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文化名鎮梁弄,有著一條千百年的老街——曉嶺街,它東西走向,全長約一公里。它西起舊時梁弄集鎮最繁華的“三叉路口”,與南北走向的直街連線,成“丁”字形,東至東溪大池頭,與斤嶺古道相連,直通曉嶺至寧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曉嶺街
- 地理位置:餘姚市梁弄鎮
- 類別:古街
- 長度:約1000米
簡介,位置,街情,卵石路,吊口樓,商業街,古建築群,古街今昔,
簡介
古鎮梁弄,有著一條千百年的老街,東西走向,全長約一公里。它西起舊時梁弄集鎮最繁華的“三叉路口”,與南北走向的直街連線,成“丁”字形,東至東溪大池頭,與斤嶺古道相連,直通曉嶺(今鹿亭鄉曉雲村)至寧波。因此,當地百姓稱之為“曉嶺街”。
位置
街情
卵石路
曉嶺街並非筆直,稍有微彎,成弧形狀。它與所有的老街相似,街面窄窄的,只有三四米寬。早先的路面都是用“鵝卵石”鋪嵌,沒有水泥輔助,故有點凹凸不平。尤其是到了下雨天,卵石表面像搽了油,滑得很;寒冬里,卵石外露部分結著一層冰晶,很會捉弄過往行人。不過,兩邊好心的店主一大早會用開水或洗臉水沖刷卵石路面,使其融化,這樣你就可以放心地行走了。後來,人們用方塊石替代了卵石,走起來就舒服多了。
吊口樓
曉嶺街兩旁都是磚木結構的老式房屋,有獨層的“高平屋”,也有兩、三層的“吊口樓”,錯落有致。南北兩邊面面相對,形成街面。老街門面大多用杉樹木板裝飾,樓上開窗“吊口”,樓下店鋪裝有可以脫卸的“牌門板”。為防止搞錯,每塊牌門板上都編寫著醒目的序號。店門外的“階沿石”為避免店堂進水,都略高於卵石路面。店鋪雖然簡樸,卻樣樣俱全。有菸酒百雜,有客棧飯店,有裁縫理髮,有圓木鐵器,有漆店染坊,有山貨竹木,有酒肆茶樓,還有豆腐店、香燭店、柴行、米行、糠行,算命卜課店等。
商業街
舊時的曉嶺街,雖古樸簡潔,卻也顯示出熱鬧繁榮。除了本鎮人逢市趕集,還有挑著“白袋皮”(便於爬嶺盛裝貨物的白布袋)的山裡客,那些“白袋皮”上都寫著“河南褚氏”、“東海徐氏”、“江夏黃氏”等郡名字樣。他們大多來自曉嶺、茭湖、鹿亭、大嵐等周邊山區。年末臘月里,山客們半夜就動身步行,天蒙蒙亮就到了曉嶺街里,帶著自產的農副產品來銷售,如淘籮飯籃、竹椅掃帚、茶葉筍乾、竹簟籮筐之類的換取鈔票,再在老街店鋪中購置需要的年貨回去。若是到了中午時分,山客們在老街飯店用餐,酒足飯飽之後,挑上裝滿年貨的“白袋皮”趕路爬嶺,一路辛苦不說,到家也得傍晚時分。那時,曉嶺街上隨處可見“白袋皮”的影子,山客們憨厚實惠,而當街的店主也熱情好客,喝口茶,洗個臉,借把傘,甚至借點錢、吃頓飯都不在話下,而且是常有的事。
古建築群
臨街的幾處古建築,名望也十分顯赫。最東首的“小源和”老宅,坐北朝南,四面高牆圍抱,前後兩進,兩翼左右廂房,中為石板天井,頗有北京“四合院”之韻味。整個建築典雅古樸、氣勢端莊。早先宅主開的是“源和米酒店”。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是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和浙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指揮中心,領導浙東人民抗擊日寇。當年有一位美籍飛行員托勒特,身負日軍炮擊之重傷,經新四軍游擊隊營救,在“小源和”里養傷一月之多,受到當地軍民的精心扶理調養,康復後還穿著“源和媽媽”親手縫做的布鞋回到美國,一時被傳為佳話。現在,這裡是全國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小源和”相隔不遠的是“旗桿牆門”務本堂,是古鎮首屈一指的大戶人家。清乾隆年間,當地有位黃姓學究考上舉人後,衣錦榮歸,大興土木,建造樓群數十進,被當地百姓稱之“大廳里”。他還在家門口的宗洞前立旗桿石,石上鐫刻中舉人姓名及中舉年月,以顯示門第,光宗耀祖。今日,“大廳”依在,而“旗桿牆門”卻是匿跡無蹤。
老街中段,靠近姚家弄之處,有被稱為中醫世家的“慶雲軒”,宅宇深邃,黃氏世代行醫,且醫術精湛,聞名遠近百里,前來求醫者絡繹不絕。
臨街的還有“乾元道地”,它是一處清代古建築。走進古樸的牆門,映入眼帘的是坐北朝南的11間主樓和東西兩廂9間側樓,圍成一個偌大的道地,地面全用鵝卵石鋪成,據說可以攤放100塊曬穀竹簟,故稱“乾元大道地”。宅主姓舒,在鎮上開著一爿乾元南貨店。舒氏靠經商致富,在鎮上是能排得上的大戶人家。店鋪開在曉嶺街最西端的“三叉路口”,經營魚鯗、火腿、桂圓、荔枝等幾十種南貨。糕點茶食按四季搭配製作,少說也有百餘種。雇有六七個大師傅專做茶食,其中就有寸金糖、雪棗、麻棗、大糕等,特別是“南貨店大糕”被稱為梁弄一絕。舒氏重視教育,子孫人才輩出。考入清華大學的很多,稱為“一門三清華”,名振鄉里。
古街今昔
隨著商品經濟的活躍,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梁弄的直街、橫街、曉嶺街等老街已不堪重負,因此,新建的鎮中路、正蒙街及如意路分別承擔起老街的重任。
今日曉嶺街,人影稀疏,店鋪成了居室,街路成了擺設和通道。它仿佛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老了,靜了。當你走在老街的石塊上,腳下發出“篤篤”之聲,好像在聆聽歲月滄桑,在回味著當年的繁榮與熱鬧,演繹一段激昂而富有韻味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