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轍痕》是我國首部全面回顧自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曲藝事業發展歷程的電視藝術作品。該片以歷史發展和時代變遷為主線,用大量詳實的素材和對當事人、親歷者、見證人的採訪以及情景再現,為觀眾描摹了不同歷史時期曲藝發展的基本特點、代表性曲藝家和代表性的曲藝作品,喚醒和再現著人們的文化記憶,具有較強的資料、史料價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曲藝轍痕
- 創作年代:2013年6月14日
- 作品出處:中央電視台記錄頻道
- 文學體裁:電視劇
- 作者:王登渤
播出信息,分集劇情,第一集 新生,第二集 變革,第三集 新風,第四集 傳承,第五集 重生,第六集 興盛,第七集 繁榮,第八集 擔當,第九集 希望,
播出信息
首播日期:2013年6月14日―22日《真相》時段
分集劇情
第一集 新生
1949年,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作為新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的組成單位,參與了新中國的建立。劃時代的變化,為中國曲藝文化事業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從此新中國的曲藝事業在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向前邁進。
第二集 變革
新中國新時代,街頭地攤中誕生的曲藝需要適應新地攤。廣播電台開始成為說書人的新書場。早在解放前,曲藝節目就進入了廣播戲匣子。常寶堃他們家族的相聲就經常出現在天津的廣播電台中。北平廣播電台中的曲藝節目更多,有劉寶全的京韻大鼓、王佩臣的鐵片大鼓、喬清秀的墜子等等,甚至百代勝利公司還出過他們的唱片。
第三集 新風
相聲在建國之後有了新的發展。隨著馬三立的《買猴》的紅火,以馬三立為代表的新一代相聲藝術家開始將相聲藝術帶入了新的時代,而毛澤東給馬三立的”國寶“二字評價更是將馬三立推向了人生和事業的巔峰,也為相聲藝術贏得了一段黃金年代。
第四集 傳承
1958年對於新中國的藝人們來說是個藝術碩果豐收年。這年8月,北京舉辦了第一次全國曲藝匯演,各地老中青三代曲藝家第一次聚在一起,台對台、角對角展現了個人才藝。1957年,北京和平門內石碑胡同的一所宅院,第一期北京曲藝培訓班舉行了開學典禮。侯寶林等名家言傳身教,這讓學員們受益匪淺。學是為了繼承更是為了創新,李潤傑在繼承中創造了快板書,而其他一些曲藝名家也對自己所從事的曲種進行著新的創造和完善。
第五集 重生
文革中曲藝在遭到浩劫的同時,也在不屈不撓地生存。在文革時期,曲藝就像一個岩石下的小草,掙扎生存的那股勁讓過來人記憶猶新。粉碎四人幫之後,各種曲藝形式成為人們發泄對其不滿的工具,而具有批判性的相聲尤為顯著,之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同時,曲藝也快速發展。
第六集 興盛
電視的出現讓人們的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變化,如今看電視已經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而人們過年三十也增加了看春晚的習慣,這也為曲藝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台。1983年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之後,相聲、評書等各種形式的曲藝通過春晚舞台走進千家萬戶。
第七集 繁榮
自己搭建演出台,演出親自上陣,人們從四面八方自發地聚集到這裡觀看各式演出,800多年來,這種習俗一直沒有斷過,這裡是一個巨大的曲藝市場。蘇州評彈、廣東私伙局、少數民族曲藝,各式民族地域曲藝文化的競相綻放形成了全國繁榮一片的曲藝盛世。
第八集 擔當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山崩地裂,撕碎了人們的家園,吞噬了無數的生命,也在中國的軀體上刻下了深深的傷痕。就在國難之時,中國的曲藝文化工作者們立刻行動起來,他們四處奔波進行文藝義演、籌集善款、組織募捐等活動,為災區的人們傳遞愛的正能量,在這場人類浩劫中展現了中國曲藝人應有的民族熱忱和社會擔當。
第九集 希望
網路,如今早已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推動著人類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同時,也為曲藝這項古老的傳統藝術提供了新土壤和嶄新的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