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將至(周瑟瑟創作詩集)

暴雨將至(周瑟瑟創作詩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暴雨將至》是周瑟瑟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2017年8月。

《暴雨將至》從周瑟瑟1985年的少作,到他近年語言的變化,這是當代詩歌一種新的語言探索。周瑟瑟以重建先鋒的寫作,將當代詩歌帶入到鮮明的個人語境、節奏與語感,以現場高強度的寫作方式,驗證了生活與語言的共生關係,他的寫作題材的陌生化或日常化,揭示了無所不在的詩歌存在,從而回答了什麼是詩,什麼是自由的寫作狀態。周瑟瑟創造的是一種詩與人、詩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寫作方法,他的“簡語”寫作正在影響其他敏銳的詩歌寫作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暴雨將至
  • 作者:周瑟瑟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詩集
  • 首版時間:2017年8月
  • 行數:8605行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暴雨將至》是周瑟瑟目前較為全面的一部詩歌選集,收錄有1985年至2017年上半年400多首詩,厚達500多頁,同時還有周瑟瑟的書法與水墨作品穿插其中。

作品目錄

第一輯
眼鏡片上有鹽(2017年)
第二輯
你帶來青木瓜(2016年)
第三輯
林中鳥(2010-2015年)
第四輯
性本愛丘山(2009年)
第五輯
草枯了(2000-2008年)
第六輯
一瞬間(1990-1999年)
第七輯
木梯(1985-1989年)

作品鑑賞

藝術特色
《暴雨將至》是周瑟瑟三十年詩歌創作的精選集,通讀《暴雨將至》會發現,與一些詩人一成不變的寫作模式不同,周瑟瑟體現出極強的自我革命意識,周瑟瑟的詩歌創作不是靜止的,而是一直在變化、一直在挖掘自我、一直在嘗試新風格。隨著創作經驗的積累,寫詩這件事對他來說變得像是和吃飯、喝水一樣,成為生活中最普通、尋常的行為之一,甚至可以說,詩歌對於周瑟瑟越來越像是一種行為藝術,當然這樣講完全不是在貶損周瑟瑟,而是意在說明他創作生活化的風格特徵。
傳統的詩歌觀念認為,詩歌應該是優美、崇高、莊嚴的,詩人應該力求在創作中發掘出真知灼見,給人以啟示或是震撼,但這同時也很容易造成一個藝術的陷阱,即詩歌語言逐漸趨於板結化,思想活力因為定於一尊而大大受限。所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第三代”大力倡導詩歌的口語化、扁平化,20世紀90年代初以王蒙為代表的“躲避崇高”一時也引起人們的關注,啟示人們重新思考和看待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周瑟瑟的創作大致在這個時期起步,很明顯受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先鋒文學思潮的影響,表現在作品裡就是他不再刻意的去營造詩意、詩境,而是回歸日常生活現場,用口語去描述生活細節,如《今天的陽光》“窗簾低垂/如沉默的長者/讓它們進來/讓它們進來坐坐/窗簾拂動/那是陽光的手/在試探安靜的主人/我睡得夠久了/我感到陽光的手/在撫摸我的額頭/我裝作若無其事/小時候我生病時/媽媽也這樣摸我的額頭/“咦,燒退了”/“起來吃點東西吧……”/我裝作睡著了/媽媽坐在床頭/我看見今天的陽光里/媽媽嘆著氣/起身去給我端來/一盤水淋淋的桃子”。無論是“窗簾低垂”還是“媽媽撫摸我的額頭”,這些都是非常私人化的場景,同公共生活、宏大敘事相比,是不具有典型性的,但周瑟瑟卻恰恰在此處落筆,從拂動的窗簾聯想到兒時記憶中溫柔慈愛的媽媽,“今天的陽光”不僅穿透了周瑟瑟的記憶,而且似乎也擦亮了人們對母愛的想像。
周瑟瑟早期寫了不少長詩,但是短詩逐漸成為他比較偏愛的一種形式,而且他的抒情、表達風格也逐漸趨於簡約,有人稱之為“簡語派”。顯然,他更加關注如何將日常口語代入詩歌,如何讓詩歌來再現生活,如何才能無限抵近所謂“真實”。比如《鼻蛇》一詩,“我撕下一頁課本/滾成一根紙菸/插進左鼻孔/血從右鼻孔流出/流到鞋子上/哇媽媽/我的命鮮紅/鼻蛇/鑽出了身體/我用手指蘸了/放進嘴裡/哇媽媽/血是鹹的/我看著它/一滴滴/凝固成/烏黑的死血”。“再現說”強調“作品”與“世界”的對應關係,主張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模仿和再現。通過語言來再現生活,這按說不難,但問題在於人們對崇高美和典型化的執念,使得題材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這其中日常生活常常是被壓抑在最底層的,被認為是瑣碎、庸常、缺乏康德式的美感和意義的。但周瑟瑟的詩歌卻要在其中掘出“詩意”,這裡的“詩意”並不完全等同於人們習見的“美感”,而是指向個人記憶和生命體驗的,比如司空見慣的“窗簾”、比如小時候的“鼻蛇”。但它們的意義在於,讓詩歌不再漂浮在壯闊空中,而是沉下來,紮根在塵土飛揚但卻營養豐厚的生活土壤中,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巨人一樣,從大地中汲取力量。當然,周瑟瑟並不是採用類似“自然主義”的方式去摹寫生活,而是用陌生化的語言,強調了現實和語言的距離,消解了日常生活中的機械性,增強了藝術表達的難度,從而達到“再現生活”的。可以看出,周瑟瑟的這些變化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詩歌轉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但同時也大大拓展了詩歌藝術的空間。
周瑟瑟的詩歌是來源於生活的,他對生活細節、日常情境都非常敏感,這使得他獲得了充沛的創作資源,所以創作姿態也顯得很自由。作為從藝三十多年的詩人,周瑟瑟已經磨練出掌控語言的能力,他不追求深刻、新奇,而是返璞歸真,不斷嘗試用不加雕飾的語言來描繪生活和人生。

作品評價

《暴雨將至》是個人寫作的歷史檔案、精神傳記和詩學成長史。尤其是周瑟瑟近年的寫作印證了“寫作的修正”,這一修正是詩學和社會學雙重視野下精神成人與現實場域互動往返的過程。十多年前的周瑟瑟在“中關村時代的烏鴉抑或夜鶯”的聲調下追求現代性的繁複和密度極大的抒情方式,那時他真正的詩人面孔只是呈現了有限的一部分。今天看來,日常流年與內心迷津交織中周瑟瑟已經在更新的寫作中全然掀開了迥於同時代詩人的精神面孔,而愈益開闊、精深和自洽、自審的寫作也在詩人經驗愈益匱乏的時代打通了寫作的新的可能性。更為可貴的是,周瑟瑟在不斷放大的陰影和過去時的歷史頹敗中重建了一個詩人的“現實感”、知識分子的求真意志以及田野作業式的地方性知識。我想到了詩人近乎墓志銘一樣的詩句,“只有我這命運的囚徒在獨自深入”。(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研究員、評論家霍俊明評)
周瑟瑟的近作將恣肆的生命氣息與鮮明的文化立場融為一體,在深入回溯傳統中表現出獨立探索現代詩歌前景的勇氣。可以說他已經破解了傳統與創新的難題,彌合了觀念與創作的裂隙,從而接近或達到了創作的自由之境。在他的詩中,不難感到某種自信。這種互為體用的自由與自信並非盲目的自我膨脹,而是切實解決了一系列文化困惑之後的實力彰顯。因此在他寫父親的詩《林中鳥》里,一切障礙均被打通,人與物、人與人融合得極其徹底。(湖南文理學院教授、評論家程一身評)

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19年8月17日,第五屆“中國當代詩歌獎”(2017-2018)在重慶頒獎,周瑟瑟以詩集《暴雨將至》獲得詩集獎。

出版信息

2017年8月,《暴雨將至》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詩集裝幀、設計、印刷具有較高的藝術性,由詩人設計師吳曉擔任視覺總監,分為祼背裝、直背裝與毛邊本三個版本,是近年裝幀設計較為特別的詩集。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暴雨將至》
2017年8月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978-7-5500-2390-1

作者簡介

周瑟瑟,男,湖南人,當代詩人、小說家、書畫家、紀錄片導演。現居北京。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北京詩歌出版中心總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詩集《松樹下》《17年:周瑟瑟詩選》《栗山》《暴雨將至》《犀牛》《苔蘚》《從馬爾克斯到聶魯達》《天外飛仙》等13部,長篇小說《曖昧大街》《蘋果》《中關村的烏鴉》等6部,以及三十集電視連續劇《中國兄弟連》(小說創作)等500多萬字。作品被譯成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蒙古語、韓語等多種語言,曾獲得“2009年中國最有影響力十大詩人”、“2014年國際最佳詩人”、“2015年中國傑出詩人”、第五屆“中國桂冠詩歌獎”(2016)、《北京文學》“2015-2016年度詩歌獎”等。主編《卡丘》詩刊,編選有《新世紀中國詩選》《那些年我們讀過的詩》《讀首好詩,孩子晚安》《中國詩歌排行榜》《中國當代先鋒詩選》(西班牙文版)等多部詩選,創辦栗山詩會、栗山詩歌獎與卡丘•沃倫詩歌獎,中國詩人田野調查小組組長。應邀參加第27屆哥倫比亞麥德林國際詩歌節、孔子學院拉丁美洲中心“中國作家講壇”,在聶魯達基金會、智利聖托馬斯大學、哥倫比亞塔德奧大學進行詩歌朗誦與文學講座。曾提出“詩歌現代性啟蒙”、“原詩方言寫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