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村

曲中村

曲中村又名“屈冢村”。

曲中村是河南省濟源市梨林鎮所轄行政村,該村又分為曲東村(屈東村)和曲西村(屈西村),兩村只以一條24米大街相隔,多以曲中村相稱。

曲東村:全村1720人,450戶,耕地面積1700畝,村兩委成員4人,黨員40人。村內通自來水、電話。有標準化衛生所和便民超市。

200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1000元,主要來自土地承包,人均純收入4200元,主要來源於運輸、種植業、養殖等。

曲西村:全村1640人,393戶,耕地面積1550畝,村兩委成員6人,黨員36人。村內通自來水、電話。有標準化衛生所和便民超市。

200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1000元,主要來自土地承包,人均純收入4700元,主要來源於運輸、種植業、養殖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中村
  • 所在地河南省濟源市梨林鎮
  • 組合:曲東村,曲西村
  • 人口:約2500
屈冢村由來,屈冢現狀,

屈冢村由來

屈突通:凌煙閣上的“蔣國公”
在距濟源市區約半小時車程的濟源城東14公里處,沁河南岸有個屈冢村,相傳因唐開國功臣屈突通葬在此處而得名。
屈突通屈突通
屈突通是鮮卑人,複姓屈突。他原是正直忠勇的隋朝名將,61歲歸唐後,協助李淵父子打天下,被授兵部尚書,封“蔣國公”,平定王世充後鎮守洛陽。在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中,他排名第十二。
正直奉公隋忠臣
公元557年,屈突通出生於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他的父親是曾任北周邛州(治所在今四川邛崍)刺史的屈突長卿。由於屈突這個姓不常見,在今天的屈冢村,人們親切地稱屈突通為屈大人,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姓屈。
事實上,屈突通是鮮卑人,先世來自沙漠部族庫莫奚。“庫莫奚”一詞是鮮卑語音譯,為今天蒙古語沙粒、沙漠的意思。這一部族約從公元4世紀開始出現,公元13世紀後消失。
屈突通出生於官宦家庭,身上流淌著鮮卑民族的血液。他稟性忠義,好武略,善騎射,曾任隋文帝的親衛大都督(屬御林軍高官),深受皇帝信任。
公元597年三月,屈突通奉命去隴西(今甘肅隴西)巡視皇家牧群。也是他工作太認真了,竟一下子查出兩萬多匹隱瞞未報的馬。隋文帝楊堅一聽,這還了得!他立即就要把負責此事的太僕卿慕容悉達和涉案的1500多人全部殺掉。屈突通忙跪地諫道:“人命至重,陛下豈能以馬匹之故殺掉千人?臣敢以死請!”楊堅雙目圓睜叱責他,屈突通仍不退縮,表示願以死保千餘人命。不久,楊堅醒悟過來,說:“朕之不明,以至於此!”於是免除眾人死罪,對屈突通加封官職。
屈突通為人正直,從不徇私。他的弟弟屈突蓋曾任長安令,也以清正嚴肅而聞名。因此,當時民間有一個順口溜:“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這兄弟倆都是好官,可親和力實在差了點兒。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屈突通仍然很受重用。公元613年,楊玄感趁煬帝征高麗時舉兵造反,攻打東都洛陽,屈突通平定叛亂有功,被升為左驍騎衛大將軍。公元616年,煬帝南下巡幸江都(今江蘇揚州),由屈突通率部隨代王楊侑(音yòu)鎮守長安。當時各地起義不斷,隋王朝的統治已名存實亡,太原留守李淵也趁機起兵,進攻長安。
屈突通已奉楊侑之命進駐河東(今山西永濟西),聞此訊息,忙命副手堯君素鎮守這裡,自己率部回救長安,不料在潼關附近與唐軍遭遇,雙方開戰。隋軍大將桑顯和驍勇善戰,唐軍支持不住,眼看已露敗相,不料一頓飯的工夫,戰局卻發生了逆轉:桑顯和看打了半天仗的隋兵又餓又累,就命令炊事兵送飯上陣地,想讓兵士補充體力。唐軍趁此機會兩面夾擊,隋兵大敗。
屈突通沒有援兵,處境變得十分艱難,有人勸他投降,他哭道:“吾蒙國重恩,歷事兩主,受人厚祿,安可逃難?有死而已!”那段時間,他常摸著自己的脖子說:“當為國家受一刀!”他甚至萌發了自殺的念頭。
受人敬重唐名將
李淵攻占長安後,俘了屈突通的家人,讓其家童前往潼關招降。屈突通當即殺了家童,命桑顯和鎮守潼關,自率主力東去,準備到洛陽尋求支援。
可是,屈突通前腳剛走,桑顯和後腳便獻潼關降了唐。他和唐將段志玄一起,帶著俘獲的屈突通之子屈突壽,一起去追擊自己的原“上司”。屈突通在稠桑(今靈寶北黃河南岸)被唐軍追上,雙方結陣對峙。唐軍派屈突壽陣前勸降,屈突通罵道:“昔與汝為父子,今與汝為仇讎(音chóu)!”令左右射之。這時候,桑顯和喊話了:“京師已陷,你們都是關西人,還能到哪兒去呢?”這話擊中了隋兵的痛處:是啊,家都沒了,還到哪兒去?大家遂扔掉兵器投降。屈突通見大勢已去,下馬向揚州方向跪拜泣道:“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天地神祇,實所鑑察。”
這位隋朝忠臣被迫歸降,到了長安。李淵非常高興,直言相見恨晚,屈突通卻哭道:“我不能盡人臣之節,力屈而至,為本朝之辱!”李淵敬重他,授以兵部尚書一職,並封為“蔣國公”,讓屈突通在秦王李世民身邊效力。隨後,屈突通被派到河東勸堯君素歸降,兩人見面,涕淚交流。屈突通慚愧地說:“我力盡後不得已降唐,現在形勢如此,你也降了吧!”堯君素堅持以身殉國,屈突通也沒辦法。
公元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當時天下未定,朝廷忙著鎮壓割據勢力。屈突通先是隨李世民攻打薛仁杲(音gǎo),那裡珍寶堆積如山,諸將紛紛爭搶,唯獨屈突通秋毫不犯。李淵聞此,對屈突通十分敬服,說:“公清正奉國,著自終始,名下定不虛也。”隨後,屈突通又隨李世民征討劉武周。劉武周戰敗,其大將尉遲恭(字敬德)歸降,李世民非常高興。
當時,王世充在洛陽也稱了帝,國號鄭。這是李淵的心腹大患,他決定發動討伐王世充的戰爭。老當益壯的屈突通作為前鋒,即將隨李世民出戰,李淵突然想起,屈突通有兩個兒子還在王世充手裡呢!他不放心地問:“東征之事,今已相屬,其如兩子何?”意思是說,打到洛陽去,你那兩個兒子怎么辦?屈突通道:“您對我恩遇有加,令我粉身難報。兩兒若死,自是其命,我絕不會以私害義!”李淵嘆息不已。
平定王世充,是唐王朝初期的一場關鍵性勝利,屈突通在此戰中功居第一。不久,他被拜為陝東大行台右僕射,鎮守洛陽,幾年後又回朝任工部尚書。
身事兩國名愈彰
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率屈突通、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等人發動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自己被立為皇太子。
朝廷發生這么大的事,洛陽會不會發生動亂?李世民心裡沒底兒。他立即派自己最信任的屈突通馳赴洛陽,老人家已經70歲了,可有他在,就什麼也不用擔心了。
當年八月初八,李淵退位,次日李世民即皇帝位,就是唐太宗。他大封功臣,賜屈突通食邑六百戶,公元627年又改洛州都督,進左光祿大夫。到暮年,屈突通更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
可惜,他的時間不多了。公元628年,72歲的屈突通因病去世,李世民痛惜不已,贈尚書右僕射,謚曰忠。屈突通有兩個兒子,分別為屈突壽、屈突詮,便由屈突壽襲了爵。後來李世民到洛陽,對屈突通念念不忘,又拜屈突詮為果毅都尉,賜予糧食布帛等,以示撫恤。
曲西村 屈突通冢遺址曲西村 屈突通冢遺址
公元643年二月,屈突通去世十幾年後,李世民懷念那些追隨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便命閻立本將他們的像按照真人大小繪於凌煙閣,由褚遂良題字。這批開國功臣有二十四位,屈突通在其中排名第十二。皇宮內三清殿旁這座本不起眼的小樓從此名揚天下,繪像其上成為無數文臣武將的至高追求。詩人李賀曾在《南園十三首》詩中寫道:“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雖有不平之意,也間接證明了凌煙閣在人們心中的分量。
公元649年,太宗李世民去世,由屈突通與房玄齡配列廟庭;到了公元654年,高宗追授屈突通為司空……這么多的死後榮譽,不免令人奇怪:屈突通本是隋朝忠臣,深得朝廷重用;他不得已而降唐,何以唐朝皇帝也對他如此尊崇?
這個疑問從古代就有了,新、舊《唐書》也給出了答案,是這么說的——“或問屈突通盡忠於隋而功立於唐,事兩國而名愈彰,何也?”答云:“若立純誠,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寧限於兩國爾!”

屈冢現狀

屈冢原址封土大部分被挖,只剩一個高約7米、直徑約6米的土堆,一側還有裸露的樹根。“這裡埋的是‘屈大人’,他可是唐朝的大功臣!”村里人說,這墓冢早被盜過。82歲的田富慶老人說,屈冢曾經很大,“原先占地有5畝,還有好幾座廟,現在是越來越小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