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一般指本詞條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高等學府,其前身是1906年創建於南京的暨南學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
  • 創辦時間:1906年
  • 辦學性質:華僑高等學府
  • 前身:南京的暨南學堂
院所介紹,院所歷史,回眸過去,展望未來,

院所介紹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高等學府,其前身是1906年創建於南京的暨南學堂,1927年在上海擴充並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1927年9月21日國立暨南大學正式創立中國第一所華僑研究專門機構——南洋文化教育事業部(該部名稱之後多有變更),徐中舒、李長傅、劉士木、丘漢平、吳澤霖、周予同等前輩學者曾先後供職於此。民國時期該部編輯出版的“南洋叢書”(40種),主辦的華僑研究刊物《南洋研究》,以及部分學者在海外華僑人口估算中所作的重要學術貢獻,曾影響一時。 建國後,195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復辦,文革中迫停,直至文革結束後復校。1996年暨南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華僑華人與中外關係” 在1—3期建設中均被列入重點項目,學科建設取得長足發展。

院所歷史

回眸過去

回顧學科發展歷程,自20世紀80年代起,在著名歷史學家朱傑勤教授帶領下,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受到高度重視並不斷取得顯著成就。1981年朱傑勤教授創辦暨南大學華僑研究所;1984年國務院批准暨南大學專門史(中外關係史)學科點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朱傑勤教授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並開始招收國內首批華僑史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2000年12月教育部在暨南大學設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僑華人)”。多年來,教育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暨南大學在制度、政策、經費等方面不斷加大對華僑華人研究的支持。
華僑華人研究屬於跨學科且綜合性較強的學術領域,該領域既重理論建構,又重田野調查,既重現實關懷,又重歷史探究。小到鄉音家書、僑批、族譜,大到國家政策、國際關係變動,無不被納入研究視野。新世紀以來,面對華僑華人研究資料的大量出現,以及理論研究方法的不斷深化,如何保證學術研究的健康和快速運行,如何整合海內外為數眾多的研究力量,如何進一步建設和發揮重點研究基地的學術職能,顯然成為暨南大學華僑華人學科發展的關鍵問題。

展望未來

在此情況下,2006年11月17日暨南大學正式成立華僑華人研究院(基地),2007年4月24日正式敦聘國務院僑辦原副主任劉澤彭同志擔任院長兼基地主任,暨南大學副校長紀宗安教授出任常務副院長。研究院(基地)在加強自身科研能力的基礎上,採取以研究項目、開放性課題為中心,學者帶項目、課題進院的工作體制。該體制既富流動性又有競爭性,既可以保證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的總體發展方向,又能夠融合校內外、國內外不同學者的研究特長,此舉旨在大力推動華僑華人研究的健康和快速發展,進一步提高國內現有研究水平,為新時期華僑華人學科建設做出應有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