龔自珍獻侑神之樂歌(1827年) | 421 |
歌筵有乞書扇者(1827年) | 421 |
夢中作(1827年) | 422 |
偽鼎行(1827年) | 422 |
四言六章有序(1827年) | 422 |
菩薩墳有序(1827年) | 423 |
太常仙蝶歌有序(1827年) | 424 |
世上光陰好(1827年) | 424 |
投錢學士林(1827年) | 425 |
顧丈千里得唐睿宗書順陵碑,遠自吳中見寄。余本以南北朝磨崖各一種懸齋中,得此而三,書於幀尾(1827年) | 425 |
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履恆(1827年) | 425 |
猛憶(1827年) | 426 |
銘座詩(1827年) | 426 |
李中丞宗瀚家獲觀古拓隋丁道護書啟法寺碑,狂書一詩(1827年) | 427 |
程秋樵《江樓聽雨卷》,周保緒畫(1827年) | 427 |
張詩舲前輩游西山歸索贈(1830年) | 428 |
題鷺津上人書冊(1831年) | 428 |
題蘭汀郎中園居三十五韻。郎中名那興阿,內務府正白旗人,故尚書蘇楞額公之孫。園在西淀圓明園南四里,淀人稱曰蘇園(1834年) | 429 |
寓蘇園五日,臨去,郎中屬題水流雲在卷子,二首(1834年) | 430 |
同年馮文江官廣西土西隆州,以事得譴,北如京師,老矣,將南歸鴛鴦湖,索詩贈行(1836年) | 430 |
題王子梅《盜詩圖》(1837年8月) | 431 |
會稽茶(1838年8月20日—9月18日) | 431 |
題梵冊(1838年) | 432 |
以“子絕四”一節題,課兒子為帖括文,兒子括義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天地為芻狗。”閱之大笑,成兩絕句示之(1838年) | 432 |
退朝偶成(1838年) | 433 |
乞糴保陽(1839年1月9日後) | 433 |
己亥雜詩(三百十五首選一百九十首) | 434 |
哭洞庭葉青原昶(1840年秋—1841年秋) | |
題龔蘧生倚天圖(1840年11月24日—12月23日) | 487 |
書魏槃仲扇(1841年9月15日—9月24日) | 487 |
失題 | 487 |
桂殿秋二首(1810年7月) | 491 |
水調歌頭(1811年7月21日) | 491 |
台城路(1811年秋) | 492 |
瑤台第一層(1811年) | 492 |
滿江紅(1811年—1812年) | 493 |
東風第一枝贈曼雲(1812年前) | 493 |
湘月(1812年夏) | 494 |
鵲橋仙(1813年) | 494 |
惜秋華(1813年8月) | 495 |
減蘭(1813年8月) | 495 |
露華(1813年8月) | 496 |
金縷曲(1813年秋) | 496 |
湘月(1814年春) | 496 |
摸魚兒(1815年7月7日—8月4日) | 497 |
賣花聲(1816年春) | 497 |
百字令(1816年春) | 498 |
百字令投袁大琴南(1816年) | 498 |
沁園春(1816年) | 498 |
摸魚兒(1818年2月初) | 499 |
減蘭(1818年春、夏間) | 499 |
虞美人(1819年—1820年) | 500 |
水龍吟題家繡山《停琴聽簫圖》(1820年前) | 500 |
南浦(1820年6月14日) | 501 |
高陽台(1820年6月下旬—7月初) | 501 |
清平樂(1821年冬) | 502 |
齊天樂(1821年—1823年7月) | 502 |
長相思二首(1821年—1823年7月) | 503 |
摸魚兒(1822年4月22日—5月20日) | 503 |
綺寮怨(1823年前) | 504 |
清平樂題胡魚門《山居卷子》(1823年前) | 504 |
百字令(1823年前) | 504 |
醜奴兒令(1823年春) | 505 |
洞仙歌(1823年夏) | 505 |
南鄉子(1825年6月下半月—7月上半月) | 506 |
水調歌頭(1828年) | 506 |
水調歌頭(1830年) | 506 |
洞仙歌(1832年春) | 507 |
慶春澤(1833年2月19日) | 507 |
江城子(1834年前) | 508 |
洞仙歌(1835年7月14日) | 508 |
鳳凰台上憶吹簫(1836年4月16日—5月14日) | 509 |
百字令(1836年8月7日後) | 509 |
菩薩蠻(1840年5月20日) | 510 |
定風波(1840年6月11日) | 510 |
好事近(1840年9月5日) | 511 |
賀新涼(1840年8月27日—9月25日) | 511 |
醜奴兒令(1840年8月27日—9月25日) | 512 |
天仙子(1840年秋) | 512 |
台城路客秣陵(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2 |
台城路(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3 |
賣花聲(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3 |
賣花聲紫菊有近似墨菊者(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4 |
水龍吟(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4 |
清平樂(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4 |
謁金門孫月坡小影(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5 |
隔溪梅令即景(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5 |
台城路(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5 |
應天長(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6 |
醜奴兒令(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6 |
定風波(1840年9月26日—10月24日) | 517 |
鷓鴣天題於湘山《舊雨軒圖》(1841年8月17日—9月14日) | 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