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雷(北宋沈括編寫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暴雷》是由北宋沈括編寫的作品。出自《夢溪筆談》。其描述了一次暴雷襲擊現象。在雷擊中,金屬器具都銷熔為液體,而非金屬器具卻能完好無損。

作者以佛書的話來證明雷擊是“非人情所測”,並引出了人類不能“窮測至理”的結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暴雷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夢溪筆談
  • 作者沈括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內侍李舜舉家曾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間出,赫然出檐。人以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牆壁窗紙皆黔。有一木格,其中雜貯諸器,其漆器銀扣者,銀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寶刀,極堅鋼,就刀室中熔為汁,而室亦儼然。人必謂火當先焚草木,然後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鑠,而草木無一毀者,非人情所測也。佛書言“龍火得水而熾,人火得水而滅”,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區區世智情識,窮測至理,不其難哉!
註:【內侍】在宮廷中執役的人員。
【黔】黑色。黔,音qián。
【扣】用金屬緣飾器具的邊口。
刀室】刀鞘。
【流】這裡指熔化。
【鑠】銷熔,熔化。鑠,音shuò。
【為】被
【悉】都
【但】只

作品譯文

內侍李舜舉的家曾經被暴雷轟擊。他的堂屋西邊的房間,雷火從視窗噴出,光亮耀眼,竄出房檐之外。人們認為堂屋已經被燒毀了,都跑出去躲避。到雷停止以後,那間房子依然完好,只是牆壁和窗紙全部變黑了。有一個木頭櫥架,其中雜放著各種器具,那些鑲銀作裝飾的漆器,銀飾完全熔化流在地上,漆器居然沒有燒焦。有一把寶刀,非常堅硬,在刀鞘中就熔化為液體,而刀鞘卻儼然完好。人們一定會認為火應當先焚毀草木,然後才能熔化金石。佛書上說:“龍火得水而更旺,人火得水而熄滅。”這個道理是確切的。人們只能知道人世間的事情罷了,人世之外,事情哪有什麼極限?想用區區有限的世俗的智慧、情理和見識,去深透地探測那無窮盡的事理,不是很難的嗎?

作品賞析

本則筆記描述了一次暴雷襲擊現象。在雷擊中,金屬器具都銷熔為液體,而非金屬器具卻能完好無損。
一般來說,帶有負電荷的雲層接近地面時,會使地面產生感應正電荷。當電位差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發生放電現象,放出大量的熱能和光能,這就是雷擊。同時,高電壓放電可以生成高頻交變磁場,處在電磁場內的金屬會產生強大的渦電流,足以使金屬熔化;而非導體則不會產生渦電流,因而“曾不焦灼”。其原理和現代工業中用來熔鍊金屬的高頻感應電爐相似。
沈括一方面客觀地描述了雷擊現象,但另一方面又以佛書的話來證明雷擊是“非人情所測”,並引出了人類不能“窮測至理”的結論。這種認識上的“不可知論”顯然是錯誤的,這反映了當時科技發展水平的局限性。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 ,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沈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