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羊湯

曲沃羊湯

在寒冬臘月,當人們走上晉南的黃土地,幾乎都可以聞到羊雜割的香味,一碗下肚,全身頓覺熱乎乎。羊湯,在當地主要是通過用羊頭骨,蹄骨為輔熬制而成,可冷卻封裝,也可直接食用,每次需要吃之前再加入適量的“下水”和羊肉進行簡單的烹飪即可。而雜割,又叫羊雜碎,是將肥羊宰殺後,把其頭、蹄、"下水"等洗淨切碎,熬煮而成。在華北、西北各省也有此種風味小吃。那么,雜割的故鄉在哪裡?晉南有則民間傳說,解釋了它的來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沃羊湯
  • 主要食材:羊頭骨
  • 口味:鮮、熱、辣、鹹
由來,地區差異,

由來

相傳,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入中原途經山西曲沃時,他的母親因病駐足休息,請當地名醫許國幀為其診治。許母韓氏善做菜餚,精於烹調,他看到蒙古人把羊肉吃掉後,"下水"全部丟棄,覺得非常可惜,就收拾起來,認真掏洗加工,並把羊骨剁斷放入鍋中一起煮製,配上花椒、大蔥、辣椒等佐料,果然味鮮好吃。忽必烈母親偶見品嘗,連連稱讚,並賜名"羊雜酪"。從此成為民間時令小吃。
曲沃羊湯曲沃羊湯
雜割究竟起源於哪裡?民間傳說自然不能作為科學的依據。可是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原飲食文化與北方遊牧民族飲食文化交融的歷史。特別是公元13世紀,蒙古貴族建立了元朝,他們把北方遊牧民族的飲食風尚也帶到了內地,留下了飲食文化交融的印記。後來,羊雜割的製作傳播開來,製作越來越精、細。羊雜割在山西各地叫法不一,諸如羊雜割、羊雜鉻,羊雜燴、羊頭菜、羊湯等。不同的地區製作也有所差異。

地區差異

在大同、呼和浩特市和集寧一帶叫做北路雜割;做工比較簡單,把"下水"切碎後與水一起放在鍋內,把大鍋置於火上,隨食隨舀,不拘形式,這和此地氣候寒冷有關。太原一帶稱為中路雜割,以料全見長,熬煮時加了蔥、姜及小料。有的還加了香菜、粉條、豆腐等,別有一番風味。而最噴香可口的還是隊曲沃為代表的南路雜割。它講求一水熬煮,原湯原汁,羊骨也砸爛放入鍋內熬煮,製作也非常精細,包括清洗、熬煮;切配、兌場等工序。
晉南雜割是一種經濟實惠的風味小吃,它是用羊的內臟做成,按照中醫"藏象"的解釋,可以"以髒補髒",對人體的五臟六腑均有滋補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