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戲(敦煌曲子戲)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甘肅省敦煌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敦煌曲子戲流布於酒泉市、敦煌市及周邊地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時期的敦煌曲子詞。明清以後,曲子戲成為中國重要的民間戲曲曲種,在敦煌地區,受秦腔、眉戶戲等的影響,在劇目、演唱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敦煌曲子戲常演劇目有《老換少》《磨豆腐》《小放牛》《大保媒》《鬧書館》等。敦煌曲子戲的角色行當主要有生、旦、淨、醜四大類,主要樂器有三弦、板胡、二胡、揚琴、笛子等,表演形式上有清唱、坐唱、舞台表演等。

2006年5月20日,曲子戲(敦煌曲子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6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子戲(敦煌曲子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69
  • 申報地區:甘肅省敦煌市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藝術特色,演唱形式,語言特點,曲調曲牌,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敦煌曲子戲起源於隋唐、五代甚至更早。敦藏經洞出土的遺書中的“敦煌曲子詞”“敦煌變文”和“小調”是敦煌曲子戲的鼻祖,曲子戲是它們的發展。清代雍正年間,敦煌地區大批移民遷入,敦煌曲子戲又吸收了西北秦腔、眉戶以及甘肅各地曲子戲、民歌中的各種曲調,在單一的說唱基礎上,經過與敦煌民間音樂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漸在敦煌發展成了獨有的地方劇種。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清代末期至民國初期是敦煌曲子戲較為盛行的時期,當時敦煌市村村都有自發組織的曲子戲班,並產生了有較大影響的曲子戲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敦煌曲子戲依然在民間流傳較廣,民間藝人根據當時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自創自編了一些敦煌曲子戲劇目,如《劉夥計算賬》《打南山》《送餘糧》等。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人們把敦煌曲子戲當成“封資修”的東西,看成是毒害人們的“鴉片”,進行批判,從此,敦煌曲子戲無人敢哼、無人敢唱,逐漸銷聲匿跡。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敦煌曲子戲不再被視為不良文化,並且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保護。

文化特徵

藝術特色

短小精悍:敦煌曲子戲沒有大本戲,全是折子戲,小的戲一個人就能演,人數多的戲也不過四五個角色,出場者沒有閒雜人。雖然曲子戲事小人少,卻富有哲理。
故事生動:敦煌曲子戲的故事大多有激烈的矛盾衝突,雖然故事內容、人物情節各不相同,但民間戲曲作者卻會製造戲劇矛盾衝突,編織人物關係,集中時間地點來表演故事。這樣的故事(劇情)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貼近生活:敦煌曲子戲是民間小戲,所反映的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有同情讚美,也有鞭撻諷刺。雖然在舞台上進行了藝術誇張。但無論是歷史神話題材,還是現實題材,都是人們身邊發生的事,較為親切。
風趣幽默:敦煌曲子戲雖小,但有“戲”。這個”戲”,指的是趣味性。演員表演滑稽可笑,道白幽默詼諧。雖然有的戲情節比較單調,但因趣味性很濃,觀看時不覺得單調。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唱腔優美:敦煌曲子戲以唱為主,特別是地攤坐唱,更是離不開一個唱字,其唱腔悠揚婉轉,俏麗飄逸,韻味濃重,感染力強。雖然唱的都是老調子,但依據劇情的發展、人物感情的變化,將老曲在戲中調配得較為和諧。同一個曲調,由於藝人塑造人物的不同,體會角色的不同,各人就有不相同的唱法。由於唱法不同,敦煌曲子戲的唱腔也就更加豐富多彩。

演唱形式

敦煌曲子戲的演唱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舞台演出,俗稱彩唱。有演出場地、文武樂隊和服裝道具。道白均用敦煌方言中的河東腔和河西腔。舞台演出要求演員具有一定的表演水平,如旦角扭得歡,走得漂,舞蹈輕盈活潑;丑角幽默詼諧,滑稽伶俐。敦煌曲子戲另外的一種演唱形式是地攤坐唱,俗稱清唱,這種演出形式不受演唱會場地的限制,不需服裝道具,不需要表演,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調準,曲調多,板路穩就可以入座獻唱。

語言特點

敦煌曲子戲的語言(道白)都是從民眾生活中的日常生活用語中提煉出來的,其特點是順暢、自然、上口、形象。敦煌曲子戲多用敦煌當地方言演唱,其道白分河東腔與河西腔兩種,有的戲中兩種方言同時都用,如《磨豆腐》中老漢用的河西腔,老婆用的是河東腔,《張吃醋》中的張三也用的是河西腔。另外,敦煌曲子戲的語言較為精練,從不拖泥帶水,能用兩個字的決不用三個字。

曲調曲牌

敦煌曲子戲的音樂唱腔是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曲牌連綴體戲曲音樂。有的曲調可以從敦煌曲子詞中尋覓到蹤跡,如《哭五更》《十二月》等。敦煌曲子戲的曲調豐富,保存下來的有68種,其曲調有的高昂雄武,有的委婉動聽,有的風趣別致,其中代表性的曲調有:“碧雲調”“四株梅”“六月花”“哭道情”“送親人”等。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的曲牌主要在演唱前演奏,營造氣氛,吸引觀眾,還有的在折子戲之間演奏,使換場不冷場。其保存下來的曲牌有36個,代表性的有:“白菜根”“滿天星”“苦柳青”“八譜兒”等。

代表劇目

從反映的題材內容來看,敦煌曲子戲的劇目主要分為以下幾類:(1)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這是敦煌曲子戲反映較多的題材,常演的劇目有《磨豆腐》《小放牛》《打草鞋》《於大娘釘缸》《織手巾》等;(2)反映民眾的婚姻愛情生活。這一題材的劇目有反對封建婚姻,用喜劇形式來表現的《老換少》;有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衝破封建禮教牢籠,用悲劇形式表現的《蘭橋擔水》;還有愛上意中人,但不好表白,害了相思病的《放風箏》《大保媒》等;(3)反映神話傳說故事。這一題材的劇目有人、仙追求幸福愛情生活的《鬧書館》《劉海砍柴》等;有修道成仙的《賣道袍》《八洞神仙》等;有反對封建迷信的《打灶》等;(4)反映歷史人物,如《訪白袍》《麥仁罐》等;(5)反映高貴品質,如《馮爺娶小》《花亭相會》等;(6)反對封建禮教的壓迫,如《小姑賢》《兩親家打架》《當皮祆》《怒沉百寶箱》等。(7)反映諷刺貪官苛財者,如《告斧頭》《苛財鬼變驢》等;(8)反映提倡禁菸戒賭。如《砸煙燈》《支布》《頂燈》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敦煌曲子戲是敦煌地區民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反映了敦煌當地的民俗風情、勞動場景、愛情生活、語言音樂等,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是在敦煌遺書中所保存的講唱文學的基礎上發展、延續下來的,其唱腔委婉細膩,語言自然精煉,故事貼近生活,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敦煌曲子戲以民間業餘演出為主,專業演出團體很少。隨著社會的變革和娛樂方式的多元化,敦煌曲子戲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已瀕臨失傳。

傳承人物

肖德金,男,1942年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曲子戲(敦煌曲子戲),甘肅省敦煌市申報。

保護措施

1953年,敦煌市文化館舉辦了曲子戲藝人培訓班,對傳統曲子戲進行了改造,剔除了曲子戲中不健康的內容。
1977年―1980年,敦煌市每年舉行一次全市曲子觀摩演出和學習班,邀請老藝人集中發掘整理,傳授曲子戲劇目。由於當時條件所限,只對曲調、曲牌和部分劇目進行了錄音,並油印了部分曲子戲劇目,如《磨豆腐》《放風箏》等。
1993年,敦煌市文化館與廣播電台合作,邀請老藝人演出曲子戲,錄音、錄製劇目22個。
2003年,敦煌市舉辦了曲子戲培訓班,排練曲子劇目12個,全部錄像後製作光碟。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敦煌市文化館獲得“曲子戲(敦煌曲子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敦煌市文化館繼續獲得“曲子戲(敦煌曲子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11月22日—12月4日,敦煌曲子戲藝術人才培養項目考察、交流、巡演活動開展,先後在定西、天水、平涼三市演出六場。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2019年2月11日,第八屆敦煌曲子戲大獎賽在敦煌市文化館飛天劇院開幕;同年4月,敦煌市舉辦了“三月三敦煌詩會”,敦煌曲子戲在活動中進行了表演;同年5月12日,敦煌曲子戲在莫高窟浴佛節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20年6月,敦煌曲子戲在敦煌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21年3月,敦煌市陽關景區推出了“非遺康樂游”敦煌民俗表演系列活動,敦煌曲子戲在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