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濱鄉

曲濱位於通江縣南端,歷有通江“南大門”之稱。東與文峰鄉接界,南與平昌縣邱家鄉和澌灘鄉接壤,西與雙泉鄉相接,北與鐵佛鎮、長灘鄉毗鄰。地處東徑107°17′至107°19′,北緯30°41′至31°42′。境內幅員面積為36.6平方公里。轄7個村42個農業合作社,10870人,2605戶。有耕地8500畝,森林1260公頃。通達公路橫穿其境,交通十分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曲濱鄉
  • 所屬地區:巴中市通江縣
  • 電話區號:0827
  • 郵政區碼:636700
  • 地理位置通江縣南端
  • 面積:36.6平方公里
  • 人口:10870人
  • 方言:四川話
  • 車牌代碼:川Y
簡介,產業作物,地圖信息,

簡介

鄉內地形 “三山二河一溝一塬”。二河一溝將曲濱分割成四大塊:印合寨、谷山包、伍家塬 三村各為一大塊(俗稱“河東三村”[實則為鄉之北部])。八廟嶺、大佛寺、九龍廟、陸家山四村共為一大塊(俗稱“河西四村”[實則為鄉之南部])。鄉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植被茂盛,人口密集。河西四村山勢起伏迭盪,溝壑交錯,山勢優美,瓜綿迭延,參差萬狀,十分宜人;印合寨一山,如波濤,似流水,屈曲滾動,迭入曲濱;谷山包一山,雄壯健美,渾厚富實;伍家塬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各村山樑、溝壑、塬壩兼備,或峰或澗,或塬或蹁,或河或山,或平或坡,恣意布設,宜於各類植物和農作物生長。最高峰海拔790m,最低295m,田地、人口多居于海拔500——600m間。
曲濱鄉舊稱曲濱口,“口”指河下的渡口。是附近水旱之道必經咽喉地。曲濱水路上可通長灘、社口,下可達澌灘、平昌、重慶,水路交通較方便。

產業作物

本鄉屬農業產區,糧食生產占有主要位置。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洋芋和各種豆類。經濟作物:油料,主要有油菜,其次有桐籽。其他經濟作物主要有:白肋煙、蠶桑、棉花、藥材等。集體生產時,全鄉年平產糧最高400萬斤,2004年生產糧食1000萬斤以上。其變化的主要因素是依靠政策,科技興農,改良品種(雜交水稻、玉米)。全鄉人民物質生活有較大的改善。
明清以來這裡人文蔚起,文人學士,鄉賢縉紳層出不窮。全鄉初步查明有文生以上28名,知縣2人,知縣以上官員5人。1970年以後,全鄉共考取大學以上學歷130多人,本科生70多人,其中研究生以上8人,谷山包2社黃芳(女),獲博士後學位。鄉民重教傳統悠久,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曲濱1952年始建鄉政府。五十多年來,黨和政府領導全鄉人民抓階級鬥爭、生產鬥爭、科學實驗(八十年代前)。改革開放後,始終抓經濟建設,發家致富,建設文明家園。改善了人民生活,各項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有了較大發展。
全鄉八十年代前已建成庫容20萬方左右的水庫4座,大小堰塘68口;九十年代又建成微水池200多口,其中標準微水池近80口。90%的家庭用上了自來水。1975年已建成通鄉機耕道。1985年通達公路橫穿曲濱全境,開通了曲1濱交通的大動脈。九十年代,通過
數年大量的出資、投勞、苦戰,全鄉新建通各村、社公路22條,42個社已通41個社,90%的院戶通車,減輕了農民數千年肩挑背磨之苦,客運條件也十分方便。各種車輛運行頻繁,陸路交通十分便利。1975年劉家河電站通電後,曲濱部分村便率先用電。2000年全鄉實施農村電網改造,每度電值0.47元,帶動了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業,文化娛樂業的快速發展,大多數家庭實現電氣化。全鄉共國小16所,均勻分布於全鄉各村。2004年中學併入鐵佛中學,各村統建一所國小,社會捐助修建希望國小3所。鄉民的子女有3000多人接受了國中教育,900多人接受了高中教育,130餘人接受了大學教育。糧食產量比過去提高一倍多,人平每年產糧1000餘斤,人平純收入達1100元以上。60%的農戶建修有鋼筋“洋式”新房,有花台、洗衣台,房內客廳、客鋪、新廚、新灶、新陳設。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對發展地方經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工交、財貿、文衛、金融、商業等各行各業的發展興旺,齊頭並進。九十年代改土工程、微水工程、地膜玉米生產工程,成為地、縣的先進,多次接受中央、省、地、縣各級參觀、視察:1995年冬,省長宋寶瑞一行前來視察改土工程。1996年秋,省委副書記楊崇匯視察改土種茶工程。1997年春,省長張中偉帶領全省各市、地委書記一行前來參觀。1997年4月,世界銀行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國家世行辦與省地縣領導同行來曲濱考察世行貸款的發放,和農村衛生組織的情況。其間各地、縣組織前來參觀者甚多。通江南大門的曲濱,倍受各級重視。
曲濱鄉發展也經歷了很多曲折。五十年代是人民翻身得解放、分田土、慶勝利,歡欣鼓舞發展生產,發家致富,人民空前歡暢的年代;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人民生活極難,餓殍常現。“文革”期中,社會糟亂,一切工作很難正常進行;七十年代以階級鬥爭為綱,政治統帥一切,“運動”頻繁,人人自危,產、購、銷一切實行計畫性。農業學大寨,艱苦奮鬥,勒緊肚皮搞生產;八十年代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五類分子摘帽,糾正冤假錯案,落實農業承包生產責任制。農民負擔極輕,發展生產,改變住居,解決了溫飽,部分人先富起來;九十年代,隨著巴中地區的成立,加之連續多年的旱象,農民欠收,人民負擔逐年加重,幹部民眾衝突不斷,農村形勢嚴峻。水利、飲水、微水、改土、修路、搞電力、建新村,讓農民出錢出力的項目太多,農民深感負擔沉重。2000年後,農民負擔逐年減少,2004年始,國家取消了農業稅,鄉民日益舒心,社會安定、氣氛和諧。

地圖信息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曲濱大橋東280米(201省道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