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四股弦

曲周四股弦

曲周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五腔調,是古老的地方稀有劇種之一。曲周縣四股弦主要分布在白寨鄉司寨村。

申報地區,名錄簡介,

申報地區

邯鄲曲周縣

名錄簡介

曲周四股弦劇目有漢朝戲、三國戲、唐朝戲、宋朝戲、明朝戲等,主要劇目有《三升官》《西岐洲》《宋江殺樓》《打金枝》、《賀後罵殿》等20多個。板式有慢板、快板、二八板、栽板(也叫間板)、流水板、散板、踩板等。
四股弦產生於清朝中期道光十八年(1838年),起源於在山東菏澤一帶。據傳,山東有一位民間藝人叫齊大牙,逃荒要飯到河北邢台一帶,由於他會拉四股弦,被當地心地善良又熱愛藝術的人收留。後來,他收了幾個徒弟傳授技藝,創辦了一個四股弦弟子班,在當地演唱。因為初始創班,演出服裝、道具都很簡陋,臉上塗點兒粉,點點兒胭脂,束個圍裙即可演出,演出時大夥圍桌而坐,做幾個簡單動作,俗稱“坐板凳頭”。同治九年(1870年),戲班骨幹弟子王玉堂接任班主,他們借鑑河北梆子、亂彈、京劇等劇種的一些表演手段,豐富演出內容,改進演出形式,開始演袍帶戲,主要演出劇目有《楊金花奪印》《西岐洲》《羅通掃北》等劇目。1930年以後,不少女演員先後加入四股弦戲班學藝,使此劇種結束了男扮女裝的歷史。1937年,日軍侵略中國,民不聊生,大批四股戲班紛紛解體,藝人多棄業改行,僅有馬風雲、馬風仙戲班存在。1947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南四區宣傳部在南宮接管了馬風雲四股弦戲班,改名為“冀南行署利群劇團”。1948年,白寨鄉司寨村人張香的拜馬風仙為師學藝,1952年回鄉後將演出技藝傳授給其子張好賢、弟子穆銀花等人。1954年穆銀花創辦曲周縣第一個四股弦劇團,在本縣農村廟會或到鄰縣演出。文革期間,受“破四舊、立四新”影響,不再唱古裝戲,該村四股弦劇團改稱“文藝宣傳隊”,穿便衣或制服唱樣板戲,如《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1980年以後,四股弦劇團重振旗鼓,恢復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