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書映台,
簡介
整座橋樑設計精巧,做工精細,保存基本完整。工作人員撥開橋頭的雜樹,清除橋邊的雜草後,橋板南側一行清晰的文字顯現在眼前“民國拾柒年(1928年)高守誠修建”,字型秀麗,蒼勁有力。
高守誠是清末民初宋河鎮上有名的桐油商人。民國早期,高守誠發現從宋河到三陽的公路被河流阻隔,道路崎嶇,交通十分不便,於是出資在這段公路上修建了三座橋樑。高守誠在建橋時沒有採用中國傳統的磚石材料做拱橋橋樑,而是採用剛剛傳入國內的水泥材料(當時稱為洋灰)建造平板橋,這在當時也是一大創新。可惜的是,高守誠修建的另外兩處橋樑在歷史長河中已不見蹤影,唯有這座水泥橋還屹立在山溪之上,發揮著通行功能。這是荊門地區迄今發現的唯一有明確年款的民國水泥橋,也是唯一保存基本完好的用水泥建造的民國橋樑。
書映台
在書映橋橋頭有一棵百年榔樹,高約20米,樹圍3.5米,老乾虬枝,蒼勁挺拔,生長茂盛。老樹邊上就是高約10米、方圓100多米的書映台,它是一座紅麻石形成的天然平台,西、北、南三面垂直向上,是一處易守難攻、扼守宋河鎮西側的戰略要地。1948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開始後,國民黨新十七旅逃到宋河鎮固守。能否攻克宋河鎮,關鍵在於拿下易守難攻的書映台,中國人民解放軍江漢軍區獨立旅三團三營沿應隨公路進入書映橋附近時,遇到了書映台上敵軍的拚死阻擊。當時營首長決定,在正面進攻的同時,派部分部隊迂迴到書映台後側,四面發起進攻,經過三個多小時激戰,終於在4月16日晚通過書映橋,攻克了書映台。隨後各部隊連夜向宋河鎮內敵人發起猛攻,固守街區的敵軍陣腳大亂,紛紛向應城和京山縣城逃竄,又遭我各軍阻擊。4月17日上午,宋河之戰結束,殲滅國民黨新十七旅大部,俘虜敵軍2100多人,繳獲一大批武器裝備。
全國解放後,書映橋仍然是應城至隨縣公路上京山境內的一座重要橋樑。1984年冬,京山縣政府組織對宋河至三陽的公路加寬取直,應隨公路在書映台附近離開了原有的路線,在書映橋南100多米處修建了一座寬闊的大橋。從此,民國時期修建的水泥橋失去了主幹道橋樑的功能,成為一座鄉間小橋。80多年過去了,書映橋靜靜躺在那裡,默默地講述著先人樂善好施、捐資修路的故事;敘說著那烽火連天、英勇不屈的解放宋河的戰鬥歷史;見證著那改天換地、發展變化的荊楚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