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溝抬閣

曲溝抬閣

曲溝抬閣原名干戈溝,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舞蹈。春秋時,群雄逐鹿,曲溝所處之地連年戰事不斷,故被人稱做“干戈溝”。起初之意是讓遠去的孔子仍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後來,村民們在喜慶自娛時,仍延用了這種歌舞形式。因為抬著歌,故有“抬歌”。“抬歌”即是最早的抬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隱山法藏寺
  • 所屬地區:: 河南 · 安陽 · 安陽縣
  • 遺產編號:Ⅲ-6
  • 文化遺產名稱曲溝抬閣
  • 原名:干戈溝
基本介紹,起源傳說,發展歷程,藝術特點,表演形式,

基本介紹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安陽市安陽縣
遺產級別: 市

起源傳說

春秋時,群雄逐鹿,曲溝所處之地連年戰事不斷,故被人稱做“干戈溝”。一年,孔子周遊列國途經此地,見村民饑寒交迫,隨生憐憫之心。孔子師徒數人,所帶物品不多,無力相扶。以“仁”布道天下的孔子知這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要想從根本上解除他們的疾苦,必須消滅戰爭,施行仁政,於是孔子攜弟子小住幾日,向村民講仁義禮智信,講人際和諧,村民們深受啟發。他們一致要求孔子給“干戈溝”改名。孔子有感於此地民風淳厚,使用老家曲阜之“曲”而代“干戈”,意即希望兩地結下不解之緣,也希望曲溝從此在無干戈,孔子臨行時,將隨身所帶的一些絲織物品贈送給村民。據說“化干戈為玉帛”的成語即源出於此,村民為表達對孔子的感激之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擊鼓相送,並選擇唱歌唱得好的幾位女童,由眾人抬在桌上,邊行邊唱。起初之意是讓遠去的孔子仍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後來,村民們在喜慶自娛時,仍延用了這種歌舞形式。因為抬著歌,故有“抬歌”。“抬歌”即是最早的抬閣。

發展歷程

後來,在封建社會的諸多朝代中,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抬歌”因於孔子有關,所以被歷代曲溝人引為榮耀,使抬閣歷千年而不衰。經過代代相傳,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戲曲興盛,藝人們將高桌裝飾成樓台亭閣的樣式,同時運用木工技藝把扮演戲劇任務的兒童,根據劇情需要,採取大膽誇張的手法,巧妙地懸制的格局中,通過戲裝和道具的遮掩,給人們空中樓閣,雲裡霧裡的感覺。這時,“抬歌”被更名為“抬閣”,抬閣因其造型優美新奇,驚險而成為絕技

藝術特點

曲溝抬閣給人創造了一個新、奇的世界,人們可以看到小孩腳踩活雞、足踏劍尖,在3米高的彩台上瀟灑自如地表演優美的動作,可見一名小演員手舉雙錘,錘上又有兩名英武的武將威風凜凜的場景,令人嘖嘖稱奇,拍案叫絕。造成這樣離奇效果的奧秘全在於抬閣扎制過程中的以虛為實,以實為虛上。你看到的站立的活雞、劍尖錘頂都不是真正的支撐點,真正的支撐點全隱而不露地落地“卡”上。卡子分坐卡,站卡,掛卡三種,表演的兒童被牢牢地維繫在“卡子”上,或坐、或站、或掛,十分穩妥而舒適。

表演形式

抬閣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四種:即轉閣、雲閣、燈閣、水閣。曲溝抬閣還有兩棚、三棚之分。曲溝抬閣在表演過程中,常穿插有助興表演,高蹺、小車、旱船、跑驢、大頭人、秧歌、嗩吶等節目常相伴相間而行,使表演更具連續性、立體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