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至湖上

曉至湖上

《曉至湖上》載於《清詩選》,是清代浙西詞派的代表人物厲鶚的作品。此詩曾作為詩歌鑑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福建卷的語文試題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曉至湖上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清詩選》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厲鶚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曉至湖上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瀰漫與天永。
折⑵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景⑶。

注釋

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彎曲。
③景:影。

譯文

出城清晨的天色還有些昏暗,站立水邊讓我心意稍微寧靜。水面泛起的薄霧瀰漫開來仿佛與天相連。水中的葦草彎曲下來發出聲響,遙遠的青山如黛仿佛連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無。一會兒過後晨日初起,遠處三三兩兩的小舟泛在水上。怎么能夠學得野鴨一般,能去追逐那遠方的清影呢。

作品賞析

這首詩情感豐富。此詩用清涼的晨霧,清淡的遠山,清澈的湖水,清靈的野鳧,構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曉湖之景。表現了詩人平靜閒適的心態,願象野鳧一樣回歸自然的情懷。從“人意靜”、“寒霧生”等語可以看出作者喜愛幽靜;“臨水”、“稍見初日開”等詞句則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之意;而從“安得學野鳧”、“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嚮往自由以及對自由暫不可得的惆悵之情。
“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是寫景名句。從表達技巧的角度看,此聯採用了對比的手法,以有聲與無影對比,近寫聽覺,遠寫視覺,突出層次的遠近和景致的深闊;同時採用了對偶的手法,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相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節奏優美,形象豐滿,層次分明,構建了開闊、淡雅、幽靜、清新的意境

作者簡介

厲鶚
厲鶚像厲鶚像
(1692─1752)清代詩人。字太鴻,號樊榭,錢塘人。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考中舉人,但未能考中進士。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參加“博學鴻詞”考試,再次名落孫山。此後,終身未仕。在詞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為浙西詞派中期的代表。在詞派問題上,推崇姜夔張炎等人為首的宋詞南宗,貶低辛棄疾等人的北宗。厲鶚以“清”與“雅”作為詞好壞的標準。也長於寫詩,特別是五言詩,與杭世駿齊名。讀書搜奇嗜博,鉤深摘異,尤熟於宋元以後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遼史拾遺》、《東城雜記》、《宋詩紀事》、《南宋雜事詩》等書。其中《南宋雜事詩》一書,采諸書為之注,徵引浩博,為考史事者所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