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刊印刷

書刊印刷

書刊印刷,以書籍、期刊等為主要產品的印刷。我國是印刷術發源國,印前包括設計(圖案及內容)、校對、印刷。印後包括折頁、裝訂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書刊印刷
  • 所屬:行業印刷
  • 對象:書籍、期刊等
  • 包括:設計、校對、印刷、裝訂
印刷介紹,行業發展,質量不高原因,提高質量方法,質量水平,經濟效益,技術問題處理,

印刷介紹

全國每年出版圖書20餘萬種,期刊9000多種,兩項合計印數92億多冊,總印張577多億印張,折合用紙136萬噸。可謂印刷大國。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不僅圖書、期刊出版總量有所增加,印裝質量也有提高,印裝周期大大縮短。新聞出版總署印刷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以下簡稱“檢測中心”)負責全國書報刊印刷質量監督、檢測、認定工作。來自檢測中心的信息,近年中國書刊印裝質量的總體狀況是:1.每年檢測中心分赴10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部分出版社、新華書店書庫。書刊印刷廠的裝訂車間現場抽查。近年抽查的批合格率都在90%以上;2.2004年對參加全國書展的355家出版社送檢的3592種圖書進行了檢測,合格率在98%以上;3.每年對全國部分出版社、印刷廠向檢測中心送檢的一等品、署優質品6萬種左右,檢測結果以2004年為例,一等品占送檢產品的83.3%,占全國出版圖書的25%左右;4.中國參加國際書展的圖書,不僅品種略有增加,其中有些精品的印裝質量可與已開發國家的圖書印裝媲美;5.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當前有新發展印刷基地“中國印刷城--龍港”。還有中國中華商務(香港)、北京華聯、雅昌、鶴山雅圖仕、上海界龍等印刷企業,印裝的精品先後獲“美國印刷大獎”、“亞洲印刷大獎”、“香港印刷大獎”。綜上所述,充分反映出中國書刊印裝的質量確實有進步、有提高。但就全國書刊印裝質量的總體水平來說還不理想,尤其是一般的書刊和部分中國小課本的印裝質量較差,有些印裝質量之差達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主要表當前:①彩色印刷品,色調失真,階調丟失,套印不準,接版處顏色深淡不一;②單色印刷品,墨色不勻,反正面套印不準,文字模糊,透印等;③成品尺寸大小,書背字平移歪斜,套書書背字上下,護封尺寸大小,騎馬訂訂位等超標或嚴重超標;八字折、連刀頁、死折殘頁、多帖、倒帖、缺帖;溢膠、開膠等缺陷。
書刊印刷書刊印刷
書刊印刷書刊印刷

行業發展

2011年,首都新聞出版著作權工作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不斷深化改革,加快資源整合,推進高新技術與出版產業的融合,創新和完善新聞出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佳化政府管理模式,提高服務水平,努力開創首都新聞出版和著作權工作的新局面。從《2013-2017年中國期刊印刷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截至2010年11月底,北京地區新聞出版業收入達到466.17億元,同比增長9.45%;資產總額達到935.15億元,同比增長8.74%;利潤總額30.59億元;從業人員11.58萬餘人。新聞出版行業收入總額在全市文化創意產業9大領域中排名第四位。
未來將有可能出現以下趨勢:
1、大中型出版機構一體化運作;
2、出版機構與技術提供商的合作將進一步深入;
3、中小型出版機構將走服務外包之路;
4、新型數字出版機構不斷湧現,以網際網路形態為主;
5、閱讀器廠商開設網路書店;
6、傳統渠道全面向電子渠道轉型;
7、運營商進入全流程數字出版;
8、將出現更加細分的專業資料庫服務商。
當然,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格式、產品價格、商業模式、結算、用戶體驗等諸多問題。
而這些趨勢的發展和問題的解決,都將基於一個主旋律:合作。而合作的目標是1+1=11。請注意,不是1+1=2,而是11,是希望獲得更大的價值,對於以幾何級數發展的產業而言,只有更大的價值才可以稱之為價值。為此,我們還要做很多艱苦而細緻的工作,比如共同組建建設性聯盟,探討如何將數字出版與出版機構更深入結合,制定切合實際的數字出版戰略規劃,規範商業模式和市場策略,以及進一步釐清合作夥伴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一步明確我們要什麼,能給合作夥伴帶來什麼,我們的合作能給產業帶來什麼。
從這個角度上理解,“讓合作夥伴更有價值”具有現實意義,勢必將成為未來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重要話題。

質量不高原因

造成書刊印裝質量不高的原因
造成上述書刊印裝質量水平不高的因素很多,其中有設備陳舊。原材料質量差,工人技術水平低等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出版管理部門,出版部門質量管理意識薄弱。印刷企業管理水平低,沒有把書刊印裝質量的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具體說,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沒有把書刊印裝質量與圖書內容、編校質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印刷標準化工作滯後,現行的印刷標準有的落後於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有些新技術、新工藝至此還沒有質量標準。
就出版社來說,有的出版社為了本部門獲得更多的利潤,不顧書刊印裝質量,哪家印刷廠印刷工價低就到那家印。也有的出版社的編輯,特別是美術編輯過分為適應市場多樣化的需求,標新立異,求新求奇,因設備、工藝技術加工不出來,結果事與願違。還有的出版社提供的紙張質量太差等等。
就印刷廠來說,是書刊印裝質量不高的主要責任者,究其原因:設備陳舊落後是一方面。還有的設備不落後,也乾不出好活來,是因為操作工人技術素質不高。還有的是使用了低價劣質的材料等。除此,還有一個不可忽視而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自兩級定點書刊印刷企業制度取消後,對書刊印裝質量沒有了約束,印刷廠放鬆了對書刊印裝質量的管理造成的。

提高質量方法

如何全面提高書刊印裝質量
書刊印裝質量高低,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印刷及相關工業的總體水平。要真正全面提升中國書刊印刷的印裝質量,單靠哪一個部門的努力是不行的。而需要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出版部門、印刷企業及相關的印刷設備器材工業齊抓共管,各負其責,共同努力才能奏效。具體說,政府部門在印刷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對書刊印刷印裝質量達到的目標,要有明確的要求以及實現目標的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當務之急是解決檢測中心的相關資質問題,只有這樣檢測中心才能理直氣壯地對全國印刷產品質量進行監管。除此,應充分調動全國印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積極性,參照國際標準,更多地等同或多效地採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制定中國印刷業產品質量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和輸送各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質量管理人才。
書刊印刷書刊印刷
對出版社來說,要真正地把出書的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千萬不可在招標選廠時只看印刷廠的報價,而忽視該企業的裝備的先進程度,工人的技術水平,企業誠信等條件隨便選定。要求編輯,特別是美術編輯學習一些印刷工藝,印刷質量標準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向印刷企業提供合格的好的紙張和其他書刊印刷材料,建立書刊印裝質量監督員,以便對書刊印裝的質量進行監督。對書刊印刷企業來說,必須切實加強印裝質量的管理,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有條件的企業要儘快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工作。沒有條件的企業要創造條件儘快解決。學習與實施先進的“5S”現場管理帶動產品質量的提高。建立企業信息化系統,確保整個印刷過程受控。堅持技術進步,加強職工培訓,全面提高職工的素質。
書刊印刷書刊印刷
除此,印刷設備製造部門,印刷器材的生產部門,要為印刷企業提供優質廉價的印刷裝備,新聞出版用紙和各種印刷材料,確保出版物印刷質量的提高。

質量水平

新觀念不斷湧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科學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伴隨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逐步深化,某些曾被認為正確的理論。或許發現尚需修正之,這一切都可能會促使人們觀念的轉變。由於新觀念的產生,舊觀念將逐步消失。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新觀念更換舊觀念,也就成為社會的發展規律。科學、文化、經濟、工業、農業這些代表一定領域的名詞,有其一定的內涵與外延。人們對這些領域有了更深的認識後,發現這些領域的發展與相關領域甚至整個社會有著密切的關聯,為了拓寬與發展這些領域,提出了“大科學”、“大文化”、“大經濟”、“大工業”、“大農業”的新觀念,大大擴展了它們各自原有的內涵和外延,為這些領域的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又有同志提出了“大出版、大旅遊”等新觀念。不管是否願意,這個“觀”那個“觀”還是在不斷出現,而不是有人所想像的那種情況想炒就能炒熱,不炒就會冷卻。現代印刷技術日新月異,尤其是高新技術套用於印刷後,印刷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在不斷變化。人們對傳統印刷作用的認識和理解也勢必產生相應的變化,“大印刷觀”、“大印刷史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和產生的。這不僅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也符合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律,作為印刷領域的新觀念必然會代替傳統的舊觀念。
書刊印刷書刊印刷
兩種觀念客觀存在,不是人為臆造也不能人為分割
世上的事物有新必有舊,有大必有小,新是對舊而言的,大是從小發展起來的。台灣學者李興才先生在《中華印刷通史·序》中提出:大印刷是新興的名詞。有人以為,以往並無“小印刷”之稱,何來“大印刷”?其實,如果對照“大宇宙”與“小宇宙”、“大歷史”與“小歷史”,“巨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等已有名詞,則“大印刷”不應視為標新立異,這“大”與“小”之別,正好就像“巨觀”與“微觀”一樣,表示觀察事物的範圍有“大”“小”不同而已。印刷是綜合性的套用學科,學科交匯時代,學科與學科之間,彼此重疊的範圍越來越大,相互影響與關連的部分越來越多,凡事應從整體來看,自全局著想,把握大方向、大原則、開創大格局,方能解決問題,就像“巨觀調控”振興經濟一樣,“大印刷”是振興印刷工業的重要概念,原因是在“大印刷”這一名詞出現以前,一般人把印刷的範圍界定得比較小,如印刷史僅談印書史,印刷工業僅重視紙張印刷的書刊出版等。
書刊印刷書刊印刷
范慕韓同志在“樹立大印刷意識”一文中指出,“所謂‘大印刷’是針對把印刷理解為印書印報的似已成為習慣的狹窄概念,把印刷工藝和印刷工業從這一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使其真正擴大印刷工藝的技術套用領域……樹立‘大印刷’意識,就是要從思想上認識上樹立這種意識,以求徹底完成和實現突破小圈子,為加速實現印刷工業的現代化而努力。”
書刊印刷
把人們以往對印刷的習慣看法稱之為“小印刷觀”或“傳統印刷觀”,以區別新產生的“大印刷觀”,名稱不一,含義一樣,這是客觀變化與進步的產物,“大印刷觀”是突破傳統印刷觀的狹窄小圈子脫穎而出的新觀念,沒有傳統印刷觀也就沒有“大印刷觀”,兩者既是對立,又是統一的。
“大印刷史觀”使印刷史研究跨上新的台階
現知世界上第一本研究並介紹中國印刷術起源、發展與傳播的專著,是1925年美國學者卡特所寫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
中國學者張秀民老先生有感於此,立志由中國人自己撰寫一部印刷史書,歷經數十年艱辛,於1989年寫成《中國印刷史》並正式出版。該書重點研究了印刷史發展過程中在文化領域上——書籍印刷的全史,詳細論述了各個時代的刻書內容、地點、版本特色,並記錄了刻工、印工的生活和事跡,其它在書籍以外的各種印刷品如年畫、版畫、報紙、紙幣以及印刷所用物料,如紙、墨、文房工具,也都有所涉及。可以說《中國印刷史》一書的出版,為印刷史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4年美籍華人芝加哥大學錢存訓教授受李約瑟博士之託,撰寫了《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第一分冊《紙和印刷》(英文版),作者根據新的材料和考古發現,對過去的研究提出了新解釋,並針對以往遺漏的印刷工藝和技術問題,特別是將雕版和活字製備及印刷的各道工序加以詳細介紹並附以圖解,對印刷中的書體版式、用材、印法這些能為印刷年代和古印刷品真偽提供鑑別標準的事項,也進行了分析研究。該書中文版1990年在中國出版,由此可見,印刷史研究的深度與領域是逐步深入和擴展的。然而事關中華印刷發明權益的某些相關問題,牽涉到對印刷術的科學定義,印刷術起源的追溯如:織物印染中的織物印刷算不算印刷?對印刷術本質屬性、社會功能及其對世界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產生影響的評價等等,這些必需回答但又尚無定論的問題,大印刷史觀在前人印刷史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對印刷歷史應作全面、整體、全過程、全方位的、站在印刷立場上,從印刷的角度出發,以印刷工藝技術的發展為主線,堅持歷史唯物史觀和實事求是的原則,系統地研究。這一思路在時間和空間上擴展了印刷史的研究範圍,是開創印刷史研究新局面的一種思考。作為印刷術的發源國,中國有源遠流長的導源史、逐漸演進的發展史和範圍廣泛的傳播史,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大印刷史觀認為,以往印刷史研究,一般偏重於文化領域的書史研究,這是因為受時代的局限和歷史的制約,但這也是印刷史研究進一步深入的必然歷程和發展階段,事實上印刷術與古代中國社會在宗教、政治、經濟以及中華各個民族日常生活等眾多領域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產生了不容低估的影響,韓國部分學者以新羅時代發達的佛教文化促進印刷術在韓國發源為由,與中國爭奪印刷術的發明權,筆者也曾撰文予以批駁,更深感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擴大印刷史研究領域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大印刷史觀的提出不僅有歷史意義,同時有現實意義。
“大統一”與“小統一”
中國印刷工業在多頭、分散管理體制下,尤其在五六十年代,書刊印刷比重很大,是一個大頭,其它印刷由於太分散,都是小頭。如果說,全國印刷行業的統一管理是“大統一”,那么出版印刷系統內部實行的統一管理就是“小統一”,正因為有了這個“小統一”才得以調動與發揮其系統內的人才、技術、設備、物資、經費等優勢搞科研、建學校、辦刊物,建立物資供應站等,對促進中國印刷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因為是“小統一”,就不可避免帶有局限性,在規劃印刷工業發展時,它主要是站在出版的立場上,其目標在於謀求出版任務的完成,雖然在印刷科研、教育、協會服務方面也面向書刊印刷企業以外的企業,但重心則是在出版方面。當面臨70年代末80年代初印刷工業的落後與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矛盾突出時,“小統一”也就無能為力了,為了從根本上擺脫印刷工業被動落後局面,就不得不求助於國家綜合部門的“大統一”才得以解決。
書刊印刷書刊印刷
出版行政部門過去為中國印刷工業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尤其是在積累實施統一管理經驗方面,是其它部門、系統無法相比的。國務院已經賦予新聞出版署監管全國印刷行業的職能,即相同或相近的職能交由同一部門管理。將出版印刷系統內部的“小統一”擴展為“大統一”,既向統一管理的體制改革邁進了一大步,同時又符合精簡機構的精神,這一決定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經濟效益

本資料共匯集了全國129家印刷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完成情況。這129家印刷企業分布在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2006年盈利企業96家,占76.2%。其中:100萬元以上的46家;200萬元以上36家;300萬元以上23家;500萬元以上18家;1000萬元以上13家。2006年實現利稅完成千萬元以上的28家,完成500萬元以上的47家。

技術問題處理

從印刷行業使用EVA熱熔膠膠訂書刊來看,時間已有十多年的歷史。膠訂書刊的周期短、質量穩定、差錯率低、勞動強度輕。受到出版界和印刷業的歡迎。特別是PUR熱熔膠在國外印刷的推廣使用,PUR熱熔膠代替常用EVA熱熔膠的出現,使EVA熱熔膠的弊端由PUR熱熔膠來彌補,PUR熱熔膠是一種完美的裝訂方式。但是,印刷行業中,膠訂書刊都使用EVA熱熔膠,在印刷品的質量問題中80%的問題是使用EVA膠不當產生的。所以,本文就對膠訂中的技術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共同的解決方法。
熱熔膠的種類、選用
中國熱熔膠的研究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的,近五年國內熱熔膠行業進入了成熟期,熱熔膠的套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大。由於熱熔膠的成分不同和粘結對象的區別,它從傳統的衛生製品、包裝、印刷裝訂等領域擴展到服裝、膠帶、製鞋、冰櫃、電纜、汽車、建築等十餘個行業近30個品種的熱熔膠。
書刊用的EVA熱熔膠是一種不需溶劑、不含水份的固體可熔性聚合物。熱熔膠的常溫下為固體,當熱熔膠加熱熔化到170°C左右時,變為有良好粘度的液體狀;當膠鍋內溫度上升到250°C以上時,熱熔膠液體開始老化變色、變質、粘度下降、膠膜變脆的膠液,無法使用。
國家尚未頒布書刊用熱熔膠的標準。生產熱熔膠的廠沒有統一控制的質量指標體系,各廠有各廠的生產標準。熱熔膠的型號很多,粘結性能也不相同。按不同的膠訂機的速度、膠訂的不同對象、開放時間、固化時間等來區分、選擇使用背膠和側膠。
華北地區的一個印刷企業使用控制熱熔膠指標體系的經驗可供我們借鑑。他們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對新購進的熱熔膠每個品牌、批次均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只有每項指標都合格的膠才能進入車間。這樣,確保了膠訂產品的質量。他們控制的質量指標主要有以下幾項:①耐低溫指標。他們自己設計了一種控溫的冷凍箱,控溫誤差+/-1°C,測溫範圍為-10—10°C。將新購進的熱熔膠製成一定的膠條,放入冷凍箱的彎曲架上,在-1°C的恆溫下進行彎曲實驗,時間為30分鐘後,不斷裂的為合格品。他們正著手設計一種可自動控制的耐低溫性能的熱熔膠測定儀,以使測定結果更加客觀、科學。②抗疲勞強度指標。這是一項檢測膠層耐彎曲次數的指標,它可以保證書籍在多次翻閱後仍能保持完好。首先,把熱熔膠按規定製成膠條,然後,在規定溫度下的疲勞強度測定儀(自製)上進行測試,得出耐彎曲的指標數。③比重指標。他們經過對比試驗發現,比重大於1的膠,綜合性能指標低於比重小於1的熱熔膠。另外,熱熔膠的比重越大,在膠層相同時,單本用膠重量越大,這將明顯增加生產成本。比重的測定可按有關膠粘劑測定方法進行。他們在實踐中常採用“水漂”法進行定性測定:比重大於1的膠會沉入水底,比重小於1的膠則浮於水面。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快捷有效。④抗老化指標。使用容易老化的熱熔膠一是在工藝使用中會明顯結焦、變色,給工藝的正常運行帶來不便;二是在膠訂書籍的使用中,由於膠老化速度較快,會出現質量問題,影響書籍的使用壽命。這項指標可根據國標測定,但所需時間較長。較簡單的方法是在較高的溫度下將膠樣恆溫處理,抗老化性能差的膠變化十分明顯。
書刊印刷書刊印刷
對膠訂機的技術改進 馬配
1、對開槽刀的處理:
從某印刷公司實際操作結果看,膠包機原有的開槽刀頂部(刃尖)太窄,特別是5cm厚的書籍的背膠槽深不理想,對書帖的三折或四折粘結、抗撕裂有一定的質量影響。解決的辦法是:可以把開槽刀的頂部∧用砂輪打成∩,這樣開槽刀開槽的結果是“U”字型,開槽深度為1.2mm?鄄1.5mm之間,槽與槽之間的距離為4mm左右,開槽角度60°為最佳,從而加大了對書帖的槽內“U”字部位的施膠量和加大對書帖內的粘結面積,展平書芯後保證了內頁不易脫落、掉頁。
2、配備預熔膠鍋:
有的膠包機無熱熔膠預熔鍋,由於加膠不當等原因造成膠溫下降,繼續生產會使膠易脆裂、封面脫殼、內文掉頁等。為解決影響質量的關鍵性問題,生產時最好是另準備一隻熱熔膠鍋,待膠鍋內的熱熔膠膠溫達到包本的標準溫度後,根據生產過程需要,把熱熔膠直接倒入運轉膠輪鍋內,保證膠包機正常生產不停機。預熔膠鍋的電源需配備調壓器以控制膠溫,保證膠溫穩定、不老化。第二個膠鍋的預熔時間要依據第一個膠鍋需要加膠時間來定,以不影響膠包機的包本進度為準。
3、膠鍋配備雙溫度計:
為準確的檢測膠鍋的溫度,除機器原配的一支溫度計外,最好再配一支水銀溫度計和一個溫度計金屬外殼,放的位置以不影響書夾運行為標準。
印前拼大版與膠訂的配合
1、膠訂書帖的訂口要比評訂的訂口放大1mm?鄄2mm,以供膠訂銑背和開槽用,以保證銑刀有足夠的銑背尺寸和開槽深度。2、在膠訂過程中,為防止錯帖和少帖的質量問題,使於二次檢查錯帖和少帖。有一個簡便可行的辦法:就是在原有背脊台階式的帖標塊(識)基礎上,另外在書帖的天頭部位同樣增設台階式的帖標塊(識),以便書背脊在銑背和開槽上封面後,解決第二次通過大頭檢查是否有錯帖和少帖的質量問題。
書刊印刷書刊印刷
3、加工的書籍帶勒口的書芯,在膠訂前要作拉口(開口)處理。也就是在原開本尺寸寬的基礎上統一加寬1.5mm?鄄3mm,這樣,就完全保證書芯在銑背開槽成書後的產品符合成品的標準尺寸。在銑背開槽中書芯銑掉1?郾5mm的拉口時,切口就增加1.5mm,總之在拉口時,要掌握根據不同紙張和折數多的原則來決定拉口在拼印版時增加的切口尺寸的多少,以保證書籍標準的裁切尺寸。
4、同時,在拼封面大版時,在封面的地腳部分設計加大5mm左右的白邊。白邊可作余膠的“收容站”,它有助於防止在膠訂過程中余膠滲漏到封面外面去,一是可避免余膠滲漏到定型夾上;二是可避免書本被余膠粘髒。
膠訂前的準備工作
1、折頁後的書帖堆放:在書刊的膠訂前準備工作中,不管是直線膠包機或是圓盤包本機和膠訂生產聯動線,書帖的摺疊質量將直接影響書本的成型質量和整機的運轉正常與否,影響出書周期和經濟效益的發揮。從十幾個印刷廠膠包機的情況來看,膠包機的停機、空檔運轉(包括配有拋帖裝置的聯動線)50%以上的故障是由折頁不標準、書帖堆碼不規範造成的。為保證膠包機的正常運轉,折頁後的書帖處理就是膠訂生產中關鍵的環節。方法如下:①80g以上的四折頁要作破口處理,排出書帖內的空氣後,書帖的兩頭用硬木板(木板尺寸與書帖一樣大小)用打捆機打成等同長度的書帖捆,書帖的平實需打捆2天以上的堆碼,急件的書帖打捆堆碼時間不能少於24小時或配頁後膠訂前一定要作壓平處理。②膠包機所用書芯配頁後,必須作打捆-扎漿-分本工藝處理,保證書芯背脊的平整和內頁不散頁、掉頁。如書帖配本後不扎漿,散本容易散落或有的貼、頁銑背和開槽不符合標準,就容易掉頁或散頁。③折頁的書帖打捆後,有的企業廠房面積受到生產發展的限制,只有將書帖捆放在過道、室外,冬天將書捆放在沒有暖氣的庫房內,膠訂時,用車直接運到膠訂車間上膠。冬季由於室內外的溫差大,這樣就會嚴重影響膠訂的質量,在膠訂時,膠液和帶溫差的書帖接觸後,背脊膠層和側膠膠層表面瞬間下降縮短了熱熔膠的凝固時間和開放時間,對於上述問題處理和避免方法是:生產安排時,冬季至少提前一天以上把需膠訂的書帖運到車間和車間溫度相同的部位堆放,對膠訂的書帖作時效處理,儘可能地減少書帖與車間的溫差出現的質量問題。④掉頁、散頁;掉頁、散頁主要原因與折頁有關。如折頁出套過大、夾頁時撞頁不到位,為避免掉頁、散頁(80g)以上的書帖四折時必須破口排放空氣,如書帖中有一折頁或單頁最好作粘頁處理,這樣掉頁和散頁(除去銑刀原因)問題就解決了。
書刊印刷書刊印刷
2、膠包機的工作前檢查:①國產膠包機在開機前,要注意檢查銑刀托板和銑刀。要根據膠包生產的使用時間長短,定期對銑刀的鋒利進行檢查,對紙屑銑不掉的銑刀要定期更換;對托板要勤校正,保證托板作業面的一致性;每個工作班組對各加油部位至少加油兩次。②每個作業班工作結束時,要及時清理刷書器、開槽刀,保持導軌面的清潔。認真的保養和檢修吸風裝置和紙屑排出暢通正常與否,保證在銑背和開槽過程中,紙屑徹底與書帖頁分離。紙屑不能隨書帖頁運動帶入膠鍋內,反之,檢查更換托板和銑刀。
在膠訂工藝管理中,無預熱膠鍋的生產時,嚴格限制向膠鍋的一次加膠量,做到少加勤加,使膠在膠鍋內的時間儘量縮短,以避免熱熔膠的老化。實踐中證明書芯冬季使用的膠溫,一般要比其他季節調高10°C左右,膠溫控制在180°C~185°C之間,使膠的粘度低於4000mPa·s。以便使膠對書頁保持良好的浸潤性能。在熱熔膠的正常使用170°C~220°C老化臨界溫度內,嚴格控制較高的溫度,這不僅是為了保持浸潤性好,還可使塗膠的拉絲現象大為減少甚至消失。減少或避免了因膠纏繞造成的各工序故障的處理時間,有利於提高整機生產效率。
書刊印刷書刊印刷
總之,只要我們從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總結,認真了解和掌握材料的性能、工藝參數,生產中嚴格工藝上的操作,是能夠獲得符合質量標準的膠訂產品的。
很多書刊印刷後客戶的需求量發生變化,發生這種變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短版化和人力成本的上漲。
在書刊印後市場,導致客戶需求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仍是書刊的短版化和人力成本的上漲。在這兩大因素的影響下,客戶在採購平裝膠訂聯動線時,會將關注點聚焦於設備的活件快速轉換功能是否強大,以及自動化水平高低。與之相對的,無論是進口品牌供應商還是國產品牌供應商,均表示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將是未來立足和決勝於這一市場的關鍵。
對於本年度的銷售形勢及今後的市場銷售預期,諸供應商並未給予統一的意見。有相當數量的供應商認為受市場環境影響,平裝膠訂聯動線的銷量出現下滑,企業利潤也有所降低。與之相對的,他們將採取相對保守的策略,即一方面降低生產成本、加大銷售力度,另一方面不打算做過多的資金投入,靜觀其變,尋找新的市場機會。但也有少數供應商認為,當前全國印後市場均面臨更新設備、提高速度的新需求,未來市場潛力較大,尤其是北方市場。所以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推出特色產品將是未來的工作重心。更為主流的觀點則是,平裝膠訂聯動線市場的投資機會仍會不斷湧現,產品銷售不會受到大的影響,從技術、服務、銷售等基本工作做起,堅持精耕細作,將是未來的主要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