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小曲戲

民勤小曲戲

民勤小曲戲,最初稱鎮番小曲,因明清時民勤縣名“鎮番"故名。當地又稱之為小戲,相對秦腔大戲而言,是流行民勤城鄉的曲牌體地方小劇種。民勤小曲戲源遠流長,獨具特色,生動活潑,遺產豐富,被戲曲專家讚譽為“兼具北風南韻,流傳西北五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民勤小曲戲
  • 地理標誌:甘肅省民勤縣
  • 非遺級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傳統劇目:鬧書館、下四川、小姑賢等
  • 網路整理:楊鎧
歷史與形成,民勤小曲戲劇目,特有劇目多,獨幕折戲多,神怪狐妖戲多,賢良義士戲多,民勤流傳劇目,民勤小曲戲音樂,民勤小曲戲表演,民勤小曲戲班社,民勤小曲戲名角,民勤小曲戲演出場地,與小曲戲有關的軼聞趣事,

歷史與形成

據載,自清中葉起,民勤小曲即流傳至內蒙古臨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民勤小曲源於當地和從內蒙流傳而來的民歌“西調”、二 人台,後又與江、浙、山、陝移民的俚曲小調相融合,在清之前期即已形成。據《鎮番遺事歷鑒》載,清道光十一年 (1831), “二分溝胡兆庠是年創戲社,領五徒遊藝湖壩”。清同 治間,民勤小曲進入興盛時期,職業性小曲戲班“容尤堂”,曾“遊藝於口外(今新疆一帶),凡歷三年乃歸。”
民勤小曲戲
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民勤東湖藝人劉發傑(節)組建泰和班,將民勤小曲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將“小曲兒當大戲唱”,吸收小曲、秦腔藝人三十餘眾,組建起民勤最大的民間業餘秦腔班社。主要藝人有劉萬鎰(藝名:鎖兒,主演小生)、劉萬鉉(藝名:劉小鎖,主演小旦)、劉萬鐸(主演小丑及武生)、曹開興、胡祥生、馬述篇、曹萬壽、王宗賢、楊承鴻、潘生鰲等。建國後,民勤小曲在音樂、表演、唱腔等方面經過挖掘、整理、改進、提高,曾多次赴省、地、縣會演。
民勤小曲曲調豐富,優美動聽,道白多用民勤方言,恢諧通俗,親切感人.表演帶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 時蹦蹦跳跳,女角唱時搖搖擺擺.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 戲,故人又稱“地蹦子”.角色行當最初僅有小生、小旦、小丑,時稱“三小戲”,迨清未發展為生、旦、淨、醜等行當俱全。服裝多因陋就筒,以生活服裝代用,但也有一定的規制:男角著長袍,外罩紅或藍色短大襟棉襖,腰圍裙帶,頭戴“涼殼”或“纓帽”.官宦披各色繡袍,戴官帽。小生於白上衣之上套黑色或藍色背心.老旦圍裙,套青襖,梳劉海;正旦著紅或綠大襟襖,下著花裙,頭梳髻,別簪;富貴者插各色花,帶昭君裙,兩翼插蝶翅白紙花;小旦一如正旦,惟腦後垂大辮。凡男角常執扇著帕,女角如之,兩手執著與男角相反。化妝簡單,無固定譜式,僅略施脂粉而已。民勤小曲戲劇目較多,僅藝人口傳即有五十多種,其中如〈箍馬盆》,《麒麟送子》、《大保媒》、《打懶婆》、《二瓜子吆車)) 等為獨擅劇目。建國後挖掘、整理的劇目如《鬧書館》、 《下四川))、〈小姑賢》等至今仍在演出。新編劇目《周月月》對小曲戲劇本、音樂、表演,舞台美術諸方面做了有益探討,得到社會各界好評。民勤小曲戲較有影響的班杜,清代有胡兆庠戲社,陳友生容尤堂;民國有泰和社(後改演秦腔)等。名藝人先後有劉氏父子(劉發傑及三子劉萬鎰、劉萬鉉、劉萬鐸)、曹開興、高培閣、周玉文、田志書、陳生致等。
劉萬鎰劉萬鎰

民勤小曲戲劇目

民勤小曲戲劇目已知名的有百餘種,先後記錄到的有五十多種,經整理加工的約有二十種.潘富堂手抄本六十種,1956年貢獻於甘肅省文化局,今多藏省文化藝術研究室。綜觀民勤小曲戲劇目有以下幾個特點:

特有劇目多

僅現已蒐集到的劇目中,屬獨有劇本二十餘種,其中如《二瓜子吆車》、《打懶婆》、《怕老婆頂燈》、 《贓官告狀》等都是西北地區少有的劇目。尤其〈二瓜子吆車》,與全國表現蘇三起解的劇目全然不同, 《中國戲曲志〉將其列為小曲戲中的代表作品。

獨幕折戲多

民勤小曲傳統劇目除失傳的《鴛鴦譖》、《王祥臥冰》、《月光帶》等外,幾乎全部是折戲,適於城鄉地攤演出,也是小曲戲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怪狐妖戲多

民勤小曲戲中神怪狐妖戲多的主要原因,是舊時民間班社大多演出於農村的廟會,演戲是為了敬神,因此要求一些班社必須備有繁多的這類劇目,否則就不能應時而演。

賢良義士戲多

與宣揚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有關。傳統劇目的諸多特點,與本縣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文化素養,演出場所以及物質條件等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它是長期以來歷史形成的一種格局。本書收錄的傳統劇目,分三種類型:一、小曲戲;二、二人台;三、彈詞。小曲戲有隻說不唱的,如《瞎子觀燈》,有隻唱不說的,如〈鬧書館》,更多的則唱念做兼有。二人台多由二入彩唱,少有念白;有些曲目與小曲戲劇本無大差異,表演亦較相近,如《親家打架》、《轉親家》等。彈詞即長篇敘事民歌,語言淳樸,敘事性強,多不表演,僅為一二演員自彈(拉)自唱;有些間以白口,有些插進數板或韻句。縱橫觀之,彈詞當屬二人台的雛形,小曲戲則濫觴於二人台。

民勤流傳劇目

二瓜子吆車 蘇三由洪洞縣起解山西太原複審,路過某地,由公差雇用二瓜子趕車解送.一路上,蘇三訴說自己的身世遭遇,二瓜子不時插科打渾.該劇語言樸實詼諧,表現了二瓜子誠實機靈,傻而不愚的憨相。1979年高培閣口述,李玉壽記錄整理。
下四川 乾哥告訴乾妹他要下四川,走雲南,正月十五到揚州城裡觀看十盞大金燈,乾妹子情願隨去。一路上,他們過河登船,遊園採花,感情十分融洽。當乾哥說及妻子不幸早亡時,乾妹大膽提出 “乾哥不嫌乾妹醜,咱兄妹二人配成偶”。後進揚州城觀燈,妹問哥答,既風趣又活潑,結束時唱道:“觀罷燈打來玩罷景,我二人成就了好婚姻”。該劇節奏明快,語言通俗樸實,表現了—對青年男女對幸福美滿的愛情生活的追求。1980年李恆絨、高培閣口述,李玉壽記錄整理。
箍馬盆 箍盆匠串村攬活,遇農婦張氏喚去箍馬盆。箍盆匠羨張氏貌美,引逗調情,失神打破馬盆。張氏與箍盆匠爭辯撕打,要他賠盆,箍盆匠踏張氏的腳使其倒地,趁機逃走。小丑,小旦做工戲。唱詞十分别致,上句用《四書》中的話,下一句卻是民勤俗諺,既莊又諧。
張連賣布 青年農民張連,賭博成性,將父母留下的一份家財輸得精光。一日,他妻四姐娃織了三丈布叫他去換棉花,結果又讓他輸了。他妻氣極,與張連吵鬧起來,張連巧嘴滑舌,百般狡辯,毫無悔意.四姐娃心灰意冷,懸樑自縊,幸被鄰居王媽救下。王媽勸張連戒賭,張連在妻子被迫上吊的事實和鄰居們規勸下,發誓賭咒戒賭,終於吐出肺腑之言: “我的賢良的妻呀,你夫張連給你賠罪了呀!”感情真摯,催人淚下。該劇主題鮮明,語言生動幽默,喜劇色彩濃厚,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是曲子戲中最受歡迎、流傳最廣的劇目之一。1980年高培閣、李恆絨、張鶴仙、田志書等口述,李玉壽記錄整理。
大保媒 又名《二姐娃害病》。清明時節,許員外的二姑娘去郊外踏青,遇見—位才貌雙全的張公子,二人一見鐘情,各自回家後都憂思成疾,臥床不起。先是張相公找到了王媽媽,請求保媒,王媽答應撮合。接著她便前來虛假探病,二姑娘吐露真情,王媽媽又一口應承,解開了二姑娘心中的疙瘩,病情即刻好轉。該劇語言生動,尤其王媽的說白,潑辣幽默,極具特色。1980年高培閣、田志書等口述,李玉壽記錄,並參考甘肅省文化廳藏1958年周玉文演出劇本,進行了補充修訂。
小放牛 放牛的牧童上山放牧,一路上唱著山歌小調,道盡了窮人的辛酸與不幸。有個姑娘前來問路,他便與她對歌,雙方一問一答,說古道今,談天論地,盡興而散。劇本情節簡明,語言生動,是小曲戲中頗受歡迎的—個。又田志書等曾演過《雙放牛》:放羊放牛的兩個牧童一同放牧,兩個姑娘前來問路,情節唱白與前相同。今錄劇本系1978年高培閣口述,李玉壽記錄整理。
阻功傳 又名《馮爺娶小》。員外馮尚家道富裕,年過六旬,膝下無子,到河南娶來劉玉貞為妾。新婚之夜,玉貞啼哭不止,馮尚再三盤問,方知玉貞原是被皇上削職收監的清官劉順之女,因籌銀為父贖罪,才自賣自身為馮尚做妾。馮尚聽後,決意搭救劉順出獄,當面退了婚單,收玉貞為干女,又贈銀百兩,送玉貞回家與母進京贖父。此事被四季功曹報與玉帝,玉帝差功曹送二仙投胎馮門,並預訂他們以後文武狀元。1979年高培閣口述,李玉壽記錄整理。按民間演出本有二,—如上述,—刪功曹送子事。
大夫小妻 年已七旬的董不清,娶下一妻—妾。妻妾之間爭分吃醋,吵鬧不休。這天董不清回到家中,因偏愛小老婆,激起了大老婆的嫉妒,二人大打出手,終至分家,使董不清發出“人都莫娶娶兩個妻”的由衷之言。
釘缸 王大娘有口舊缸,叫游鄉攬活的劉三補釘,劉三看上王大娘的姿容,眼一走神,將缸打破。王大娘不要賠的新缸,藉故訛詐。劉三自稱“練就一身好武藝”,要與王大娘開打,他頭頂腳踏,終於制服了“騷婆娘”,趁機逃走。該劇人物形象鮮明,語言幽默。1978年高培閣口述,李玉壽記錄整理。
鬧書館 《梅降雪》中的一折。書生藺孝賢赴考落榜,寓居姑母家中,對表妹花彥芳產生愛慕之情,苦無良方與之會面,悶悶不樂。有狐仙念及當日藺生搭救之恩,妝扮花彥芳到書館與藺生相會.正纏綿間,被花兄錦牛遇見,兄妹二人爭吵不下,後狐仙將沙子揚在錦牛眼中,趁機逃走.屬生旦醜應工戲。多唱腔腔,少念白。人物有性格,語言較其它小曲劇本文雅。
麒麟送子 又名《大賜福》.唐時,鐵拐李被貶凡間,托生為郭得平,家貧,其妻李氏臨娩,家無燈油,郭至岳父家偷油,被油工發覺,羞懼,遁往終南山,遇漢鐘離,呂純陽渡化成仙.其妻產子名郭子儀,後中狀元,,回鄉祭祖時,鐵拐李亦化形回家,題詩照壁。李氏發覺,哭祭於祖先堂。八仙與三星臨凡為其家賜福。二醜,正旦唱白做工戲。潘富堂抄本藏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室。
劉海砍樵 《萬壽圖》之—折。玉皇大帝壽誕,眾仙於凌霄殿上飲酒慶賀,因有幾位神仙尚未引渡成道,故為玉帝祝壽的“壽”字無法湊全。據四功曹查來的民間善惡,玉帝命慈航子引渡劉海,純陽子引渡白雲仙姬。八仙為母祝壽,劉海、東方朔位列仙班後,方補齊壽字。鬚生、小生、小旦唱做工戲。潘富堂抄本藏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室。
活變驢 張萬祥在世極端慳嗇,死後見閻王哭訴苦情,閻王命小鬼送他托生還陽。張要求來生一不吃飯,二不穿衣,三不睡覺,黑夜白日好掙錢。閻王遂他的意給他披上驢皮,托化為驢,吃草料,不穿衣,日碾夜磨。老醜為主唱工戲。
哭墳 黃世公有女黃桂香,自幼吃齋念佛。世公外出討債,降龍羅漢化僧人來家與桂香講經盤道,桂香因此遭繼母王氏毒打,罰入磨房推磨。桂香因不堪其苦,在生母墳前哭訴。王氏因被靈官鞭打崖下。達摩祖師渡桂香為黑頭觀音,其父封神。小旦唱工戲。
紅綾帕 書生蘇棒章與張世傑相約游冥王寺,蘇題詩於寺牆,白太公之女白遇紅觀詩和之,互生愛意。白臨行遺紅綾帕,蘇偶拾得。白大公召見蘇,請柬誤投張世傑.張早垂涎白女,至白家,太公卻之。白遇紅約蘇著女裝於繡閣相會。時,恰遇白母至,巧藏蘇於拒中。張世傑惱羞成怒,至白白府搶親,錯搶蘇生回府。太公告於官,差人帶張去衙。張著妹金娥陪伴書生,二人一見鐘情,暗結絲羅,蘇贈紅綾帕與金娥,並將其改扮男裝藏於自家,自去赴京應試。白太公至蘇家訪蘇棒章誤將金娥認作蘇生,以女相許。蘇中狀元後返家,金娥出紅綾帕,二女與蘇同拜花燭。小生,小旦,小丑唱做工戲。
鶯哥傳 乾隆朝,北國達王沙納摩設鶯哥會,欲困乾隆。奸相溫敖力主赴會,忠直諫阻,反被免官。乾隆一行抵達北地,中計被困,沙納摩逼寫讓國降書,溫敖勸降,大臣王傑堅拒,並派馬良突圍搬兵。忠直率四子大戰北國,斬沙納摩,救駕回朝。生,淨唱做工戲。其初為念卷唱本,潘富堂抄本作小曲戲。
血汗衫 蘭仲禮、蘭仲信與繼母張氏不和,雙雙投軍。張氏虐待忠禮之妻李氏,李被逼移居莊外。張氏親生於蘭吉子欲出外尋兄,拜別嫂子,李氏殺雞以饗,吉子宰雞血染汗衫,更衣而去。張氏尋見血衣,告李殺害吉子,李被判死刑。仲禮、仲信立功封官,回鄉祭祖,適李氏被綁樁待斬,仲禮救回李氏,舉家團圓,逐張氏另居。正生、正旦、彩旦唱做工戲。
月光帶 鬼卒因酒醉,誤捉柳賽姐。因柳與其未婚夫趙旺有百日鬼魂姻緣,判官賜柳護屍丹、月光帶、陰陽鏡三寶還魂。趙旺在柳家借讀。賽姐至書館與趙結親,事被家人柳林發現。賽姐父柳文命柳林買—女孩,認為義女,與趙結親,以追人耳目。柳林失銀逃走,遇趙旺,告以實情,並定計捉鬼。未果。趙父尋子未見,告柳文於開封府。包公以照妖鏡使賽姐還魂,事情大白,於堂上成親。醜,旦為主的白口戲。掄月光帶是本劇特技。潘富堂手抄本有秦腔、小曲兩種,情節相同,語言大異。
王祥臥冰 又名《落紅珠》。晉時,王祥繼母康氏為己子王賢霸產,屢次加害王祥夫婦。一次康氏命王出外辦貨,路過香山,為司馬霸擄上山,此時王腎趕至,說明原委,司馬贈金送走。遼王叛,惠帝召回司馬霸往剿。康氏病重,欲食鮮魚,時值隆冬,王祥臥冰上焐得冰洞,捕魚饗母,並獲落紅珠一顆。康氏食魚後,病癒,大悔。後落紅珠為兵部侍郎劉瑛所得,助司馬霸破遼王飛刀,大勝回朝。有李祥者,寵妻虐母,其妻亦欲食鮮魚,李祥臥冰,土地責其不孝母,使其墜入冰河。正生、老旦唱做工戲。
因果報 又名《舍金牌》。宋,汴粱富戶王忠慶妻張素貞信佛好善,勸夫娶李氏為妾,李性毒狠,借張氏將金牌舍與化緣僧人之機,唆使王忠慶醉打張氏,並挖掉其左眼。張為眼光神所救,躲入慈悲庵為尼。忠慶酒醒後悔悟,出外找尋。李氏復欲加害王子天祿和女茴香,得土地神託夢,兄妹外逃。茴香逃至慈悲庵與母相逢,天祿則由關聖夢賜神箭,投元帥胡忠邦麾下,斬將立功;李氏家羅火災,燒瞎雙目,打磚求食。忠慶亦遭劫,落為乞丐。天祿封官,歸里祭祖,與母、妹團聚,並為父設醮放舍。忠慶、李氏均至求食,全家相認。雷殛李氏。鬚生、青衣、丑旦唱做工戲。
張四姐下凡 又名《百花山》。王母之女四神姑,下凡游百花山,遇金童變做樵夫的崔文瑞,兩人相愛,同至逍遙莊成親,並施神法搬來宋王金鑾寶殿。仁宗命揚文廣掛帥同包公往逍遙莊平妖,均被神姑捉住。天兵天將臨凡亦被神姑收入裝仙袋中。王母請來孫悟空才將神姑擒上天庭。武生、武旦唱打並重戲。
殺妲己 周武王率各路諸候圍困朝歌,紂王親自出戰,大畋。妲己、胡喜媚和琵琶精三妖夜劫周營,被揚戩所擒,子牙令斬之.妲己施媚術,兵將不能施刑,於牙乃用陸壓所賜葫蘆放出寶刀,將妲己斬首。
姜子牙賣面 姜子牙崑崙學成回家,娶妻馬氏,賣面度日,蝕本,又設攤賣卜。因火燒琵琶精,得紂王封官,後受妲己陷害,逃出朝歌。其妻馬氏逼寫休書求去,遭雷殛。文王夜夢飛熊撲帳,外出訪賢,遇子牙於渭水河邊垂釣。文王拜子牙為相,並親自拉輦,以表誠意。
陰陽扇 秀才趙鴻恩與柳賽姐青梅竹馬,互相愛慕,訂為百年之好。賈家莊賈賽姐臥病不起,閻君派鬼卒去勾魂,鬼卒卻誤勾了柳賽姐之魂.閻君發現錯勾後,便賜柳賽姐陰陽寶扇,令與趙鴻恩結為鬼魂夫妻。趙鴻恩不知柳賽姐死去,二人在書館夜夜幽會。一日偶見岳父家僕人柳林在墓前哭奠賽姐,方知她早已死去,十分驚怕,到處躲避,而賽姐陰魂緊追不捨,鴻恩被纏而死。雙方家人同到開封府告狀,趙父告柳女害死鴻恩,柳父告趙子欺負死賽姐,包公斷明案情,判二人還陽婚配。
怕老婆頂燈 有人畏妻,而屢有“違犯家規”之事,每錯,妻令跪地上,頭上置燈,燈掉下加罰。演員用一隻普通飯碗,碗內裝滿清油,點著燈捻,放頭上邊唱邊舞,有“老鼠過街”、 “倒推研磨”、 “猴兒尿尿”、 “長蟲退皮”等特技動作,為民勤小曲特有劇目。又有〈怕老婆頂磚》一折,劇情與《頂燈》同,但較〈〈頂燈〉〉易做,演出效果相去甚遠。
麻女頂親 麻女父母雙亡,靠叔父吳二爺夫妻撫養長大。一日,吳二爺醉倒路旁,被叫化子袁相公所救,吳二爺問袁家中景況,袁以“月當燈,風掃地,叉叉褥子筒筒被”相對,問其職業,又以“龍頭拐杖走天下,天下錢糧向我納”作答。吳不解,覺其為人不錯,便將親生女兒許他為妻。歸家告妻,妻猜破謎底,知袁乃是一個寒窯無門、衣食無著的叫化子,吳二爺大悔,遂讓麻女子頂親。麻女見袁人窮心善,袁也知麻女貌醜人勤,兩相情願,結為夫妻。
白玉霜 白員外前妻留下女兒白玉霜,後妻鄧氏帶來一子鄧金。白員外在京為賈,鄧金貪色霸產,與母密謀,欲與玉霜成親。玉霜被逼無奈,在親母墳前的彎脖子紅柳樹上上吊,被青年樵夫劉三救下,認為兄妹。後因劉三無意中說出玉霜未死的訊息,鄧金母子得知,率眾到劉三家追查,與劉母子搏鬥,雖屢打不勝,但仍騷擾不止。
瞎子看戲 聾子約瞎子親家去看戲,路上二人閒談,以生動形象的四字韻白,描述財主、窮漢和叫化子三種人過年時的不同情景,從而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形態,並以各自的生理缺陷點染鋪陳,逗人發笑。該劇從頭至尾無一句唱,是典型的笑談類劇目。
老少換 王媒婆巧嘴而貪財,將年青姑娘吳喜春撮合給六十歲富翁馬成憲,卻將五十歲寡婦配給了年青小伙肖甘民.相親日,姑娘小伙半道相遇,—見鐘情,訂為終身。此時馬成憲與老寡婦也在媒婆家等待相親,媒婆見一對青年人木已成舟,乃移花接木,糊裡糊塗送走四人。途中,馬成憲去打酒,一對青年人趁機溜之大吉。馬打酒歸來,只剩下老寡婦坐地垂淚,馬大怒,追上—對青年人,四人扭至公堂,知縣判道:“十七十八,正合緣法;五十六十,配給紮實”。終使老少相換。
繡樓配 王員外請年青木匠謝仁寬為女兒王月娥修建繡樓,月娥見謝心靈手巧,心生愛意,欲訂終身。王員外卻要把女兒許給另一員外的兒子。月娥要待繡樓建成後,當眾出題考婿。樓成,王員外備好酒席,月娥當眾出題,員外的兒子是白痴,一問三不知;聰明年青的木匠卻對答如流,王員外只好把女兒許配木匠。
三怕妻 農婦張氏著丈夫金善去賣豬,金好賭,將豬錢輸光,回家妻子責打,選至賭友李開太家;李也因將賣布錢輸光,被妻罰跪。金妻張氏趕到,與李妻王氏—起,嚴責兩個賭徒丈夫。二人不服,告至縣衙,知縣判妻子打丈夫為大逆不道,欲處罰兩個婦人,事為知縣夫人得知,不允所判,知縣也怕老婆;只得由夫人升堂代審,將兩個賭徒重責了事。
瞎子觀燈 元宵節,張瞎子和李瘸子結伴到揚州觀燈,一路上,瘸子多方捉弄瞎子;晚上住進客店,瞎子在瘸子的被角繡上—個暗號,第二天,瞎子要拿被子典當,二人爭執起來,告到老爺堂上,因被上有記號,瞎子官司打贏,瘸子被打了二十大板。瘸子不服,還要去告,經店家調解後,雙方各向對方認錯,言歸於好。
王定保借當 或名〈保柱子借當》。少年書生王定保被人引誘,賭博輸錢八吊,往舅家借貸。表姐春蘭為王未婚妻,因借給嫁衣五件,銅錢八百,同時將—只繡鞋夾入衣中。惡霸李武舉查當,因欲霸占春蘭,便誣陷王定保偷盜。春蘭往縣衙擊鼓嗚冤,知縣趙玉秉公而斷,李武舉反坐,王定保獲釋出獄。縣中並存彈詞〈〈保柱子借當》,情節與該劇略同。
打麵缸 妓女周臘梅厭倦妓院生涯,告官從良。縣官將她斷與差役張才,又故意遣張出差山東,企圖夜往張家調戲臘梅。不料其下屬四吏和書吏為調戲臘梅已先到張宅,乃相互躺避,張才亦知縣官不懷好意,於半夜回家自麵缸中捉出縣官。該劇情節簡明,語言恢諧,演出時令人捧腹不置。
夫妻觀燈 又名《鬧花燈》。王小六夫婦,於元宵節相偕觀燈,每看—燈,講出段歷史故事,一問—答,頗為鳳趣。
走西口 二人台劇目,曲調為河套二人颱風格。寫玉蓮和大春結婚剛滿月,迫於生計,大春只得離鄉背井,到西口外謀生.玉蓮送夫出門,走了—程又—程,生離死別,無限傷情。
小姑賢 書生王登雲妻生性溫柔賢慧,但卻備受婆婆凌虐。非打即罵,不堪其辱。一日,趁子女不在家中,婆令媳跪地上,暴打不已,且口出穢言,不忍卒聞。姑來,攙嫂起,母不允,姑遂賠跪。母不忍姑跪,強迫起,姑佯裝腹痛,稱:“嫂嫂起來,就疼的好些了;跪下,又疼開了。”婆無奈,只好讓姑嫂同起。王登雲自學堂歸家,母歷數媳婦“惡行”,強令兒子寫書休妻。王雖知妻賢,而不想惹母生氣,違心寫了休書。姑見,從母手中奪來,撕碎擲地,並耐心勸說母親善待嫂嫂。母終於後悔,向媳婦認錯。該劇為諸多小曲戲中流傳較廣的—種。醜、旦唱做工戲。念白多韻語,風趣樸實,地方特色頗濃。1980年高培閣,田志書,李恆絨等口述,李玉壽記錄整理。

民勤小曲戲音樂

民勤小曲戲音樂,是在民勤民歌與內蒙河套地區民歌的基礎上,吸收晉、陝、江,漸移民帶來的民間小調而形成,屬於曲牌連綴體制。眉戶劇傳入民勤後,因其音樂風格與小曲戲唱腔曲式近似,故眉戶音樂很快被吸收入民勤小曲戲中,相互融合,豐富了小曲戲的表現力。至今,只有少數藝人還能分清哪些曲調是原來民勤小曲戲的,哪些是後來傳入的眉戶曲子,多數藝人和—般現眾已很難辯別了。藝人們把原小曲戲音樂稱“老稠”,把眉戶劇音樂稱“新調 ”。
民勤小曲戲的唱腔是由調,腔和小調三部分組成。調有甜,苦音之分,腔有軟,硬音之劇。小調則主要是民歌,也叫雜曲、春歌。調分二曲調,四曲調,正四調,四平調,六曲調,揚調、迷調、塌塌調八種,腔含三腔、四腔,五腔,正腔,緊腔,拉拉腔、行腔、花腔,番腔,快腔,慢腔,襯腔十二種。
民勤小曲戲的間奏音樂大部分沿用秦腔、眉戶的曲牌,如八譜、紗帽翅,大開門,小開門等。也有—部分是根據民歌改編的,如哭皇天,遊春,送大哥等。
民勤小曲戲的演唱—般均用本嗓(即真聲),個別調如揚調,花腔等採用真,假結合的演唱方法。其中不少唱腔的結尾或中間部分採用“接聲”(即幫腔)的處理方式,有獨特之處。
樂隊伴奏分文武場面,文場樂器主要有大頭板胡(亦稱曲胡),三弦,二胡,笛予,·嗩吶等,主奏樂器為板胡與三弦;武場樂器主要有梆子,四頁瓦,飛子(碰鈴)等。小曲戲原來用的樂器很簡單,後來逐步豐富了起來,至七十年代末,演出時增加了揚琴,嗩吶,板胡;鼓,小鑼,大鑼,鐃鈸、堂鼓、吊鑔等。

民勤小曲戲表演

小曲戲的表演,大都經過清唱,坐唱、彩唱等階段,才發展進入到地攤和舞台表演。民勤小曲戲早在明初設衛立縣之初,曲子就逐漸形成,到明代中葉,開始進入廟堂,成為娛神娛人的主要活動形式。當時稱小曲藝人為唱家,彈家,拉家,一人演唱,十數人幫腔,氣氛十分熱烈。迄明末清初,小曲戲被搬上樂樓,戲台,演出有故事情節的小戲。清乾隆時,建立起多個以大廟命名的“小唱會。”道光時,“小唱會”為眾多的家班所代替,這些家班除隨火隊在地攤“拉小場”演出外,主要以趕廟會唱會戲為主。清末民初,小曲戲尚能與秦腔以風攪雪的形式演出。進入民國,小曲戲‘不敵秦腔的兇猛攻勢,終於基本被趕下舞台,重新回到地攤演出和社火隊中去。由此可見,曲子戲雖然形很早,而作為“戲”卻是很晚——清中葉以後——才初具規模。在曲子戲發展成形之時,秦腔卻已在隴原大地上蔚為大觀,秦腔的崛起,影響了曲子戲在表演上的進一步發展成熟,尤其許多小曲藝人跳槽改演秦腔(如張汲三,曹開興等),使小曲戲蒙受很大損失,特別是將民勤小曲搬上舞台的“泰和社“”劉發傑父子加入寧夏王馬鴻逵“興華學社”(後併入“覺民學社”)後,主要精力都放在唱大戲(秦腔)上,此後無人對小曲進行再次創作。所以,直至今日,曲子戲仍然保持著它那以唱為主的原始特點。
曲子戲以唱為主與曲子戲劇本有直接關係。曲子戲本來就是說唱文學的一種,發展成戲以後,雖然改變了過去那種以第三人稱敘述的方法(像本書選錄的彈詞),但賓白和動作表演的比例,除個別戲外,仍然所占比重甚少。 “一唱到底”的戲占有很大比例,這就給除唱以外的做,念,舞、打、翻等表演手段的發展,造成了不少困難和限制。在曲子戲的表演中,程式規範並不十分嚴格,相反,動作更多的接近生活原型。武打戲幾等於無,個別幾處武戲如〈楊八姐鬧館〉,也只是比劃幾下而已。由於在表演上的這些不利條件,致使曲子戲的角色行當體制劃分不細,影響表演的整體效果。
民勤小曲戲角色行當略如下:
旦行:分有正旦,小旦,老旦,媒旦(又稱手帕旦,妖旦)等;
生行:分有老生,鬚生、小生,貧生等;
醜:有大醜、小丑之別;
淨:分大淨,二淨。以移植秦腔劇目為多見,小曲戲自有劇目很少有淨角。
名藝人突出表演選例:
二瓜子吆車——周玉文主演
《二瓜子吆車》演蘇三起解太原的故事,為《玉堂春》中的—折。周玉文當年在劇中以矮子身架表演,稱絕一時。當崇公道(劇中稱“差人”)呼叫車夫僱車時,二瓜子揉紫黑臉,黑白鼻,大嘴,翻穿短皮襖,腰系草繩,脖子上掛一巨型鍋盔(大餅),兩腿曲在皮襖內,手持牛鞭上場。他身高不足三尺,一步一步挪到台口。聽差人說要僱車去太原時,他學著大舌頭的聲音,瓮聲瓮氣地以山高路遠虎狼多為藉口,漫天要價。當看到蘇三時,卻又流著口水憨笑著說:“這么漂亮的姐姐坐車,—個錢不給也去哩。”接著在拉牛、套車、請蘇三上車的過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偷看蘇三,—次又—次高興地憨笑;之後,蘇三坐在高桌上唱,二瓜子和差人圍著桌子一圈一圈走。他手持牛鞭掄著圓圈,伸出—條腿,單腿跳著走路,極做高興狀。兩腳輪流向前踢,作上坡狀;兩腿交替後伸,作下坡狀;兩腿交替從側伸出踏下,作過河狀。忽然車陷泥坑,二瓜子怕顛寧蘇三,爬在地上用肩頭推車前進。走了一會兒,二瓜子停車歇息吃飯,把脖子上的鍋盔取下請蘇三吃,蘇三用手把餅輕輕推回,說聲“小哥哥請吃”,二瓜子受寵若驚,捧著被蘇三碰過的餅,狼吞虎咽,噎得伸脖憋氣,提耳朵捶背。在趕路的表演中,蘇三每哭唱—段後,二瓜子就唱一段小曲兒為她解愁。先唱一段小調民歌,後唱—段河州花兒,再唱—段河套二人台,再唱一段秦腔。忽而用男嗓唱,忽而學女嗓唱。唱過幾段後,二瓜子竟因蘇三哭了—路,停下車要蘇三笑—笑,否則就不往前走。蘇三勉強對二瓜子笑了一下,二瓜子高興得連蹦帶跳,吆著車下場。
1979年間,我曾數訪小曲名角高培閣。當時他已年逾七旬,而精神矍爍,十分健談。他那裡,我記錄了近百首民歌和十幾個小曲戲劇本,《二瓜子吆車》是其中之—。據他講,此戲是周玉文“鋪子裡的貨”,他演得較少,所以記得不全,而周當時已作古經年,無法從他那裡取“貨’了。高的《二瓜子吆車》同我揭訪周玉文的唱本多有出入,但似乎又有另一種特色,為之,整理時就取了高的本子為藍本,脫漏之處根據情節作了必要的補充和修訂。此次出版,除了刪去個別淫穢語句外,一仍其原,完全保留了它的真實面目。
鬧書館 ——高培閣
鬧書館 , 為《梅降雪》中的—折,敘述狐仙冒名花彥芳到書館與書生藺孝賢相會,被花兄錦牛遇見的故事。全劇除呼名、叫門等,無一句念白,從頭唱,舞到尾。高培閣(旦),田志書(生),周玉文(醜)聯袂演此劇,在當地堪稱一絕。
開場時小生上,邊唱邊時而低吟,時而出神凝思,時而靜坐微笑,時而搖頭嘆息,—派六神無主,心猿意馬的單相思樣子。忽然像聽到有人敲門,急忙拋書快步前去開門。出門左張右望,見無人跡,方知自己誤聽,無可奈何地只得回屋關門,強迫自己就燭讀書。音樂由緩慢的苦音轉為歡快的甜音。小旦扮黑狐仙右手舞扇,左手舞巾,碎步飛上;快跑圓場,邊唱邊舞。唱到“報恩還夙願”時,兩臂平舉,扇巾齊舞,忽然將扇拋到空中,向下場門大翻身,接扇,右臂前伸,右腳向後平伸,左腳蹉步作飛行狀,恢復兩臂平舉舞扇巾的動作後,又將巾向空中拋去,向上場門大翻身,接巾,右臂平伸,左腿向後平伸,右腿蹉步作飛行狀,當再次恢復平舉舞扇巾後,突然將扇巾一齊拋向空中,大翻身,接肩巾,盤腿跌坐檯上,以表示狐仙是從天而降的。隨後在唱中站起,左右閃腰,緩步慢行,分花拂柳,整理服裝,上前叩門。小生又以為是誤會,不予理睬,繼續凝神讀書。小旦二次叩門,並呼“表兄開門”,小生聞聲站起,欲開門,又覺表妹不可能深夜來訪,便又歸位讀起書來。小旦三次叩門,並再次申明是小妹,小生又驚又喜,急忙整理書案,開門迎進小旦。二人對坐,小生頗有侷促之象,拿書放書,欲言又止,顯得手盡無措,非常尷尬。小旦見狀,幾次偷笑,用腳尖勾住椅子慢慢向小生方向移動,待兩個椅子挨近時,又摸小生手和臉,探詢病情,並引得小生道出相思之苦。小旦調皮地和他拜天地以解相思之憂,擁小生進入羅帳。此時弦樂全停,在四頁瓦的敲擊聲中,醜邁八字步溜上,邊唱邊東張西望,到處搜尋,並從桌子,椅子上跳上鑽下,表示搜尋假山、花叢、發現腳跡,跟蹤到書館,發現狐仙等在羅帳中,氣得他連跳蹦子不迭,眉毛、,臉蛋,嘴唇—齊抖動。隨即拳打腳踢地叫門,小生聽見叫門,跑出羅帳,嚇得臉色大變,小旦示意不必害怕。開門,醜—步跳進,小旦躲在他身後。醜進門後到處尋找不見人影,責問小生。小旦用傳聲法告訴小生不要承認。小生假裝生氣,把醜哄出門外。醜被推出門外跌了一跤,雙手摔地,屁殷朝天,翹起頭,眉毛上下左右跳了幾跳,一個軲轆躲在了牆角。小生,小旦依依惜別後,小旦正欲出門,被醜竄出攔腰抱住,經過一番撕扯,翻滾、圓場等表演,小旦抓起—把沙子撒向小丑,趁小丑迷眼撒手之機,向下場門騰空躍起,兩腳平伸,落地後下場。小丑亦邊喊邊追著下場。

民勤小曲戲班社

民勤小曲戲形成較早,見於載籍的班杜為道光時胡兆庠的家班,同治間陳友生建立“容尤堂”,嘗赴新疆演出,三年乃歸,可見有一定規模。
“和盛社”,民國十二年(1923年)由劉發節與劉國述共同組建。戲裝部分從城隍行宮租賃,部分由民勤富商馬和盛經營的“和盛當”捐贈,故名為行宮和盛社,一般簡稱“和盛社”。民國十四年(1925),在武威永和社班主李富貴支持下,請來名藝人王錠子,張汲三,陳來基當教練,招收李世德,黃根成等十餘名票友拜師學戲,該劇社僅活動—年零兩個月,因劉國述病歿,王錠子、張汲三契約期滿返回武威而解體。
“泰和社“,和盛社解體後,民國十五年(1926)劉發傑,黃根成、鐘常富,吸收小曲、秦腔藝人三十餘眾,組建起民間業餘秦腔班社,劉發傑任班主。劉發傑父劉春清為東湖農官,讀過私塾,曾到寧夏武威學過秦腔。新的戲班創立後,劉發傑將流傳於甘蒙寧的小曲進行了加工整理,去掉一些低俗的內容,將小曲從田間地頭搬上了舞台,把小曲當大戲唱。該社農忙務農,農閒演戲,秦腔為主,有時亦串演小曲。民國十八年馬仲莢屠民勤,部分演員逃散,劇社被迫停演。民國二十三年(1934)重組,主要演員除劉發傑、黃根成、鐘常富外,還有劉萬鎰(藝名劉鎖兒,小旦兼小生)、劉萬鉉(藝名:劉小鎖,主演小旦)、劉萬鐸(主演小丑及武生)、曹開興(藝名曹旦兒,擅演小曲戲中旦角)等。
“徳俊社”原行宮和盛社演員李世德在原班基礎上,招收曹開世等青年藝徒,創辦“徳俊社,”自任班主。民國十八年(1929)馬仲英屠民勤,部分藝人逃散,劇社停演三年多。二十三年(1934)至建國前夕,與泰和社合班演出。二十七年(1938),高台東樂藝人辛子平到該社,藝徒曹開世由武威學藝返鄉,兩人均有新戲獻演,使該社聲譽日隆。主要演員除李世德,陳來基外,還有劉占奎(藝名劉那么,鬚生兼老旦)、毛壽山(藝名毛長壽,淨兼醜)、馬級三(藝名馬八三,鬚生兼醜)、曹開世(藝名曹應靠,淨兼鬚生)、陳元兒(永昌人,旦角),楊生沛(藝名楊生兒、楊旦兒,小旦兼小生)等。建國前夕,收入銳減,人戲稱“討吃班”,1951年解體。

民勤小曲戲名角

胡兆庠 清道光間組建家班,演唱小曲,往來湖壩之間,《鎮番遺事歷鑒》特載之。(生平不詳)
陳友生 同治間創建“容尤堂”,遊藝新疆,三年乃歸。(生平不詳)
劉發傑(1894.4.21-1961.3.2)收成鄉盈科村人,為湖區農官劉春清四子。創辦“泰和社”,將“小曲兒當大戲唱”。培養生徒,桃李滿門,對民勤小曲戲發展有突出貢獻。民國二十五年應阿拉善札薩克王爺之子達理札雅親王之邀率團到巴彥浩特,次子劉萬鎰進入銀川“覺民學社”學戲,得到覺民學社中著名演員有楊覺民等人指導,表演技藝大進。後劉萬鎰成立“興華學社”,民國三十二年馬鴻逵將“興華學社”併入“覺民學社”後劉萬鎰從銀川歸來使“泰和社”名聲大震,成為民勤戲曲史最鼎盛的時期。四子劉萬鈴是民勤知名數學老師。
劉發傑劉發傑
常清秀 組建家班,自編大型小曲戲《圖財害命》,縣人為之震動。(生平不詳)
曹開興 人稱“曹旦兒”,嗓音甜潤,聲腔細膩,舞蹈輕盈,身材嬌好,一時為縣中所共稱。(生平不詳)
張汲三(1939-1956) 乳名張舍兒,民勤縣城燈山巷人。自幼酷愛戲曲,十五、 六便以唱民勤小曲戲而聞名。後拜李富貴為師,工旦行。三年滿徒後,去西安深造,學會蹺功。繼至張掖、酒泉訪師學藝,終於練就—身絕技。在《游西湖》中扮李慧娘持扇圓場場,恍若乘風飛行, 《潑水))中端盆徘徊,猶如水上飄蕩。他可以踩蹺從兩張高桌上翻下,快速在椅背上跑來跑去。其代表劇目有:《張公背張婆》、《十萬金》、《水牢》、《〈賒棠關》,《潑水》, 〈〈宋江殺惜》等。此外,他還能扮演生、醜、淨行角色。為人正直,潔身自重,藝德高尚,演戲一絲不苟,在同行中享有很高聲譽。
周玉文(1911——1967) , 民勤縣大壩鄉張茂村人。自幼酷愛小曲,每看戲歸,必細心揣摩,暗自練習。以扮演丑角為特出。唱腔圓潤寬厚,道白吐字清楚,表演詼諧活潑。他既能把《小放牛》、《釘缸》、《下四川》中的小生演得維妙維肖,風趣動人,又能把《周文送女》、《三娘教子》、《陰功傳》中的老生唱得哀婉淒絕,催人淚下。其不但能繼前人之長,而且能創自己之新,形成獨具—格的表演風格。
高培閣 (1912———1982), 民勤縣六壩鄉拐灣村人。15歲時就以演花旦嶄露頭角,嘗赴山丹訪師學藝,歸後,將所學眉戶調與小曲戲老調揉合—體,變為新調演唱,深受觀眾歡迎。他下苦學習秦腔旦角表演及化妝技巧,自製頭飾,成為曲子戲第一個帖片子包頭的演員。唱腔高遠細膩,真假嗓套用自如;表演生動傳神,扇帕搖動,婀娜生姿;眉目俏麗,身材細削端方。曾多次遠赴內蒙臨河、左旗以至蘭州等地演出,蠻聲藝壇,備受讚賞。代表劇目:《梅降雪》、《小放牛》、《十里亭》、《賣水》、《靈英降香》等。1978一一1981年間,筆者曾多次慕名採訪,前後記錄小曲戲劇本20餘種,民歌近百首。其中屬二人台類的曲目如《十里亭》, 《浪親家》、《賣餃子》經筆者整理,在省內外雜誌發表;彈詞類的如《苦媳婦》、《姑娘弔孝》、《保柱子借當》、《周月月》等為多種出版物採用。
劉萬鎰(1923.10-1999.8)民勤縣收成鄉盈科村人,劉發傑次子。藝名劉鎖兒,工武旦,民勤縣1994年續修縣誌載:”劉萬鎰,幼年聰慧精靈.嗜演文武小生,刀馬旦等,兼演文武老生,主演<<破江州>>,<<蘇武牧羊>><<賣畫辟門>>等,深受觀眾喜愛,銀川學藝歸來後擔任導演,為’泰和社”台主,所演的<<日光帶>>中耍派條是為絕技。

民勤小曲戲演出場地

小曲戲起初只在地攤子演出。明末,縣中始有關廟戲台,因便漸入廟堂,成為敬神娛人的藝術品類。崇禎七年,孟良允聯山西客商於城內創建樂樓—座,置辦各類樂器多件,工竣日,演戲三天酬神。同年,財神廟戲台建成。迨清,戲台遍布全縣,較有名的有燈山樓戲台、火神廟戲台、東湖大廟戲台、雷台樂樓,龍王宮樂樓、蘇武廟戲台、槍桿嶺山娘娘廟戲台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關廟戲台。該戲台在縣城內東南隅,創建於明崇禎前,原名“樂台。台在關廟內,與山門連—處,座南向北,面對大殿。系磚木結構,雙層臥脊飛檐,脊頂置鴟吻獸頭.該台採用“一粱八擔”的結構方法建成,外觀壯麗,氣象威嚴,可三面開放。台柱上刻有花卉圖案,窗扉精巧玲瓏。前邊—角缺—木刻金瓜,相傳為名藝人裴小生在此扮演《太湖城》中的孫武,打雷碗時打失。民國十年左右,廟內改修學校,戲台拆除。

與小曲戲有關的軼聞趣事

清同治末,縣人蘆半山在天津傭工時,囚侍奉一位患病老人甚謹,老人病癒後圖謀報答,將家傳制靴技藝傳授給他。光緒初半山返鄉,遂開設靴鋪。因戲靴、朝靴、大加工(一種厚棉鞋)做得好,生意十分紅火。第二代傳人蘆占恩,對戲靴的式樣、圖案進行了改造,聲望日隆。民國十八年,三代傳人蘆向樂接班經營,戲靴更有改進,遠銷省內外。蘆家靴鋪的戲靴以灰絨、沖服呢制靴腰和靴面,靴底有多種規格。靴頭下竅台內,綴有各式五彩圖案。靴子式樣瘦削玲瓏,靴底輕巧,尤以堅實耐穿著稱。自清光緒初至建國初,甘肅派秦腔演員郗德育、耿忠義,岳鐘華、李富貴、牛百順,王綻子、高希中、牛利民、邵學義等都以穿蘆家戲靴為樂事,以為“亮靴底特有動作。”後,陝西,新疆,青海等地的戲曲藝人,也慕名前來定做。建國後公私合營,蘆家靴鋪撤消,蘆向樂改行,蘆家靴子於是失傳。
拜舅舅,迎先人
舊時,戲班認為皮影供奉的莊王是大戲班莊王的舅舅,因此,凡戲班流動演出時,如遇皮影班在附近演出,便立即暫停演出,請出本班莊王,備辦供品,去拜謁舅舅。之後,皮影班著人回拜,饋贈外甥—件新袍或禮品。
若戲班正演出間,有社火佇列陣而來,也要立即暫停演出,待社火隊經過後再恢復如常。這是因為戲班認為社火是一切劇種的先人,所以要以禮相讓。
演戲告貸
建國前,民勤每次廟會戲結束後,按例都要進行一次告貸:主持廟會的會董聚坐廟殿內,藝人們按個向會董們作揖,說:“我們要走了,請會長們幫個盤纏。”會董們按主次角色:表演水準議定數額,寫給錢糧,或相當於小麥價格的錢,一般主演給—石二斗或整一石,次角給八斗或五斗,學徒給二斗;此俗是因清末以來,民勤荒年接踵,藝人生活困難,廟會結束後,董事們在廟會款中備些錢糧,解決藝人走時的路費。年長日久,“告貸”遂形成一種習俗。當地諺語:戲價多少莫亂喊,等戲完了看告貸”。
廟會戲&行會戲
民勤舊時戲劇班杜趕場子演出,較隆重的是奠台應會戲。會戲有多種,但被視為“正會”的只有“廟會”與“行會”。廟會戲亦有三種情況:一是農活空閒時演出的會戲,如四月初 八、五月二十五夏收前、七月十五夏收後,八月十五秋收後的“秋台會戲”,十月二十八日的“查河戲”等,均屬此類。二是民俗節日戲,如正月初九的“上九會”,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五月初五的“端陽節”等。三是根據各地廟內所供神位的特點定時演出,如正月十三的“南亭廟會戲”,三月二十的“娘娘廟會戲”,五月十三的“關老爺磨刀會戲”,五月二十五的“三聖母誕會戲”,七月三十的“地藏會戲”,九月十三的“關帝聖誕會戲”等。廟會戲名為祭神,實是娛人,也寄託著人民祈求平安、幸福的願望,如三月二十的“娘娘廟會戲”,是希望保護兒童平安,四月十五的“祭蟲戲”,是想藉助神力除蟲害,如“城隍出府戲”,十月初一的“祭鬼戲”等,都是為了消災免禍。
廟會戲外,就數行會戲舉足輕重。舊時,商會下屬均設同業會組織,如布匹、綢紗、百貨業稱“三黃會”,鐵匠業稱“老君會”,書刊印刷業稱“文昌會,”飲食業稱“雷神會”等等。各行每年都要舉行一次例會,會間,要清戲班唱戲慶賀,以祈求行業供奉的祖師賜財降福,化吉除凶。
縣中頗有地方特點的兩處廟會,一是槍桿嶺山的“男會”,一是蘇武山的“駝羊會。前者是正經廟會,後者實際是行會——駝羊會舉辦,而依其會場所處的特定環境,兩者都可以稱之為“山會”,時間都在四月八和九月九。屆時,戲班掛條開演,多則七天,少則五天,車馬輻輳,觀者如雲,是縣中最熱鬧的民眾活動之一。之外,尚有祈雨戲,還願戲,開光戲,喪葬戲,開市戲,保苗戲等,不一而足。
張舍兒出家
張舍兒即張汲三,民勤小曲戲首屈一指的名角兒。十五、六歲時,嗜戲如痴,遭到家人及親友強烈反對。一次唱戲,被本家戶族從台上拉了下來,繩捆索綁,揪回家中關禁半月有餘。後,偷跑到武鹹學習秦腔,族人不時前往打罵騷擾,而意志未稍改變。這年冬天,張舍兒返回民勤,在他舅舅家殺豬宰羊,擺了四桌酒席,拜求一位愛看他演戲的縉紳幫忙,將他父母及本家戶族中主要人物請來,大家以為他回心轉意,不再唱戲了,就高高興的吃喝起來,誰知菜上五味,酒過三巡之後,張舍兒來到席前,給每人斟上—杯酒,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叩十幾個響頭,聲音哴哴地說,“上告族長及生我養我的父母,孩兒此身已獻給莊王爺,離了唱戲就無法活下去。當年令公曾舍楊五郎五台山出家,今日我單求族長、父母,就舍我到武威唱戲去吧!”說完,又是十幾個響頭,起身出門而去。張舍兒父母捶胸頓足,說道:“剛生下就不該給他起名叫舍兒,今天果然舍了兒了,這是天意呀!”經那位縉紳解說勸導,張舍父母及本家戶族人等只得感慨—番,任其自然了。
鍋里下多少張舍兒
張舍兒唱戲唱出了名,一時成了縣中人所皆知的人物.尤其一些青年男女,為張舍兒甜潤的嗓音,窈窕的身姿,動情的表演所陶醉,心裡想的是 張舍兒,嘴裡說的是 張舍兒,甚至說夢話也是 張舍兒。某女對 張舍兒更是走火入魔,過年做飯,要往鍋里下餃子,因心不在焉,問母親:“媽,下多少張舍兒?”母驚,女大窘,後因此而傳為笑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